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人大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谈法学“双一流”建设

2018-04-18 学术之路 学术之路

来源:人大阳光招生

编者按

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以9个A+学科、14个A类学科,A+学科数全国第四,人文社科学科A+学科数第二的成绩,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报告。围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国际性”的“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目标,人民大学坚持以学科为基础、以人才为重点、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突破,努力成为中国和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在【院系创一流】栏目,我们将全方位展示人民大学各院系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绩,以期优秀的中学生朋友们了解人大,选择人大,不负年华。


王轶,法学博士、教授 、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获评第六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首届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等。兼任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典编纂项目领导小组成员、秘书长等。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民法总则、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等。出版《民法原理与民法学方法》《物权变动论》等多部著作,在《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法学家》等刊物发表数十篇论文。担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民法典编纂重大疑难问题研究》首席专家等。先后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专家建议稿的起草工作。获聘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法律顾问。柏林自由大学法学院、哈佛大学法学院、牛津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等。


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

——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谈法学“双一流”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学学科体系建设对于法治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在法学学科体系建设上要有底气、有自信。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样教的问题,努力以中国智慧、中国实践为世界法治文明作出贡献。


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必须要有世界一流的人才培养机制、世界一流的师资团队,产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产生世界一流的学术影响力,培养出世界一流的毕业生。基于此,人大法学学科建设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分别设定为:到2020年,要能够吸引世界顶尖高校的优秀毕业生到法学院任教,要具备世界一流的回应中国问题的能力、世界一流的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法治挑战的能力,要培养出竞争世界一流实务工作岗位的毕业生。到2035年,要能够汇聚世界一流人才,要具备设定世界性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世界一流教职竞争力的毕业生。到2050年,法学院建院100周年时,要能够汇聚世界顶尖人才,要具备引领世界性问题研究的能力,要培养出具有世界顶尖教职竞争力的毕业生。


为实现前述目标,法学院未来将在已有学科优势的基础上,重点在以下领域开展工作:


人才培养

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构建对一流学生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机制。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猛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法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探索具有现实回应能力、面向未来的法学人才培养机制。法学院正在探索实施一体多维、二元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强调以法学知识更新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实践项目创新为依托,建设以法学专业教育为主体、通过通识教育与人格教育夯实基础、跨学科与交叉学科培养拓展思维、国际交往能力提升开阔视野的“一体多维”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开发满足个性化需求的特色培养项目、产出立足重大现实问题的教学素材、搭建科研与教学的畅通转化平台,实现法学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力争把学生培养为“他们想成为并且适合成为的人”。


以课程体系改革为例,本学期,法学院新开《大数据、金融科技与法律监管》《电子商务法》《人工智能与法律规制》3门前沿专业选修课,以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出的新要求。新开《民商法务前沿》《公司法务前沿》《刑事法务前沿》3门实务专业选修课,邀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共同主讲,实施理论界与实务界“双师同堂”的教学模式;课程内容按照一案一课的形式,就具体案例展开深入分析。《物权法》教学班将试行本科与法律硕士同堂上课,并以此为试点启动本科—硕士—博士联动课程体系改革。同时,做到“大课要大、小课要小”,对讲授型的基础课、主干课打通本硕博授课,对研讨型的案例分析课程以及经典研读课程以小班教学为主。


未来,法学院将继续发挥国际学位项目、交换交流项目和海外实习项目以及高水平国际竞赛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国际性,更加注重吸引全世界优秀法科学生到中国人民大学就读,增加在重要国际组织和机构任职的毕业生数量,培养中国和世界法学法律界的领军人才。

未来法治研究院

坚持以建设未来法治研究院为重点突破,实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学科、跨学科发展战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为了回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给法治带来的挑战和机遇,法学院成立了未来法治研究院。未来法治研究院将成为促进法学学科与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及司法实践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成为具有创新实力、在国际上拥有话语权,能够抢占国际学术制高点的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并力争具备在这些新兴学科领域与世界顶尖法学院平等对话和竞争的能力。


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发展定位是全方位的:学术研究方面,将深入持续探讨新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所涉及的法学理论和法学问题分析框架及研究方法;人才培养方面,将全面探索掌握新技术、适应新需求的复合型法律人才的培养路径;司法实践方面,将针对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对法治提出的挑战给予法律规范和司法实践层面的回应,深入推进智慧法院、智慧检察院、智慧司法行政、智慧法律服务的广泛应用。目前,未来法治研究院已经汇聚了一支具有法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等跨学科背景、学缘结构多元、年龄优势明显、国际交往能力突出的学术团队。研究院成立以来,立足中国问题,面向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及其带来的挑战,已先后组织多次未来法治读书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学术研讨会和前沿讲座,逐步起到了学术引领作用。


未来法治研究院的建设与发展,对于法学学科整合学科优质资源、建设跨专业跨学科的学术创新团队、形成以问题为导向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学科发展机制、提升学科竞争实力、引领法学学术发展、扩大人大法学学科在国际法学界的影响力,具有整体性的导向作用。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

坚持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优化结构、调整布局,汇聚世界一流人才,建构引领法学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共同体。


法学院将根据学科发展需要,合理考虑学缘结构、职称结构,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背景的师资,分类开展领军人才、骨干人才、后备人才梯队建设。针对80年代前的教师,主要通过人才引进的方式,补齐短板,同时鼓励现有师资不断拓展新的研究领域;针对80后教师,进行学科方面的重点布局,实施“炜瑞学者计划”等人才计划,积极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逐步发挥其在法学学科的研究中坚和骨干作用,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为突破口,积极为其拓展海外交流和访学机会,使之逐步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学术前沿研究能力的新生力量;针对90后师资,实施人才储备政策,对未来准备引进的优秀毕业生进行学术跟踪。同时完善评价体系,优化岗位设置和退出机制,建设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更为合理,能够立足中国实际、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够回应现代科技法律前沿问题、引领法学发展,能够活跃在国际学术前沿、拥有国际话语权的高层次学术共同体。


国际化与开放合作

坚持以提升国际性为保障,推动与国际顶尖高校和国际机构实质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品牌项目,构建具有区域和国际话语主导权的开放型合作机制。


法学院将依托已有的国际合作资源,重点布局国际合作伙伴战略,着重加强与世界顶尖高校的实质性合作以及与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等重要国际机构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拓展中外合作交流的渠道与内涵,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平台。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目前主办的中美、中欧、中澳、中非法学院院长论坛、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等基础上进一步打造国际交流品牌项目,提升国际话语权;积极推进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国际性提升战略,构建高水平对话机制和知识创新与研究合作机制,构建基于开放式科研创新系统的国际合作机制,共同组建项目组合作开展知识创新与研究,创新国际合作科研的平台与渠道;将合作口径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拓展到国际规则制定、公共服务等领域,同时将合作领域从传统法学扩展到新兴学科和跨学科领域,逐步提高中国法学的国际影响力。


对于法学院来讲,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光荣事业,我们将不忘初心,不负重托,砥砺前行,致力开创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更加美好的明天!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于1950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创立的第一所正规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被誉为中国法学教育的“工作母机”和“法学家的摇篮”。经过六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成为引领我国法学教育的重镇、凝聚国内优秀法律人才的平台和沟通中外法学交流的窗口。在教育部组织的历次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学科均排名第一或A+。2017 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被骗6500万:中国政法大学的声明VS方流芳教授的反驳(附判决书)

关于举办第十三届中国法学家论坛主题征文活动的通知

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2018年博士生入学考试复试通知

第七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与法律实施”征文启事

中国民法人格权法四十年研讨会

关于开展2018年“中国智库咨政建言奖”、“中国智库学术成果奖”、 “中国智库创新人才奖”评选工作的通知

第七届两岸和平发展法学论坛暨两岸法学交流合作30周年纪念研讨会公告

【综述】现代科技在刑事诉讼中的运用已成潮流

中国犯罪学学会2017年工作总结及2018年度工作设想

四川大学法学院2018年 “卓越法律人夏令营”招生简章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2018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录取办法

云南大学2018年硕士研究生复试成绩及拟录取信息查询

【竞赛喜报】贸大代表队在第16届“ELSA-WTO模拟法庭竞赛”中跻身东亚四强  晋级日内瓦全球总决赛

贸大申请创办《经贸法律评论》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

华东政法大学格致大讲坛、金融法律和科研前沿讲座(4月16、17、18日)

《中国法治实施报告(2017)》发布会暨专题论坛在全国人大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海南大学博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英语》《法理学与宪法学》科目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