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国家司法考试试卷二争议最多的三道题是

2017-09-22 学术之路

来源:司法部


本文由学术之路整理自司法部官网,为了保持原貌,未删减与遴选网友留言!


1.关于刑事司法解释的时间效力,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A.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完全一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B.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


C.行为时有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仍须按旧司法解释办理


D.依行为时司法解释已审结的案件,若适用新司法解释有利于被告人的,应依新司法解释改判


参考答案


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应当依新司法解释办理


注:试题内容如与考试试卷有出入以考试试卷为准。


考生异议


1、匿名22:09:32


A选项正确。B错误。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


2、匿名22:07:09


A选项正确。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正确。


1、匿名22:03:01


A错误。刑法的渊源只有刑法典、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司法解释不属于刑法的渊源。


B选项错误,如果新司法解释对犯罪嫌疑人的处罚重于旧规,那么久违反了法不溯及既往。


C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违反了法的既判力,不利于审判的权威性。


2、匿名21:58:56


A项,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完全一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应是对的。不然可能产生适用事后法审判的不利后果。同时,刑法司法解释应是刑法的附随性、具体化的解释,其效力的适用理应遵从刑法主体。


3、匿名21:57:33


A正确,因为如果行为时不认为犯罪就不构成犯罪,不能因为新出的解释认为是犯罪就按新的解释,那样刑法将失去可预测性,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因为不知道将来的司法解释讲什么行为认定为犯罪。


4、匿名21:57:14


A,我觉得是正确的,行为时没有司法解释的,对于犯罪行为行为人没有违法认识可能性,依新解释不符合罪行法定原则,仍然应当是从旧兼从轻


5、匿名21:56:44


A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


B错误新司法解释如果有利于行为人的可以应用


6、匿名21:56:20


选项有异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b项如果行为是没有司法解释,刑法条文没有将该行为包含在某些犯罪中,后来因为社会发展,司法解释把某些行为扩大到某些范围,根本不能适用该司法解释,只能选A


7、匿名21:53:20


A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8、匿名21:47:57


A准确。B错误,理由;如果新司法解释对行为人不利,请问也需要适用不利于行为人的新司法解释吗?故不符合从旧兼从轻原则解释,所以B不准确。


9、匿名21:44:18


B选项明显错误。依据罪刑法定原则,只允许有利于被告人的溯及既往。行为时无相关司法解释,新司法解释实施时正在审理的案件,大多不会依新司法解释办理,只有对被告人有利的情形才会适用。


10、匿名21:42:51


A没错。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效力低于刑法,但是不能违背上位法的规则,故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11、匿名21:41:26


A选项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


12、匿名21:34:47


A没错。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有利于行为人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所以B错误。


13、匿名21:33:57


A正确,因为如果行为时不认为犯罪就不构成犯罪,不能因为新出的解释认为是犯罪就按新的解释,那样刑法将失去可预测性,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因为不知道将来的司法解释讲什么行为认定为犯罪。


14、匿名21:33:10


选择c,因为“从旧”是原则,题目中未明说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就应该适用旧的司法解释。而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


15、匿名21:30:40


A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16、匿名21:28:35


行为时没有司法解释的,对于犯罪行为行为人没有违法认识可能性,依新解释不符合罪行法定原则,仍然应当是从旧兼从轻


17、匿名21:27:37


选择c,因为“从旧”是原则,题目中未明说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就应该适用旧的司法解释。而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


18、匿名21:22:51


A选项正确。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正确。


19、匿名21:21:58


A正确,因为如果行为时不认为犯罪就不构成犯罪,不能因为新出的解释认为是犯罪就按新的解释,那样刑法将失去可预测性,限制人的行动自由,因为不知道将来的司法解释讲什么行为认定为犯罪。


20、匿名21:19:24


A选项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


21、匿名21:19:24


A选项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


22、匿名21:16:17


A选项有异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b项如果行为是没有司法解释,刑法条文没有将该行为包含在某些犯罪中,后来因为社会发展,司法解释把某些行为扩大到某些范围,根本不能适用该司法解释,只能选A


23、匿名21:12:50


A没错。如果以新的法律解释,则法律失去指导性,预测性,大家无法适应,刑法是从旧兼从轻原则,解释也一样


24、匿名21:07:35


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效力低于刑法,但是不能违背上位法的规则,故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所以只有A是对的


25、匿名20:58:28


A正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26、匿名20:51:01


选择c,因为“从旧”是原则,题目中未明说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就应该适用旧的司法解释!而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


27、匿名20:48:50


应该选择c,因为“从旧”是原则,题目中未明说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就应该适用旧的司法解释!而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


28、匿名20:47:23


对于B项,如果适用行为后审判时实施的新司法解释,那不相当于该司法解释可以溯及既往吗,这样行为人在行为时是无法预测自己行为的合法性的。


29、匿名20:45:40


A项,司法解释也是有权解释,是我国刑法的正式渊源,理应使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完全没有错误!


30、匿名20:41:14


应该选择c,因为“从旧”是原则,题目中未明说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就应该适用旧的司法解释!而b选项错误,因为只有在新的司法解释比旧的处罚轻时,才可适用“从轻”的原则选择新的司法解释来处罚,而题目中未说明此种情况!


31、匿名20:40:26


A选项有异议。


理由: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法律处罚轻时才适用新法。本题A选项说法没有错误,应选A.


32、匿名20:38:36


b项如果行为是没有司法解释,刑法条文没有将该行为包含在某些犯罪中,后来因为社会发展,司法解释把某些行为扩大到某些范围,根本不能适用该司法解释,只能选A


33、匿名20:35:40


刑法应具有可预测性,若新法加重了犯罪嫌疑人的处罚,是否还需要按照新法?


34、匿名20:34:49


第一题选A啊,从旧兼从轻。


35、匿名20:30:23


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效力低于刑法,但是不能违背上位法的规则,故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36、匿名20:15:15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37、匿名20:15:11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虽没有司法解释,但未必没有法律,行为时没有该项司法解释,审判时有司法解释,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司法解释


38、ajie20:07:27


选A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故其时间效力与《刑法》一样,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39、匿名20:05:52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虽没有司法解释,但未必没有法律,行为时没有该项司法解释,审判时有司法解释,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司法解释


40、匿名19:54:00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41、雨后雨爱19:51:04


b选项违背了,从旧旧兼从轻的原则,b并没有说新的司法解释是有利于被告人的。我认为a正确。


42、匿名19:41:49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啊


43、匿名19:39:40


司法解释也是刑法的渊源,效力低于刑法,但是不能违背上位法的规则,故其时间效力从属于《刑法》,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44、匿名19:37:36


第一题从旧兼从轻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45、匿名19:36:34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46、匿名19:32:39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47、匿名19:30:54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48、匿名19:27:52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从旧兼从轻怎么解释?


49、匿名19:11:26


第一题b选项,行为时没有该项法律,审判时有法律,只有比原法处罚轻的时候才可以适用新法


10.王某多次吸毒,某日下午在市区超市门口与同居女友沈某发生争吵。沈某欲离开,王某将其按倒在地,用菜刀砍死。后查明:王某案发时因吸毒出现精神病性障碍,导致辨认控制能力减弱。关于本案的刑罚裁量,下列哪一选项是错误的?


A.王某是偶犯,可酌情从轻处罚


B.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


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


D.王某与被害人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可酌情从轻处罚


参考答案


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


注:试题内容如与考试试卷有出入以考试试卷为准。


考生异议


1、匿名22:10:01


根据司法部2011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4.2.5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如为非自愿摄入者按4.1条款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对自愿摄入者,暂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可进行医学诊断并说明其案发时精神状态。


按照本规定,王某系自愿摄入毒品,属于自陷行为,除非被告人能够举证证明自己中毒为“非自愿”,所以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只是在医学诊断时说明其案发时的精神状态。所以既然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又何来B选项的刑事责任能力降低之说呢?


2、匿名22:09:50


本题题干中交代“王某多次吸毒”,说明其吸毒史较长,其对吸毒后会出现精神障碍症状一般具有较深的认识,故行为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自陷行为导致精神障碍状态的高度盖然性,在这种情形下实施自陷行为并实施符合构成要件特征行为的,可以认为行为人对危害结果持希望或者放任态度。所以B项答案值得商榷!!!


3、匿名22:03:04


同居关系,非近亲属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首先不属于“特殊身份关系”,其次,酌情从轻情节不明显,结合整体的罪刑罚相适应和罪刑法定原则,没有明显需要减轻处罚的理由


4、匿名22:01:46


根据司法部2011年颁布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规定,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如为非自愿摄入者按4.1条款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对自愿摄入者,暂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可进行医学诊断并说明其案发时精神状态。


据此规定,只有在非自愿吸毒导致精神障碍,才评价其刑事责任能力,对自愿吸毒者,是不宜评价其刑事责任能力的。所以王某自愿吸毒致其精神障碍,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B选项的刑事责任能力降低的依据何在?


5、匿名21:57:06


D那么明显的错误,怎么因为是男女朋友还就处罚更轻了,一点也不公平正义,不知道法律依据在哪里


6、gmx21:48:37


D的选项错的太明显了,特殊关系并不是从轻处罚的理由,本题中特殊关系是男女朋友,关系那么密切,还能下如此狠手,可见社会危害性极大,反而应该从重处罚,而不应从轻处罚。


7、匿名21:45:26


吸毒不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2、男女朋友只是情感上的关系并不是法定的可以从轻减轻的因素


3、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如情绪失控行为不受控制)


4、王某多次吸毒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社会影响恶劣如果这都不算恶劣影响不大不依法重判民怨难平


题目中虽然有写精神病性障碍但是这里障碍并不符合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并没有说明)吸毒后出现精神障碍并不是疾病的精神障碍


5、本人认为选项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比较符合本本题的答案望采纳


8、匿名21:43:20


d选项同居关系,非近亲属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首先不属于“特殊身份关系”,其次,酌情从轻情节不明显,结合整体的罪刑罚相适应和罪刑法定原则,没有明显需要减轻处罚的理由


9、匿名21:37:52


根据司法部2011年公布的《精神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评定指南》,4.2.5对毒品所致精神障碍者,如为非自愿摄入者按4.1条款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对自愿摄入者,暂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可进行医学诊断并说明其案发时精神状态。


按照本规定,王某系自愿摄入毒品,属于自陷行为,除非被告人能够举证证明自己中毒为“非自愿”,所以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只是在医学诊断时说明其案发时的精神状态。所以既然不宜评定其刑事责任能力,又何来B选项的刑事责任能力降低之说呢?


以上意见,还望老师斟酌。


10、匿名21:35:01


我认为如果本题要选择正确的选项,B选项还有可能(仅仅是可能),为什么B选项可能正确?原因自由行为是行为人在将自己陷入到不负责任的状态之前就有杀人的想法,本题中王某在吸毒使自己陷入行为能力降低的状态前没有杀人想法,在陷入责任能力降低的时候才杀人,从这个角度,王某不属于原因自由行为。吸毒行为导致精神障碍,与杀人之间不具有常见性。按照责任主义原理,责任与行为应当同时存在,在王某杀人时他的行为能力是降低的,所以说B选项可能正确。对王某做罪轻辩护的时候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


但是D选项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所有人的生命是受到同等的保护的,任何犯罪嫌疑人杀人不能以对方与自己存在特殊的身份关系而减轻责任,如果说真的存在特殊身份关系反而构成不应当杀人的理由。如果说错误的选项,D选项错误非常明显。


11、匿名21:34:45


王某多次吸毒,他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降低有遇见,且对自己行为能力的降低负追要责任,因此我认为b不对,选c更加合理


12、匿名21:32:44


吸毒不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2、男女朋友只是情感上的关系并不是法定的可以从轻减轻的因素


3、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如情绪失控行为不受控制)


4、王某多次吸毒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社会影响恶劣如果这都不算恶劣影响不大不依法重判民怨难平


题目中虽然有写精神病性障碍但是这里障碍并不符合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并没有说明)吸毒后出现精神障碍并不是疾病的精神障碍


5、本人认为选项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比较符合本本题的答案望采纳


13、匿名21:28:10


吸毒不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2、男女朋友只是情感上的关系并不是法定的可以从轻减轻的因素


3、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如情绪失控行为不受控制)


4、王某多次吸毒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社会影响恶劣如果这都不算恶劣影响不大不依法重判民怨难平


题目中虽然有写精神病性障碍但是这里障碍并不符合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并没有说明)吸毒后出现精神障碍并不是疾病的精神障碍


5、本人认为选项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比较符合本本题的答案望采纳


14、hanke21:25:26


D的选项错的太明显了,特殊关系并不是从轻处罚的理由,本题中特殊关系是男女朋友,关系那么密切,还能下如此狠手,可见社会危害性极大,反而应该从重处罚,而不应从轻处罚。


15、匿名21:23:17


D的选项错的太明显了,特殊关系并不是从轻处罚的理由,本题中特殊关系是男女朋友,关系那么密切,还能下如此狠手,可见社会危害性极大,反而应该从重处罚,而不应从轻处罚。


16、匿名21:18:08


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只有C最优


17、匿名21:17:15


同居关系,非近亲属关系,是一般的社会关系,首先不属于“特殊身份关系”,其次,酌情从轻情节不明显,结合整体的罪刑罚相适应和罪刑法定原则,没有明显需要减轻处罚的理由


18、匿名21:10:51


纠正一下之前的观点


1、吸毒不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2、男女朋友只是情感上的关系并不是法定的可以从轻减轻的因素


3、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如情绪失控行为不受控制)


4、王某多次吸毒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社会影响恶劣如果这都不算恶劣影响不大不依法重判民怨难平


题目中虽然有写精神病性障碍但是这里障碍并不符合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并没有说明)吸毒后出现精神障碍并不是疾病的精神障碍


5、本人认为选项B.王某刑事责任能力降低,可从轻处罚比较符合本本题的答案望采纳


19、匿名21:10:41


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因为自己的行为导致陷入刑事责任能力下降放任自身的犯罪行为,不应该减轻其刑事责任。


20、匿名21:06:00


D选项明显错误,男女朋友并非特殊身份关系,刑法理论也没有特殊身份关系减轻处罚这一事由


21、匿名20:57:00


D选项明显错误,男女朋友并非特殊身份关系,刑法理论也没有特殊身份关系减轻处罚这一事由


22、匿名20:51:41


1、吸毒不是法定的从轻减轻情节


2、男女朋友只是情感上的关系并不是法定的可以从轻减轻的因素


3、王某多次吸毒表明他对自己的吸毒行为有所认识并且知道将会引发的后果(如情绪失控行为不受控制)


4、王某多次吸毒在公共场所公然杀人社会影响恶劣如果这都不算恶劣影响不大不依法重判民怨难平


题目中虽然有写精神病性障碍但是这里障碍并不符合刑法第十八条精神病人(并没有说明)吸毒后出现精神障碍并不是疾病的精神障碍


5、本人认为选项C.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比较符合本本题的答案望采纳


23、匿名20:50:26


D选项明显错误,不存在特殊身份关系


24、匿名20:45:32


D的选项错的太明显了,特殊关系并不是从轻处罚的理由,本题中特殊关系是男女朋友,关系那么密切,还能下如此狠手,可见社会危害性极大,反而应该从重处罚,而不应从轻处罚。


25、czq20:43:07


原因自由行为不应降低责任能力,不然醉酒不也可以认定降低责任能力。本题应选D


26、匿名20:38:22


我认为是题目出错,应该是正确的是。因为吸毒并非限制行为能力,因为吸毒故意杀害他人没有可以减轻处罚的依据,且题目并未告诉有自首等情节,所以选C,题目出错了


27、匿名20:30:47


法律上并未规定因特殊关系可以从轻处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受到保护的,并不没有“特殊关系”为法定的减轻量刑的法定事由。D明显错误


28、匿名20:22:12


D项明显错误,自己吸毒饮酒使自己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不是减轻刑事责任的法定理由


29、匿名20:21:55


原因自由行为不应降低责任能力,不然醉酒不也可以认定降低责任能力


30、匿名20:21:51


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公众砍杀皆因吸毒所致,不是主观恶性大所致。特殊关系不要能成为减轻理由,尤其是同居关系。要罪刑法定啊。我觉得此题争议很大。


31、匿名20:18:53


D,王某作为一个多次吸毒的瘾君子应当知道吸毒后的后宫,一定程度成立原因自由行为。本题D项更为恰当


32、匿名20:15:53


此题应选d,特殊关系如何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而且该种特殊关系反而应当加重处罚,与自己关系亲密的人尚且能够如此作为,更说明其社会危害性的巨大


33、匿名20:15:24


应选C。根据刑法规定,醉酒、吸毒均不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和减轻处罚的法定事由。


34、持帅20:15:13


王某多次吸毒,不可从轻处罚。应选王某在公众场合持刀行凶,社会影响恶劣,可从重处罚


35、匿名20:07:44


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公众砍杀皆因吸毒所致,不是主观恶性大所致。特殊关系不要能成为减轻理由,尤其是同居关系。要罪刑法定啊。我觉得此题争议很大。


36、匿名19:51:26


关系不能成为定罪量刑的依据,而且他多次吸毒,有放纵的嫌隙,不能从轻


37、匿名19:45:12


您好!法律上并未规定因特殊关系可以从轻处罚,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受到保护的,并不没有“特殊关系”为法定的减轻量刑的法定事由。


38、匿名19:43:03


此题应选d,特殊关系如何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王某与女友仅为同居关系,而非事实上的亲属关系,其关系不能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这部同于首次吸毒陷入无能力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


39、jasmine19:38:10


王某作为一个成年人,是否喝酒,喝多少酒完全可以自己控制。且王某并非首次病理性醉酒,怎可以此事由减轻刑事责任呢?本题答案D项比较合适


40、匿名19:36:50


此题应选d,特殊关系如何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王某与女友仅为同居关系,而非事实上的亲属关系,其关系不能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这部同于首次吸毒陷入无能力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


41、匿名19:33:30


此题应选d,特殊关系如何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王某与女友仅为同居关系,而非事实上的亲属关系,其关系不能成为减轻处罚的理由。b项王某多次吸毒,明知自身会因吸毒陷入辨认控制能力减弱的状态,这部同于首次吸毒陷入无能力状态,其不具备减轻处罚的情节。


18.下列哪一行为成立侵占罪?


A.张某欲向县长钱某行贿,委托甲代为将5万元贿赂款转交钱某。甲假意答应,拿到钱后据为己有


B.乙将自己的房屋出售给赵某,虽收取房款却未进行所有权转移登记,后又将房屋出售给李某


C.丙发现洪灾灾区的居民已全部转移,遂进入居民房屋,取走居民来不及带走的贵重财物


D.丁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约定车款付清前汽车由丁使用,所有权归卖方。丁在车款付清前将车另售他人


参考答案


丁分期付款购买汽车,约定车款付清前汽车由丁使用,所有权归卖方。丁在车款付清前将车另售他人


注:试题内容如与考试试卷有出入以考试试卷为准。


考生异议


1、匿名22:20:56

D属于民法的所有权保留无权处分,可追究违约责任,不能认为构成侵占罪,否则很多民事行为就要入刑了,违反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正确答案应该是A项


2、匿名22:20:36

D项正确,侵占罪以侵占代为保管为前提,D项中,丁对汽车的占有为有权占有,但是因未取得所有权,故属于民法中的违约责任。如果这样的行为都要定侵占罪,那么现实中一房二卖等行为,岂不是要定诈骗罪。


3、匿名22:18:49

D项,该选项应为民事法律关系,买卖双方之间只存在金钱债务问题,不应认定为侵占。就算此后丁不支付剩余货款,对于丁而言,该行为也仅是单纯逃债,不构成犯罪。


4、匿名22:16:55

本题应选A,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货币是占有即所有的。而D选项明显不对,民法上的无权处分并且可以善意取得,并且丁与卖方还有合同关系,以后所有权也属于卖方。无论是是从法理还是法院判例,最多追究违约责任,判令赔偿!!


1、匿名22:10:38


本题应该选A


理由: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他只要继续保持付款就行,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


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2、匿名22:09:40


应选C项,D项很明显仅为民法违约行为,并不构成侵占罪。A项所得并非无主物,根据最优原则,C项满足侵占遗忘物要件。


3、匿名22:09:38


本题应该选A


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4、匿名22:08:45


d选项错误,d选项属于民法上的无权处分,若无权处分视为犯罪,那么有违市场经济鼓励交易之原则,也会造成市场交易的不安。


5、匿名22:08:37


D属于民法的所有权保留无权处分,可追究违约责任,不能认为构成侵占罪,否则很多民事行为就要入刑了,违反刑法的罪行法定原则。正确答案应该是A项


6、匿名22:05:26


D项错误,丁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未取得所有权将车处分可以按民法无权处分处理,属于民事纠纷,


A项正确,虽然贿赂款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7、匿名22:04:24


本题D错误。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侵占罪】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


本题并非非法占为己有并拒不退还,不够成侵占罪。


8、mmm21:52:36


应选A,这个选项是个观点展示,若认为脏款也值得保护就认为侵占罪,若认为不值得保护就不构罪,觉得不应该考单选。而D选项明显不对,民法上的无权处分并且可以善意取得,并且丁与卖方还有合同关系,以后所有权也属于卖方。若这也构成犯罪太过严苛。


9、匿名21:50:46


A应该也算对!因为关于占有基于不法原因委托物是否构成侵占本来就存在学理上的争议。出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选项,就不应该判它错!


10、匿名21:44:18


本题应该选A


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11、匿名21:50:46


A应该也算对!因为关于占有基于不法原因委托物是否构成侵占本来就存在学理上的争议。出这样一个有争议的选项,就不应该判它错!


12、匿名21:44:18


本题应该选A


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13、匿名21:43:53


答案应该选A,D是民法无权处分中的典型案例,他只要按照合同付款是没有问题的,就算不付款这也是民事问题,不涉及刑事问题


14、匿名21:43:02


本题应选择A。甲受委托,合法取得了钱款的临时占有,而后据为己有,具有侵占罪的犯罪构成。


15、匿名21:42:37


本题无答案。如果要选,A更可靠。D项错误明显。丁完全可以在将车出卖后再付清欠款,并不构成犯罪。


16、匿名21:42:32


本题应选A,及时是非法财物,亦可成立侵占。D属于民法的所有权保留无权处分,可追究违约责任,不属于侵占


17、匿名21:41:19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18、匿名21:36:12


本题应该选A


理由: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他只要继续保持付款就行,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


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19、匿名21:30:43


D项错误,在民事法律关系中,这属于无权处分,现实社会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不应认定为侵占罪。


20、匿名21:30:39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21、nini21:28:13


盗窃非法财产构成盗窃,举重以明轻,侵占非法财产构成侵占罪。所以A正确。D属于民事责任,非刑事责任。


22、匿名21:24:02


本题选A,行为符合侵占特征,D项无权处分,如果入罪,大量民事案件都将转化为刑事案件。


23、匿名21:16:52


A正确。虽然是非法财产,可是可以成为侵占罪对象。这个选项本来就是有理论上争议的,出这种有争议的本来就可以有多种解释。


24、匿名21:16:23


本题选A,行为符合侵占特征,D项无权处分,如果入罪,大量民事案件都将转化为刑事案件。


25、匿名21:15:14


a选项对于非法财产是否可以成立侵占存在观点展示,但是d选项是民法上无权处分,以侵占罪入罪有违常理,因此选择题选择最正确的,应当选a。


26、匿名21:14:41


D项错误,丁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未取得所有权将车处分可以按民法无权处分处理,属于民事纠纷,


A项正确,虽然贿赂款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27、匿名21:13:52


本题应该选A


理由: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他只要继续保持付款就行,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


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28、匿名21:12:00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有主观归罪的嫌疑。违法罪刑法定。


29、匿名21:10:16


A正确。虽然是非法财产,可是可以成为侵占罪对象。这个选项本来就是有理论上争议的,出这种有争议的本来就可以有多种解释。


30、sky.li21:09:09


答案错误:


理由:


1.应选A项。A项中张某只是“欲行贿”,现金原属于张某所有,贾某侵占且无归还意思,自然构成侵占罪。


2.D项明显只属于无权处分,并不构成犯罪,本答案难以服人。


31、sky.li21:09:09


答案错误:


理由:


1.应选A项。A项中张某只是“欲行贿”,现金原属于张某所有,贾某侵占且无归还意思,自然构成侵占罪。


2.D项明显只属于无权处分,并不构成犯罪,本答案难以服人。


32、匿名21:07:04


d明显错误,若是分期付款约定所有权交易,经过卖方同意仍然可以将物品转让!否则现实中进行这些交易的人不都构成侵占罪了吗?


a正确,5万元虽是贿赂款,但甲将他人所有自己占有的钱变更为自己所有占有,完全符合侵占罪的构成要件。


33、coral20:52:42


应选A项。A项中张某只是“欲行贿”,现金原属于张某所有,贾某侵占且无归还意思,自然构成侵占罪。按现有的标准答案,难道张某有原罪?D项明显只属于无权处分,并不构成犯罪,本答案难以服人。且若普通的无权处分被视为犯罪,将对市场交易行为带来极坏影响。


34、匿名20:52:27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一般的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


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本题应该A和D都正确。


35、匿名20:49:55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


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本题应该A和D都正确。


36、匿名20:44:00


D项错误,丁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未取得所有权将车处分可以按民法无权处分处理,属于民事纠纷,


A项正确,虽然贿赂款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37、匿名20:43:49


应选C项,D项很明显仅为民法违约行为,并不构成侵占罪。A项所得并非无主物,根据最优原则,C项满足侵占遗忘物要件。


38、匿名20:43:34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39、匿名20:42:17


A选项观点展示,一是构成侵占罪,二是不构成,区分是非法财产能否成为侵占的标的物,但是D选项无权处分定罪明显有瑕疵,经排除也只能选择A。观点问题不该在选择题为难我们吧


40、匿名20:35:46


D项属于民法的无权处分,不应构成侵占罪!


41、匿名20:34:46


本题应该选A,D选项为无权处分应该按照民法违约责任处理,不应入罪,否则所有自己占有的无权处分都成立侵占罪了。A选项虽然是非法财产,但也可能成为侵占罪的对象,所以选A更合适。


42、Verading20:34:27


应选C项,D项很明显仅为民法违约行为,并不构成侵占罪。A项所得并非无主物,根据最优原则,C项满足侵占遗忘物要件。


43、匿名20:15:40


无权处分怎么能成罪呢?而A项的侵占并不需要是合法财产,非法财产侵占也成罪


44、匿名20:09:03


D项,丁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未取得所有权将车处分可以按民法无权处分处理


45、匿名19:55:07


D项,丁的行为不应作为犯罪处理,未取得所有权将车处分可以按民法无权处分处理,属于民事纠纷,入罪标准不应该如此之低!


本期责任编辑:赵广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