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为生存种地到为发展种地今又重返为生存种地,农民未来之路在何方?

赵广开 学术之路 2021-09-16

近期有一篇很火的微文,说的是“国庆假期正是收获的季节,有一种放假叫回家秋收。”本文发出之后瞬间刷爆朋友圈,大家都在用这种方式纪念那些逝去的时光,并且赋予其“爱惜粮食,珍惜劳动成果”的深刻内涵。从看到这样一篇微文,第一时间是非常高兴的,因为这篇微文关注的就是我们家的故事。我们小时候确实有这样一个节日,甚至村小学放长假或者组织学生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家长收割庄稼。但是当我看到当前的一些现状以及想到其实还有很多像我一样的学子当前正在享受这种“回家秋收”时,我陷入了沉思。

在很多人的眼中,回家秋收是过去的时光,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就是当下的时光,而且现实中的我们并没有照片中显得那么的光彩与欢乐。在此首先必须说明的是本文不是在传递负能量,而是在自我反思我们这些人的出路在哪里?同时也必须老实交代的是我并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更多的是回家秋收的一员罢了,我的真实身份是住在北京,享受北漂生活的自由职业者。下面请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我们的生活吧。

我关于田间地头的最早记忆应该是五六岁的时候,那时应该是收小麦;而我关于秋收干活的清晰记忆应该是小学四年级,那时候由于疏忽小手指骨折,在家休息,安排在地里看庄稼,当年为2001年,之后自己很快就读初中了,每年的中秋、国庆都放假回家,回家的主要任务前几年主要是收花生,偶尔掰棒子,那时候还需要交农业税,因此家里每年都要种好多小麦,小麦地里种花生。时间很快的到了2006年,那年我读初三,国家免了农业税,我们都很高兴。在高中时期,我主要是国庆假期回家,回家的公路上晒满了玉米(当时在县南读书,县南主要种大蒜,大蒜里面中玉米),经常堵车,因此记忆比较深刻。大学时期,中秋节主要在学校中过,国庆佳节一定要回家帮忙的,前两年还主要是收发生,后来家里边开始流行种大蒜,因为种大蒜成为我国庆假期的主要记忆,一直到研究生三年时光,每年都种大蒜。在这期间好像是从大一那年开始,国家不仅不要农业税,种地还给补贴。2017年自己研究生毕业,正式加入北漂一族。

以上是我关于回家秋收的简单追忆。说真的,这些年回家秋收的真实感受并不是秋收的喜悦,更多的是秋收的劳累,每次国庆假期之后返校总要一周的时间进行调整。在这过程中我也逐渐关注相关的民生问题。

为生存种地时间

我现在还清晰的记得,2003年的时候,我们家里可支配的钱才五块多几毛钱,自己在那里数了好多次,然后拿走2毛钱作为接下来一周自己在初一时的菜钱。而那时的自己并不觉得自己家里穷,因为家里有房住,有饭吃,有衣服穿,脚上有妈妈亲手做的鞋子。反映上述真实想法的典型例证为学校要申报贫困家庭,给予50元补助,我听了老师介绍的申请标准,发现我家不符合贫困标准,因此也就没有申请。以后知道了相关事情,还时不时的想起这件事情,也奠定了我关于大学期间助学金的观点。

那时候六月初收完小麦,我们还要上交几袋小麦。当听说有人不交小麦与乡政府对着干时,还会追问为啥这家人不听政府的。那时候种庄稼确实是为了生存。不种庄稼就没有收入,没有收入就没有饭吃。对于发展问题是思考不多的,只是偶尔听说县南的种大蒜发财了、今年大蒜突然降到3分钱一斤。那时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并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每年按时收割小麦,及时晒干就是最大的心愿。

而且当时的机械化水平还不高,收小麦主要是靠人力,大家先用铲子将小麦割倒,然后拉到场里,晒干,用大石滚(也许时间有点久远,输入法都不能找到这些名词了)一遍又一遍的押着,这样小麦就出来了,再把麦秸秆及杂草扬走(经典的收获的喜悦的照片就是这种场景),晒干,拉回家中。每年收割小麦大概持续3周时间,这样我们学生总能参与其中。而收割庄稼的时间从每年的8月20日一直持续到10月10日前后,在田间地头很不少临时搭建的帐篷每晚有人睡在那里看护庄稼。因此每年过中秋节的时候我看到的场景并不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共度良宵,而是爸爸简单吃完饭去地里看庄稼。

再加上当时还没有流行外出打工(我们这里从2005年前后陆续开始有人外出打工),因此每次收割庄稼都是一家老少齐上阵。那时候我还想中秋节、国庆节是不是应该换个意思,要体现出干活,最近还知道文雅的名字叫回家秋收。

在国家免征农业税之前,一方面是庄稼产量低,一方面是没有外出打工挣钱的途径,因此大家种庄稼的核心目的就是保证一家老小在接下来的一年不会饿肚子,如果能够再挣点钱买一车砖或者一车沙子为将来盖新房做准备就非常好。

为发展种地时间

时间很多来看了2006年,国家宣布取消了农业税,虽然那几袋小麦并不能使我们富裕,但是我们家里开始有点积蓄了。而且随着外出打工成为一部分年轻人的选择,农村开始出现土地转包,以及机械化水平逐年提升。之前收割小麦近一个月的周期,现在已经变成一周内全村搞定;之前种小麦两周,现在两天;之前收花生一个多月,现在两周搞定.......农村出现太多的可惜变化,在此就不再详细列举。

当农民有了钱,大家种地的目的就不再是解决生存问题,更多的是谋求发展,甚至是极少数的村落出现了种植蔬菜致富(而且外面的人关于农民的认知很多程度上就是关于这部分人的认知,因此当有人对我家里还有地露出羡慕的表情时,我就知道这人把种地想的太美好了。)农民纪念发展的主要表现之一就是盖新房子,从刚开始的平房到现在的小洋楼,一层两层到三层,这就是农村的变化。不过此时大家也都知道,大部分农民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事业发展,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45-70岁的人,他们一方面是年龄大了,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另一方面是家里还有老人与小孩需要照顾,不能出去。偶尔会外出打工一个月,挣点钱补贴家用。而年轻一代人则早已适应了城市生活,不愿意回家种地,而且回来也不会种地,更很难维持生计,这些年出现的留守儿童就是他们的子女。有一种说法是“当前农村主要有三种人:老人、小孩以及部分留守的妇女”。

我赞同这部分人为发展种地的农民大部分开始走向贫困线的观点。因此我之前也设想过如何打通这个巨大的市场,帮助这部分人突出当前的生存困境,后来发现这不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学生应该做的事情,我必须先解决一下生计与资本问题,也许在未来可以从事这样事业。

以上记述应该来说还没有更多真实的民生问题。下面简单的说几件自己长期关注的事情供大家参考:

1.不敢养羊了。在我们上高中之前几乎每家每户都养着几只羊作为一种副业收入。一方面自家的庄稼杆可以作为食料,另一方面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与精力受益还不错。但是后来随着乡里面多个村的羊被偷走,大家越来越感受到不安全,也就没人愿意养了。这样大家也就不在意庄稼杆以及相关的事情了。为此当时自己的观点是身处市级交界处,安全问题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初的一种说法是这些偷羊的人偷完之后赶快跑过市界县,即便是自己报案,警察也抓不到人,而且比较麻烦,所以大部分人选择不报案,不愿意再养羊了。我们家就是这样,农历腊月23日当晚辛苦养的几只养被人在墙上掏个洞牵走,每次看到羊就伤心,一狠心就不再养了。我们村应该不小几十户是这种情况,那些年小偷还很猖狂。

2.投诉换来了230块钱。最近几年家里种小麦的越来越少了,每年也就种上1-2亩地。2017年年底的时候又只种了一块地,现在种地一般是购买种子,因此就购买了政府做保证的种子,当初给的承诺是保证高产,如果种子有问题保证补差价之类的话。这样全村都种了这种小麦,可是后来发现这种小麦的长势非常差,很显然产量也非常低。作为一名法科学子,我爸很早就问我这种情况政府该赔吗?我说该。在3-6月份我并不在家,只是爸爸告诉我今年的产量非常低,大家都觉得被骗了,他打了投诉电话。后来有人反馈说会给投诉的人解决办法的,而没有投诉的就这么算了,这是八月份时爸爸告诉我的结果。在农村乡里乡亲的,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因此我就此放下了联合他人集体诉讼的想法,而且自己也比较忙。这次国庆回家,爸爸告诉我只给投诉的人每家230块钱,没投诉的一分钱也没有赔。说实在的,当初有人就告诉过不要把这件事情说出去,但是我觉得这样的事情真的有点令人心寒,说出来供相关领导参阅,也供大家反思。其实大家也知道八月份的时候某地由于泄洪出现蔬菜被淹了,不知道后来具体怎么处理的。

3.蒜你狠蒜你贱。我们县北从2006年前后陆续的加入了种植大蒜的行列,为杞县大蒜的品牌助力。可是通过近几年的观察我发现这大蒜的行情真的不敢恭维,我今天甚至觉得这是农民在今天参与的一场赌博,十赌九输,但是还必须跟着赌。我们家是从2011年加入种植大蒜行列的,种了这么多年好像只有一年的价位还可以,但是其他年份主要还是像今年一样,四五毛一斤,一年算下来挣个一亩地挣个几百块钱,但是投入确实巨大的。从每年的十月初开始犁地、手栽、浇水、盖薄膜、掏出来、再浇几次水并施肥、滴蒜苔、挖蒜、去根晒干、销售,每一流程都是繁琐累人的,而且无法机械化操作。也许通过文字无法清晰的传达其中的艰辛,仅举例如下:每年种子价位1-3元钱一斤,每亩地好几百块钱;手栽市场价200-300块钱一亩地;收获挖蒜每亩地200-300块钱,肥料一亩地几百块。

当然还有很多,有些事情不便于说,有些事情说了可能得不到正确的理解,在此就不再举更多的例子了,持续关注我写的相关文章,可零星获取相关的问题反馈与思考。

重返为生存种地时间

2006年前后还是有大批的年轻人加入到种地的队伍中的,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靠老人种地。而一些外出务工的并不因此就丧失了土地的收益,反而是可能收益更多了。一方面是国家有一定的种地补贴,虽然不多,每年每亩地也有100-300元吧;另一方面把地租出去一亩地可以收个300-600块钱;这样一亩地一年也有几百块钱的收入,而前面我也提到最终忙活一年种地一年一亩地的收入也就几百块钱。再者外出打工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即便是干苦力,这部分收入当前也不少。这样留守在农村种地的只是老人与小孩。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主体为50-70岁的人。我将这部分人的种地总结为重返为生存种地。他们一方面之前可能靠苦力在外面打过工,但是当前是不会出去打工了,而且也没人要了;另一方面这部分群体相当比例的人患有高血压等疾病,也干不了重活了。而农村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升,留守在农村干活还可以承受,而且还有养育孙子、孙女的重任,因此就留下来了。

他们的这种生存方式真的为为生存而种地。这主要是这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他们承担租金以及疼爱孙子、孙女的资金来源,他们必须努力干活,要承包一定数量的土地。而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主要是2006年前后的状况,不敢多花钱,舍不得为自己花钱。

现在我们再将视角转换到他们的子女上面。即像我一样的这部分人。小学、初中、高中辍学的,早已加入农民的队伍,他们已经以农二代的身份在社会上混了很多年,大部分已经成家立业,但是还是有相当比例的男生无法找到对象,而且好像终身可能都找不到,因为普遍收入低,而且同龄的单身女生基本上没有了。而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的人,大部分学习成绩还不错,但是在当前的就业现状下,他们虽然能够养活自己,但是在大城市无法带着父母生活,只是漂在大城市,每年回家过一下国庆节与新年,他们中的不少人已经或者正在准备在大城市买房,其中首付款大部分要让父母去承担。但是即便是这样,他们的父母也非常高兴,因为孩子娶到媳妇了,孩子未来可以在大城市生活了,孩子不用在干农活了....

我知道我并没有将本文写的很好,表达的很流畅,有时候甚至给人不知道我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的疑问,也许也是干完一天农活后的状态吧。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微文说的那么好,也不是没有一点希望,我只是想记述真实的我们,可能我是一位可以用文字以及自媒体发出声音的代表吧!本文仓促写就,如有不当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2018年10月06日初稿

不知道终稿将写于何时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