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综述】第一届中国CSSCI法学类集刊论坛成功举办

2018-01-12 学术之路

来源:人大法律评论

第一届中国CSSCI法学类集刊论坛

时间:2017年12月27日上午9点-12点

地点:明德法学楼

2017年12月27日上午9:00,第一届中国CSSCI法学类集刊论坛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主办,《人大法律评论》编辑委员会承办。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原人大法学院院长韩大元教授、《人大法律评论》指导老师张志铭教授、人大法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副院长丁晓东副教授、人大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老师、《师大法学》编辑部主任于浩老师,以及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晨晖学者李帅博士和王美舒博士均应邀出席了本次活动。同时与会的还有来自《北大法律评论》、《经济法学评论》、《金融法苑》、《判解研究》、《刑事法评论》和《人大法律评论》的各位编辑代表,论坛由《人大法律评论》主编张牧君博士主持。


开幕致辞


首先,韩大元教授为本次论坛作开幕致辞,他指出,举办中国CSSCI法学类集刊论坛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交流学习机会,这个论坛今后应该继续坚持办下去。就办刊而言,检验一部法学期刊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学术,我们要关心人类的共同命运,减少办刊过程中的功利性和政治性。大学的编辑部是一片热土,祝愿青年才俊们在这里早日实现自己的学术理想。

张志铭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是一次必要的仪式性活动。一直以来,《人大法律评论》秉持“学生办刊”的指导理念,遵循“3+1”的办刊模式(即一年出版3辑中文刊、1辑英文刊),由历任主编组成编委会并定期召开会议,注重纯理论学术研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学术精英。大家要志存高远,但也要从小事做起,我们应形成良性的人才管理机制,吸引最优秀的学生参与到刊物的创办过程中来。

随后《人大法律评论》的编辑代表们向与会嘉宾赠送了《人大法律评论》2016年全刊。

一、CSSCI法学类集刊的使命与未来


论坛主题的第一部分是讨论“CSSCI法学类集刊的使命与未来”,与会嘉宾对此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北大法律评论》主编刘思艺博士充分肯定了《人大法律评论》“3+1”的办刊模式,高度赞扬了指导老师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同时指出经费短缺这一问题在目前学生办刊过程中普遍存在。

《经济法学评论》编辑姚海放副教授认为编辑们未来应着重在提高稿源质量方面下功夫,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一步拓宽投稿渠道,从而改善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环境;《金融法苑》执行主编杨文尧天介绍了办刊过程中的先进经验,比如沟通实务届和学术界、提高编辑队伍的开放性等,但他也坦言当下办刊仍面临来稿质量不齐、自稿率较高等现实困境;《判解研究》编辑李付雷博士介绍了杂志的创办过程以及该刊与最高法之间的渊源,指出此前办刊过于偏重法官和律师所写的民商法实务,今后选稿时会更加关注文章的学术性价值;《刑事法评论》编辑王芳凯博士提出,办刊不仅要保证充分的稿源,还应积极回应时代需求,解决本土化问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他表示以后将逐步提高程序性刑法、国际刑法方面的文章比例。


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指出,从法学院学生独立办刊的角度讲,当属《北大法律评论》开国内风气之先。学生有进行学术评价的权力,判断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应看它发表在何种期刊上,而应关注其引证率,这种机制转换的希望在年轻学子身上,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未来的学术评价体系一定会更加科学、更加全面、更加妥善。

人大法学院团委书记肖晶老师表示,团委今后将全面支持办刊工作的开展,努力为学生独立办刊提供更加优质的资源和条件。同时,她建议编辑们平时多和老师进行沟通,可以借鉴“树典型、讲故事”的叙事方式,对刊物进行宣传造势。

二、CSSCI法学类集刊与新媒体

论坛主题的第二部分是探讨“CSSCI法学类集刊与新媒体”。人大法学院丁晓东副教授指出,办刊需要一定的学术情怀和担当,集刊之间应当加强交流,共同筹划建立一个数据池,以便盘活各类学术资源,此外,编辑们还应注重英文刊物和国外读者之间形成有效对接,进一步提升刊物的国际口碑;《师大法学》编辑部主任于浩老师结合自己多年来的办刊经验,指出每一期专题都应当提前谋划,尽量避免出现过多的时效性文章,并提出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成立一个可追踪的在线投稿平台,以便作者能够及时了解期刊处理论文的进度,同时建议编辑们与法学界较有影响力的公众号进行合作,通过相互转载,巩固和扩大现有刊物的影响力。

最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第一届中国CSSCI法学类集刊论坛圆满结束。


(文/龚钰  图/翟玉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