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刑科院名誉院长高铭暄教授荣获刑法学界小诺贝尔奖“切萨雷·贝卡里亚”奖

2017-09-27 学术之路
“切萨雷·贝卡里亚”奖
国际社会防卫学会颁发的“切萨雷·贝卡里亚”奖规格非常之高,素有“刑法学界的小诺贝尔奖”之称;而此次“切萨雷•贝卡里亚奖”的候选人有包括梵蒂冈教皇在内的多位世界知名人士,由于高铭暄教授在中国基于人权保障与人道主义刑事政策发展现代刑法学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2015年4月20日,距离4月15日在多哈的颁奖仪式已经过去了5天。刚回到北京的高铭暄教授多少显得有些疲惫和劳累,但比起更多87岁高龄的老人,高老师的精神头儿仍然可以用矍铄来形容。



一生获得过无数荣誉的高铭暄此刻很开心。他坦诚地说,自己最初听到这个奖项首次颁给亚洲人并且是自己的时候,他和别人一样感觉是难以置信的,因为对于这样的奖项,中国并没有申报,而是提名制评选。


感言


“的确,这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这是对我莫大的鼓舞、奖励和鞭策。”


“这份光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首先属于我的祖国,属于中国刑法学界,属于所有关心、帮助和支持我的中外朋友,属于我的师长、同事和同学们。没有来自多方面的事业支持和学术友谊,我不会走到今天,不可能获得这样一种国际殊荣。所以我由衷地、深切地心怀感激之情。当然,我更要特别感谢国际社会防卫学会给予我的奖励和厚爱。”


“这是对中国刑法学界的积极肯定,也是对我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辛勤耕耘、为法治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积极肯定。这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刑事法治走向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的高度关注和殷切期待。”

颁奖
求学
1928年,高铭暄出生在浙江省玉环县一个叫做“鲜送”的小渔村里。父亲曾在浙江省高等法院任审判官、地方发育任推事(即法官)。父亲当年的职业给让他思想上多多少少打下了一点烙印,觉得自己是“法”门子弟,与“法”天然有点联系,并由此暗暗立下了从事法律工作的志愿。
当时,各大学都是分别招生,分别发榜。高铭暄同时报考了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以及武汉大学,因为成绩优秀,三所大学发榜时都录取了他。1947年秋季,高铭暄进入浙大法学院读书。在诸多名师的教诲下,高铭暄受到了严格的法律训练,同时打下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51年他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完成了本科学业,继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完成学业之后,他毅然选择做一名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教师以此成为人生的新起点。既然选择了学术道路,便走上了一条跋涉之路,他将无数心血、毅力和宝贵的年华交给了沿途的雨雪风霜。
贡献

高铭暄教授的教学和研究偏重于规范刑法学。他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刑法典即1979年刑法典的创制工作和1997年刑法典的修订工作,因此他对刑法立法的理论和实务情有独钟。

主要学术观点
八个“坚持”
1. 坚持并倡导罪刑法定、罪责刑相适应2. 适用刑法人人平等3. 刑罚人道主义等基本原则4. 坚持刑法的职能是保护社会和保障人权并重;5. 坚持定罪量刑必须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程序合法、裁量适当6. 坚持治理犯罪必须运用综合手段,刑法是必要的,但又是有限的、谦抑的,刑法的干预要适度7. 坚持刑罚的目的是通过惩罚和矫正,实现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8. 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逐步减少死刑,直至最后废除死刑。
融合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高老师率先带领中国刑法学者走向国际、领略各国学者的刑事法学学术风范,作为中国学者在国际刑法学协会任副主席、名誉副主席,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犯罪学提供了平台。



他回忆说,在他访问世界时最重的一次活动是1987年在意大利西西里岛锡拉库扎参加由国际刑法学协会召开的国际死刑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会上他见到了汉斯•海因里希•耶赛克教授、马克•安塞尔教授、谢里夫•巴西奥尼教授等在国际上极具盛名的刑法学家,并受中国法学会的委托,向国际刑法学协会提出申请:中国部分刑法学家愿意加入国际刑法学协会,并在中国成立分会。这个申请得到了国际刑法学协会领导的首肯,不久就获得了批准,从此,中国刑法学界与国际刑法学界的联系渠道畅通了。

高铭暄

教授  

桃李天下
高铭暄教授教过的学生数以万计。其中经他专门指导取得法学博士学位的有57名,正在就读博士学位的还有7名。他教授过的学生中,有的担任国家要职,如原最高人民法院首席大法官肖扬、一级大法官祝铭山;高老指导过的法学博士,活跃在全国各地,多数分布在著名的高等学校任教。如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暨法学院院长、中国刑法学研究会会长、国际刑法学协会副主席暨中国分会主席赵秉志教授,北师大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王秀梅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陈兴良教授。他们的学术建树是人所共知的,有的蜚声国内外。

“得经师易,得人师难”。赵秉志教授评价说,高铭暄不仅仅是一位授业解惑的“经师”,更是一位明德传道的“人师”,“在高老师门下学习,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经历,最幸福的时光。”

无忘初心


高铭暄老师接受记者专访时,多次提及要感谢培养自己的母校中国人民大学以及后来工作了10年的北京师范大学,也特别感谢赵秉志教授、卢建平教授以及多位和自己并肩战斗过的同事和学生。

熟悉高铭暄老师的人都知道,高老师对生活的态度非常平和,如同他自己做人的态度宽容低调。对于他人,必须抱有感恩之心,他不仅感谢曾经鼓励帮助自己的人,也感谢对自己学术观点提出批评的人,他鼓励学术之争。


高铭暄老师同时强调,一个人必须有自己坚定的政治信仰,严谨的学术规范。他说,直到目前为止自己仍然不敢掉以轻心,每次讲课前仍然认真备课,学问来不得半点浮夸,他主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言之有悟,言之有情。”

也许,正是他豁达、达观开朗的人生态度,让他不仅赢得国内学术界的尊重,同时获得了国际刑法学界的认可,耄耋之年迎来自己不平凡的一天,获得了崇高的荣誉。诚如卢建平教授感言,“此次高铭暄先生荣膺贝卡里亚奖,不仅是对他学术造诣及学术影响力的肯定,而且是对他热心法学教育事业、热衷刑事法学和国际刑法事业的肯定。这是中国刑法学界的荣誉,是中国教育史上的荣誉,更是中国的荣誉。”

来源:法制日报

记者:蒋安杰

责编:刘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