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念新刑法典颁行20周年座谈会暨庆贺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90华诞座谈会在北京举行

2017-09-24 学术之路

本文综合整理自民主与法制周刊等。



        2017年9月23日,由中国法学会支持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刑法室、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纪念新刑法典颁行20周年座谈会暨庆贺高铭暄教授、王作富教授90华诞座谈会”在京举行。会议由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院长赵秉志教授主持。


        司法部部长张军,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委员郎胜,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超英,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姜伟,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胡云腾,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委会副部级专职委员陈国庆,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张苏军,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杨万明,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高憬宏,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敬大力,江苏省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华等出席并致辞。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公安部、中国法学会、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等中央和地方政法、立法机关相关部门负责人,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检察官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北京市等地有关法律服务机构代表,《法制日报》《人民法院报》《检察日报》等新闻媒体的记者等共200余人参加座谈会。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中央政法、法学领导机关和全国70余所法律院校、研究机构纷纷发来贺函,热情洋溢地表达了对这次祝贺活动的赞赏与支持,对高、王二老的崇敬与祝福。会议宣读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中国法学会等单位发来的贺信。



       高铭暄、王作富教授先后致答谢辞。他们结合自己从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人生经历,深情地谈到,法学理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坚定的法治信念,要讲大局、识大体,并努力做到既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又能勤于思考、勇于创新,避免思想僵化。他们呼吁广大刑法理论与实务工作者传承发展优秀法律文化,把我国的刑法学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走向世界,在法学人才培养、法学研究和参与国家刑事法治建设诸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积极服务于法治中国建设。


     

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围绕纪念97刑法典颁行20周年、总结新刑法典的制定及修改的经验等主题进行了热烈研讨,并对高铭暄、王作富教授的学问、人品及两位教授对中国刑法理论研究、法学教育、人才培养和法治建设等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这次会议对我国新刑法典及晚近20年来刑法立法的发展完善给予了系统总结和充分肯定,并弘扬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敬老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下简介综合整理自京师刑事法治网、中国刑事法律网


  高铭暄教授:1928年5月24日生,浙江省玉环县人。早年先后就读于温州市瓯海中学、温州中学,1947年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大学法学院。1949年9月,因浙江大学法学院停办,遂转学北京大学法律系。1951年8月从北京大学毕业后,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研究生班学习,师从前苏联著名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达玛亨教授、尼古拉耶夫教授和柯尔金教授,成为较早地系统学习和研究苏联刑法理论的中国青年学者。1953年8月研究生毕业后,留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刑法教研室任教。1956年5月被评为讲师,1980年5月被评为副教授,1983年5月,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晋升为教授。先后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法学组召集人、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会长等职务。曾参加1979年刑法典起草和1997年刑法典修订工作,多次参与中国最高司法机关制订刑事司法解释的研讨咨询工作。1984年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我国刑法学专业第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从此结束了新中国不能自己培养刑法学博士的历史。先后获得“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并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和中国多种版本的著名学者、著名法学家名录。


  高铭暄教授在我国法学界乃至国际法律学界享有崇高的声誉,是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和法学教育家,我国刑法学的主要奠基者和开拓者。高铭暄教授一直从事刑法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刑法、刑事立法、国际刑法。高铭暄教授黾勉治学,素以严谨著称,骎骎数十年笔耕不辍,著述等身,独著、主编、合著(译)、参著专业书籍90余部,发表文章250余篇。部分著作曾获得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一等奖和中国司法部优秀教材一等奖等奖励。其刑法思想为中国刑法学科的建构与拓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堪称刑法学界泰斗。


  代表作品:1979年刑法颁布施行后,他揆度原稿并及时进行修改补充,1981年高先生的首部专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孕育和诞生》由法律出版社出版。该书精确地阐释了1979年刑法条文的立法宗旨,翔实记述了立法过程中的各种不同意见,展示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从草创到颁行的数十年艰难历程。这是十年动乱后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刑法专著,为刑法学教学、研究和刑事司法实务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其影响延绵至今,已成为刑法学研究的重要文献。1986年10月,高先生的第二部专著《刑法总则要义》付诸铅椠。1986年11月,由高先生主编的《新中国刑法学研究综述》出版,这是我国法学领域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学科文献综要性著作,并为其他法律学科研究综述的归纳和总结树立了典范。1988年由高先生与王作富教授联袂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与读者见面,这部专著对犯罪论、刑罚论和罪刑各论中的诸多重要课题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究,开创了刑法专题研究论证之先河。1989年高先生与马克昌教授共同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刑法学》面世,这部教材极富开拓精神且影响深远,1992年获第二届中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1993年高先生主编的《新中国刑法科学简史》出版,该书填补了新中国刑法学发展史研究的空白。1994年6月,高先生第三部专著《刑法问题研究》问世,这部著作汇聚了他长期从事刑法学研究的心得与灼见,对我国刑法学建设、刑事立法完善和刑事司法实务具有重大的导引和推动作用。1994年10月,高先生主编的法学巨著《刑法学原理》三卷本全部出版,这部鸿篇巨帙是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成果,历经十余载潜心调研,集新中国成立以来刑法学基础理论研究精华之大成,特别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刑事立法、司法和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和富有创见的研究总结,深刻探讨了刑法的基本原则、制度、原理及其发展的规律和新经验。1995年该书以其高品位的学术水平和突出的实用价值荣获“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996年再度荣膺国家图书最高奖项——第二届国家图书奖。1998年由高先生和赵秉志教授合编的《新中国刑法立法文献资料总览》(上、中、下册)出版,这是一部迄今最为系统、详实、完整的有关我国刑事立法文献资料著作,囊括了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种刑事立法文件、历次刑法草案、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展现了新中国刑事立法的历史发展轨迹,是研究我国刑法立法的必备工具书。2000年由高先生主编的国家社科“九五”规划重点项目成果《新型经济犯罪研究》出版,这部专著全面、系统、深入、细致地对某些特定经济犯罪的司法适用和立法完善问题进行了研究,成为有关经济犯罪研究方面的精品力作。


  王作富教授:1928年12月26日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1949年考入前中国政法大学三部学习,1950年3月,中国政法大学与华北大学合并为中国人民大学,王先生成为法律本科第一 47 28166 47 13305 0 0 1461 0 0:00:19 0:00:09 0:00:10 2795学员,并于同年冬天转入法律系研究生班学习,专攻刑法学。1952年2月,因教学工作需要,王先生未及毕业即被提前调入刑法教研室任助教,在苏联第一位来华的刑法专家贝斯特洛娃的指导下,边学习边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成为刑法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荣休教授,国家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专职顾问,同时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顾问、最高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学会理事和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咨询委员会委员、河北省人大常委会法律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检察咨询监督员,北京市海淀区、东城区、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法律援助基金会理事、《法制日报》法学专家顾问团成员,安徽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兼职教授、湖南省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名誉教授等。


  学术著作:50年来,王先生以其坚实深厚的学术功底、精益求精的钻研精神、深刻透彻的分析论证,在刑法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其撰写的个人学术专著、主编或者参加编写专业书籍达60余种,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个人著述共计350余万字。其中,王先生参加编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总则讲义》,1955年最高人民法院大量印刷发至全国各级法院参考,宣告了新中国刑法学的创立,成为新中国刑法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王先生1982年主持编写的《刑法各论》一书,是我国刑法颁行后的第一本全面系统论述刑法分则问题并具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有代表性的刑法教科书。该书初版曾于1985年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再版后曾于1988年获国家教委优秀教材一等奖。1984年,王先生为司法干部编写的40余万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概论》以其论证的深刻性、对实践问题的针对性、严密的逻辑性和语言的通俗性,受到了司法干部的热烈欢迎;1988年,王先生的个人专著《中国刑法研究》正式出版。这部53万字的学术专著,是王先生多年研究刑法的心血结晶。该书以中国刑法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刑法基本原则、犯罪概念、犯罪构成、正当防卫、刑罚制度等刑法重大问题以及各种具体犯罪的认定和处罚,不仅内容丰富详尽,而且紧密结合司法实际,运用典型案例,在阐释立法精神的同时,对司法实践中的各种疑难问题有针对性地答疑解惑。对于争议较大的问题,书中既有不同观点的介绍及评析,又有王先生个人的独到见解。该书1991年被评为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同时被中国高级检察官培训中心列为每期学员的必读书籍,成为司法人员办案参考的重要文献。1988年2月,王先生与高铭暄教授共同主编的56万字的《新中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一书出版。该书不仅对刑法学领域的几十个基本的、重要的专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而且首开中国刑法专题研究之先河,并于1991年获全国光明杯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术著作二等奖。1989年,王先生专门为电大学员编写的《刑法分则要义》出版,被列为全国电大学员的基本教材;1993年,王先生主编的《经济活动中的罪与非罪的界限》一书,由于针对性强、实用性突出,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出版社两次印刷达3万册,仍供不应求。1993年底该书被法制日报、经济日报等11家新闻单位评为1993年最畅销的十大经济类读物。1999年,由王先生主持编写的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刑法学》面世;2001年,其主编的大型刑法专著《刑法分则实务研究》二卷本正式出版。这部176万余字的学术专著,在借鉴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运用案例分析问题,在注重阐述和深化刑法分则有关基本理论的同时,特别强调研究问题的针对性和研究内容的实务性及其可操作性,受到理论界和司法实务部门的广泛好评,有力地推动了刑法典修订后的刑法分则问题研究,为司法实务部门办案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本期责任编辑:赵广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