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之路系列课程之学术之道第一次研讨会记录(不全)
研讨之前主持人提出的研讨议题
1.如何看到文科中的引用?什么样的引用是过度引用?近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发现很多引用涉嫌过度引用,不知道大家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2.你是否有模仿他人文章的经历?如果让你推荐一篇值得模仿的文章,你会推荐哪一篇?
3.大数据在法学研究中的可预期前景是什么?你认为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4.如何看到分稿多发现象!就是最近我发现一学者将相关论文划分为若干篇文章发在不同杂志,这些文章虽然有不同的地方,但是也有相当比例的内容在重复说一件事,一个观点!或者你的老师有没有建议你将毕业论文分章节发表?你如何看?
学友提问:是不是文献读多了之后就可以找出没在的体系和逻辑结构了。之前写环境法论文,写着写着就和大家的论文交织在一起了,我就觉得自己的模仿虽然是照猫画虎,但还是有些进步的。那个性化表达是指自己的观点还是行文风格呢?
回答:论文写作需要一定的阅读积累,然后是模仿,形成自己的行文习惯,最后是大家的个性化表达;一定要模仿年轻人的论文,同龄人最好。
学友提问:明明自己和大咖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意思,可是自己写出来为什么就变味了呢 。别人写的一看就很专业,就是学术论文写作语言方面以及表达技巧方面如何学习呢
学友回应:我觉得这个就是语言的锤炼和积累。。。我也是这样
主持人回应:为啥同一个意思,到自己手中与专家手中就存在天壤之别的疑问,这既有自己专业基础不扎实的问题,更多的还是自己没有形成自己的表达习惯,这也是上面说的你还没有熟悉一个语言表达范例。更多的还是今天看看这个人的文章,明天看看那个人的书,以明白意思为主,而忽略了对他人语言表达的关注。
针对上述问题主持人回应:论文写作的积累包括三方面:一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是根基;二是学术前沿知识的积累,这些文章的创新点所在;三是用语、文笔的培育,这是表达的需要。
在现实的教学中过度的强调第一点,学生产生了逆反心理,这样学生也就没有学好,这也是我们没有过度的去一再强调你必须看要求看的内容,自己去发现才是最好的学习状态。
对于学术前沿的把握,普通院校的学生如果不能利用网络,在这方面是非常落后的,可以说普通院校的知识学习可能落后于名校学生的知识学习2-10年。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个事情。也就是你现在学习的所谓重点都是其他人眼中的基本常识,你N年后才知道的内容,你的同龄人现在已经在学习了。这里面主要是信息不对称,你的老师可能已经将其毕业时学到的知识原封不动的教了好几年,而这几年中很多知识已经进行了更新。即便是你的老师很努力,但是由于其自身的原因及客观现实,一个知识点的提出与论证耗时1年,论文发表见刊耗时1年,等你的老师看到又用了一些时间,他在告诉你又耗费时间,所以你必须自己去获取这些信息。这样你与同龄人之间才没有时间差。
再回归到文笔的培养,建议你跟随一个文学大家阅读,即找到一个你喜欢的文字表达风格,然后去模仿他的用语。这人可能不是本专业的,但这无关紧要,只要是成体系的书籍与语言结构就可以了。在法学届也存在一些文笔超级好,超级优美的人。如张建伟老师的法律稻草人等等。
当然也可以学习自己的导师,举个简单的例子,张明楷教授的文章中从来不会出现“众所周知”这个词,而是“如所周知”,这就是受其导师影响,认为不可能是众所周知,你写论文的交流对象主要是专业内的人士,只能是这些人知道你说的,不可能所有老百姓都知道罪刑法定等法律人都知道的名称。简单转化一下,如果我说“众所周知,我是学术之路的主编”你一定会笑出声,因为你已经认识到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么你论文写作时为啥还要用众所周知呢?
学友追问:那老师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主持人回应:我认为老师的核心任务除了告诉学生基本的知识之外,还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老师存在知识漏洞,存在知识缺陷,很多甚至是错误的,在课堂之外还有很多值得去阅读的书籍,有需要去学习的知识,而不仅是考试的重点。这个是务必强调的,这样教学相长才能够真正的建立起来。
主持人建议:拟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既要了解学术大家,也要知道本学科体系内一些学术新秀们?如刑法学科既要知道高铭暄教授、马克昌教授、储槐植教授等学科开拓者,也要知道赵秉志教授、陈兴良教授、张明楷教授等学术大家,还要知道劳东燕教授、于志刚教授、车浩副教授等中青年学者,更要知道陈璇博士、王钢博士、蔡桂生博士等学术新秀们,重点关注的是后两者的研究主题、语言风格、知识结构。这样你对刑法学界的把握与认知才是全面准确的。
欢迎大家继续在本文文末留言反馈与回应!
从明天早上5:00与我们一起开启假期早起模式吧!
【千校联动】这个寒假,和全国百万大学生一起早起打卡迎新春,“迎”一个全新的自己
只要你坚持,本文中提到的这些问题你都能给轻松应对!
早起打卡活动有精美奖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