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名校”出身的我们如何打破发展瓶颈

2018-03-23 学术之路 学术之路

今天无意中看到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的提案,其呼吁要多关注“非名校”的学生,“这个提案来自于‘刺激’,我到一些非‘双一流’的高校,跟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的不自信和自卑所给我的刺激是很强的。”让他忧心的是,“这些非名校的学生绝对是中国未来建设的基石。但他们大学四年就在不自信、自卑、迷茫,甚至混日子中度过”,“他们的心理是我最在意的。”白岩松如是说。

作为一名研究生,今年两会我比较关注的三个代表建议

作为一名一路“非名校”出身的我,确实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不自信、自卑、迷茫问题,通过与他人的沟通交流,我也发现了自己的差距。但是很多时候我也发现囿于时间与视野格局,往往在自己发现问题时已经错过最佳的时间点,自己的准备往往也不足,这样就导致自己每走一步都好像跳进去了一个坑,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摸索滚爬才能找到出路,而此时离下一次人生考验往往时间不多的,这样就很可能导致错失良机,再一次从天上掉到坑里。

当然从化解问题的角度上,再去抱怨这些事情是没有意义的。当前我最关注的是如何去打破这个格局,打破这个发展的瓶颈。虽然很难,但是我们在不断的前行,我相信在不远的将来自己一定能够上一个更高的台阶。当前我最珍视的两点就是时间与视野格局。即这个事情做下来是否符合自己发展的时间要求,显然自己努力十年一定能够成功,但是自己等不了这么长的时间,因此我就必须另辟蹊径,找到跳跃的办法。这里面就牵涉到视野与格局的问题,即从大的视野与格局来看,这些困难是否可以规避或者是跳过,然后专攻对自己未来发展更有用的事情。我认为这里面是存在。例如对于当前的学习,在我固有的观念中是我必须考进名校才能接触到优秀的师资资源,但是后来事实证明我可以通过旁听,网络学习等途径接触到这些优质的资源,而且更省时省力,效果还不错。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的前提就是我的视野与格局发生了改变。之前自己过度在意钱,将钱作为衡量很多事情的绝对标准,如去北京旁听,住宿、吃饭将是一笔不小的开展,收听一个付费课程,可能两天的饭钱没有了,而且不清楚这个课程真的好吗?而后来自己从省钱的视野格局转变成了我怎么才能更好的挣钱的视野格局,这样只要是对于我的发展是有用的,自己就要尽己可能的去获取到,并快速的掌握,这样自己就有了更好的发展资本。

所以,从根本上来讲,无论我们的出身如何,只要我们能够打破制约自己发展的固有僵化观念,再结合新时代的资源分布情况,我们就可以打破发展的瓶颈。我们需要做的是耐心的等待,不断的拼搏与尝试。

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博士研究生进入复试考生名单及复试录取相关工作的通知

“经济新常态下反垄断诉讼的实践与创新”——第二届反垄断诉讼专题研讨会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通知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初审结果

吉林大学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2018年春季“申请考核制”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

北京大学法学院2018年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通知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名单与实施细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