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翔:首届中国宪法青年论坛说明

2017-12-03 学术之路

〔作者简介〕张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宪法学会秘书长。

〔文章来源〕2017年12月1日首届中国青年宪法论坛,本文转自中国宪政网。

本次论坛的缘起

在2016年中国宪法学会常务理事会上,韩大元老师倡议宪法学会举办一个宪法青年论坛。当时与会的常务理事一致赞成,并交由我具体组织落实。青年论坛的目的就是为了中国宪法学的学术创新,要以青年学者的冲劲推动中国宪法学的理论发展。

论坛的形式创新

接到这个任务后我感到很大的压力,怎样才能更好地实现宪法青年论坛的使命?因此这次的青年论坛在形式上借鉴了德国国家法学者年会的模式,和以往的学术论坛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为了克服以往学术论坛报告数量较多,缺乏充分讨论的弊端,本次论坛两天内只集中讨论四篇报告,以实现对相关学术问题的深入交流。

同时,每一位报告人都要就论坛主题撰写全新的学术论文。不仅仅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是全新的,而且还要推进这个主题下整个宪法学的研究水平。本次的四位报告人——王旭教授、林彦教授、郑毅教授,还有我可以说是非常努力的,这一点从论文字数上就有所体现,最多的郑毅教授提交了近8万字,最少的文章也有4万字。这样的篇幅在会议论文中是非常少见的,也说明了各位报告人对于本次论坛的态度非常认真。

另外我们为每一份报告都安排了4到5名评议人,并要求每名报告人在提前阅读报告的基础上撰写书面的评议意见,发给报告人。这样就可以保证现场充分的讨论和交流。

此外我们也安排了充分的自由讨论环节。我们在两天时间里只讨论四篇文章。论坛结束之后,我们会在四篇报告、二十篇评议、自由讨论以及后期记录整理的基础之上,将论坛成果集结出版。我希望这样一种形式的论坛能够持续性地举办下去,切实地促进中国宪法青年学者的成长和中国宪法学的发展。

关于本次论坛的主题

很多宪法学者在各种场合都曾经表示过,过去的十几年,中国宪法学界更多的关注基本权利理论,相对来说,在国家机构理论则进展较少,因此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宪法学者能够在这一领域有所创新,有所推进。因此我们首届中国宪法青年论坛就设置了国家机构作为论坛的主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的报告、评议以及讨论,推进宪法学在国家机构理论教义学的研究。

鸣谢

最后我作为本次论坛的组织者,要向各位表达感谢。首先要感谢中国宪法学会的各位老师对我们的青年宪法学者的提携,给予我们这样的机会,并督促我们为宪法学的发展做出一点贡献。第二个我要感谢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对于本次论坛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刘茂林老师在第一时间提出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承办本次论坛,也要对具体负责会务的老师和同学们的辛勤付出表示感谢。同时也要感谢各位报告人、评议人所做的准备以及老师和同学们的热情参与,今天的论坛规模实际上远远地超过了我最初的预想,我最初设想是开一个三四十人的会,但今天看到名单,居然有差不多100人。还要特别感谢今天到场支持我们这次论坛几家期刊,《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以及《中国法律评论》。另外已经有若干所学校表示希望能够承办明年的论坛。特别是西南大学的赵谦老师,在第一时间就与我联系。经宪法学会同意后,明年的论坛将在西南大学举办。再次向关心、支持中国宪法青年论坛的各位领导、老师和同仁们表示感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