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Patricia C. Kuszler女士在东南大学举办精彩学术讲座(推荐阅读)

2017-09-19 学术之路

来源:东南大学法学院


  2017年9月13日,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教授Patricia C. Kuszler女士在下午2点30分应邀为法学院师生做学术报告,题为:现代生殖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报告由戴庆康副教授主持并翻译。近百余师生前来聆听本次学术报告。报告人和在场老师共同为到场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



  Kuszler教授是梅奥医学院(Mayo Medical School)的医学博士,耶鲁大学(Yale university)的法律博士,美国华盛顿大学法学院法学教授,并担任“法律、科技与全球卫生中心”主任及法律硕士项目中心主任。


  本次报告伊始,戴庆康副教授以幽默爽朗的开场介绍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并就这次能有机会邀请其来南京为东大法学院的师生讲授《现代生殖技术的伦理与法律问题》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


  随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开始了内容丰富详实的报告。首先在概览部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简单介绍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线粒体移植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并表示这些技术开启了人类亲子关系的新篇章,但是同时也会带来一些社会、法律、伦理问题,从而引出了下面的讲座内容。



  第一部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谈到的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首先提到的是关于精子捐献的问题,她指出用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的精子是捐献的,会有些补偿,并且捐献精子可以是匿名的(来自精子库)也可以是非匿名的。提及所捐精子的目的,她指出所捐精子将储存用于人工授精或者体外受孕(试管受孕)。另外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还介绍了关于精子库的设计容量,表示精子库一般会保存捐精者档案,包括身体特征、健康、教育、种族和民族等背景情况。


  其次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谈到的卵子捐献的问题,指出这个问题和精子捐献问题类似,卵子也是捐献的,捐卵者可以有补偿,同时提出取卵与精子捐献相比,工作量更大,但是和精子一样,卵子是按质论价。Patricia C. Kuszler教授提到了一旦捐献卵子后,需要配子输卵管内移植技术(GIFT)、合子输卵管内移植技术(ZIFT)、体外受孕技术(in-vitro),而且卵子也不能长期保存。


  下面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谈到的是胚胎问题,她指出胚胎最常见的孕育方式是体外受孕,也可以使用精子显微注射技术,或者将DNA植入工体卵母细胞的方式。胚胎孕育后,可以冷冻,也可以用于检验遗传基因,或者移植前的基因诊断。通过胚胎,线粒体遗传病可以得到治疗,英国下议院已经批准要求将基因组编辑技术用于人类胚胎,以获取人类胚胎研究及发展所需的重要数据,但是在美国,不孕不育治疗产业还基本上没有得到规制。此外,胚胎也可以用于遗传基因疾病的治疗,中、英、瑞典、美科学家使用CRISPR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基因,用一种酶切除不正常的DNA,替换上“正常”的DNA,在这个技术方面,中国走在世界前列。此外,2017年2月,美国国家科学院也建议将来要在有限范围内放开对人类基因修饰,以避免有严重先天缺陷的婴儿出生。


  第二部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谈到的是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与基因编辑,她指出在 2017年7月,俄勒冈大学科学家成功切除替换了体外受精胚胎和卵子的DNA。用基因编辑技术CRISPR来修复一种会导致肥厚型心肌病的DNA突变(MYBPC3基因)。这种基因编辑后的胚胎不仅消除了变异,并且没有镶嵌性。


  随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对基因编辑技术也提出了一些问题。比如对胚胎进行基因编辑,需要关注什么?被编辑的基因是永久性的吗?是否永久性地改变了基因?是否威胁到我们所了解的人性?如果基因编辑出错怎么办?基因编辑后的胚胎是待降生的人类?还是可申请专利的产品?如果基因编辑可以消除疾病,则是否可以让所有人公平获得这一创新成果?还是仅能富人享受?这一技术的使用是否会加剧不公正、社会阶层固化、社会歧视?这一技术是否实际上会创造出基因超人(变种异煞),这些问题也引发了现场师生的思考。


  在第三部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谈到人工辅助技术与怀孕的问题。首先提到了体外受精,她指出体外受精现在已经比GIFT(配子输卵管内移植)、ZIFT(合子输卵管内移植)更常用,但是就其存活概率而言,每次有不同,平均概率约为20%-30%,但是需要超过25,000美元的花费,如果涉及到移植前基因诊断费用还需要加几千美元。体外受精技术主要用于不孕不育病例、移植前基因测试、代孕等方面。


  之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就是代孕母亲,代孕母亲是指为不孕夫妇或准父母妊娠的母亲。一般来说,支持代孕的理由是为不能生育的夫妻或非传统家庭圆梦,但是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同时指出这个问题也充满复杂性,涉及情感、伦理、社会、法律各个方面。


  紧接着,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讨论了产前检测问题,表示超声波开始于1960年代,而羊膜腔穿刺术更多会针对高龄产妇,在多种染色体疾病、遗传性代谢病的产前诊断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种绒膜绒毛取样检测,在妊娠早期即可进行,但风险更大。而谈到孕妇血清甲胎蛋白检测,Patricia C. Kuszler教授指出,这项检测是发现经管疾病、无脑畸形、唐氏综合症的代谢指标,而另一种孕妇血清胎儿细胞康复治疗,这是一种无侵袭性产前诊断方式,可以提取脱落胎儿细胞用于基因检测,从而使得全方位的基因检测成为可能。


  Patricia C. Kuszler教授随后提出了,人工辅助技术为不孕不育者、独身者、非传统父母提供了为人父母的机会,也为医学或遗传疾病提供了早期诊断、乃至早期治疗的机会,也可以避免生出有医学疾病婴儿的怀孕情况,这样就可以回避作出流产决定的问题,甚至有机会优化孩子的品质,为照顾有缺陷婴儿早作准备。但是这一技术也存在缺点,会应发不确定性和混乱,甚至带来对残疾人、不太“完美”儿童的不尊重,同时也会带来为了追求一个“更好”的小孩而产生的高昂的成本。


  同样,Patricia C. Kuszler教授一方面谈到了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为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主要有可以有机会应对或避免疾病或残疾,降低社会成本,有利于减少基因疾病和畸形胎儿(例如家族黑蒙性痴呆和经管疾病),增进人们对科技如何改变个人和人类健康的理解。另一方面Patricia C. Kuszler教授也提到了这一技术带来的消极影响,可能再次出现消极优生学,另外可能引发”对残疾儿及不太“完美”儿童的不尊重,严重的甚至会带来社会撕裂与社会不公正,亵渎人性。


  第四部分,Patricia C. Kuszler教授主要和大家讨论的是关于人工辅助生殖技术与家事法。指出可能会出现对父母界定的混乱,父母是贡献DNA(精子、卵子、另一卵子的潜在细胞质)的基因父母,还是不一定有基因联系的妊娠母亲抑或是可能是1位、2位甚至是多位的意愿父母。此外还会对亲子关系结构带来冲击,传统上采用单一式家庭决定法律上的亲子关系,或者在婚姻存续期生的小孩以结婚的夫妻为法律上的父母(推定有基因关系)。并进一步举出在1989年Michael H v. Gerald D., 91 U.S. 110案,“单一家庭”方法确定合法化,Patricia C. Kuszler教授表示“单一家庭”方法确定亲子关系在各国民法中都有体现。


  之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关于基因联系是否为亲子关系的决定因素,这中间涉及到不想成为法律上父母的捐精者和捐卵者以及因精子捐献产生的兄弟姐妹的登记问题等。此外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就怀孕与亲子关系进行了分析,指出代孕母亲不一定就是妊娠母亲,妊娠母亲是为帮助不孕不育者或准父母妊娠的妇女。并进一步表示,在许多法域代孕合同是不被承认的。随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引出了一个案例Marriage of Buzzanca, 72 Cal. Rptr. 2d 280 (Cal. Ct. App. 1998),案例中夫妻决定采用ART(捐赠、配子、代孕)要小孩,但孩子出生前双方离婚,丈夫拒绝抚养小孩,捐卵者、妊娠母亲都不主动要小孩,最终孩子的抚养义务归属于谁的问题,进一步提出意愿父母的概念。紧接着Patricia C. Kuszler教授介绍了关于职能性(事实)父母的概念。


  因此,父母群体会变得非常庞大,从核基因母亲到、细胞质/线粒体母亲、DNA捐献者、基因父亲(精子)、妊娠或代孕母亲、意愿母亲、意愿父亲、事实母亲、事实父亲及其配偶、伙伴。


  最后,Patricia C. Kuszler教授总结道,现代生殖技术为想为人父母者及其家庭开启了科学之门,但是科学的迅猛发展让人类社会无所适从,难以应对。新的基因技术,如线粒体移植及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风险巨大,也面临着创造基因劣等人和基因超等人的巨大风险,同时加剧了技术的可获得性及全球性社会不公正,给社会意义上和法律意义上的亲子关系造成混乱。


  互动环节中,法学院师生围绕代孕否合法化问题,近亲禁止结婚法律规定是否可以通过生殖辅助技术得到转机,捐精者是否可以以自己贡献了DNA为由主张自己为人父亲的权利以及高度分化的体细胞能否用来制造胚胎等提出了许多问题,Patricia C. Kuszler教授分别予以耐心解答。


  Patricia C. Kuszler教授的讲座严谨细致,氛围轻松活泼,对于报告中疑难问题会辅助鲜活的案子,形象的比喻,深入浅出,对在场师生今后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本次学术报告在到场听众的热烈掌声中圆满结束。


本期责任编辑:赵广开

南京师范大学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研究生简章发布

这是我见过的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最感人故事!

第五届“中伦杯”全国国际商事仲裁征文大赛拟获奖公示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一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三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四

热烈祝贺易胜华大律师代理翟欣欣案

陪伴520+万考生的国家司法考试正式谢幕,90余万人获得资格证!

公告:鉴于本平台每次推送内容有限,为了给广大学友更多的学术资讯(特别是讲座、招生资讯等),经运营团队讨论,学术之路自即日起每天中午十二点更新近期即将举办的学术讲座、学术资讯、招生动态等内容,如果想获取这些内容,请后台回复【讲座】即可免费获取,每日更新哦,希望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便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