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木生:影响众多学子的导师
来源:武汉蹭课
编者按:梁木生老师是大家最敬重的老师之一。树人树德,带领着华科大明志读书会,给学子以系统的阅读建议,注重学子思维的全面多视角培养,老师的理念和谆谆教诲让很多人都受益终身。今天,老师收到了很多曾经影响过的人的祝福,老师分享了他的人生信条与大家共勉,也希望你能听到。这就是:消极地存在,积极地活着;成功亦辉煌,失败亦悲壮。
【名师简介】
姓名:梁木生
出生:1958.9
职称:教授
简介:男,汉族,湖北潜江人,民盟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94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哲学硕士学位,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生。1999年获华中科技大学“三育人”奖,2003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一等奖。
研究方向:政治学原理、宪政原理、法治
本科生课程:法理学、法学方法论、法学专题、法律逻辑学
研究生课程:宪法基础理论;政治学;法理学专题研究
社会兼职:民盟湖北省委文教卫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武汉市洪山区政协委员
【专著】
1、《法治的市场构建》 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7年10月;
2、《梯度民主论》 新加坡希望出版社2004年10月;
3、《政治学》 武汉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02年3月。
科研项目:(注:此处仅仅展示了了梁老师的很少的部分成果,实际上梁老师的研究可谓是硕果累累啊!)
1、人才结构调整对策研究(湖北省人事管理协会课题),实到经费2.5万元,2001.3-2003.6;
2、迁糖集团资本营运策略及公司治理机制研究(横向课题),实到经费4.9万元,2001.9-2004.7;
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校校改基金),实到经费5万元,2003.6-2006.8;
4、江汉艺术职业学院迁址新建可行性研究(横向课题),实到经费4万元,2005.6-2007.8;
5、武汉开发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武汉市软科学课题,项目编号:20054005062-28-04)合同经费,4000元,2005.6-2007.12;
6、大中型国企产权约束机制建构研究(横向课题),实到经费10万元,2006.9-2008.12。
7、民主党派地方各级组织机构委员会成员差额选举研究(民盟中央招标课题),合同经费8000元,2007.1-2008.12。
【论文】
(一)近年发表在权威期刊的文章
1、《论政府对危机管理的应对机制建构》,《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10期;
2、《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民生问题》,《人民日报》 2007年5月14日 ;
3、《论我国政策治理的泛化及其矫正》,《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8期;
(二)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文章:
1、《论所有权中的保护权权能及其经济功能》,《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7期。
2、《论和谐社会的制度整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3、《论所有权代行的悖论及其后果》,《改革与战略》2006年地11期。
4、《论权利的市场塑造》,《东南学术》2006年第6期。
5、《民主生成及其扩展的经济分析》,《学术界》2006第5期
【媒体采访】
近4年来,先后接受《人民日报(地方版)》、《中国新闻周刊》、《中国三联周刊》、上海《外滩画报》、上海《第一财经日报》、《武汉晚报》、《南方都市报》等多家报刊就社会热点问题的专访、访问十多次,部分专访报道文章达5千字以上。
在著名网刊上刊发的文章:
1、《中国行政区划整体改革初探》,2万字,《二十一世纪》2005年12月,后被多家网刊转载;
2、《民主的非文化解》,1.45万字,《公法评论》2003年4月,后被多家网刊转载;
3、《关于公有制》,1.8万字,《公法评论》2003年1月;
4、《论中国之集权政治》,2.3万字,《公法评论》2002年12月,后被多家网刊转载;此文曾被《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11月发出拟用通知书,后因该刊停刊而未能在该杂志发表;
5、《论民主在中国的梯度发展》,1.6万字,《公法评论》2002年2月,后被多家网刊转载。
【梁木生老师实录】
我们读书时,我们在读什么 ——专访明志读书会创办人梁木生
2014-06-24 阿右 南望山人报
(梁木生在华科《中国民主进程》课堂上)
梁木生——民盟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为哲学硕士、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学原理、宪政原理及法治。著有《法治的市场构建——走向法治的经济分析》、《政治学》、《梯度民主论》。
2011年9月,他创办明志读书会这一以“明天下之理,立天下之志;做天下之事,成天下之人”为宗旨的开放式读书平台。通过推荐书单、阅读、写读书笔记、定期线上线下讨论等方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已益及超过千名的校内外学生及社会人士。
2014年5月中旬,梁木生在学生的协助下,开始运行“梁木生hustlms”微信公众订阅号,旨在使大众“从这里看清时代”。
(《南望山人报》以下简称“南”,梁木生简称“梁”)
南:作为明志读书会的轴心老师,是什么样的灵感或初衷让您创办起这样一个不限制专业、年级甚至学校的完全开放的读书交流平台?
梁:(我想)探索以自由为原则的人才培养模式,因为目前整个大局的体制管理、专业教育和应试教育都贯彻不了这个精神。体制限制、专业限制、应试教育的限制太强。
体制限制呢,它就是意识形态的控制。
而在专业上,社会科学和人文社科本应该(与其他专业)同时教育,不应该是一种专业教育,但实际上我们专业的限制太死、太单一,工科专业就只学工科,理科专业就只学理科,学经济的只懂经济,学法律的只懂法律,这就导致学生看任何问题都只有单一视角。
应试教育则强调记死知识,培养不了学生的怀疑精神。
所以在目前既有的体制和条件下,要探寻一种自由办学、自由培养人才的模式和方法,我只能够通过读书会这种形式,把人才培养的这种理念贯彻和落实下去。
南:您觉得办读书会最为关键的是什么?是轴心老师吗?
梁:最关键的有两点。第一,轴心老师是基于一个什么样的信念和目标办读书会?这个很重要。信念是推动人来读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除了信念和目标,还有第二个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将这一系列信念贯彻下去的具体措施,而这个就要求老师个人必须要有一定的教育能力了。
南:所以挂在明志读书会218办公室里的对联“明天下之理,立天下之志;做天下之事,成天下之人。成就天下。”就凝练地总结了您办这个读书会的的信念和目标?
梁:对。我就是希望培养出一批知行合一、先知后行的人文、社科人才,能够真正担当起时代使命的人才。
南:那么您是如何验证学生读书的效果和能力的呢?
梁:主要就是文科的三大能力:分析能力、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些都必须通过读书练出来。这三大能力强到什么程度,决定了你的文科能力强到什么程度。
这些都是有具体的指标来衡量和验证的。比如分析能力就是你的见识展现出来,每次讨论会中你是以何论据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看法。写作能力主要就是写文章,写的读书笔记就能显示出来,不仅是文采,还要有严谨的逻辑。而表达能力主要就是说口才了。
南:所以梁老师您推荐给学生的书单也都是循序渐进、梯度上升的,从而让一些即使在人文社科这方面涉猎较少、基础较弱的学生不会一开始就望而却步?
梁:对。我的要求就是从历史开始读起。从历史读起,他可以形成一个责任感,可以看到这个国家和民族过去是怎么走过来的,从过去如何走到今天,就可以从中找到今天很多社会现象的一部分原因,因为今天可能是过去的延续,今天的一些问题也好、成就也好,光静态地看是看不出真正缘由的。
另外,历史写出了一个个事件的联系,它有经济事件、政治事件、法律事件和文化事件,阅读后你就会好奇它为何这样发生,从而就有了一股从理论上将其搞透的冲动。有了这股冲动,才真正推动了你去看一些专业的书籍。
简单说就是在看其他的专业书籍之前,阅读历史,给你带来一是热情,二是好奇和疑问。
南:但是实际上,现在中国大陆大学生读书的整体情况并不乐观。很多大学生看似积极上进,每天拼命地刷绩点、挣学分、考五花八门的证,把时间和精力基本都花费在这些盲目地寻求安全感的事情上,而不是沉下心来读书。对此,您怎么看?
梁:你说的这个现象它其实有一定的合理性。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正常现象。
市场在运行过程中有一些技术性要求,而这些要求大学里面的专业并没有给予,但市场确实需要,于是就逼着学生到处去乱考证。所以从根本上说,还是(学生)没有认准专业,没有认准专业在市场上的结果。
所以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早期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当市场经济长期运行,市场对各类人才的模式化要求相对比较稳定之后,这些信息才能准确地反映到大学里面来,你才会比较清楚地明白自己到底适合哪个岗位。
而现在还是处于调整期,因为过去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根据就是,党想要把你培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才,完全忽略了个体化的差异。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在国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把高校分为了学术型和职业应用型,这项高校改革政策是顺应了这个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的。
南:除过教育、启蒙学生外,您还通过一些网络自媒体,与社会大众进行积极的互动。您是否也是希望带给社会大众、更大的环境更深更广的影响?
梁:是的。因为我的研究生也很多,其中包括很多的在职研究生,我在给他们上课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很多困惑都没有搞明白就进入了社会,在社会上便一直按照一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关系在做事,很痛苦。而我的(理念)也是把启蒙社会大众的任务包含在里面的。
南:梁老师您前面提到了一些大环境的局限,您认为从学生自身的层面来说,我们能够做些什么来逃离或是打破这些局限呢?
梁:我认为这是无力的。学生的局限说到底还是来自于大环境。学生本身作为受教育者,他始终是受体,施体始终还是学校、教学机构这些办学主体。但现在的教学环境并没有给学生一个自己成长的权利和空间。学生就像一个小孩一样,给什么东西他就吃什么。到最后给的东西他感觉到他不喜欢吃,可是他却找不到他喜欢吃的是什么,所以他就只会一味地(盲目)对抗。有一部分学生发起“逃离理工科”,但你必须要搞清楚,逃离了往哪里去,不是说刚逃离就了事。而我们的教育体制,导致学生即使是不喜欢他原来的专业,他也不知道往哪里去。
大学本应是自由办学的。这个自由办学包括自由选专业、自由选老师。但现实情况却与此有着太远的距离。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不能把问题(责任)的一半推到学生身上。主要还是我们教育体制的问题。那么在我们教育体制改革还不能到位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想办法自己逃离。可是(单靠)学生自己是无法逃离的,逃离必须要有一个自由办学的大环境。而类似于读书会这一类的活动,其实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由办学。
南:您对近几年教育制度改革的看法如何?
梁:我的结论是,如果不改变整个大学原有的体制,如果自由办学的原则和宗旨不能够变成制度,那么其他方面改革的意义可能就不是很大。
南:那么您个人对教育制度改革的建议是?
梁:我个人最大的建议就是,建立一个能够实现大学自由办学的体制。问题的关键在于产权,我希望中国的公立高校能够大规模地民营化。只有这样,体制才能根本地改变。只有这样,自由办学的宗旨和精神才能真正得以贯彻。
然而这一点在操作过程中非常困难和复杂,所以应该说,现在需要让民营资本更多地注入到公立高校中。
南:今天的大学生要想真正发展成为一个自由、独立、完整的人,应在自身层面作何努力?
梁:我认为学生进了大学之后首先需要建立起的认知就是对社会好奇,只有对这个社会好奇了之后你才会想要去认识它,然后才想要思考,我进入这个社会应怎么办,从而才会清楚为了扮演好进入社会的角色,自己在大学里应该怎样努力、怎样读书。一个不对社会好奇的人,他终究是茫然的。
南:那么如何将对社会的好奇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呢?
梁:一是读书,这个我前面已经谈到过。
二是关注时事政治。现在很多人说,“我什么要关注政治啊,政治跟我没关系”,这就是典型的幼稚了。人就是生活在一个政治统治的社会里,它(政治)已经在影响你了,你还不知道。
关注社会就必须要关注政治,因为很多社会现象的发生都和政治有关,比如一个政策的制定引起了哪些后果,他就通过这(社会现象)反映出来了。即使你不想搞政治,也必须把政治看清楚了,才能避开政治。只有先了解了政治之后,避不避免它、如何避免它你才会有所应对。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系2018年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复试通知(含复试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