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长永教授在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关注
孙长永教授在国际高水平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近日,我校孙长永教授在德国《刑法国际教义学》期刊上发表题为《公正审判权与庭审实质化:中国法的进步与不足》
(Recht auf ein faires Verfahren und substanzielle Hauptverhandlung: Defizite und Fortschritte im chinesischen Recht)的学术论文。
孙长永教授简介
孙长永,男,1964年出生,安徽寿县人。国家二级教授,法学博士,诉讼法学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刑事诉讼法国家级教学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第五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曾任西南政法大学副校长、教育部高教司副司长(挂职)、《现代法学》主编等职,现任西南政法大学诉讼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华司法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中国地方性刑事司法规则》等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教学、科研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二等奖和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等十余项奖励。
早在2017年9月13日,孙长永教授就应邀到北京参加了由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协办的“中德刑事诉讼法学高端论坛”,并在第一单元以“公正审判权与庭审实质化——中国法的进步与不足”为题作了主题报告。
《公正审判权与庭审实质化:中国法的进步与不足》一文中,孙长永教授首先对“公正审判权”在中国法中的含义和地位进行了详细解释,并指出现行《刑事诉讼法》直接体现公正审判权的两个条款。
孙长永教授从充实庭前准备程序,细化非法证据排除的标准和程序,完善证据调查程序,贯彻有效辩护原则,增强民众参与刑事审判,强化当庭认证、当庭裁判和裁判文书说理,贯彻疑罪从无七个方面论述了中国近年来在刑事庭审实质化方面取得的积极进展,肯定了中国法院推行的一系列配套性改革措施在推进庭审实质化改革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孙长永教授指出,由于没有确立直接言辞原则,证人、鉴定人等出庭率总体仍然较低,辩护人在基层法院审理的案件中参与率较低,辩护方申请排除非法证据存在多重困难,以及法庭证据调查程序尚不健全等因素,公正审判权在中国刑事诉讼领域的保障与国际公约规定的最低标准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改革任务。从已经进行的多项改革试点来看,孙长永教授认为以促进公正审判为目标的庭审实质化改革是不可逆转的,程序规则和证据规则的技术性改良有望逐步带动司法制度的进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中国的刑事司法将逐步接近直至达到国际公认的公正审判最低标准。
关于《刑法国际教义学》
《刑法国际教义学》(ZEITSCHRIFT FÜR INTERNATIONALE STRAFRECHTSDOGMATIK,简称ZIS)
是一本专门针对国际及各国刑事诉讼和刑事诉讼法的在线法律杂志,以德语或英语发表文章、评论或书评。该杂志于2006年创刊,每月一刊,主要发行区域为欧洲和北美。
素材来源:西政网
资 料 整 理:马 溶 烽 钟 婷 婷
编 辑:王 文 俊 彭 振 渝
中国政法大学关于开展2018-2019年度国内访问学者申请及接收工作的通知
@所有人 第三届“法治河南乡村论坛”征集论文了!这次千万别错过!
东南大学2019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预报名通知(可推荐法博)
2018年度河南省法学研究课题立项名单公布啦!快来看有没有你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