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法学教育:法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高峰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隆重举行
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
2018年10月20日,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法学教育:法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高峰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清华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复旦大学法学院、山东大学法学院、四川大学法学院、厦门大学法学院、中山大学法学院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等60多所法学院校的院长或主管副院长参加了本次论坛。
(论坛现场)
本次论坛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学科创建40周年传承发展大会的主题研讨,于下午1:30正式开始。首先进行的是题为“改革开放四十年与中国法学教育:法学课程体系改革与完善”的主旨演讲。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石静霞教授担任主持人,北京大学法学院院长潘剑锋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轶教授担任主旨发言人。
(石静霞教授)
潘剑锋院长以《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设置改革:认识与实践》为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北京大学法学院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的经验和问题。潘院长认为,不同类型的学生需要分类培养,法学院的发展目标是培养引领未来者。学院的所有工作包括教学、科研、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乃至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都应当为培养引领未来者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在总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应当考虑具体目标的多样化。学生培养的基本思路应是,以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为导向,而这最主要的表现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和开拓学生国际化视野两个方面。变革的总体思路主要有四个方面: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基础理论与前沿问题兼顾、能力培养与职业品德并重、关注现实与全球化视野。北大法学院目前对课程做了四类划分,包括基础类课程、专题类课程、实务类课程、英文类课程。基础类课程的目的是夯实基础,包括理论基础和基本知识。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对专题性的问题开展研究。实务类、英文类课程都是是专门设立的系列。此外,还有案例研习系列课程、法律写作系列课程。案例研习课程包括刑法、民法、民诉法和刑诉法。法律写作课则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法律文献检索,其二则是论文写作;论文写作又下分两类,一类关于方法问题,另一类则涉及具体的实务。潘院长还指出,教改需要经过很多思考:第一,要有思路;第二,要有人;第三,要有钱;第四,要有方方面面的资源来支持。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情怀、老师对学生的关爱至关重要。潘院长还特别说明课程体系改革需要学校教务处和研究生院的支持。
(潘剑锋院长)
王轶院长以《人大法学院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实践与思考》为题,向与会嘉宾分享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课程体系设置及改革的经验和问题。王院长指出,人大一流课程体系的探索和实践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第一个关键词是打通。面向法学本科学生所开设的一些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在保持非法法硕特色课的同时,向非法法硕同学开放;并将非法法硕同学统一编入本科班级,与本科同学一起进行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学习。要成为合格的法律人,必须经过系统学习和训练。第二个关键词是创新。如果在我们的法学院课堂上向我们学生讲授的知识全部是域外知识,就培养不出合格的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在课程体系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同学们首先回答一个问题,中国法学课堂上向学生讲授的知识从何来,即是要解决法学知识的来源问题。这个法学知识首先应当立足中国的实践,是在回应中国本土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当然不能忽视吸收和借鉴域外有益的经验,但是知识的主体应该是中国人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成果,这是创新。第三个关键词是合作。若欲实现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仅仅依靠人大法学院现有的这些老师,尚不足以承担向学生提供让他们满意的课程体系的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强调合作,这种合作既包括和兄弟法学院校的合作,比如跟北大法学院合作;也包括跟社会机构比如香港大律师公会合作,只要他们到北京来,我们都会安排他给我们学生的讲一次课,这个课就讲他办过的一个案件,完整地讲一个案件如何承办、在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他会进行思考,我们法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会跟他一起就其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还有双师同堂实务课,请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等,有些课程若在国内找不到合适的合作者,我们就与境外的高等法学教育机构合作,请他们来为我们开设课程。关于课程打通,我们跟研究生院和教务处进行了非常友好的沟通,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和教务处给了我们特别宝贵的支持。当我们想不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案时,他们都会帮助我们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这其中主要涉及到选课的课程体系问题,原因在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分处两个不同的选课课程体系,非法法硕同学和本科同学则需要从两个不同的选课系统中进入同一个课堂。在这个过程中间,研究生院和教务处的宝贵支持是必不可少的。
(王轶院长)
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邓海峰教授和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宇教授作为与谈人,也介绍了自己所在学校法学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经验。
邓海峰教授认为,课程体系的设计与人才培养是不断推进、相辅相成的过程,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可能也会与不同学校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清华无论是在本科课程体系,还是在硕士、博士课程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这几年遇到了来自两个方面的挑战:第一是大类招生,这对于法学本科课程的结构设计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清华法学院经过不懈的努力跟学校争取,把法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大类保留了下来。大类培养讲求的就是从通识教育和跨学科专业融合两方面进行推进。第二,研究生教学与本科之间存在生长方式之间的矛盾。清华法学院现有的二级学科方向有13个,研究生招生方向有13个,将来可能更多,每一个招生方向都要有自己的培养方案,而有培养方案就必然会涉及到课程体系的设计,也就当然会导致不同类型的课程比较多,从而会发生一定的矛盾和冲突,未来研究生课程体系应当如何进行建构,仅仅从课程本身的角度加以考虑尚且不够,恐怕要应当考虑学科本身的生长方式,甚至在必要时应考虑学科的整合,否则若无限制地发展下去,越分越细,便会与学科融合交叉甚至跨大类交叉方向存在矛盾。
(邓海峰副院长)
杜宇教授主要介绍了实务课程的建设问题。杜宇教授认为,如果让实务人士过来做一次讲座,他们讲的很好,但是,如果让他们独立开设一门课程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出现了如何课程化的问题,如何把这样的实务课程作为建制化的课程加以建设,而不是体现为一个简单的分享,不是以职业感悟或者生涯的设计或者行业的见闻个体化经验分享作为一门课程内容,而应当是以体系化的知识作为传授内容的课。因此,在目前实务课程建设上,我们特别注意实验过程。每门课程从真正推出到能作为一门课程开设,我们需要经过比较长的前期建设阶段。第一,授课老师必须向我们提供一个系统的课程大纲,我们首先需要审查,然后经过反馈和修改。第二,我们要筛选一批适合这门课程的学生进入课程学习。第三,我们会进行每周一次的试授课过程,每位老师至少讲授四次,每一次课程都会进行详细的课堂笔记的整理,有专业老师随堂听讲,并将听课意见反馈给讲授者,而我们的学生则要进行质化和量化评估,并把学生的评估意见返回给讲授者。这些意见最终都会促进这门课程质量的提升。
(杜宇副院长)
随后论坛进入专题讨论环节。第一分会场的主题是《法学课程模块体系建设:个性化与特色培养》,共分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安徽大学副校长程雁雷教授和山东大学法学院院长沈伟教授担任主持人。
(主持人:程雁雷副校长、沈伟院长)
首先由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荣功教授发言,题目为《武汉大学法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何教授介绍了武大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国际化程度,并以本科教育为例,提出了法学本科课程设置多、学科交叉程度低、课程设置碎片化三个问题,进而提出了要重基础、精简核心课程、加强学科交叉度、加强国际化教育三点措施。
(何荣功副院长)
接下来由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的尹飞院长发言,题目是《经济法治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设置》。尹飞院长介绍了法学院本硕博的培养模式,提出了要培养具备现代法治理念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层次财经法治人才和行业精英,在具体培养上,应当强调培养方向类型化、开展法律实务专题、增加特色财经模块。
(尹飞院长)
接下来由中南大学法学院的陈云良院长发言,题目是《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计方案》。陈院长提出了法律职业伦理课程设置的重要性,对目前各种职业伦理进行分别授课的模式提出了质疑,并强调法律职业伦理教育不能仅靠知识的灌输。在师资方面,陈校长建议教育部可以进行一定的师资培训。
(陈云良院长)
第四位发言人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祁欢副院长,题目是《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的课程模块和特色培养》。祁欢副院长重点介绍了国际法学院的涉外法律人才实验班,展现了涉外实验班的培养目标——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国际化、全球治理的法治人才。近年来涉外实验班招生增加了法语特色项目,致力于培养法英双外语人才,并指出涉外实验班也为国际模拟法庭竞赛提供了优质队员。
(祁欢副院长)
第五位发言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的冯辉副院长,题目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完善》。冯辉副院长首先介绍了贸大法学本科课程体系和特色课程,其次则以学生参加司法考试的感受为例强调了在课程体系改革中,要注意解决人和课程的关系。同时,冯辉副院长结合自身经验指出在教学上要着重加强规范分析的教学,提出回归本科、回归基础法学教育、回归法条分析同样也是当下教育改革不容忽视的问题。
(冯辉副院长)
接下来是与谈环节。首先,四川大学法学院谢维雁副院长介绍了川大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强调人文课程和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川大法学学科体系改革和完善所面临的问题。他结合学校改革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对教师工作量剧增、缺乏课程改革动力的担忧。随后,南京师范大学的姜涛副院长发表了对刚才五位报告人所介绍的经验的感受。姜涛副院长根据办学中面临的压力,提出了要发挥师范类院校特色,发展法教育学,同时更加关注地方实践,在本硕博方面增加区域法治方向的招生。最后,西安交通大学法学院的李万强副院长介绍了交大法学院在改革中的方法,比如法律硕士采取协同培养方案,法学硕士采取硕博打通、贯通培养的方案。同时李万强副院长也就如何激励教师教学积极性、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依据等问题向大家发出了提问。最后他指出,现今法学课程体系应与时俱进,回应例如AI、大数据、一带一路等现实问题。
(与谈人,从左至右:谢维雁副院长、姜涛副院长、李万强副院长)
第一分会场第二单元的专题讨论由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卢建平教授和甘肃政法学院法学院党委书记刘宁生教授主持。
(主持人:卢建平院长、刘宁生书记)
第一位发言人是厦门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国安教授,题目是《法学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模块建设随想》。李国安教授介绍了法学院本科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模块设置方面的做法。他指出,在教育部压缩学分实施跨学科宽口径培养模式导向下,法学课程面临着减学分压缩课程的问题。在课程模块的建设方面,厦大法学院建立了国际实验班并且开展了相关实务课程。同时李国安教授也特别指出,当今法学办学中存在培养分散化、学生选课任意性等问题。
(李国安副院长)
第二位发言人是中山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任强教授,题目是《法学实践教学中的模拟性与似真性》。任强教授介绍了中山大学法学本科的分流培养模式、以及在课程设置上增加经济学、博弈论等交叉学科课程和实务类课程的做法,并着重介绍了法学院的示范法院课程。
(任强副院长)
第三位发言人是大连海事大学副院长韩立新教授,题目是《大连海事大学法学个性化与特色课程体系建设》。韩立新教授首先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的概况,并就如何基于航运特色,在大类招生下对学生进行分流,实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说明。另外,他还介绍了大连海事大学法学院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开展特色专有方向课程和小学期实践课程模块设置这样的有益探索。
(韩立新副院长)
第四位发言人是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米新丽教授,题目是《兼顾共性与个性的法学程模块体系建设》。米教授介绍道,针对课程压缩问题,首都经贸大学法学院采取课程学分压缩的方式缓解矛盾。而在课程设置上,法学院则根据学生需求,分别设置了学术类课程和实务类课程以供不同学生选择。同时,米新立教授也指出了目前课程设置存在对于现代科技的回应不够的问题。
(米新丽书记)
第五位发言人是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欧福永教授。欧福永教授介绍了法学院课程体系设置以及体系改革的一些情况。他集中展现了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在组建法律职业大赛、设置实务型、理论型、国际型课程模块、推动课程与教学资源共享、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积极措施。
(欧福永副院长)
第六位发言人是福州大学法学院院长蔡晓荣教授,题目是《关于法律实务专家进课堂的若干思考》。蔡晓荣教授介绍了法学院实务专家进课堂的课程模式,即由实务专家共同参与本科教学和研究生教学。此外,基于实践情况,蔡晓荣教授也提出该模式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继续探索。
(蔡晓荣副院长)
接下来开始与谈环节,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洪波教授指出教学平台、课程设置具有重要意义,完善的培养模式需要教师向时代、同学生一起学习,方能使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北京交通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巍涛教授提出不同学校应结合各自情况因地制宜,并指出了法学教育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应该越来越专业,另一方面也希望接受法学教育的人能够充斥到法学领域的各行各业中去。暨南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院长助理乔素玲教授介绍了暨南大学法学院如何基于地域特色,在本科硕士培养上突出港澳台法律课程,培养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建设模式。
(与谈人,从左至右:周洪波副院长、李巍涛副院长、乔素玲院长助理)
第二分会场的主题是《法学课程体系改革与法治人才培养》,同样分为两个单元。第一单元由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院长杨德敏教授担任主持人。
(论坛现场)
(主持人:杨德敏院长)
首先由华东政法大学国际金融法律学院的韩强院长发言,题目是《法律金融复合人才培养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韩院长介绍了华政国际金融学院出于服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考虑所采取的一种复合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他提出目前遇到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外语能力不突出、思维不够开阔这三点问题,并就这三点问题提出了未来进一步改革的构想。
(韩强院长)
接下来由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法学院的胡充寒院长发言,题目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现状与展望》。胡院长介绍了广外法学院的培养模式,提出在一带一路的国际视野中,学生应当掌握多门相应外语、了解国际规则、提高参与处理国际法律问题的能力,并重点介绍了广外法学院采取的外语加法律的培养模式。
(胡充寒院长)
第三位发言人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陶立峰教授,题目是《法商融合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思考》。陶院长介绍了上海对外经贸大学法学院作为上海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过程,特别突出涉外卓越法律人才实验班培养的要点——法商融合、涉外性与追求卓越的经验。
(陶立峰副院长)
第四位发言人是上海海事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殷骏教授,题目是《一流法学专业实务课程建设》。殷院长介绍了上海海事大学的特色学科(如航运保险法),指出海事大学的课程设置对英语相当重视,并提出该校率先在国内引入全实务专家开设的正规必修课,即在法律卓越班由法官全程讲授民事诉讼法,且还考虑将这一做法扩大到整个学科。殷教授也对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仅关注英语因此不能完全切合国家战略需要表达了忧虑。杨德敏教授、侯怀霞教授与殷教授就其在法律卓越班引入全实务专家开设课程的具体细节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殷骏副院长)
第五位发言人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红柳副教授,题目是《卓越经贸法律人才培养机制的改革与探索》。龚院长结合贸大的具体情况对国家卓越计划的战略作了一个梳理,并根据贸大法学院的学科特色介绍了实验班等教学模式。龚院长针对此前几位教授提到的一带一路背景下学生应当掌握的语种问题,提出如下主张,即从国际经贸法的角度,英语基本是主导语言,最多再加上法语其实已经足够。龚院长还具体介绍了贸大实验班的情况和办学遇到的困难、面临的困惑,表达了与各位来宾就如何培养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所需要的人才进行进一步深入交流的意愿。
(龚红柳副院长)
接下来是与谈环节。首先,湘潭大学法学院院长肖冬梅教授介绍了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复合性人才和组织学生在企业参加实训的工作。主持人杨德敏教授对此稍作点评,提出实务课程的操作可能遇到一些困难,希望能够向兄弟院校学习。最后,石河子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李青武教授提出法律加外语不是简单相加,而是外语服务于法律,应让学生熟读法律原文文献,并提到实务界的有些做法可能是错误的,因此全实务专家的教学可能会在某些方面误导学生。李教授还认为应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提倡发达地区的院校关注向西部输送人才的问题。
(与谈人:肖冬梅院长、李青武副院长)
第二分会场第二单元的专题讨论由上海政法学院经济法学院院长侯怀霞教授和河南大学法学院院长蔡军教授主持。
(主持人:侯怀霞院长、蔡军院长)
第一位发言人是贵州大学法学院院长冷传莉教授,题目是《法律思维训练在法学教育中的缺失与养成》。冷院长首先概括了中国法学教育中强调特色的模式,也同时指出不同法学院如何具体选择自己的特色仍然是困难的问题。一流院校采取的模式,到了西部的卓越人才培养基地,未必就能行得通。冷院长通过调研发现许多法官的法律思维能力有所缺失,然而法学教育的核心应当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但这一思维的培养过程中不能忽视与实践的结合。
(冷传莉院长)
第二位发言人是重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王本存教授,题目是《知识类型与法学教育》。王院长认为人才培养应强调三个要素:培养人的知识、提高人的能力、培养人的素质。王院长提出现在法学教育存在过于强调专业知识、教材膨胀等弊端,主张应当利用各种知识储备最终打动学生的灵魂。
(王本存副院长)
第三位发言人是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宋杰教授,题目是《本科法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背景下法学教育的专业化问题》。宋教授首先对新的本科教育国家标准——10+X标准进行了分析,然后结合国际形势与国内形势,提出我国国内公法在国际关系中应用不足、受到严重忽视的问题,认为本科教育标准应当关注这个问题。宋教授还简要介绍了浙江工商大学全英语的国际法方向的本科项目。
(宋杰副院长)
第四位发言人是扬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李云波教授,题目是《法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李院长介绍了扬州大学法学院立足于为地方法律实务部门提供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特色,指出扬州大学法学院开展了实践性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李教授还提到实践教学中面临的教师能力、积极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等困惑。
(李云波副院长)
第五位发言人是武汉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院长刘介明教授,题目是《AI时代大学生创新与专利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及平台构建》。刘院长介绍了在武汉理工大学的理工科背景下法学人才培养的特殊战略——知识产权战略与创新人才战略,认为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专利能力的基础。刘教授也强调了人才培养中与实践结合的必要性。
(刘介明副院长)
第六位发言人是宁波大学法学院法律系主任赵意奋教授,题目是《沿海高校“平台+模块”法学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赵教授介绍了宁波大学法学院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体系,结合该院学生的特点突出强调复合型人才,并表示该院也已经开设了实务型课程。
(赵意奋主任)
主持人侯怀霞教授对上海政法学院的特色稍作介绍,指出上海政法学院开设了法学人民调解专业方向,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当契合。
接下来开始与谈环节,山西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郭建有教授简要介绍了山西大学法学院的基本情况,南京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胡宜奎副教授强调法学基础思维、人文素养的重要性,还提出开设实务课程与交叉融合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中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毛俊响教授介绍了中南大学法学院培养方案制定与修改中的一些问题,以及他们开设实务课程的方式。天津财经大学法律经济分析与政策评价中心副主任冯博介绍了天津财经大学法学院的情况以及建立法律加经济特色鲜明人才体系的计划。
(与谈人,从左至右:郭建有书记、毛俊响副院长、胡宜奎副院长、冯博副主任)
下午18:00,论坛圆满结束。
斯人已逝 大爱留痕——深切缅怀著名华人企业家、慈善家王嘉廉先生
2018年长三角“知识产权运用与保护”研究生学术论坛征文活动获奖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