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法学硕士课程第二十三届新生开学典礼在港举行

2017-09-01 学术之路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官网!

       

8月25-27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率团访问香港律政司、香港律师会和香港大律师公会等机构,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联合培养硕士课程第23届新生开学典礼。代表团成员包括龙翼飞教授、肖建国教授、学科规划办公室主任路磊和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徐飞,法学院香港校友会总干事徐晶女士陪同出席活动。 

8月25日,法学院代表团访问了香港律师会,与香港律师会理事陈泽铭、大中华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文理明、大中华法律事务委员会委员饶诗杰、传讯及对外事务部总监苏焕娟和传讯及对外事务部副总监周映彤座谈。陈泽铭理事首先介绍了香港律师会的概况、香港法律服务市场及律师执业情况和专业教育与考核相关情况。王轶院长介绍了人大法学院在平衡普通法和大陆法教育方面的举措,包括与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合作开设法学硕士项目、设立普通法中心、师资队伍建设等。目前,法学院正在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希望香港律师会能够继续支持人大法学院的课程体系建设,为法学院开设课程,并为优秀学子提供实习机会。此外,人大法学院也正在承担“一带一路”法律服务的重大课题,拥有律师学院这一重要平台,希望能够借助这些平台推动双方的合作交流。龙翼飞教授指出,香港律师会为人大法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支持,未来双方可以共同致力于双向的合作交流,促进两地法律领域的交流。 

  

随后,法学院代表团访问了香港大律师公会,与大律师公会业务发展常委会主席谭允芝资深大律师、执委会委员王鸣峰资深大律师、执委会委员林国辉大律师、业务发展常委会委员冯伯冻资深大律师、大中华事务常委会委员周立新大律师和大中华事务常委会委员黄添伟大律师进行合作会谈。王轶院长介绍了人大法学院的情况,特别提到了法学院在普通法教学、与普通法国家院校和法律机构合作的情况。他提议双方可以在课程体系、高端培训、建立两岸四地律师交流平台、“一带一路”等方面进行合作。谭允芝主席对于合作提议表示赞同,并表示大律师学习内地的法律与相关制度非常重要。王鸣峰资深大律师也表示在课程开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可以开展合作。龙翼飞教授还介绍了民法典的制定情况,并建议可以合作召开学术会议,将香港的经验贡献给内地的立法,比如分别财产制、遗嘱执行等方面,香港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具有借鉴意义。 


8月26日上午,法学院代表团访问香港律政司,与袁国强司长、高级助理法律政策专员张秀霞女士和司长政务助理李文成先生会谈。袁国强司长首先就双方的后续合作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学生交流方面的合作,人大法学院的学生已经开始在律政司实习,希望以后能够更早的规划学生交流方面的合作;二是律政司希望加强中文草拟法律的培训;三是“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研究,特别是民商事纠纷解决方面;四是两地司法协助领域的合作。王轶院长首先介绍了人大法学院的办学特色,教师参与立法活动的情况,并对袁司长的提议作出了回应:第一,在学生交流方面,人大法学院鼓励并支持学生与香港学生交流,支持包括实习在内的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第二,在法律草拟方面,人大法学院可以通过论坛、高端培训等形式,利用已有的交流平台和学术资源,开展互动交流;第三,人大法学院设有“一带一路”研究中心,将会围绕“一带一路”进行学术研究、开发课程,可以与律政司共享;第四,两地的司法协助课题一直是人大法学院的重要研究领域,双方合作可以推动相关领域研究的突破。通过此次会谈,双方就如何推动深化合作达成共识。 


8月26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法学硕士课程第二十三届新生开学典礼在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龙翼飞教授、肖建国教授、张勇凡助理教授、办公室路磊老师和徐飞老师出席了此次活动。开学典礼由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教授、法学硕士课程统筹顾敏康教授主持。香港立法会前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名誉教授范徐丽泰女士,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法律部部长王振民教授,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及商业法讲座教授贺嘉伦教授(Prof. Geraint Howells),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磊博士,香港立法会议员、人大法学院校友容海恩大律师,香港律师会大中华法律事务委员会副主席、人大法学院校友黄江天博士,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生洪为民博士,中国高等院校香港校友会、人大法学院校友安阳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香港校友会会长张逢春先生,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香港校友会总干事徐晶女士担任主礼嘉宾出席了活动。 

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院长贺嘉伦教授首先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到,人大法学院是中国内地提供高等法学教育院校的佼佼者,为中国的法学教育及法治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为能与人大法学院在过去二十年的紧密协作感到骄傲,并期待今后的合作。中国人民大学法学硕士课程自1995年起于香港城市大学进行,让学员能够有机会对中国司法系统有一全盘的理解,不仅能让学员掌握法律条文,更培育他们成为全球化的领袖。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在致辞中首先对香港城市大学法律学院二十二年来的精诚合作表示了感谢,双方共同努力,培养了一大批熟悉内地和香港法律制度的高层次法律人才,相信合作项目今后能够持续发展,为香港法治发展做出应有贡献。王轶院长指出,以互联网大数据、工业智能化、工业一体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一背景下如何立足学术前沿、安排法学教育课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每个法学院需要迫切回应和解决的问题。人大法学院愿意与大家共同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展现中国人的风貌,提出中国人的解决方案。 

范徐丽泰女士在致辞中首先向新同学表示祝贺,如果想要在将来有所发展,就不能将眼光局限于香港,要利用大湾区、“一带一路”的机会,加深对内地的了解,加强与国际社会的联系,如此才能大有所为,这就如同要做一条无论是在淡水还是咸水都能自如游泳的鱼一样,因为珠江口就是一个淡水与咸水交汇的地方。她鼓励同学们应该发挥个人才智、利用人工技术,永远走在时代前面。 

王振民部长在致辞中首先祝贺法学硕士项目持续20多年成功,成功的原因即是“天时、地利、人和”。在香港回归前,两所法学院的院长高瞻远瞩,意识到回归后需要一批了解内地法律的人才,这个项目的设立符合了客观需要。世界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以欧美为中心到以亚太为中心的转移,特别是中国的飞速发展,也需要一批精通两地法律的人才。最重要的是两所法学院持续不断的努力、密切合作,使得项目取得长足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法律人才。 

校友代表徐晶女士在发言中首先代表所有香港学生感谢人大法学院派最好的老师赴港教学,感谢城大法学院提供的学习平台。回顾自己的学习经历,虽然十分不易,却收获了同学友情,可以和名师学习,十分荣幸。她祝愿各位校友能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在香港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为推动内地与香港合作、走向国际舞台作出贡献。 

仲良集团主席兼总裁梁海明博士作为新生代表发言。他表示,目前经常在内地工作的香港人已有50万,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了解内地法律对工作、生活会很有帮助。人大法学院与城大法学院合作的法学硕士项目是独一无二的。他本人在香港大学学习了普通法,希望可以更多的了解内地法律,学以致用。 

随后,王轶院长向在座嘉宾赠送纪念品,王轶院长和贺嘉伦院长分别代表两所法学院向新生赠送纪念品,并合影留念。 



本期责任编辑:赵广开

欢迎选购问津学术付费课程汇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