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学术之路 2021-03-08

来源:中国政法大学

法与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301Z5

一、学科、专业简介

法与经济学科建于2005年,是经教育部批准的国内首家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法学二级学科。2008年法与经济学被评为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本学科的主要任务,一是运用法与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的法律现象和法律问题,分析法律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提出改革和完善法律的建议;二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法与经济学人才。

二、培养目标

法与经济学专业博士学位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法与经济学人才。

具体目标是:

(一)博士研究生能够掌握坚实宽广的法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系统深入的法与经济学方法。

(二)博士研究生能够独立性地、创造性地开展科学研究,能够在法与经济学领域实现科研创新。

(三)博士研究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法与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法与经济学的研究与学术交流。

三、研究方向

本专业设四个研究方向:

(一)法律的经济分析:主要探讨法与经济学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转型经济与转型法律:主要运用法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转型的语境下,研究经济转型和法律转型之间的关系。

(三)法律与金融监管:主要运用法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法律和金融之间的关系,揭示法律在金融发展中的作用。

(四)市场与监管:主要运用法和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探讨市场失灵与政府监管的关系,主要探讨监管什么、如何监管、监管的成本与监管的收益。

四、学制及学习年限

学制

三年

学习年限

三至六年

五、课程设置、其他培养环节、教学计划及学分要求

(见附表)

六、培养方式

(一)本专业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以科研为主导,实行导师负责制。

(二)导师集体指导课采用讲授、研讨相结合的方式,综合展现法与经济学最新科研成果和发展动态。

(三)导师指导课采用专题研讨形式或者以科研课题研究带动指导形式。

(四)定期选派优秀博士研究生赴国外著名院校联合培养。

七、质量标准

(一)博士研究生养成独立思考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在本专业领域内做出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二)博士研究生能够运用法与经济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法治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三)博士研究生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外法与经济学的最新进展,能够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进行法与经济学研究和学术交流。

(四)博士研究生在申请学位前,应以中国政法大学作为作者单位,并以第一作者或独立作者身份在国内核心刊物或国际重要刊物上至少发表2篇与本人专业相关的学术论文。

八、考核方式

(一)本专业课程考核结合博士生个人培养计划,按照国家和学校有关规定进行。

(二)博士生应撰写相关的专题论文、学期论文和学年论文作为科研能力的考核。

(三)博士研究生中期考核于博士研究生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和其他培养环节并修满规定的学分后进行。

(四)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开题于中期考核合格后进行。开题报告按照《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培养规定》的相关程序进行。

九、学位论文选题与撰写

(一)课程学习符合规定,并经中期考核合格,开题报告通过,方可进入博士论文撰写阶段。

(二)本专业博士论文在各研究方向内在导师指导下进行选题;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应当具备开拓性、先进性、成果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鼓励研究生自主选择学科前沿课题和有重要应用价值的选题,并注重创新性和先进性。论文选题、结构、依据和资料准备须经专门组织的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进行论证。

(三)博士论文必须按照培养计划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初稿、修改和定稿的工作。学位论文应按照学校规定进行开题报告,导师应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进行进展检查和时间提示,以保证研究生按期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

(四)博士论文必须符合学校对博士论文的原创性和规范性要求,严禁剽窃和抄袭,且正文字数不低于15万字。

十、学位论文答辩与学位授予

(一)本专业博士论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的条件、程序和原则进行。

(二)博士论文答辩申请人应在答辩前履行必要的手续,准备申请所需的一切材料;论文的原创性检查、评审、导师回避等按照学位办相关规定进行。

(三)本专业建立并实行预答辩制度,预答辩时间与申请学位间隔时间应不少于3个月。

(四)论文答辩委员会由校内外5位以上(含5位)教授组成;论文评审与答辩程序依照规定进行;学位论文涉及实务问题的,可以吸收实务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专家参加答辩委员会。

(五)博士学位的授予应符合《中国政法大学学位授予办法》(法大发〔2016〕44号)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

%1、 参考文献


一、必读文献(20本)


中文原著

1.王卫国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赵旭东主编:《商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李曙光主编:《经济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朱大旗著:《金融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5.李曙光著:《转型法律学-市场经济的法律解释》,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席涛著:《经济稳定与金融稳定研究:法律经济学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中文译著

7.[美]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著,史晋川、董学兵译:《法和经济学》,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版。

9.[美]斯蒂文.沙维尔著,赵海怡、史册等译:《法律经济分析的理论基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0.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等著,黄险锋、张帆译:《经济学》(上下册、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11.[美] 弗雷德里克·S·米什金著,郑艳文译:《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2.[美]唐纳德·A·威特曼编,苏力译:《法律经济学文献精选》,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3.席涛等译:《立法评估:评估什么和如何评估——美国、欧盟和OECD法律法规和指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中文论文

(1)陈甦:“体系前研究到体系后研究的范式转型”,载《法学研究》2012年第5期。

(2)白建军:“论法的确定性与公正的可检验性”,载《中国法学》2008年第2期。



外文文献

15.

(1) Coase, Ronald, 1960.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3: 1-44.

(2)Becker, Gary, 1968. “Crime and Punishment: An Economic Approac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76: 169-217.

(3)Calabresi, Guido, and A. Douglas Malamed, 1972. “Property Rules, Liability Rules and Inalienability: One View of the Cathedral”, Harvard Law Review 85: 1089-1128.

16.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 1998. “Law and Financ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6: 1113-1155.

17.

(1)Steven L. Schwarcz, “Systemic Risk”, (2008) 97 The Georgetown Law Journal, pp. 193-249.

(2)John C. Coffee, “Systemic Risk after Dodd-Frank: Contingent Capital and the Need for Regulatory Strategies Beyond Oversight”, (2011) 111 Columbia Law Review, pp. 795-847.

18.John C . Coates TV, Cost-Benefit Analysis of Financial Regulation: Case Studies and Implications, (2015) 124 The Yale Law Journal, pp.882-1011

19.Christine Jolls, Cass R. Sunstein, and Richard Thaler, A Behavioral Approach to Law and Economics, Stanford Law Review, May 1998, Vol. 50, Issue 5.

20.William A. Birdthistle and M. Todd Henderson,”Becoming a Fifth Branch”,Conel Law Review,Volume 99,Nov 2013,Numer 1.



选读文献(不超过50本)

1.王人博:“一个最低限度的法治概念—对中国法家思想的现代阐释”,载《法学论坛》2003年第1期。

2.舒国滢:“并非有一种值得期待的宣言—我们时代的法学为什么需要重视方法”,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3.史晋川:“法律经济学:回顾与展望”,载《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4. 魏建:“法经济学分析范式的演变及其方向瞻望”,载《学术月刊》2006年第7期。

5.顾培东:“效益当代法律的一个基本价值目标—兼评西方法律经济学”,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3 期。

6.吴志攀:“华尔街金融危机中的法律问题”,载《法学》2008年第12 期。

7.罗培新:“美国金融监管的法律与政策困局之反思——兼及对我国金融监管之启示”,载《中国法学》2009 年第3 期。

8.赵进文、高辉:“资产价格波动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基于1994—2006 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载《中国社会科学》2009 第2 期。

9.余永定:“见证失衡——双顺差、人民币汇率和美元陷阱”,载《国际经济评论》2010 年第3 期。

10.刘燕、楼建波:“金融衍生交易的法律解释——以合同为中心”,载《法学研究》2012 年第1 期。

11.方流芳:“证券交易所的法律地位——反思与国际惯例接轨”,载《政法论坛》2007年第1期。

12.赵旭东:“制定‘商法通则’的五大理由”,载《中国商法年刊》2007年卷。

13.席涛:“我们所知道的法律和不知道的法律”,载《政法论坛》2010年第1期。

14.席涛:“货币、市场与《商业银行法》”,载《政法论坛》2015年第1期。

15.Allen, Franklin, and Douglas Gale, Comparing Financial Systems, MIT Press, 1999.

16. Shavell,Steven, Foundations of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17. Posner, Eric A., and Matthew Adler [eds.), Cost-Benefit Analysis: Legal, Philosophical, and Economic Perspective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1.

18. Posner, Eric A., 2001. “Controlling Agencies with Cost—Benefit Analysis: A 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 Perspectiv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68: 1137-1199.

19.John C. Coffee, Jr,  Law and the Market: The Impact of Enforcement,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07, VOL. 156, NO. 2, pp.230-311.

20.John C. Coffee, Redesigning The SEC: Does The Treasury Have A Better Idea? (2009) 95 Virginia Law Review, pp.707-783.

21.Alan Schwartz, Robert E. Scott, Market Damages, Efficient Contracting, and The Economic Waste Fallacy, (2008) 108 Columbia Law Review, pp.1610-1669.

22.Jonathan S. Masur and Eric A. Posner, Regulation, Unemployment, and Cost-Benefit Analysis, 2012, Virginia Law Review, Vol, 98, No.3, pp.579-634

23.Oren Bar-Gill & Elizabeth Warren, Making Credit Safer,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Law Review, 2008, Vol.157, No.1, pp.1-101

24.George J.Stigler,1992,“Law or Economics”,Journal of Law&Economics,Vol.XXXV(Oct 1992)

25. Kaplow, Louis, and Steven Shavell, 1996. “Property Rules Versus Liability Rules: An Economic Analysis”, Harvard Law Review 109: 713-790.

26. Sunstein, Cass R. 1996. “Congress, Constitutional Moments, and the Cost-benefit State,” Stanford Law Review 48: 247-310.

27.Richard H. Pildes and Cass R. Sunstein, Reinventing the Regulatory State,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Law Review, Volume.62, No.1, 1995,  pp.1-130

28. Demsetz, Harold, 1967. “Toward a Theory of Property Righ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57: 347-359.

29. Stigler, George J, 1971. “The Theory of Economic Regulation”,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ience 2:3-21.

30. Jensen, Michael, and William Meckling, 1976. “Theory of the Firm: Managerial Behavior, Agency Costs, and Capital Structure,”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3: 305-360.

31. Peltzman, Sam, 1976. “Toward a More General Theory of Regulation”,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 211-240.

32. Priest, George L, 1977. “The Common Law Process and the Selection of Efficient Rules”,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6: 65-82.

33. Rubin, Paul H, 1977. “Why the Common Is Law Efficient”, Journal of Legal Studies 6:51-63.

34. Bebchuk, Lucian A, 1988. “A New Approach to Corporate Reorganization”, Harvard Law Review 101: 777-804.

35.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 1997. “Legal Determinants of External Fi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1131-1150.

36. Levine, Ross, 1997.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Views and Agenda”,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35: 688-726.

37.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 1997. “A Survey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Journal of Finance 52:737-781.

38.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Shleifer, Andrei, and Robert Vishny, 1999. “The Quality of Government.” Journal of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15:222-79.

39. 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and Andrei Shleifer, 1999. “Corporate Ownership Around the World”, Journal of Finance 54:471-515.

40. Coffee, John C. Jr. 2001.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s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 Yale Law Journal 111: 1-82.

41. Glaeser, Edward, Johnson, Simon, and Andrei Shleifer, 2001. “Coase versus the Coasia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6: 853-899.

42. Coffee, John C. Jr. 2002. “Understanding Enron, It’s About the Gatekeeper, Stupid”, Business Lawyer 57:1403-1420.

43. Glaeser, Edward, and Andrei Shleifer, 2002. “Legal Origin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193-1229.

44. Posner, Eric A., 2002.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tract Law After Three Decades: Success or Failure”, Yale Law Journal 112: 829-880.

45.Pistor,Katharina,Keinan,Yoram, Kleinheisterkamp, Jan, and Mark West, 2003. “Evolution of Corporate Law and the Transplant Effect: Lessons from Six Countries”, World Bank Research Observer 18: 89-112.

46. Viscusi, W. Kip, and Joseph E. Aldy, 2003. “The Value of a Statistical Life: A Critical Review of Market Estimates throughout the World”,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 27: 5-76.

47. Allen, Franklin, 2004. “Financial Systems in Europe, the USA, and Asia”, 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 20: 490-508.

48. Bebchuk, Lucian A. 2006, “Federal Corporate Law: Lessons From History”, COLUMBIA LAW REVIEW, 106:1793-1838.

49.La Porta, Rafael, Lopez-de-Silanes, Florencio, and Andrei Shleifer, 2006.“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Journal of Finance 61:1-32.

50. Roe, Mark J., 2006. “Legal Origins, Politics, and Modern Stock Markets”, Harvard Law Review 120: 462-527.

1.文献阅读与综述

(导师考核)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应当提交1篇读书报告,每篇不少于4000字。读书报告应针对参考文献所列书目进行。

读书报告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博士研究生完成读书报告达到规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计2学分。


2.科研环节

(导师考核)

博士研究生第一至第四学期,每学期应当提交1篇学期论文,每篇不少于8000字。

学期论文的考核工作由导师负责。博士研究生完成学期论文达到规定要求的数量和质量,计2学分。


教学实习

(导师考核)

教学实习是博士研究生应该完成的培养环节,是接受教学科研基本训练和科研成果转化的形式之一。

博士研究生应当担任不少于1门课程的教授助手工作。完成教学实习的,导师负责考核,计2学分。


4.课题研究

(导师考核)

博士研究生参加导师的科研项目、学校其他科研项目、实践部门科研项目,以及二级培养单位自设的科研项目等课题研究,持续时间达2学期,并提交相应的科研成果作为考核依据,经指导教师认可,二级培养单位审核,研究生院批准,计2学分。

在学期间主持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每项计2学分;参加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的,每项计1学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