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北大法律人关于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的经验与心得
本文转自:燕大元照法律图书
文/梁根林
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导言
收录了北京大学法学院老、中、青三代十一位教授治学与笔耕心得的《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即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作为《中外法学》主编,我对笔谈的内容与初衷略加说明,以为导言。
本文集收录的十一篇文章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来源于《中外法学》2015年第1期“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专题刊载的五篇笔谈,作者分别是朱苏力、陈兴良、白建军、陈瑞华、凌斌五位教授。笔谈的内容凝聚了五位中青年学者治学与著述的智慧,既触及了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核心与要害,又各具匠心、别有特色。
在“只是与写作相关”中,朱苏力教授强调“今之学者为人”,法学论文写作要言之有物,具有问题意识,而不是强词夺理;要学会与读者交流,具有受众感,而不是自言自语。
陈兴良教授则以一个写作者的视角道出了学者就是作者、不写作无以称学者的成功治学心得,他从科研与写作、论文与专著、选题和题目三个维度,具体分享了他几十年来治学与写作的经验。针对青年后学普遍感到困惑因而无从下手的选题问题,陈兴良教授明确提出了开拓性的选题与推进性的选题、理论性的选题与实践性的选题两对选题范畴,以及可能的四种选题策略,倡导结合学科发展状况选择小题大做的选题策略。
在此基础上,陈兴良教授着重就论文写作过程如何处理资料与观点畅谈了自己的心得,强调学术研究的精义在于“接着说”,即在对学术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加工与分析即知识消费的基础上,提出和论证自己的观点,实现知识生产。
陈瑞华着重对我国近年来的法学研究方法特别是规范法学方法与社科法学方法进行了反思,指出规范法学“仅仅站在法律之内看法律”,走不出自说自话、循环论证的“逻辑怪圈”,而倡导“从法律之外看法律”的社科法学,则存在着“批判有余,创建不足”、混淆“存在的现实合理性”与“存在的价值正当性”的界限等研究范式不足。
陈瑞华主张中国法学研究应当扬长避短,将规范法学和社科法学方法视为相互补充的研究方法,努力寻找两者的契合点,确立共同的学术准则。这些共同的学术准则包括“研究者应当将制度和实践作为研究的对象,从制度的世界进入理论的世界;研究者应当放弃对西方法学理论或社科理论的盲目崇拜,从中国的经验事实中提炼出自己的法学理论;研究者要做出法学理论的创新,就要与最前沿的法学理论进行对话,发现这些理论的边界和范围,提出新的富有解释力的理论”。
应当说,陈瑞华教授对我国法学研究方法的反思与建构,触及了我国法学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和要害。
作为中国法律实证分析的权威学者,白建军教授则从大数据时代全样本、大样本的实证分析的角度,强调了样本与数据、实证分析与经验研究之于法学研究、发现客观真理的重要性,实际上是在陈瑞华教授对我国法学研究方法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我国法学研究研究方法的多元化以及不同研究方法的相互包容、开放与贯通,避免唯我独尊,甚至陷入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的简单义气之争。
作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的主持教师,凌斌教授结合自己的学术研究与论文写作历程,突出了论文写作的问题意识,强调学术问题的发现即提问应当“既源于经验又入于理论”,“从边缘切入中心”,而具体的论文选题的确定则应当遵循“小、清、新”原则,并将其具体策略概括为“先是‘题中选新’,从众多题目中最‘新’的问题开始。继而‘新中选清’,研究新颖领域中更为熟悉清楚的问题。最后是‘清中选小’,选择足以驾驭的问题,做到以小见大、察微知著”。
本文集的第二部分源于《中外法学》编辑部自1990年第6期至1991年第2期“论文写作指导”专栏刊载的六篇笔谈,作者分别是北京大学六位泰斗级前辈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储槐植教授。六位先生分别以“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写作” “怎样写民法学论文” “漫谈怎样写学位论文”“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谈谈法学硕士论文的写作问题” “刑法学论文写作谈”为题,分享了他们在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学位论文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
六位先生的文章虽然发表于25年前,但是同样触及了法学研究与,法学论文写作中的核心与共性问题。其中,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五位先生严格按照论文写作指导格式,聚焦于论文的选题、搜集资料、社会调查、提出论文纲要、论文写作、修改和定稿,而储槐植先生则着重从打牢知识功底、提高思维能力、训练文字功夫三个方面入手,就刑法学论文的写作分享了先生的真知灼见。
如今,除储槐植先生仍然健在并保持旺盛的学术生命力外,其他五位先生已然先后驾鹤西行;中国法治、法学研究、法学教育的语境与格局,较之20多年前业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知识结构、话语系统与研究范式也已全面转型,但是,先生们的谆谆教诲,对于青年后学开启法学研究学术之门、掌握法学论文写作要诀,仍然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他人的经验传授,当然代替不了自己的勤学苦练。法学研究素养与论文写作的点滴提高,终究要“君子欲其自得之”,“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
《中外法学》编辑部希望,老、中、青三代北大法律人关于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专题笔谈,能够成为中国法学同仁和法科学子“君子自得”的铺路石,进一步促成对中国法学研究方法论意识和法学论文写作训练的理论自觉,提升中国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的内在品质与对中国法治建设实践的外部贡献。
《中外法学》主编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梁根林
2016年12月15日
目
录
朱苏力 | 只是与写作相关
陈兴良 | 论文写作:一个写作者的讲述
陈瑞华 | 法学研究方法的若干反思
白建军 | 大数据对法学研究的些许影响
凌 斌 | 论文写作的提问和选题
金瑞林 | 硕士学位论文的指导与写作
魏振瀛 | 怎样写民法学论文
沈宗灵 | 漫谈怎样写学位论文
饶鑫贤 | 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
肖蔚云 | 谈谈法学硕士论文的写作问题
储槐植 | 刑法学论文写作谈
于
本
书
《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
《中外法学》编辑部 编
28.00元/32开/978-7-301-27755-3
北京大学法学院老、中、青三代
十一位教授治学与笔耕心得
本书为老、中、青三代北大法律人关于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的专题笔谈,本笔谈包括两部分,一是北京大学法学院朱苏力、陈兴良、白建军、陈瑞华、凌斌五位教授在凌斌教授主持的“法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之讲授录音整理文稿,二是《中外法学》编辑部1990 年第6期至1991 年第2期分别约请金瑞林、魏振瀛、沈宗灵、饶鑫贤、肖蔚云、储槐植六位先生撰文的法学研究与论文写作的心得与经验。
微店购书 | 预售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