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二届迈向数据法学年会——暨2018年度法律量化实证研究论文研讨会举办

学术之路 2021-09-16

 

2018年12月15日至16日,第二届迈向数据法学年会,暨2018年度法律量化实证研究论文研讨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廖凯原法学楼203会议室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筹)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主办,来自国内外多所高校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针对“法律量化实证研究”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12月15日上午八点半,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教授程金华宣布会议开幕,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筹)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与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何海波分别致辞。

 

会议第一单元主题为“刑事司法”,由季卫东主持。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白建军作题为“广义均衡论——以命案死刑适用为样本”的报告,通过对死缓与无期徒刑样本、死刑立即执行与死缓样本的比较,提出了“死刑适用理性化程度=狭义罪行均衡+加害关系平衡+主客体关系相适应”的理论范式。台湾中央研究院法律所研究员张永健、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张巍分别针对研究中的两个经验模型及广义均衡论的概念作评议。山东大学经济研究院教授魏建的报告以“村干部双重身份的腐败惩罚差异”为题,基于2014-2016年村干部的腐败案件,分析了村干部双重身份对腐败惩罚的影响,他认为应当统一对村干部不同身份主体实施腐败的差异性惩罚,从源头上剥离村干部的双重身份。四川大学法学院教授左卫民与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禄生对报告中的“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之间的腐败惩罚差异各自发表观点。中国海洋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王越以“认罪从宽的经验基础——以故意伤害罪的实证分析”为题,探讨实务中认罪认罚的从宽幅度问题。她认为,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改革需渗透于量刑规范化改革之中,只有将其落脚于量刑根据、原则、方法、限度等理论研究与实践,才能为从宽结果的实现提供可行方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助理教授刘庄、王禄生分别就模型构建、样本选择的相关问题发表评论意见。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于晓虹的报告题为“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视阀下的地方治理逻辑”,她基于监察体制改革试点以来的实践,从实证的角度探究地方的治理逻辑。左卫民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教授林喜芬分别就监察体制改革中面临的人事、留置、衔接和监督等相关问题作了评议。林喜芬的报告题目为“The Influence of Pretrial Detension on Sentencing in China”,他通过从法院收集的经验数据的分析,探讨了审前保释与拘留措施对中国刑事司法背景下执行缓刑的影响,并提出了对刑事判决研究的建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系副教授Charles Loeffler、王越先后对林喜芬的文章进行评论。王禄生以303万份一审刑事判决文书为样本,对刑事诉讼的象征性立法及其后果进行分析,他指出我国刑事司法改革陷入了“治本困境”,而刑事诉讼“象征性立法”导致的“权利虚化”与“权力异化”是症结所在。白建军和林喜芬分别从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两方面做了评议。

 

会议第二单元主题为“金融法制”,由程金华主持。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教授习超围绕机构投资者与股东投票对“错位的信任”展开分析,刘庄、澳门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税兵分别作了点评。张巍的报告以“Mandatory Bids in China”为主题,基于2006年至2018年的数据对中国的强制要约收购现状进行了分析,习超与税兵分别对研究假设和分析模型进行了点评。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博士后曹宁报告主题为“并购重组中内幕交易为何如此频繁?”,她以2007-2016年中国资本市场中实际发生控制权转移的218家公司作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中的CAR值模型,研究并购重组中内幕信息泄露的严重程度。魏建与北京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唐应茂分别从经济学和法学角度对这一议题发表看法。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学研究院副教授徐文鸣报告主题为“声誉资本会约束评级机构吗”,以交易商协会市的场化评价改革作为自然实验,结合双差分模型,测量了声誉资本的变化对评级机构评级行为的影响。张巍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博士生黄勇升分别对徐教授提出的信用评级监管中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评议。黄勇升以“律师声誉有助于发行过会吗”为题,选取了1319个有效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旨在探究“好的律所是否可以帮助发行人更容易‘过会’”。唐应茂、习超则分别对与声誉相关的理论作了探讨并对模型回归结果进行了分析。

 

会议的第三单元主题为“司法与律师”,由程金华主持。第三单元中,税兵作题为“The Chinese Constitution Inside A Civil Courtroom”的报告,通过对1995年至2015年的数据分析,探究宪法性条款在中国民事诉讼中的适用现状。于晓虹、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汪庆华分别就数据收集与分析发表观点。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博士生周文章的报告题目为“政治身份引发审判偏离?”,他对长三角2242件征收判决作了Logistic回归分析,提出了行政主体引发判决偏离的机制:高行政级别的主体会通过雇佣高水平专业人士对抗原告,并制定程序营造自身优势。何海波、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杨惠对行政身份引发审判偏离的现状、回归分析模型、引用规范等问题进行了评议。最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李学尧教授以“矫饰的技术:说理与判决中的偏见”为题,通过对在职法官进行的一系列行为实验,得出事实结论——很多时候,法律只是判决的矫饰,而非判决的依据。白建军、张永健分别针对报告提出的质疑作出回应,并对报告中运用的双加工模型作了评议,为12月15日的会议议程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12月16日上午,会议进入第四单元,继续对“司法与律师”这一主题的研究,本单元由李学尧主持。张永健以“When Pro Bono Becomes a Profane Word”为主题展开讨论,他通过收集台湾地区法律援助律师的数据及深入访谈,对台湾公益律师现状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张巍、李学尧分别对于张永健运用的综合性实证研究方式作了评议。南开大学法学院讲师柯振兴报告主题为“企业所有制、合规性与劳动争议上诉”,他整理了上海和北京两地法院在2014年和2015年的694件违纪解除二审案件,研究发现私企更有可能对程序性原因败诉的案件进行上诉。魏建、曹宁分别对企业上诉原因的影响因素等做了评议。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谋林报告主题为“大清帝国的赎刑”,基于《刑案汇览》的实证研究,系统梳理大清帝国的赎刑演变历程并总结其法律渊源。于晓虹、王越分别对赎刑核准因子的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进行了点评。

 

会议第五单元由李学尧主持,主题为“数据与法学研究”。何海波以“司法裁判文书上网公开:进步、问题与争议”为主题进行报告,对裁判文书的公开给予了特别关注,认为不仅要重视文书公开的数量,还应注意文书公开的质量。唐应茂从“法院领导与司法公开”的角度展开对北上广法院裁判文书上网率不高的原因探究,指出北上广法院审理的案件量大、案件复杂程度高,制约了裁判文书上网的能力。刘庄以上市公司的相关诉讼争端为切入点,发现超过六成的案件并未按照规定公开。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生王翔以“大数据时代的法学研究”为主题发言,对法律大数据时代的实证研究范式与哲理思辨品味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张永健、Charles Loeffler及习超分别从理论深度与模型分析等不同角度对上述发言作了评议。

研讨阶段结束后,魏建主持了会议闭幕式,白建军做了总结发言,本次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学术之路好友专属福利:打开支付宝app首页搜索“520034101”,即可领取学术之路专属红包,领到大红包的小伙伴赶紧使用哦!每日可领一个,3日内用完。

全国50+所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及2019年法学博士招生信息

许崇德宪法学发展基金第五届学术征文评选结果公示

上海财经大学关于延长博士生网上报名时间的通知

中山大学法学院关于2018年研究生导师任职资格认定名单的公示

北京大学2019年博士招生英语水平考试准考证下载及考试时间安排

《证据科学论纲》首发式暨证据科学理论研讨会征稿

通识核心课《刑法与生活》教材正式出版

南京师范大学2019年博士研究生拟录取名单(第一批)公示

234份法学期刊期待您的来稿!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9年度课题指南(法学类选题)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