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来路,砥砺前行——高校学生法学论文写作研讨会暨《法苑》创刊二十周年庆顺利举行
2018年5月27日上午9时,“高校学生法学论文写作研讨会暨《法苑》创刊二十周年庆”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报告厅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王轶教授、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杜焕芳教授、史际春教授、张吉豫副教授、校友办主任李岸曰老师、团委书记肖晶老师、法苑杂志社历届主编与社长代表、兄弟社团代表以及兄弟期刊代表参加了此次活动。本次研讨会共分为两个议程,上午议程围绕“未来法治研究与高校学生法学论文写作”议题展开,下午议程围绕“如何办好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议题展开,分别由法苑杂志社现任主编智嘉译、现任社长胡启欣主持。
活动伊始,王轶院长向法苑杂志社送上生日祝福,回顾了《法苑》创办历史。他饱含深情地提到,在1998年《法苑》创刊之初,他作为法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分管《法苑》,组织了《法苑》的第一次编委会议,当时就明确了创刊的初衷,即让《法苑》能够成为激励法学学子投身学术研究、进行学术问题思考的重要平台。而后,王轶院长结合本次会议议题,提出在新时代办好学生刊物的要点与纲领。他提纲挈领地指出,现如今进入互联网时代,纸质阅读方式在学生群体中占据的比例发生变化,办刊会遇到新的问题,《法苑》应当以更适合时代的方式,拓展在校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同时,《法苑》作为学生自主创办的期刊,对刊载作品的选择与学术核心期刊、大刊物应当形成错位,以增强刊物的生命力。最后,王轶院长再次向所有为法苑杂志社付出心血的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为法苑杂志社未来的发展送上诚挚的祝愿。
随后,法苑杂志社现任社长胡启欣同学代表杂志社向与会嘉宾进行工作成果汇报,她回顾了《法苑》的历史沿革并表示,“知来路、识迷途”,20年来的足迹是未来前行的基础和动力,杂志社将秉持“学生为本、学术为根”的理念继续前行。
接着,会议进入主题发言环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际春教授首先对《法苑》创刊20周年表示衷心祝贺,并针对议题发表看法。史际春教授指出“未来”二字指的是不久的未来,法治和法律关系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仍然强调公平正义、公序良俗、诚实信用等原则。对于高校学生的学术写作,史际春教授谈到三点:第一,法学论文写作不能脱离问题意识和实践。一定要敏锐地观察与捕捉现实中的问题,再结合法学基本原理进行解决。第二,法学论文写作应有自己的立场。法学是社会科学,相关写作离不开立场,比如国家、民族、人民利益等立场。第三,法学论文写作应精益求精。一流法学院的学生应拒绝“潦草之作”,充分收集资料、反复思考,与同学讨论,向老师请教。最后,史际春教授提到,每一位有志于法学论文创作的同学,应当不断夯实基本功、端正基本立场和巩固基本理念,真正把法的精神理念刻在脑里、印在心中。
紧接着,法苑杂志社历届主编与社长代表进行主题发言。赵启峰校友认为,法学理论学习和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推动司法实践,裁判文书的公开使得司法案例研究更加便利,促进学术研究和司法实践的良性互动。董琦校友指出,教科书式写作、几何解题式写作都缺少对理论的创新,好的论文应从中国目前社会转型和法治改革的现状中去发现问题。宋鹏校友谈到,高校学生在理论深度和知识储备方面比较薄弱,建议从司法案例中寻找有价值的问题,避免形式化、浅层化、片面化的论文写作研究。化国宇校友认为,目前大学生论文写作存在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作者学术阅读的积累不足,建议注重深层次的理论挖掘,避免直接运用简单逻辑。钟欣校友以扁鹊行医的故事做引,指出论文写作要有问题意识,有当下的社会关怀,数量不必多,但应有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吉豫副教授强调,在未来法治研究中,应以积极的姿态面向社会变革,大胆拓展研究领域,并针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提出三个值得思考的视角,鼓励同学们发表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一番精彩的主题发言后,会议进入了轻松的互动交流环节。侯巍林校友回忆了非典时期的独特经历,并赋诗一首《我们》抒发感慨。徐凯校友认为,行政机关也可借鉴裁判文书网这种公开方式,促进执法公平且提供更多的写作素材。梁奉壮校友强调法学研究以及编辑校对工作都应严谨认真,严以律己。邓伟校友指出,办好刊物需要有清晰的定位,杂志社应当不断调整自己的定位。
互动交流结束后,与会人员共同观看了“献礼《法苑》20周年”寄语视频。视频中,石佳友教授畅谈了《法苑》的创刊历史,徐阳光教授深情回忆其与《法苑》的故事,其他未能莅临现场的法苑杂志社往届主编与社长代表均向《法苑》送上诚挚的祝福。随后,全体参会人员合影留念,“高校学生法学论文写作研讨会暨《法苑》创刊二十周年庆”上午议程顺利结束。
短暂的中场休息后,下午2时,活动在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继续进行。
首先,主持人对莅临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会议召开的背景和目的。
随后,会议进入主题发言阶段。北京大学《网络法律评论》主编朱艺浩从栏目设置、稿件情况和办刊特色三个方面介绍了刊物的基本情况,并分享了其办刊心得,强调服务好读者与作者、认真工作态度的重要性。中国人民大学《人大法律评论》副主编李展硕首先回忆了其与《法苑》的深厚渊源,随后从办刊形式、审稿模式、栏目设置等几个方面介绍了《人大法律评论》的办刊情况和办刊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法硕报》副主编樊晓惠简要介绍《中国法硕报》的办刊历史与现状,提出目前面临的办刊成本高、时效性低等问题,并分析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苑杂志社历届社长代表齐建立校友从“情怀”二字展开,分享自己在法苑杂志社留下的回忆,并表示坚持办刊二十年不容易,希望《法苑》越办越好。
中国人民大学《朝阳法律评论》执行主编冯雷介绍了刊物的历史与现状,认为当下的问题无非在于“人、财、物”三个方面,指出办刊重点在于确保稿件的数量与质量、提高编辑的学术热情、推进编辑共同体建设。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法学》副主编张树祥介绍了其编辑部构成与编辑的分工情况,并指出《研究生法学》同样面临着稿件质量不高、作者一稿多投等问题。中央财经大学《中财法律评论》副主编林茜在发言中介绍了刊物的栏目设置与审稿流程,认为《中财法律评论》的优势在于两方面:一是在审稿时坚持每稿必复,二是在征稿时对来稿的篇幅与具体领域不作限制。作为现场唯一的出版社代表,法律出版社学术分社责任编辑韩向臣主要介绍了学生自办刊物在出版社的出版流程,并坦言当前书稿质量下降的总趋势,提醒在场编辑们在校稿过程中重点关注政治立场、文字表述等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苑杂志社主编智嘉译在发言中简要地介绍了《法苑》的创刊历史和办刊现状,她指出《法苑》当前主要的问题是优质稿源不足与学生编辑学术能力不高,后续需要努力争取院内老师的支持与指导。
接着,在互动交流环节,嘉宾们围绕稿源不足、一稿多投以及编辑考核、培训等学生自办学术刊物普遍面临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就《法苑》编辑王邹鹏提出的“如何更好地向老师约稿”进行了探讨。
最后,主持人总结了本次会议讨论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与各兄弟期刊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愿景,全体与会人员一致同意通过共建微信群成立“研究生自办学术刊物共同体”,并合影留念。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苑杂志社是学生编辑们的家,为追忆真情、研讨学术,探寻办刊出路,我们相聚于此。至此,本次“高校学生法学论文写作研讨会暨《法苑》创刊二十周年庆”活动顺利结束。
更多精彩
敬请期待
文 | 刘雨祺 孙其华
图 | 陈逸豪 陈中源 陈雨菲
编辑 | 卢婧尧
审核 | 法苑杂志社 黄日曦 祝江斌、
来源:RUC法学院研究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