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车浩:问渠那得清如许丨《青蓝文库》新书发布会

学术之路 2021-03-08

来源:中国法制出版社


经过两年多的策划和工作,《青蓝文库》终于面世了。


这中间,凝聚了很多人的努力和期待。中国法制出版社邀我写一个总序,考虑到丛书包涉法学各个专业,自己所学狭薄,我一开始有些犹豫。但又想到司马迁所言:“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参与和见证一段历史,无形中就承载了记录绍介的义务。读者可能希望了解到这套文库的来龙去脉,如果我的序能够有所帮助,那还是义不容辞的。


说来话长。这套文库的大致雏形,最早涌现于2016年3月某日,中国法制出版社的马颖女士与我在陈明楼办公室的一番叙谈。马颖在法律出版界是资深编辑,那时刚接任编辑六部主任一职,很想为法制社的学术出版再开局面,拓展出一些新气象。而我自己当时手头文债积压,并无新货,于是,我们就聊到其他出版项目,其中就包括,法制社打算资助出版一批优秀博士论文。


青蓝文库

如所周知,博士论文凝聚了一个人以学术为业的最初心血,是他走上学术之路的叩门砖,意味着从汲取导向的学生,开始向创新导向的学者蜕变。而且,从学术史经验来看,博士论文中也不乏经受住了时间检验的经典之作。尽管意义与价值如此之大,但是,在当下的出版环境中,博士论文出版却非常之难。一来,是由于纯粹的学术著作的受众市场本身就非常狭小;二来,在逼仄的市场中,书的销量和效益又往往与作者的知名度挂钩。于是,一个名不见经传、初出茅庐的学者,捧着手中新鲜出炉的博士论文,既不容易得到学术市场的认可,也因此很难获得出版社的支持。名家大腕被争相约稿,而刚出道的新人,即使自掏腰包自费出版,恐也难逃被冷落敷衍的命运。所以,尽管每年中国的法学院校里有很多博士生毕业,但是,即使是其中最优秀的博士论文,想要立即出版也非易事,往往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直到作者闯出腕儿来、有了学术名声的那一天,蒙尘的明珠才可能绽放光芒。


然而,此时出版,已有些错过,不再是学术新人最渴望自我肯定和向学界证明的迫切时机,也不是学者在最艰难的出道之初,最急需的支持和鼓励,因而,可能只是锦上添花。过往,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的《北大刑法博士文丛》,以及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武汉大学刑法学博士文库》,为很多刚毕业的刑法博士提供了论文出版的平台,成就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本书,那是颇有高义的雪中送炭之举。不过,这两套文库作者限于特定高校和刑法专业,影响不免有限。如今,法制社有意精心打造一套文库,推出全国法学院各专业的优秀博士论文,这种对学术新人鼎力相助的力度,可谓前所未有,出版社的学术情怀和社会担当更是令人敬佩。因此,当听到马颖提出这个出版计划并征询我的具体建议时,我也感到很振奋,愿意尽自己绵薄之力,帮助她绘成这个蓝图。


我当时向马颖建议,可以通过民间渠道邀请一批中青年学者,而非官方机构来遴选优秀论文。这不仅是由于,机构评选论文的形式已成窠臼,更主要是考虑,如果评审人与被评审人年龄代际相近,那么无论是个人的学术潜质还是论文情况,都一定更为熟悉。而且,相对于年长的学界大家来说,中青年学者距离在毕业前后的艰难岁月中努力跋涉的经历,时间还未久远,因此,对学术新人出头的不易,以及博士论文出版的困难,大都有尚未淡化和忘却的切身体会,可能更愿意去投入精力帮助后来人。加之较少社会杂务,更多爱惜学术羽毛,评选上也会更加认真、负责和公允。


马颖是个很有决断力的人,她听了我的建议后,完全赞同这个新的民间方案,并请我推荐和联系编委会人选。我被马颖的热诚感染,受她之托,给一些学界朋友打了电话。大家在了解到这个出版计划后,几乎都是毫不犹豫地应允下来,愿意义务承担审查来稿和推荐优秀论文的工作。编委会的人员组成很快就确定下来。这也让我颇有感触,一个有情怀的出版项目,不需要多少鼓吹,自会焕发出它的光彩,吸引和召唤着有学术责任感的学者们汇集。


万事俱备,只欠开会。2016年4月18日,第一次神仙会胜利召开。根据出版社的记录,第一次与会的学者名单如下:车浩、陈新宇、侯猛、劳东燕、雷磊、栗峥、王莹、许德峰、张翔、张龑、赵宏、朱腾、谢海定。舒丹、马颖、王雯汀三位法制社编辑策划主持了第一次聚会。聚会之日适逢当年的北京电影节,于是,由我提议,大家在小西天附近餐叙后,又集体遛弯到中国电影资料馆,看了一场银河映像系列之《暗花》。从电影院出来,仍然意犹未尽,找了一处胡同里的茶馆继续聊。


这次聚会颇有成果。商定的内容包括:(1)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各个高校和专业征求优秀论文。(2)采用作者自荐和编委推荐两种方式确立稿源。(3)编委会的工作制度和推荐评审的义务。(4)兼顾图书质量和出版规模等基本理念和规则。其实,答应参与编务的学者,虽然是法学各个专业里出类拔萃的青年才俊,但毕竟有学校和专业的隔离,相互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熟悉,甚至是闻名已久但从未谋面的神交,是《青蓝文库》这个出版项目中包含的学术理想和情怀,调动了每个人的学术热忱,大家才聚到一起来。每个人都很珍重自己的责任。在集聚餐、喝茶、看电影于一体的聚会中,严肃活泼地讨论了问题,达成了共识,像这样的交游轶事,对我们每个参与者都是很奇妙的体验,也是一次弥足珍贵的回忆。


青蓝文库



第一次聚会后不久,法制社就在征求各位编委意见的基础上,面向全国,推出了正式的征稿启事。“《青蓝文库》是由中央级法律专业出版社中国法制出版社创设的重大出版项目,专门出版中国法学专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文库旨在发现有潜质的学术新星,为法学博士论文的发表搭建优质平台。文库支持和推动高校不断推出创新性成果,与学界一起探索和确立中国法学博士论文的优秀标准。”这份启事,包括我本人在内,多位老师参与修改润色,应当说,完整地表达了出版社编辑和我们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心声。


在这份启事中,中国法制出版社郑重承诺:《青蓝文库》的出版无需任何资助;出版社会精心打磨每一部作品,以精美的版式设计和装帧风格匹配作品的学术价值;对《青蓝文库》的出版成果,出版社会积极联系各学术刊物、报刊媒体、学校官方平台等进行大力宣传;每一年度出版社将邀请出版论文作者参加“青蓝出版沙龙”,享受一次打破学科专业界限相互交流的盛会。显而易见,这些承诺如能一一实现,那么,进入《青蓝文库》,对于博士毕业的学术新人在学界影响力的彰显和提升,将会有极大的助力。这可能是青年学者能在国内出版界得到的最好的亮相机会了。当然,这份启事中也写明了我们这些编委的承诺,即编委会成员将尊重学术研究视角和立场的多元化,本着充分的学术包容精神,对挑选出真正有价值的论文怀有使命感,力求评选结果客观公正。


出版社与编委会的第一次碰头议事,设在小西天,以独特的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在其乐融融的气氛中,沟通了感情,增进了对《青蓝文库》这项共同事业的认同度和使命感。可能是受此激励,三个月后的一个周末(2016年7月23、24日),马颖很快又趁热打铁组织了第二次编委会会议,地点设在京郊。报到当天下午,大家就开始了分组审稿的工作。第二天,在北京实创西山科技培训中心,召开了正式的评审会。针对符合征稿要求的21篇博士论文,按照“严格筛选、宁缺毋滥”的原则,以编委的个人初审为基础,经过分组审稿、分组讨论以及集中评审后,编委会成员进行匿名投票。再由出版社统计全体编委的推荐意见,当场公布获得三分之二(即12名以上)编委推荐的论文名单。针对入选的论文,编委会确定一至两名编委,综合全体编委的修改意见,会后与论文作者直接沟通,提出完善建议。至此,第一次评审会圆满完成,共评选出4篇优秀论文,作为《青蓝文库》第一批次推出的作品。


这是一次非常成功的论文评审会。这首先得益于,马颖、王雯汀、罗莎、侯鹏、吴宇辰等几位出版社的编辑及工作人员,为这次评审会付出了大量的心力来准备、策划和安排。其次,参加评审会的编委会成员,包括陈杭平、侯猛、劳东燕、雷磊、栗峥、王莹、许德峰、尤陈俊、张翔、张龑、朱腾、赵磊以及本人在内,都本着珍重这份责任的态度,对评审投入了很大精力。会前,出版社就已经通过邮件把论文发给了编委进行预审,等到开会当天,各学科组的编委对所推荐论文和存在争议的论文讨论得非常深入,争论得也十分激烈,可以说是充分且坦诚地交换了意见。


之后很长时间,我都常常想起这次令人难忘的评审会。马颖等各位编辑老师的策划安排,可谓煞费苦心。会议所在之地离龙泉寺很近,龙泉寺是全国有名的佛教古刹,出过很多高僧,常常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佛法,寺内香火旺盛,游客如织,置身其中,感受到一种出世般的内心宁静,但也不会斩断与人间烟火的勾连。浸染在这种情绪中,特别适合投入接下去的评审工作。因为学术一途,本来也是素心人之事,要能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而付出精力去评审和推荐他人的论文,更是要有一种对学术共同体的使命感。所以,我觉得法制社的这次会议策划颇有禅机、值得回味。


半年之后,我们又在法制社的会议室召开了第三次编委会,也是第二次论文评审会。有了前两次成功的会议打下的基础,编委会磨合日趋顺畅,后面的评审会就进入了良性运转的正常轨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几次会议中,大家逐渐达成一项共识,即《青蓝文库》支持的对象,不仅仅是优秀论文本身,而且是论文作者的学术之路。因此,虽然论文质量不错,但是作者博士毕业后就不再从事学术工作的,原则上不纳入出版计划之列。



受命作序,回想往事,点点滴滴都涌上来。这样不厌其详地叙述过往细节,正如开头所言,因为要向读者诸君讲述《青蓝文库》的来龙去脉,希望文库的每一位作者都能记住历史。法制出版社多次表示,他们有能力、有信心将《青蓝文库》的项目坚持下去,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我也相信,未来将有更多的青年才俊,以这套文库为阶,走上学术舞台的中心。序中所记,是在这套文库诞生过程中,出版社编辑和编委会成员付出的热情和心血,当然,肯定还有很多我不了解的幕后工作无法呈现。我一直认为,缺乏学术传承和积累,是中国法学曾被人讥为“幼稚”的重要原因。而学术传统的形成,不是某一两个人甚至一两代人就能毕功的事业。我们每个人,都是在无尽的历史长河中来承担各自的使命。我们努力完成自己的作品,也不要淡忘先行者的努力和恩惠,同样,有能力时,更应尽力去帮助和支持学术之路上的后来人。由此,学术共同体才可能写下历史记忆,中国法学才可能形成绵延不断的积累。


结束语

问渠那得清如许?我想,年轻学者们锐意十足的作品、学界同仁间相互守望和提携的赤诚、出版界襄助学术的热忱,就是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吧。愿中国法学的学术传统涓涓不息,清水长流!


时 间:2018年7月9日(星期一) 9:30—10:30

地 点:北京三联韬奋24小时书店海淀分店(北京市海淀区王庄路1号清华同方科技大厦D座1层111)

期待您的到来


读者可以从如下链接购买

武汉大学法学院2018年优秀大学生暑期夏令营营员名单及参加考核专业

2018年“全国刑事法博士生论坛”公告

东南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同行专家评审会顺利举行

2018年(第三届)全国土地法制与社会发展博士生学术论坛 征稿公告

中国政法大学2018年第三届优秀大学生夏令营顺利举行

2018年度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应用理论研究课题立项公告

《贸大法律评论》(2018•第3卷)稿约

关于征集第二届西安“‘一带一路’法治论坛”论文的通知

第四届法学前沿论坛在吉林大学成功召开

第三届中华法学硕博英才奖评审会顺利召开

关于四川大学法学院实证法律研究夏令营的通知

刘海蓉:在川大法学院2018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致辞

首届“金融纠纷与金融犯罪的法律适用”研讨会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成功举办

关于发布《2018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研究项目课题指南》及受理课题申报的公告

暨南大学:撤销涉嫌学术不端学生的博士学位!同时追责其博导!

第四届东北高校法学教育高峰论坛成功召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