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之路】我的理想国与乌托邦——一位法学博士候选人的自我观照

2018-01-08 学友 学术之路

作者:本文由知名学友投稿,欢迎点赞鼓励!欢迎投稿!


我的理想国与乌托邦

——一位法学博士候选人的自我观照


“飞机飞过天空,天空之城。”


本生于豫西布衣之家,懵懵懂懂地野蛮生长了二十六载,等到两年前又只身一人来到这西土城路25号,看着这两三脚便走完的校园,心里道:也罢也罢,我本来也只是来混个文凭,不怕不怕。


哪承想两三年间受这十万一平的校园(具体价格请参考每次路过都热情迎接我的链家或我爱我家——羞涩之余唯能报以遁逃)“熏陶”,竟也慢慢动了再“混”个博士的念头,而这个初念一旦产生便像是在心里扎了根,它愈生愈壮,愈生愈密,长久以来甚至堵塞了心里的那点自卑与自我悲悯,以至于数月前迈进清华园,左顾右盼地坐在那个我怎么都想不起来名字的明理楼教室里,心里又道:也罢也罢,不过一场考试尔,不怕不怕。


就这样,一个来自普通四线或五线城市(这排名它常不定)纯正工人阶级家庭的孩子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学历三级跳(Wenn alles in Ordnung geht),犹记得娘亲在电话那端像是石头落地、毕业终于有了着落的感慨,还有不常闲聊的父亲在另一旁的低语:他们觉得这孩子总算在读书这条路上走到了头,尽管距离我凑齐六本学位证、毕业证(其实目前还差四本)还有很多年,但至少让已经退休在家的双亲认为,这孩子总算是有点出息的,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没花钱、没费力。例行挂电话前,娘亲好像突然想起来了最重要的事,“那清华一个月发多少钱啊?够不够花啊?不够了家里再给你些”。“够了够了,读博不花钱的”,然后心里满是骄傲的结束了这通报喜,心里再道:我可真XX。


国学大师钱穆在《国史大纲》的篇首要求读者对本国历史怀有一些温情和敬意,其实不惭愧地讲,我也一直这样看待自己的“奋斗史”:好像从小便没有发小家庭的那种书香氛围,四大名着只记得名字和作者,读后感全靠一本作文书“摘录”,家里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不是《化学入门基础》就是《钳工技巧》,当然了,我爸文青时写的那本诗集除外,毕竟我偷看过很多次。记得特别清楚的是,小学时写古诗词鉴赏,我文笔差,写不出来,就要借邻居家的那本《唐诗鉴赏辞典》拿来抄,借的次数多到让自己都觉得不好意思,每次借都觉得像是欠下一笔债,直到那年生日忍不住和娘亲说,“我不想再去叔叔家借书了,我想买一本”,“叔叔人多好,借着看看就行”。还有那个初中能一口气背完水浒一百单八将的XXX,每次开家长会,你都是老师夸奖的对象,而我只有课间和你一起关小黑屋的时候才感到我们是同样的存在,当然,也谢谢你,初中毕业,我硬是把那本火车站地摊买的盗版水浒熬夜啃完,虽然这一百单八将我现在也还没背会。对了,还有那个高中就用诺基亚N95看NBA视频直播的XX,现在想想那个场面,除了羡慕还是羡慕,毕竟我这残废身高挤都挤不进去,只能坐在讲桌旁边听你们的尖叫看你们的跺脚,当然,也谢谢你,高中毕业,老爹奖励了一台5230,虽然是粉红色的背壳,但我还是用了好久,毕竟好日子不常有要懂得珍惜——父亲常言道。众位看客,我就这么走了一路:故事真实,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回到下笔时,看着这价值二十万的书桌(如果前述估价准确的话)上零零散散地堆着的二三百本书,它们并没有什么固定的排列法,就那么杂乱地凑在一起,顺手拿起一本竟是《呼兰河传》,而上次看她还是贪杯久不能寐之后的一时兴起——不得不提,这些年多喝了很多大酒,不该不该。不过,看着她们,倏忽间觉得我这个法学博士候选人(暂借用候选人这一称呼较为适宜)好像也还是有些“墨水”的,那么多的深夜,黄灯与浓茶相伴,我就这么坐在这里,无论是为了术业还是为了闲情,我都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满足的夜晚。时曾想,再也不离开这两平米的落脚地,我也快点跟风似地给它起个像是真正书屋般的名字,叫个什么斋或者什么园好呢?读完一本就再拿一本,管他读的是些什么,陋室之外他强任他强,我自有清风拂山岗。不过我想这白纸黑字总不能是糊弄人的,书有好坏,文有优劣,但千般万般却不是这一个个铅字的错,她们方正而又精巧,连贯以达意,义正以言情,不如我就一个猛子把自己扎进去,一字字读,一言言品,总也是能悟出些学问的,将来如果有幸也能写上几笔,岂不妙哉?不久前,有同学问我,读书是不是一种可以后天培养的习惯,你看,当年那个连《唐诗鉴赏辞典》都买不起而愤怨了很久的我,那个连四大名着至今都没读全的我,竟也爱上了这一亩三分地里的万般世界,竟也迷上了一时读起不知愁是何味的充实感。我想,读书总是不会让人感到餍足的,某种程度上她就像是初恋,像是连绵阴雨天后石阶上初生的青苔,带给你阳光和生活的希望,尽管某个时刻甚或是当下你会感到迷茫,感到失落,感到自己无人可怜,但一旦回到这理想国中,便自悟了其精神——“唯有读书高”,古人诚不欺我也。是为我的理想国。


“博士毕业多大?三十?”“不不,顺利的话,也得三十一了。”


“多好啊!我们都好羡慕你的!”“是是,我努力哈。”


几天前还和同学开玩笑,怕是我们这些人也是北京的(此处省略四个字,这四个字害得我编辑了好几遍)罢,身无长物却又偶尔满是狷狂,总想对这时政甚或是校园里的花草点评一番,“你看,那个湖心亭好好的就给围上不让走了,愚政!(出自我语,自行担责)”。而提笔时所及的“天空之城”,全出自我于16年公派出国时对首都T3那晚的印象,那是我第一次出国,更重要的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心里想:这飞机要怎么坐?这海关要怎么出?第一次就坐这么远,能不能睡得着?心里满是不安,生怕让人觉得,我这个穷家孩子没见过世面。还好有好友相送,他们比我有世面多了,一直把我送到了托运行李的地方,后来我就跟着人群看着指示牌竟也找到了登机口,紧张之余坐毕,对面典型的德国正装帅哥看到我一头的汗(那是十月初的光景),毫无生分地递给我一罐青岛啤酒,“喝就喝”,“Vielen Dank”。后来,趁着公派奖学金的机会,走了很多地方,看了很多美景,那时候每到一处我都会把照片发给家里的老爹老娘,也让他们瞧一瞧这国门外的世界,可他们总说“我们这一辈子是出不去了,你在外面多走走看看”,“不,将来我会带你们来的”。现在回忆起来,国外留学的那段日子,有美景,有知己,有好书。是为我的理想国。


不知不觉,也是费了两千余字去谈些闲话,仿佛通篇却都又和法学二字无关,但我想,这世上治学做人的道理莫不是相通的。承蒙硕导不吝教诲,唯谢博导厚爱,让我终于在即将毕业的光景里能身有所居、心有所念——硕导常言“多读些书,总归是好的”,博导常道“你肯定没问题的”,借用这两句话分享与诸位学人,真诚盼望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理想国,并在这寻找的路上都能走的更坚定、踩的更硬气些。至于篇名中的乌托邦三字,权当陪衬,诸君可自行意会。


是了,唯盼这清华园能多容吾几年。


“进来看看呗?”


“哈哈,我买不起的,我还是个学生。”


“那有啥,你们读书人都有出息,迟早买得起的。”


“哈哈,对,那就看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