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赵秉志教授主讲“东南大学115周年校庆法学系列讲座”第三讲

2017-04-27 学术之路

本文来源:东南大学法学院官网!

2017年4月23日晚,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教授应邀莅临我校讲学,在人文讲座报告厅为法学院师生做了“黄海勇引渡案:中国最复杂引渡案之观察”专题讲座,系“东南大学115周年校庆法学系列讲座”第三讲。法学院院长刘艳红教授担任主持人,法学院刑法学、国际法教研室的老师们以及博硕士、本科生共同聆听了本次讲座,现场气氛融洽,情绪高昂。


讲座伊始,赵秉志教授从黄海勇引渡案件的基本事实始末入手,简要介绍了黄海勇案件涉嫌犯罪的基本事实和引渡过程中在境外历经的基本诉讼程序。赵秉志教授介绍,在中国和秘鲁按双边引渡条约商议引渡涉嫌重大走私犯罪主犯黄海勇的过程中,黄曾为抗拒引渡,聘请律师以中国刑事法治中的“死刑”和“酷刑”问题向美洲人权委员会提出申诉;随后,案件由美洲人权委员会提交给美洲人权法院。2014年9月3日,美洲人权法院在巴拉圭首都亚松森的巴拉圭最高法院开庭,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暨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赵秉志教授、中国外交部条约法律司孙昂参赞和秘鲁前司法部长托马博士作为秘鲁政府邀请的3位专家证人,经美洲人权法院批准到庭作证。法庭全天听取了秘鲁政府方面的3位专家证人的证词,并由各方进行了盘问和辩论。


讲座中,赵秉志教授提到了前往美洲人权法院作证的过程和遇到的重重困难。作证过程中,赵秉志教授主要围绕与本案相关的中国刑事司法程序和实体问题以及中加遣返赖昌星案件的有关情况进行了作证,回答了各方盘问。在当天下午三位专家证人作证结束之后,参与庭审的三方又进行了辩论和陈述。由于中西方思维和法治的差异,作证的前期证据提交和材料准备工作困难重重、充满艰辛,中国的死刑问题是黄海勇及其律师用来对抗引渡的主要借口之一,也是法院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另外,赵秉志教授在讲座中还对引渡措施的选择问题、美洲人权委员会和美洲人权法院的工作运行机制和本案涉及的专家证人制度、境外羁押期限刑期的折抵等问题做出了充分论述,另在场听众获益匪浅。


赵秉志教授在总结黄海勇引渡案的经验与反思时指出,对于引渡案件的跨境追逃需要付出多方面的努力。应当积极推进死刑改革,严守引渡过程中做出的不判处死刑的承诺;加强自身的刑事法治建设,完善国际刑事法治形象;妥善运用已有成功案例,推动境外追逃的顺利开展;遵守国际法律规则,提供符合对方要求的证据材料;积极同西方国家缔结双边条约,为境外追逃追赃提供法律依据;加强对于国际人权法庭规则的了解,做好充分的应诉准备。赵秉志教授强调,黄海勇引渡案的成功归根到底是我国刑事法治发展和人权保障进步的结果,此案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加深国家间对法治、人权的理解和信任,有助于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刑事法制与实践,还为我国当前反腐败法治中的海外追逃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成功案例,对我国今后在拉美国家的追逃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在欧洲方向的追逃工作。

 在接下来的提问环节中,同学们踊跃发问、畅所欲言,赵秉志教授对问题逐一做了严谨而详尽的解答,引起阵阵掌声。最后,在刘艳红教授的精彩总结与点评中,本次讲座圆满落幕。

 本次讲座的顺利举行,展示了赵秉志教授深厚的学术涵养和为国家法治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加深了学院师生对刑事国际司法协助等领域的进一步理解,为学院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刑法学和国际法等专业学科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对于学院师生今后的专业学习、学院的学科建设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