从文盲到博士,这位副教授究竟经历了什么,引发如此轰动
本文转自科学耕耘者沙龙
我不是天才,更不是超人,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做了一种普通的事情。我可以成功,相信其他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们也一定能够成功!——许远理
引子
2001年7月,河南省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的学科带头人、已经过不惑之年的许远理副教授接到了来自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此消息一经传出在学校和许远理的家乡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照一般规律来看,一个学科带头人、副教授考上博士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是为什么在许远理身上就会发生如此巨大的轰动效应呢?如果告诉你许远理在20岁以前还是一个只会捉鱼摸虾、拾粪放牛,基本上识不了几个字的文盲的话,你会有什么反应?你是不是很想知道他是如何成功的,又为此付出了多少代价?其实,对许远理来说,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却留着一段辛酸而又不平凡的经历……‘’
苦难岁月
1960年,许远理出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一个多灾多难的家庭。他的母亲是位中学教师,父亲是位普通干部。1957年他们俩同时被错划成石派,受尽了歧视。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幸的他们又被下放到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从此,小远理的厄运也开始了。
在那个流行“知识越多越反动”口号的年代里,许远理的父母白天要参加繁重的体力劳动,晚上又经常被拉出去批斗至半夜。由于长期受到精神和肉体上折磨,对世事万念俱灰,因此,许远理父亲的脾气变得非常暴躁。在外面他受到不公正待遇,回家后就把一腔怨气发泄到妻子和孩子身上。对子女的教育也就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许远理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由于父母都是“右派”属于“黑五类”之一,在村里被人看不起,只好把哥哥和姐姐寄放在叔父家里。小远理跟随着父母,常常受到别的孩子的欺负甚至打骂,给远理细小的心灵上造成了一层阴影。同时,也练就了他从小就学会坚强,干什么事情都不认输的个性。1986年,许远理8岁了,已经超了上学的年龄了,母亲十分着急,一心想让孩子去上学。母亲一连跑了几个学校,就是没有人愿意接收“黑五类”的孩子。不得已,母亲只好求人把他送到离村子6里外的一个邻村去上学。小远理多么渴望自己能背着书包上学啊!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当母亲问他:“孩子,这6里地的山路,一天要跑两个来回,你吃得了苦吗?”小远理挺了挺胸脯说:“妈,你放心,只要能上学,再大的苦我也能吃!”母亲笑了,她似乎从儿子身上看到了一丝希望。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在上学期间的一个下午,老师布置每个学生写一篇生字,老师把印有方格的稿纸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已写。还不懂事的小远理将印有毛主度画像的课本垫在生字纸下边,生字写完了,毛主席的画像上面留着密密麻麻的印痕。一个同学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师,老师认为这是一次严重的事件,便向校长做了汇报。于是,小远理被开除了。刚上学不到一年的小远理的父母也受到了批斗。
不能去上学的小远理便开始在生产队里干起了农活。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小远理是个懂事而要强的孩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在拾粪、放牛、抓鱼等各方面都是行家里手。就是拾粪、放牛他也要付出比别人更大的辛苦和努力。拾粪时,有些喜欢欺负人的人不让小远理在本生产队范围内拾粪,他就背着粪筐到较远的地方去拾,因为别的孩子不敢走太远,这样小远理拾粪还是比其他小伙伴拾得多。放牛时也一样,蛮横的人不准他到有“好草”的地方去放牛,许远理每天把牛赶到别人不愿去的离村子采此野果子充饥,渴了就喝些山泉水(那时家里的口粮不够,常常是吃了上顿愁下顿,他中午不回家也是为了给家里省粮食)。他还一边放牛,一边割草,回来用割的草再喂牛。眼看着两头耕牛一天天肥了起来,小远理却一天天瘦了下去。因为家里穷,没有衣服穿,整个夏天远理都是光着脊梁打着赤脚去放牛,人又黑又瘦,母亲常常在暗地里为儿子伤心落泪,感叹世道如此不公,让儿子小小年龄遭受如此之大的罪,同时也感叹自己的命不好,没给子女们带来幸福!功夫不负有心人,几个月时间过去了,两头水牛牯在小远理的呵护下长得膘肥体壮。这年春天,在全大队耕牛“腰肥”评比中获得第一名。
许远理虽然把牛养肥了,养壮了,却没有给他带来转机,不久,他又被剥夺了放牛的权利,理由是:“右派”的子女不能干放牛之类的轻闲活计。13岁的许远理开始跟随大人们一块下地干农活,每天可挣3个工分。从那时起,繁重的劳动过早地压在了许远理那双稚嫩的肩上,他学会了犁田耙地、插秧播种,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生产小把式。
说起许远理的捕鱼技术,在他家乡方圆十多里是很有名气的。有一次许远理的母亲在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时,膝盖感染、发炎,周围红肿得像熟透了的柿子,流着脓血。许远理看着母亲痛苦的样子,他禁不住失声痛哭。他请来大队的赤脚医生给母亲看病,但是看病、拿药是要给现钱的啊,可家里实在拿不出给母亲治病的钱,许远理便想到了利用夜晚偷偷到河里去抓鱼,卖点钱给母校买药。为抓鱼,白天他要按时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只有到了夜晚而且是夜深人静时才能出门捕鱼,无论走多远去捕鱼,在天亮前必须赶回生产队干活,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母亲的腿疾一直不好,在床上躺了半年多不能下地。为了抓鱼卖钱给母亲看病,他想了多少办法,找了多少窍门,终于摸索了一套铺鱼和抓黄鳝的好办法,他每晚出去,都没有空着手回来。村里的人把许远理传神了,说什么许远理只要往河里水田一站,吹几声口哨,鱼、老鳖或黄鳝就会向他围过来,让他去抓。其实,是许远理找到了别人不知道的捕鱼抓黄鳝的窍门,也是他干什么事情都善于琢磨和钻研得出的门道。可是没过多久,他利用夜晚出去捕鱼抓黄鳝的权利也被剥夺了,他成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对象,受到严厉地批判和罚款,并扣除了他半年劳动所得的工分。
正是这些生活的艰辛与磨难,使得许远理比同龄人心理早熟了好几年,也造就了他的坚强、独立、勤奋、忍耐、倔强、有主见、坚忍不拔的个性。尽管生活中充满了残酷与不公正,然而小远理却顽强地在这种环境不慢慢地长大了。只是这个小伙子又黑又瘦,营养不良,斗大的字不识一箩筐,为了生存而整日疲于奔命。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
刻苦自学
1979年,组织上给许远理的母亲平反,恢复了工作,安排在商城县河凤桥中学任教。可儿子许远理还一直在农村劳动,她常常感到愧对自己的子女,自己受过高等教育,而且是一位教师,可自己的孩子却成了文盲。她决定让儿子远理不再在生产队劳动了,跟着自己学文化。父亲这时也感到愧对自己的孩子,当初没有提供条件让孩子上学,于是对妻子的想法十分赞成,并鼓励远理一定要好好学习,争取能达到有个小学文化程度。
又有机会学习了,这对许理远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是什么原因使得年近20的他愿意重新拿起课本读书呢?那还得从一件让远理刻骨铭心经历来说起了。原来,在18岁那年,许远理到县城里为生产队卖豆角,因为买菜的人钱没带够,便让他给打个白条以便按上手印认账。许远理这才突然意识到自己不会写字,顿时急得手足无措。打那以后,每逢到县城卖菜前,许远理就让母亲教他学写这次要卖的菜名,以便有人找他打白条时,能够应付过去。可尽管这样,他还是出了一次丑。
有一天,旁边一位卖菜的老人看许远理会“打白条”,便请他帮忙打个条子。他下子就傻眼了,因为他只会照葫芦画瓢“写”自己卖的“土豆”,而不会“写”那老人卖的“萝卜”。许远理一急,随口就说了句:“俺妈还没教会俺写萝卜”,在场的人听了先是惊诧,然后哄堂大笑了起来。笑完之后,认为他可能是个傻子,继而投来同情的、惋惜的、蔑视的目光和各种不同的嘘声。远理僵硬地站在原地,呆呆地瞪着眼睛看着人们离去。那老人拍着他的肩说:“小伙子啊,我是文盲不要紧,反正我已经老了。可你还这么年轻,没一点文化以后可怎么办啊?”这件事对一向争强好胜的许远理刺激很大。他想,自己在各方面都是能手,为什么偏偏却一字不识呢?他在心里发誓,以后如果有机会,一定要读书认字,不再给父母和自己丢脸。
“知耻者近乎通”。这次经历对远理的刺激很大,这时他才意识到要是能够会识字和写字该有多好啊!当时,他对小学生和中学生佩服得五体投地,看着他们背着书包唱着歌去上学羡慕之极。现在,机会来了!许远理解母亲的苦心,加上自己也早盼着能够识文写字,于是便找来小学一至五年级课本开始了自学。那时,许远理的母亲虽然平反了,但父亲却仍在农村干活。由于母亲一个人的工资少,所以全家人的生活过得紧巴巴的。为了补贴家用,许远理便跟别人学会了放养蜜蜂。养蜂的地方离他家有15会里,为了节省时间,许远理就成天守在蜂场的工棚里不回家。白天放蜂摇蜜,晚上就点起油灯自学。
一天下午,他准备去摇蜜,由于当时他脑中还在思考着一道数学题,竟忘了戴脸罩。当他打开蜂箱盖时,成群的蜜蜂顿时“嗡”的一声包围了他,刹那间,他的脸上、脖子上只感觉到一阵阵钻心的刺痛。当天晚上,他的脸肿得像个发酵的馒头,双眼只剩下一条缝,浑身也发起了高烧。许远理很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但他一想到自己已经是20岁的人了,如果再不学习,以后再学就晚了。于是就强撑着伏在工棚里的蜂箱上,就着忽明忽暗的油灯,费力地看起书来……正凭着这种惊人的毅力,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他就自学了上学一至五年级的全部课程。
1979年下半年,母亲决定让他跟在初中班听课。许远理想到自己这么大了,还要和那些小孩子们在一起听课,就感到很别扭,有点不想去。母亲批评他说:“学文化不要想到自己年龄大,就嫌丢人。任何一个人,只要他真正想学东西,就是到了80岁时也不会晚。”母亲的话给了许远理很大的勇气。第二天一大早,他迎着孩子奇怪的眼光,拿着凳子坐到了母亲教室的最后一排,和同学们挤在一起听课。
许远理一上学,家里的生活就又紧张起来,经常一个月时间,菜碗里也难得见到一点油星儿。为了改善家里的生活,许远理就不顾母亲的反对,白天上课,晚上去捕鱼。每天傍晚放学后,他抓紧时间做完功课,晚饭后就去下网。为了不耽误第二天上课,他一般都是凌晨3点偷合理起网,4点赶到县城把鱼卖掉,然后7点半赶回学校上课,这样学习和挣钱就两不误了。
每年冬天第一个霜降的夜晚都是捕鱼的好时机,此时水温接近零度,鱼儿活动绶慢,最适合下网。当那年第一个严霜之夜来临时,许远理像往常一样,背着母亲凌晨3点就出去起网。谁知,就在他撑着小划子划向河中心,站起来准备收网时,由于长期疲劳和睡眠不足,许远理眼前一黑,一头栽进了冰凉刺骨的河水里。等他爬上岸时,他的头发已结满了白色的冰晶,湿透的衣服已被冻得铁硬。他哆哆嗦嗦着回到家,简单地洗了洗,背上他的鱼篓子,就匆匆消失在凌晨的寒风中。因为,他还要去赶县城早晨的鱼市,7点钟前还得再赶回来上第一节的课。
1980年初,考虑到许远理的年龄偏大,他母亲决定让他直接插到高中二年级学习。当时的高中是两年制的,由于许远理初中的知识还没完全吃透,就直接升到高二,因此他学起来非常吃力。在高二的开学考试中,他的代数竟然只考了2分!同学们不但不嘲笑他,反而鼓励和安慰他,许远理学习更加勤奋了。那半年,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学习中去。到了高考前的一次摸底考试中,他终于将自己的成绩提高到了全班的中下等水平。虽然他的成绩离高考分数线还相去甚远,但许远理只用了一年半时间就自学完了小学、初中、高中的所有课程,这无论怎么说也是个奇迹!
参加工作
1980年7月,许远理的母亲决定提前退休,让儿子接班。本来她还可以工作5年,但为了能让跟着自己受了20年苦的儿子有个工作,她毅然放弃了她忠爱的教育事业。许远理接班后,被安排在离乡镇较远的一所偏僻中学里工作。由于许远理还没有真正达到高中文化水平,而且仅有的知识几乎全是自学的,所以学校最初便安排他做打打铃、买菜、喂猪、兼打扫卫生的勤杂工。许远理知道自己文化底子薄,当不了老师,就索性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勤杂工。母亲对儿子的工作安排深感内疚,叹着气说:“孩子,妈对不起你,没能让你接替一个好些的工作……”许远理却笑着说:“妈,这不是很好吗?这比我在生产队劳动强多了!母亲看到儿子高兴的样子,心里才稍许安定了些。
当时,学校里的勤杂工很少,许远理一个人常常要做三四个人的活。但是他从不喊苦叫累。许远理的吃苦耐劳很快就有了回报,他年年被评为学校劳动模范,全校师生也都很喜欢他。可许远理在学校这种氛围里还是感到了深深的自卑。因为他知道,即使自己干得再好,人们也只会对他说:“好样的!许师傅。”
有一次,一个学生叫他一声许老师,他激动得不知所措,居然连声对那个学生说:“谢谢你!谢谢你!后来,就为了这一句话,他兴奋得几天没睡好觉。他多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啊!当时,学校也有一位女青年是顶职的,许远理和她很谈得来,两人在朝夕相处中还擦出了爱的火花,但女方父母嫌许远理没文化,只是个勤杂工,坚决反对他们结合。件事深深地刺激了许远理。为了改变命运,他决定就是拼命也要学好知识,做一名堂堂正正的教师。为此他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严格的学习计划。清晨,当别人还在梦中酣睡时,他已经从几十里远的菜场上拖回了一板车的菜;将菜送到伙房后,他立即打开小收音机,收音机听英语广播讲座;白天学生开课后,他一边按时打铃,一边温习高中课程;晚上放学后,他将不懂的问题带回家请教母亲。
1981年9月,机遇终于来了。商城县教委要求每个中学都配备一名英语教师,到县城学习一个星期,回来后开设英语课。可许远理所在的中学却没有一个老师愿意改行去学英语,这可把校长急坏了。当时许远理正在伙房给学生称米,一听到这个消息,他马上放下手中的秤,找到校长鼓起勇气说:“校长,我已经听到了一年的英语广播讲座,如果你实在找不到愿意去学英语的人,就让我去试试吧!”校长正愁找不到人,一听这话,二话不说就爽快地答应了。
许远理高兴极了,当天,他就卷起铺盖去县教育局报了到。经过7天的英语补习,许远理摇身一变,成了学校里惟一的一名英语教师。但由于他的学习是速成的,基础不是很牢固,教起课来非常吃力,有时甚至闹笑话。但许远理并不气馁,仍然坚持收听英语广播讲座,自学高中课程和英语教学参考书,努力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许远理已经能够胜任初中的英语课了。不仅如此,他教的学生在全县升考试中,还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1983年,他被评为县级先进教师。同年下半年,因工作突出,他被调入乡重点中学任教。1984年秋,为了提高下面县、乡两级教师的英语水平,河南省教育厅委托河南省教育学院为老、少、边、穷地区举办了英语短期强化培训班。许远理听说这个消息后,马上找到校长要求去省里参加这次学习,可是由于当时学校教师人手不足,校长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其他的同事也劝他说:“远理,算了吧,反正只是一个短期培训班,现在人手紧张,你再找下去也没有戏。”
然而,远理并没有灰心,他认定一个道理:自己基础差,教学压力大,现在有机会学习,为什么不去尽全力争取呢?这样对自己和今后的工作都有好处。他又三番五次地找校长请求,最后,校长被他执着精神所打动,就对他说:“这样吧,远理,如果你能够找到其他老师接替你的英语课,就同意你去学习。”远理得到这个承诺后,立即就去找当时也带英语的同事商量,请他帮助把自己所带班的英语课接下来,该同事二话不说当即爽快地答应下来。其实这个同事当时除了带两个班级的英语外,还带了一班初一的数学课。加上许远理所带两个班的英语课,就相当于要带五个班级的课程!许远理也感到很过意不去,情急中他想到了退休在家的母亲。于是就连夜骑车跑回家里向母亲“求授”,当母亲知道了事情的原因后,就说:“孩子,只要你愿意学习,妈妈我就全力支持你!我放心去学习吧,我去找校领导说说,凭我这把老骨头带一班初一的数学应该不成问题吧。”就这样,退休几年的老母亲又返回学校,执掌教鞭!
现在每当回想起这件事情,许远理总是动情地说:“如果没有母亲的全力支持和好心同事的鼎力相助,也就没有我现在的一切,因为去省城学习的时间虽然很短,但是,那却是我学习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
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可以去省城里学习了!对于在农村生活了20多年的许远理来说,如今还是第一次有机会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坐汽气、乘火车,一路上的景物与家乡的迥然不同,让许远理目不暇接,恨不得多生出几双眼睛!那一望无际的中原大地与家乡的高山丘壑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城市的高楼大厦、宽阔的道路也是第一次亲眼看见。
当一路风尘仆仆的他来到省教育学院,在交了报名费和其他学习费用之手,许远理才发现自己身上仅剩下二十一元八角钱,而接来的学习时间是整整两个月啊,就这么一点钱连最起码的生活——一日三餐难以保障啊!怎么办?找单位寄钱来?不行,临行前就找学校提前预支了两个月的工资(当时许远理的月工资是三十四元八角钱),现在如何开口再借;找母亲要?唉,母亲的那点钱还要供父亲和一个年幼的小侄子三人的生活。算了吧,还是自己克服吧。对于从小就吃苦长大的许远理来说这点困难只是“小菜一碟”了!他精打细算地过着自己的苦日子。每天去食堂买六个馒头和两角钱的咸菜,一天三顿就这么过了。每到周末,同班的学友就邀许远理去校外面的餐馆小聚,改善一下生活。而这时许无理总是要找出各种理由去推辞掉,因为囊中羞涩啊!总不能白吃人家的东西吧,这次别人请你,下次怎么着也该回请别人一次吧。与其不能做到“礼尚往来”,倒不如巧妙的“退避三舍”为好。就是这样打细算地过日子,两个月的培训生活也就在忍饥饿的情况下度过了。
在省教育学院进修的时间里,许远理在经济上是一个贫穷者,但是在知识上却是一个富有者。专家们新颖的教学方工,先进的教学手段,寓教于乐的师生互动式情景交流,把单调、枯燥的英语数学演绎成为一种教学的艺术。这一切让许远理耳目一新、如痴如醉。原来英语还可以这样教!
两个月的英语培训结束了。许远理回到了原学校,面黄肌瘦的他似乎是经过了一场血与火的洗礼一般,在他心里一个奋斗的目标已经形成:那就是——参加一年一度的全国成人高招考试!做一名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
为了目标,接下来就是要为此而奋斗了。白天要教学,夜晚备课,别人就寝之后才是远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他的基础本来就差,加上英语专业属于文科类,政治、历史、地理是必考课程。他没有其它选择,只好一边自学,一边向其他教师请教。同事们被远理的自学精神所感动,所以都主动地轮流辅导他,在学习方面也使远理少走了很多弯路。
“人间自有公道,付出就有回报”,在1985年许远理以315分的成绩(录取线是280分)考入信阳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离职进修。
进修生活
到信阳教育学院英语专业离职进修,是许远理人生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从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他就开始憧憬今后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了。毕竟这是国家承认学历的正规学校而且是他本人凭着自己的能力考取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对一个五年前还是文盲的他来说,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进步!
通知书是拿到手里了,然而学校那边却迟迟不通知英语班学员入学上课,经过打听,原来是招生学校师资和校舍紧张,暂时无法开课。在等待入学的那段时间里可真是度日如年啊。
直到1985年12月底,信阳教育学院才通知英语班学员入学!终于盼来了这天,即将开始一个崭新的学习生活了,许远理兴奋极了,在入学的前一天晚上他失眠了,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带着行李匆忙地赶到县城长途汽车站,坐长途汽车来到信阳教育学院报名入学。从此许远理走上一条漫长的求学之路,新的生活开始了。
在信阳教育学院进修期间,同期的学员中许远理是最忙碌的一个!每天清晨,天不亮,他就起身到校园的树林里大声朗读英语,背单词,早自习的时候,他又是第一个到,晚上总是要到教室熄灯时他才离开。在他身上总是有着使不完的劲,他的精力总是那么充沛,他在学每中遨游,全然不知道什么叫疲劳。
在学习的课程里有两门教育理论课,即心理学和教育学,也就是从那时起,许远理才算是开始接触到心理学这门课。随着学习的时一步深入,许远理渐渐地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转眼间,1986年的署假到了,许远理没有像其他学员一样回家避署,而是在一家建筑工地上找到了一份做小工的活儿。在工地上,他拌水泥,挑砖头、筛沙子,什么活重,他就干什么活。中途休息时,其他民工都在喝茶聊天,他则一个人躲到安静的地方背英语单词。工友们不知道他是位进修老师,经常取笑他说:“书呆子,你又出不国,学英语有什么用?还是跟我们一起去打牌吧。”每次许远理都是笑一笑,婉拒了他们的邀请。
工地上晚上的时间最难熬,天气闷热,蚊子又多,劳累了一天的许远理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看书。开始的时候,他点着蜡烛躲在蚁账里看书。可有一天,他看着看着,不知不觉就睡着了,由于他翻身的时候撞翻了点着的蜡烛,蚊帐很快就烧了起来。万幸的是,工友们很快发现了这一险情,七手八脚地把睡得很死的许远理拖了出来,并及时扑灭了火,这才避免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这之后,许远理再也不敢在蚊帐里看书了,而是抱着书本坐到工地的灯下看,可工地上的蚊子特别多,又特别毒,一咬一个大包。为了对付这些蚊子,他将腿插到水桶里,上身捂得严严实实,但不久他全身就捂出了热疹……怎么办呢?
有一天,他注意到工地上有几根直径1米左右的粗水管子,突然间灵机一动,心想:如果用工地上安装纱窗剩下的铁纱网将水泥管两端封死,里面不就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吗?说干就干,他立即找来一把扫帚,钻进一根水泥管子将里面清扫干净,然后找来铁纱网将两头封好,推到通风凉爽的地方。嘿嘿,一个天然凉爽的既防火又防蚊的“书房”就这样建好了!许远理看着自己的“杰作”得意地笑了。当晚,他点着蜡烛就钻了进去,躺在里面无比惬意地看起书来……就这样,在这个署假里,许远理不仅挣到了几十元的生活费,而且在这个既凉爽又没有蚊子骚扰的“书房”里,自学完了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主要课程。
随着学习的深入和专业知识的提高,许远理的眼界开阔了,对自己的要求也更高了。他又瞄准了新的目标,谨慎地选择了心理学学专业,准备参加研究生考试。当时,老师和同学们都认为他的基础差,考研究生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有个老师甚至含蓄地说许远理是“好高骛远”,说只要他能够学好专业知识,今后可以做一个合格的教师就不错了。
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议论,许远理没有打退堂鼓。而是认为,考研是他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对前途寄以希望民比没有目标、安于现状、原地踏步要好得多;再者,即使考不上,多学点知识对教学也是有利的。就这样,他一边学习英语,一边寻找和学习教研究生的资料写书籍。当时的他真有些“走你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的劲头。
1987年,许远理从信阳教育学院英语专业毕业,成了一名真正的有专科毕业文凭的英语教师。
自强不息
从信阳教育学院毕业后,许远理回到了原来的中学继续任教。
与此同时,他丝毫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他要实现自己所追求的另一个更高的目标,那就是考上研究生!于是他一边教学,一边购买了考研的资料和书籍,抓紧时间自学。
许远理要考研的消息传出去之后,周围的人都笑他自不量力,可许远理却坚定不移地把考研当成他的奋斗目标。他想人有目标、有闯劲,总比没有目标、安于现状要好。就这样,他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加紧复习迎考。
1988年,他结婚了,妻子是商城县一家缫丝厂的女工。第二年,他们的孩子出世了,生活也更加拮据和忙乱,但许远理始终没有放弃考研的计划。经过两次参加全国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失败后,在1990年,许远理终于以高出录取分数线25分(当年的录取分数线是310分)成绩考上了河南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完成了他人生中又一个质的飞跃。
机遇再一次向他走来,他成功了。由于许远理几乎没有上过什么学,完全靠自学考上的研究生,当时在他们县引起极大的轰动。即使现在,他们县了解许远理的老师还是以他的事例为榜样,激励他们的学生,每年都有几所学校邀请他去给学生作报告。
孔子说“三十而立”,就这样刚到“而立之年”的许远理,告别了家乡,带着亲人们的厚望。在1990年9月,来到了河南大学心理学系攻读心理学硕士学位。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开学之前,他的导师因病逝世,学校指派张庆云教授为许远理和其他几位研究生的导师。而张庆云教授同时还有其他的教学和科研任务,所以许远理的大部分学业都还是靠自己来完成的。
虽说条件如此艰苦,许远理仍然克服困难,对知识的渴求,使得他千方百计地寻找学习知识的机会,自然而然的校图书馆就成了他的首选目标!除了上课以外,许远理的落脚处就是图书馆。有几次中午吃饭时间其他同学去许远理的住处找他,总是找不到他本人,就问他同寝室的人,“许远理到哪去了?”室友答到,“下馆子”去了。开始这些同学感到很纳闷,心想:“许远理平时的生活很艰苦,怎么还有闲钱去下馆子?”原来“下馆子”在河南话里就是去街上的小酒馆、饭店喝酒、吃饭的意思。室友看到这几个同学迷惑的神情,就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他是在图书馆‘下馆子’呢!”这几个同学恍然大悟也一齐笑了起来。从此,在同学中间就都知道了,如果在教室、寝室里找不到许远理的话,那肯定在“馆子”里,去那里准能够找到他。
在去图书馆看书的学生中,有一个人特别显眼,他30出头,面孙消瘦,衣着俭朴,一手提着一个塑料编织的手提袋,里面装满学习资料,一手拿着一个由大头瓶子改装的茶杯,走起路来,脚下生风。这身装扮往往引来其他系的同学的好奇,纷纷打听,此人是谁,当时知此人是心理学系的硕士研究生时,大家不由的发出一阵感叹,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种外形装束,与其身份太格格不入了。以后大都会戏谑地称呼许远理是“水袋”(那个拿大水杯、提编织袋的人的简称),然而这就是当时真实的许远理。从入学到1991年12月,就是这个“水袋”把河南大学图书馆里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资料彻底地看了一遍。
1991年12月份,许远理的学习生活又发生了一次转机,在去济南参加一次全国心里学学讨会上,许远理认识了当时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失新明教授。通过交谈,朱教授了解到许远理的处境和他对知识的追求,同时也很欣赏许远理的学习精神,当时就决定让许远理到中料院研究所学习并协助朱老师进行一些学术性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工作,而学习、研究经费由朱教授承担!就这样,在1992年春天,许远理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在朱新明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和研究。
现代化的首都北京,一切都是那么新鲜,充满了吸引力。但是这一切对许远理来说都是顾及,他利用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去,在中科院他接触到了当时世界上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了解到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及动态,他疯狂地学习汲取知识,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他不分世假日,除了学习还是学习,在中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半年时间里,许远理对心理学理论的把握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写出了几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分别表在心理学专业杂志上。
在1993年帮夏之交,他以一篇高质量的毕业论文,顺利地通过了硕士论答辩,获得理学硕士学位。而这一切对于从1979年还是文盲的人来说14年后达到如此的水平绝对是一个奇迹!
再创辉煌
1993年秋天,许远理被分配到信阳师范学院从事心理学教学。可就在这期间,许远理的爱人下岗了,生活的重担子一下子全部压到了他一个人身上。许远理当时在信阳师范学院的工资并不高,他那微薄的收入既要维持一家三口生活,又要赡养日渐年迈的双亲,日子过得非常拮据。那段时间,许远理整日为生计操心,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教学和搞科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他想方设法借钱为爱人在学校附近开了一家杂货店、专营副食和日杂用品,以增加家里的收入。
杂货店开起来之后,家里的经济状况是改善了,可许远理的大部分精力也就搭进去了。由于杂货店时刻要人看着,而妻子又要带孩子、忙家务,一个人根本忙不过来。无奈之下,他只得一上完课,便钻进杂货店里,帮着卖东西。不仅如此,每隔一两天,许远理还得去十几公里外的地方去进货。几百斤重的货常常要用平板车装着,靠两个肩膀拉回家。因此,每进一次货,他的肩膀就会被板车的带子勒出一道深深的血痕,脚板上也会磨出好几个水泡。
有一次进货,一个冒失的小伙子骑着自行车,与他撞了个正着。许远理不仅脚被撞伤了,头皮也当即被撕开了一道大口子,鲜血淋漓,送到医院后被医生缝了好几针。第二天上课时,为了不让学生看到他头上的白色绷带,他不顾夏天炎热戴上了一顶严严实实的帽子。当踮着脚跟戴着帽子的许远理走上讲台时,学生们都好奇地看着他。
经常在往返奔波,使许远理变得黑瘦苍老。他看上去不像个大学老师。倒更像个十足的民工。有一天,顾客看他一边卖东西一边看书,就问他在哪儿工作。当得知他在信阳师范学院工作时,便问他是在看大门还是在做饭?许远理时哭笑不得。他没有想到,十多年过去了,虽然他已经拥有了别人羡慕的硕士学位,但人家还是把他当作一名“勤杂工”。更让许远理难堪的是,由于他开的杂货店隔学校不远,卖东西时经常会遇到他的学生,每一次这些学生都会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看着他。但为了妻儿的生活,自觉没了“师道尊严”的许远理只好忍着。
转眼到了1998年, 经过几年的辛苦经营,许远理家的生活状况有了明显的好转。许远理终于可以全身心地从事自己的事业了。有一天,他再次突然奇想:自己38岁了,要是还能考一个博士多好啊!想到这里,他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冲刺——考博!
尽管许远理为了家人的生活牵扯了大量精力,但他挤出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搞科研和教学,照样是成果迭出,并在心理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几年参加与参加与主持完成国家级、省级、院级课题12项,发表论文36篇,参编示例演练实验教材6部,参编心理学教材1部,出版《情绪智力魔方——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和《教学论新探》专著2部。先后建构了情感智力9要素理论、元情绪理论、生态情感智力理论,这些理论在国内外都属于首创。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3项,地厅级5项。鉴于许远理的成绩,1999年他被晋升为副教授。2001年6月份,信阳师范学院以“百人选一”的严格标准评选他为学术带头人,学院准备在3年内资助10万元供他研究之用。更让人振奋的是,在2001年7月,许远理接到了首都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录取通知书!
展望未来
许远理并没有因为上了博士而对学习有丝毫懈怠,在首都师范大学近两年的时间里,寒署假很少回家,在他的头脑里没有世假日的概念,每天都是凌晨两点多才休息。翻译英文资料100多万字,发表文章6篇,又建构了“情绪智力三维结构理论”。目前正在撰写博士论文和《情绪智力的理论与实践》一书,正在编制《情绪智力的纸笔测量量表》和《情绪智力的视频测量量表》。我们衷心祝愿他取得更大的成就……许远理对本文作者说:“我不是天才,相反,我还有一点笨。我之所以考上了博士,圆了自己的梦想,取得了一些‘微不足道’的成绩,是因为我一直牢记我母亲说过的一句话:人只要真的想学东西,哪怕就是到了80岁也不晚。一个人要想改变命运,可以随时随地开始。要知道阻碍我们成功的,通常不是年龄和客观环境,而是我们内心深处面对困难的怯懦!”
编者注:本文主人公已在北京首师完成为期3年的博士学习,目前回到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院任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