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19新年贺词
本文整理自全国各大法学院官网、微信公众号等!祝广大学友新年快乐!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2019新年贺词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2019即将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请允许我们代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和行政,向辛勤育人的全体教职员工、向勤奋学习的同学、向为学院发展做出贡献的离退休老教师、向海内外广大校友、向长期关心和支持学院发展的各级领导及各界朋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和新年的祝福!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018年是学院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双一流”建设工作的一年,也是捷报频传、硕果累累的一年。这一年,继取得教育部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排名A+之后,学院法律专业学位在教育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获评A+。这一年,学院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一体多维二元融合新型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评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卓越社会主义法治人才培养中起到了引领作用。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2018年学院将自身发展与国家法治建设进程紧密结合,立时代潮头,发思想先声,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的构建。这一年,学院未来法治研究院作为一流学科重大标志性平台,聚焦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法治的挑战,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形成新的增长点,取得了引领性的研究成果;共同创办数字经济与未来法治高峰论坛,发布《中国互联网法治蓝皮书》;设立“科技与法律”专业学位培养方向,探索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与哈佛大学、牛津大学、耶鲁大学、剑桥大学、慕尼黑大学、哥本哈根大学、墨尔本大学等国际著名高校法律与科技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形成科技法治国际学术品牌。这一年,学院教师积极参与民法典编纂等重大立法活动,推动人格权法独立成编;参与刑事诉讼法等多个重要法律制修订和司法解释起草论证工作,积极推进国家法治进程。这一年,《法学家》在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年度考核中获评“优秀”。这一年,学院持续发布《中国法律发展报告2018:2015—2017年中国法治满意度评估》;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开展《中国审判案例要览》编纂工作;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共建智慧检务创新研究院,合作举办高级检察官论坛;与青海省高级人民法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检察院、北京互联网法院、通州区人民法院等司法机关签订合作协议;多名教师远赴新疆、云南等地参与西部地区法治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这一年,学院主办“亚洲国际法地区会议:挑战与机遇”国际学术研讨会、“转型社会中法院的角色”等国际学术研讨会,继续合作主办“日内瓦-哈佛-人大-悉尼”年度学术研讨会、中澳法学院院长论坛等国际论坛;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国际学生数量和质量明显提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2018年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许崇德先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的积极推动者”,获党中央、国务院表彰并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这一年,学院从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内外名校引进6名青年才俊;获批国家外国专家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2项,高层次人才工作成效显著。这一年,学院老师躬身治学、潜心育人,在国内外高水平学术刊物发文数量持续增长,思想性、原创性学术成果明显增多,多位教师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评北京市师德先锋、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等奖项。
“授人玫瑰,手留余香”。2018年,以龙翼飞教授为代表的教师、校友、各界朋友热心捐资,助力学院发展,正是因为大家对教育事业的不懈追求和对学院的悉心爱护,我们才能有今日之成就。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2019年,是我们推进一流学科建设的关键一年。新的一年,我们将继续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着力点,构建对一流学生具有吸引力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建设未来法治研究院为重点突破,实施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前沿学科、跨学科发展战略,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以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为依托,汇聚世界一流人才,建构引领法学发展的高水平学术共同体;以提升国际性为保障,推动与国际顶尖高校和国际机构实质合作,打造国际合作品牌项目,构建具有区域和国际话语主导权的开放型合作机制。
“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2019年,全体人大法律人将勠力同心,砥砺前行,继续秉持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向建设面向未来的世界一流法学院的目标坚实迈进!
衷心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院长兼党委副书记:王轶
党委书记兼副院长:林嘉
2018年12月31日
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校长新年致辞
持中守正,继往开来
中国政法大学校长 黄进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满载收获的2018年即将过去,充满希望的2019年正向我们走来!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谨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海内外校友,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和帮助中国政法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最美好的新年祝愿!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中国政法大学“文革”后恢复办学40周年。一年来,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去年考察我校重要讲话精神和今年向我校青年学生勉励寄语精神、学校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抓手,以提高办学质量为核心,团结带领广大师生员工迎难而上、开拓进取,聚焦聚力“双一流”建设,实现了新时代学校各项事业的科学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
回首2018,学科建设协同发展。学校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努力以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带动各个学科协同发展。理论经济学获批为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金融、国际商务、新闻与传播获批为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由我校牵头,与国内其他5所世界一流法学学科建设高校联合发布《组建法学一流学科建设共同体倡议书》;加强校内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建设,遴选产生校级交叉学科建设项目3个、新兴学科建设项目7个;全体校领导深入法学专业的所有二级学科和非法学专业所有一级学科开展调研,制定三年学科振兴计划;与实施目标责任制相结合,研究制定《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指导与评估体系》和《法学以外一级学科建设指导与评估体系》,明确确定各学科建设发展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为建设开放式、国际化、多科性、创新型的世界一流法科强校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回首2018,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先后召开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会议和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凝练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经验与共识,查找教育教学工作的问题与不足,谋划教育教学工作的方向和未来,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一笔一划写好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着力打造15门“特色示范课堂”和5门“名师示范课堂”;以特色学科为试点,建设首批法学专业10个种子课堂;推进慕课教学,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全新打造“尚学法大”学生学习发展工作体系,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全天侯的学业指导和服务。在第八届高等教育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评审结果中,学校《“四型人才”导向的“四跨”卓越法治人才培养模式》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学训一体”法律职业伦理教学模式的开创实践与创新推广》获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在北京市教学成果奖评审中,学校6项成果获一等奖,6项成果获二等奖;“四大工程”(铸魂工程、暖心工程、添翼工程、思源工程)资助育人体系项目,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法大学子在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模拟法庭以及各类文化体育赛事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回首2018,科学研究成果丰硕。学校以科研评价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大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力度,充分调动教师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在2018年软科法学学科排名中,我校科研多项指标表现优异,各类科研项目得分和学术论文得分均位列全国第一;全年共获科研立项95项,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项、“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项目6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年度项目19项;科研项目服务工作持续优化,横向科研项目经费实现大幅增长;顺利开展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奖、首届中国政法大学科学研究突出贡献奖等评审工作;“法治与全球治理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8年国家“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
回首2018,师资队伍不断优化。2018年是学校“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年”,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启动实施“钱端升杰出学者支持计划”,设置“钱端升特聘讲座教授”“钱端升讲座教授”“钱端升学者”“钱端升青年学者”四类岗位,优化构建高层次人才发展新体系,新进教职工100余人,加大教师能力培训力度,师资队伍建设呈现崭新气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启动“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和‘四个引路人’”学习实践活动;严格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出台《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师德“一票否决”实施细则》《课堂教学规范》。依托教师发展中心和青年教师协会等平台,强化教师职业伦理、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设立“青年教师互助基金”,全方位服务引领青年教师成长进步。
回首2018,国际交流合作步伐加快。学校坚持以国际化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拓展全球视野,加强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密切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的实质性合作,不断提高学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全年签署国际以及涉港澳台合作协议54份,新增合作伙伴23所,已同世界上53个国家和地区的258所高校、科研机构、国际组织正式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累计派出171个团组,309人次赴国(境)外开展学术、校际交流活动;累计接待来自26个国家和地区的83个代表团;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47个,继续稳居全国前列;联合成立“德国大学中国项目办公室”,覆盖36所德国大学及高校;首次获评国家“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机构”称号,新增成为挪威卑尔根大学孔子学院中方合作院校,国际交流合作取得显著成效。
回首2018,综合保障全面加强。学校坚持从严治党,切实推进党建工作和党风廉政建设,完成中层行政班子换届工作,启动实施目标责任制;坚持以人为本,聚焦师生关切,着力改善民生,以信息化建设为手段,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两校区开设24小时自助办事大厅;正式启用“全球化学习管理平台”,为师生海外学习交流等提供 “一站式”服务;开设“学习通”、“雨课堂”等移动教学软件;特殊类型招生测试分数统计系统、招生管理信息系统、智能教务答讯系统和综合教务系统等程序和平台陆续上线升级;实施学生公寓、教学环境、校园绿化、家属院等23个修缮改造项目,两校区咖啡厅正式开业;加强校园安全保卫工作,积极建设平安和谐校园;强化学校董事会、校友会、教育基金会建设,成功举办首届法大人马拉松。
不忘初心再出发,牢记使命启新程。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地指出:“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中国政法大学事业的发展和“双一流”建设的目标,同样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逆水行舟,不进则退。2019年,我们不转锦鲤,我们每一位法大人都要用自己的拼搏努力成为法大的锦鲤!
砥砺奋进新时代,凝心聚力创辉煌。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也是法大学科建设的冲刺之年!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我们以改革开放激发动力,用创新发展擘画未来,以团结之心、实干之力、拼搏之劲,谱写法大的新篇章!
让我们携手共创美好的2019年!
吉林大学法学院2019年新年贺词
—— 乘风有梦待月归
当北国的冬雪覆满清晏双湖,当案台的日历撕去最后一页,我们便知道,2018年即将过去。站在充满收获的岁月更迭之际,我们有机会得以在建设一流学科的征途中稍作驻足,盘点、反思与提升;站在充满希冀的岁月更迭之际,我们代表法学院向全体师生和海内外校友致以诚挚的问候!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法学院发展的各界朋友表达最衷心的感谢!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意、阖家安康!
七十载风鹏正举弘道义,七十载弦歌不辍谱华章。2018年是吉林大学法学院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我们迎来法学学科创建七十周年。借此契机,法学院组织开展系列纪念活动,以“守成创新”的发展理念,将七十周年作为再出发的起点,凝心聚力,砥砺前行,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2018年,法学院坚持一流学科导向,塑造高峰师资团队。房绍坤教授加盟我院,并成功受聘“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杜伦大学法学院Prof. John Linarelli、圣彼得堡大学法学院Prof. Zezekalo Alexander获聘我校客座教授;房绍坤教授、蔡立东教授分别当选2018-202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委员,吕丽教授当选中国法律史学会第十届理事会执行会长,学院教师担任全国性学会副会长及其以上学术职务达12人次;学院教师荣获各级各类成果奖13项,其中马新彦教授荣获第七届钱端升法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何志鹏教授等获吉林省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3项。启动以“铸师魂、塑师德、强师能、传师道”为主要内容的“四师建设工程”,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双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18年,法学院立基科学研究之本,科研成果多点开花。全年获立国家级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3项,创学院历史新高,其中,闵春雷教授获立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马新彦教授获立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专项项目,蔡立东教授获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公共安全风险防控与应急技术装备”重点专项“智慧司法智能化认知技术研究”项目课题;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30余篇,在CL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42篇,创历史新高,其中刊发在国内顶级刊物《中国社会科学》1篇,《中国法学》4篇,SSCI类论文2篇,教师以第一作者出版专著、编著或译著12部;充分发挥新型智库功能,向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审判管理办公室、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等部门提供政策决策报告10项,其中3篇研究报告被学校认定为B类研究报告,并获得相关领导的肯定性批示;《法制与社会发展》《当代法学》杂志影响因子不断攀升,学术声誉不断提高。
2018年,法学院积极搭建学术平台,推动高水平学术交流。张文显教授倡导并积极推动的“法理研究行动计划”顺利开展,举办“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2018年中国反腐败高峰论坛”“第四届法学前沿论坛”“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等重要学术会议11场,极大丰富了校际沟通、激发了学术热情、拓宽了学术视域;全年组织举办“法治中国校友论坛”“当代法学名家讲座”“吉大法学新锐茶座”“权利理论工作坊”等各类科研讲座110余场次,多位教师坚持有规模、成体系地组织本科生和研究生举办读书活动,形成了“人人向学”的良好风气。学院成功举办“第四届法学前沿论坛”“法学范畴与法理研究学术研讨会” “中国法学会婚姻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中国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2018年年会”等10余场次的高端学术会议。
2018年,法学院深化人才培养内涵,助力学生立鸿鹄志。在全国首次专业学位水平评估中,吉林大学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获得A级评定,成为吉林大学所有专业学位中唯一的A级评定;积极推进“智慧教学”,启动卓越法治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坚持德法兼修,深入探索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规律;创建红色传人培育基地——“德润学堂”,全年共有350多名本科生、硕士生参与到16场主题鲜明的学堂活动中来,实现了教师与学生党建资源整合共享,成效显著;实践教学体系不断完善,模拟法庭竞赛团队在7个国家级竞赛中取得佳绩,其中1支团队在2018年“理律杯”全国高校模拟法庭竞赛中荣获季军,创造参赛以来的历史最好成绩;成功举办“一带一路与法治新时代”主题夏令营,研究生生源质量进一步提升;学生会主席崔兢赫同学荣膺2018年“吉林大学十佳学生会主席”。
2018年,法学院拓展国际合作纵深,培育师生全球视野。扎实推进“三步走”国际化战略,成功获批学校“国际化示范基地”,为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制定并实施《法学院外语考试支持计划》和《法学院学生出国(境)交流支持计划》,为有出国意向的学生提供政策解析、学习指导、经费补贴等全方位的支持;与谢菲尔德大学法学院、香港城市大学法学院、俄罗斯萨马拉大学法学院签署国际化交流合作协议和学术合作备忘录,并成功选派本科生参加吉林大学——谢菲尔德大学法学硕士联合培养项目;邀请海外学者来校参加学术会议40余人次,邀请海外学者来校讲学19场次,派出教师出国(境)参加学术访问活动30余人次,派出学生出国(境)学习交流125人,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
2018年,法学院扎实推进校友工作,回望母校有温暖。学院努力构建以“交流”为核心的校友工作平台,以“服务”为宗旨的校友发展平台,率先成立吉林大学法学院校友会;伴随天津、福州、厦门三地校友会的成立,法学院校友会成员已经扩大至16个;全年收到校友捐款2670万元,饱含广大校友拳拳心意的法学楼建设方案已经学校批准,几代法学人的夙愿即将在下一个春天开始逐步成为现实!一年来,法学院校友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耕耘,默默奉献,持续为法治中国建设贡献吉大法学力量,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将吉林大学法学院打造成“典藏校友历史、饱满校友生命”之精神情怀共同体的信心与决心!
踏雪无痕寻梅去,乘风有梦待月归。
回望2018年,吉林大学法学院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学科体系的宏伟征途中,同心同德,上下求索,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诸多阶段性的成绩。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意识到学院在自身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例如标志性成果的数目尚少,师资队伍结构不尽合理,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等。这些困境与挑战使我们在优异的成绩面前,仍需保持高度的危机意识。
展望2019年,让我们满怀信心与期待,吉林大学法学院将继续对标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乘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时代劲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忘初心,奋力前行。我们将充分尊重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规律,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机构为平台、以项目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推动学院发展步入新境界。我们将秉承“上下同欲者胜”的理念,增强学院凝聚力,以人为本,兼收并蓄,不断提高全院师生的归属感、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面对辉煌壮阔的历史,我们有责任;面对学院师生的期许,我们有决心;面对各界友人的支持,我们有信心!
由衷祝愿全院师生学业精进,广大校友工作顺遂,各界友人身心康健!新春快乐!
吉林大学法学院 党委书记 周春国
吉林大学法学院 院 长 蔡立东
二〇一九年一月一日
新 年 献 词
校党委书记 刘进军 校长 李玉基
老师们、同学们、校友们、朋友们:
2019年的第一波曙光即将洒满政法校园,希望与期冀并存的新年再一次如约而至。在这一元复始的崭新时刻,我们代表学校,怀着感激与祝福,向全校师生员工、离退休老同志、广大校友和关心支持甘肃政法学院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人士,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和最美好的新年祝愿!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学校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全力以赴建设大学,努力书写学校改革发展新篇章的一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新的领导班子和全体师生员工一道,团结拼搏、锐意进取,在追寻“大学梦”的道路上留下了坚实的脚步,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绩。
一年来,我们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本色,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新时代高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把警示教育融入党员干部教育管理始终,努力将学校办成一所更加有担当有作为的高等学府。
我们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发展蓝图,进一步夯实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石。坚持在发展实践中明晰学校发展定位,突破重点领域,全力推进学校更名工作,学校办学条件持续向好,新校区建设加快实施,校本部改造进展顺利。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中心、甘肃省法治教育培训与研究中心先后在我校挂牌成立,成功举办全省宪法教育系列活动。学校获评第一届甘肃省文明校园,在推动校园文明建设方面取得又一标志性成果,全校上下汇聚起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我们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切实加强本科教育教学和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学生在各类全国性专业竞赛等赛事中捷报频传。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和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获得肯定,评建整改工作有序推进。本科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讨论掀起热潮,混合式教学改革迈出探索步伐,产教融合引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教育部对口支援项目全面落实,一流学科建设、博士点建设工作扎实开展,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新增学士学位授予专业3个,新增硕士学位点3个,网络空间安全一级学科是甘肃省该学科领域内唯一的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我们坚持科研引领,推动科研创新,提升服务社会能力和水平。主办或承办改革开放40年法治甘肃建设理论与实践高端论坛、第三届海峡两岸反恐怖主义研究合作论坛、全国政法院校公安专业发展论坛、刑事诉讼法的发展与展望学术研讨会、“一带一路”倡议与供应链创新学术研讨会等全国、全省高层次学术会议,科研立项、科研经费近乎翻番,高水平学术论文发表数创历史新高。学校被确定为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立法研究咨询基地,200多名教师受聘担任政府部门决策咨询专家、立法顾问、智库专家和学术团体领导职务。学校新增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
我们汇聚培养英才,厚植人才成长沃土,激发干事创业活力。适时调整人才引进制度,引进博士研究生、具有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21名。借力人才支持计划,组织、选派各类师资队伍培训800多人次。以高级职称校内自主评审为契机,完善职称评审配套制度。规范学校编制管理,破除辅导员队伍发展壁垒,首次实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首次采取公开招聘的方式完成自聘人员的招录、参保工作,有效推进编外人员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我们服务国家战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多名教师在“一带一路”课题研究科研立项、专著产出上初见成效。丝路法学院教师两篇内参报告首次被中共中央办公厅采用,标志着学校在应用对策研究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对外合作办学、学术交流进一步深化,国际学生招收从去年的2个中亚国家扩增到欧洲、中亚、南亚等12个国家的76人,国际学生真正成为中外及甘肃文化交流的使者。
回首2018年,每一位政法人都以实际行动在各个领域努力传播政法声音、体现政法担当、展现政法精神。成绩的取得,凝聚着全校师生员工的辛勤付出与不懈努力,凝聚着广大校友的深情厚谊,凝聚着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在此,我们代表学校再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雄关漫道,初心不改。2019年,是学校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落实新任务的关键一年。我们有困难,更有信心;有压力,更有动力。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将团结一心、携手并进,以敢于想事谋事的魄力和勇于干事成事的担当,以发奋图强的决心和勤勉务实的作风,努力筑高办学平台,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以期实现学校历史性转折发展!我们将全面深化改革,继续推进从严治党,狠抓作风转变,推动学校办学治校水平再上新台阶,朝着建设西部一流、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政法大学的目标阔步前进!
恭祝大家身体健康,阖家幸福!祝愿甘肃政法学院的明天更加美好!
史争旦夕。时代的钟声又将敲响,无论多少叹息,每一个平凡的努力都将留下痕迹。
良善公允。正义的步伐不疾不徐,无论迟到多久,每一次善良的付出都会刻进铭文。
治国有常。家国天下是这片土地上每一代读书人传承的情怀,历史的呼唤让我们不论身处何方都不敢忘却。
以法为大。法治中国是我们的志业,我们因此而敬畏头顶上的星空、心中的道德律以及建筑于其上的宪法法律。
我们是史良法学院,我们在“长三角”的腹地门户坚韧生长,我们在“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之城守护母亲河,我们在北纬三十一点九度、东经一百一十九点八度瞭望世界。
一年来,埋头耕耘,我们的努力得到了勉励和嘉许,被“软科”排行榜列为全国法学院第66名,2016级法学专业学生陈醉获评为2017江苏省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第二届“龙图杯”全国高校法庭辩论赛季军、第十五届CASC曼弗雷德·拉克斯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获三等奖、“学宪法,讲宪法”演讲比赛苏南赛区一等奖,荣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获批省部级江苏省知识产权培训基地,院刊《法律与伦理》喜获18年优秀集刊奖,“史良法学文库”累计出版18本专著,获批国家社科课题3项、全国人大立法课题1项、教育部青年课题2项、江苏省社科规划课题1项、最高人民检察院理论课题2项、中国法学会课题1项、江苏省十三五教育规划课题1项,在《现代法学》《清华法学》《法学杂志》《法学论坛》等发表文章20余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3篇、智库成果被全国人大内参刊登,承办全国财税法学研究会年会、全国西方法律思想史年会暨第四届大国法治论坛,“校地盟”合作模式向纵深推进,与常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签订全面合作协议,设立“史良法学教育发展基金”100万......但显然,我们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真的以为我们取得了可以骄傲的成绩;
四年来,砥砺前行,我们在一家以石油化工为品牌的工科优势综合性大学中成为“纯法学院”,在一个法学教育资源在全国范围内具有集中优势的区域中求生存、谋发展,寻求自身的不可替代;
二十三年来,薪火相传,从国内较早举办法学专业的历史出发,于一个简陋的法律教研室中破茧成蝶;
四十年来,岁月如歌,那所最早举办于无锡一家名叫“忍草庵”的尼姑庵的学校——“南京化工学院无锡分院”,最初的创业者流传下的艰苦奋斗的精神,迄今激励每一位后来的奋斗者;
六十九年来,雄鸡高唱,共和国法治建设的探索历程,付出多少代价,留下多少积累,发出多少亟待回应的“法学的中国问题”;
由此上溯到一千九百三十六年,从那时起,“七君子事件”所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的血性担当,以及中国法律职业家为追求民主与法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而留下的精神遗产,就已经为八十三年之后的今天预留下了历史的伏笔。
面对更加复杂、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希望格局,需要更加坚守被先贤志士曾经坚守且被证明为正确的价值,需要以更为坚强的信念身体力行那些被历史检验过的正确的原则。
如果说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大学的法学院就是社会良心的守护者。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存在价值那样,每一所法学院都有也都应该找到存在和生长的理由。
我们拥有目标,我们知悉责任,但目标和责任并非驱使我们前进的本质动力,有理想者无须被提醒,有梦想者不待扬鞭,对希望、理想和信念的热爱驱动着我们,驱动我们的是永不止息的热爱。
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主体,我们用力以真实的姿态在这个世界展示我们的生活的映像,努力把我们自己以及我们的法学院师生共同体形塑成我们想要成为的那个样子,活出我们期望中的、比我们的今天更优秀的那个自己。
我们把史良法学院看作是一个熔炉,每一个经过的人都在这里体验到升华和更进一步的满足,让每一个“史良学子”比昨天更好,让每一个“史良学者”比过去更深刻。我们以成就他人的方式成就自己,我们从造就自己开始造就他人。
我们把自己当对手,求其所是,止于至善,用力做好每一件事以赢得自己对自己的尊敬。是的,求其所是。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卓越的人,每一个人都可以变得更为卓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卓越,每一种卓越都值得被书写。作为教育者,我们力求每一个人成长为自在的人。比起点起得更早,比原点跳得更高,比终点跑得更远,努力面前的你,超越既往之我,我们一起成长,一起奔跑,一起向前走。
求其所是,过真实无伪的生活,祈求回归生活的本质。信奉每一个人都值得我们倾心培育,努力让优秀者变得更加优秀,并且,更加努力地让每一个被我们有幸邀请到这里来学习的青年学子,全面地发现自己、充实自己,获得比进来的那一天更多的成长。
每一个人的因为一次又一次的可能的失败而可能被淹没的理想,都必须重新被点燃,每一个微小的放弃会积累出对美好希望的巨大的背叛。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伴随着对法学知识分子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需要承担怎样的公共责任的思考,史良法学院承继先贤厉行法治遗愿,支持、鼓励且直接致力于一切力所能及的、使得我们所处的世界更为美好事物。
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的历史都是断代史,只有历史自己是永不歇止的。每一个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曾经在或正在或将要在史良法学院学习、工作的人,时间或长或短,贡献或大或小,感情或深或浅,你们的存在都已然或将要写入历史,你们的点点滴滴将被铭记。
人生苦短,院史长存。在一个拥有使命感的命运共同体经历过,是幸福的。除了眼前的生活,还有生活的永恒。只有被使命所持久推动的共同体,才具有永恒的价值;只有把自己的有限的劳动自觉融入使命的共识,才会让生命更为闪亮。
所以说,除了向着标杆直跑,我们没有别的目标。法律之所以值得被敬畏,是因为法律里面那个值得被敬畏的法律的灵魂。上善若水,我们不能直接看见至善,只能通过至善的影子发现至善。良法善治,良法是通往至善的桥梁,善治是表达至善的政治。如果有人一边呼吁良法,一边践踏良知,泯灭良心,漠视良能,我们不敢与之为伍;如果我们一边期待善治,一边误读善意,阻绝善心,嘲笑善举,世人必不以我为真。
知法学法守法用法,始于知善存善守善行善。人性使然,于是乎,每每常知自己之善,而置若罔闻他人之善;每每常容自己之不善,而苛责他人善之疏忽;每每常叹他人善之匮乏,不知自己之隐然作恶;每每常懂他人作为之善,而昧于他人不作为之善。善的表达的最高境界是“不作为”,法律之善的最好功效在于,人们在秩序井然的社会中各司己责,各美其美,我们发现刑法作用之时,就是我们的权利受到损害之时。治理的佳境是,刑法成为“无用之法”。
世界本不缺少善,可能缺少的是对善的发现。
祈求让我们的心更柔软,柔软到足以感知一切不作为的善。你当知道你一直被身边的人默默爱护,你打盹时有人蹑手蹑脚地在你一侧经过呵护你的梦想,你露怯时有人装作视而不见保护你的自尊,你失意时有人在人群的背后为你美言,你成功时有人向你表达注视,至少,当你在独自行走到马路中间突然踟蹰不前时,你的生命安全在被法律之善沉默地保护。
祈求让我们的心更坚强,坚强到足以抗衡一切阻碍你进步的事物。毕竟,这是一个可能遭遇不公平的世界,这是法治的真相,也是需要真的法治的理由以及法治理论与实践工作者存在的价值。有理想,但不理想化。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伤感,不要悲伤,良善之所以珍贵,法治之所以有用,法律职业者之所以还有工作的机会,就在于这个世界在变得更完美之前,还不可避免地会让我们看到丑陋。不完美是真实世界的事实,丑陋之所以存在,可能不是为了毁灭你,而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倍加珍惜每一个美好,珍藏每一个善。
我们信仰法治的立场是坚定的,是真实的。我们基于价值而非基于利益而尊崇法治,民主的结果于你不利时,你依然信奉民主;依法办事的结果对你没有好处时,你仍然信守规则。这样的你,是真的爱法治,是对法治的真爱,是爱真的法治。
元旦就在眼前,历法在平常的日子中挑出一些时刻来,令我们体会生活的不易和生命的神圣,检讨人生的得失,品尝成功的喜悦,重拾失去的友爱。历法是我们和上古之先祖对话的光纤,历史的智慧以历法的方式提醒我们,人生虽然不长不短,但可以分为一个又一个的连续的阶段。有了历法,你的一次人生就变成了许多次的人生阶段。每一次元旦都是你进入专属于你的新时代的机会,每一个新年都是你的独一无二的新时期,每一声新年的钟声都是催你奋起的战鼓。
怎样输,都不要输掉自己。当你想要放弃的时候,恭喜你,说明你并非一无所有,因为还有事物可以被你放弃。因为历法,你不再输不起,因为还有赢的机会。因为历法,你的任何一次成功都是阶段性的,因为面对每一次成功,你都会说,最令我满意的是下一次。
元旦宣告了历法的严肃与忠实,历法是远古的祖先留下的律法,历法暗示了法律的本质属性。历法链接了天道与人道,好的法律,一如历法那样,揭示和演绎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历法提示我们,违反天道的法律是“不好的法律”,法学研究者要有足够的认识善的智慧,以警惕人类制定之法之可能的不善,防御逆天之法对人民的伤害。
我们基于东方世界的一隅,面向共和国的未来,面向后人的期待,面向进入视野的国际,在全国乃至全球的众多的法学院中,我们始终如一地办好自己的事,一如既往地专注于我们选择的事业。
我们是正义的渴求者,我们是正义的生产者,这么神圣的事业怎能轻言放弃。虽然力有不逮,亦当全神贯注。在创新的喧闹中,我们趋于守成,在人们渴望变化的时候,我们警惕人类因为求变求新而可能失守的精神领地。无论世界如何变幻莫测,总有一些事物是需要世代相传的。事实上,越是激荡的时代,越是需要有人时刻提醒我们,什么是我们的生活中的不变的事物和不能变的事物,越是需要有人帮我们守护这些不变的事物,以及帮助我们提高坚持一些不变事物的能力。
术业自有分工,法学家和法学学子,当谨慎投身改造社会的变革运动中,作为法治守护的职业,我们一以贯之地努力提高我们的判断力,不刻意成为潮流式变革的领跑者,坚持明辨是非的本职,永远不忘记“告诉人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如何过上正确的生活’”才是我们的首要责任。
好了,新年到了,我们紧紧握手。和每一个努力让自己和我们爱的人变得更幸福的你一样,在我们各自热爱的跑道上,我与你,让我们一起,忘记过去,努力面前,向着标杆直跑。
当新年的幸运之门即将开启,当心中的院歌就要唱起,史良法学院党政领导一班人率数百在校师生和海内外数千学院校友,恭祝给予我们厚爱的每一位领导和专家,每一位走过、路过的朋友——元旦快乐!新年快乐!
诵曰:
史争旦夕,良善公允。
治国有常,以法为大。
格物致知,慎思敏行。
求其所是,止于至善。
史良法学院
2018年12月31日
新年贺词
HAPPY 2019'S NEW YEAR
伴随着 2018 年的冬雪飘落,令人充满期待的 2019 年即将来临。值此万象更新之际,法学院党委、行政向全院师生致以诚挚的问候!向关心和支持法学院建设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致以衷心的感谢和美好的祝福:愿你们在新的一年里万事顺意、阖家安康!
2018 年是法学院发展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在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支持和法学院全体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院继续推进贵州省区域内一流学科建设工作和一流专业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博士项目法治建设方向结项验收工作和教育部一级硕士学位授予权(法学)合格评估工作。在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8 年,我院新增教授 2 人,副教授 5 人,引进博士 5 人,高级职称占教师总数的 85%,博士占教师总数的 43%。推荐教师担任贵州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贵州省监察委员会、贵州省政法委员会等单位咨询专家、案件质量评查专家等 22人次。
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2018 年我院完成科研工作 7 类 12 项,总经费 189.95 万元。其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2 项;获得省部级目 5 项;获得厅级项目 4 个;获得横向项目 5 项;在职干部法律素养提升培训项目 3 项;组织教师撰写专著 12 本、教材 4 本;公开发表 C 类论文 10 篇。获科研奖励 9 项,其中,省部级 6 项、校级 3 项。
学术交流
学术交流活动更加活跃。2018 年,法学院通过举办高层次学术会议、组织名家讲座、举办学术论坛、资助教师出席学术会议等形式,推动法学院高层次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跟踪学术前沿。我院承办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法官与生态文明会议;主办中日比较刑法学研讨会;举办“贵州民族大学花溪法治论坛”25期、“贵州民族大学法学沙龙”7 期;与美国托马斯大学法学院签订教师互访、学生互派协议。
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我院今年考取博士 3 人;考取硕士 14人;考取法律资格证书 113 人;学生主持课题 203 项;学生获得重要奖项 82 人次,其中,获得贵州省优秀毕业生 2 人,获得校级优秀毕业生 3 人,获省级优秀三好学生 1 人,;研究生到国外交流学习 8 人,接收来华留学研究生 8 人。
服务社会
服务社会工作更加深入。法学院坚持教学、科研、服务社会并重的理念,支持、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服务社会的工作。与地方签订合作协议 3 项;开展地方立法 5 项;指派 2 批 10 人次老师参与“2018 年国家公务员招考”、“贵州省 2018 年公务员招考”改卷工作;开展干部法治素养提升培训 4 项;开展学术讲座与法制宣讲 26 场次;参与全国人大立法调研座谈会、贵州省人大咨询、贵阳市政法委涉诉涉访案件复评等活动 13 人次。
扬帆启航再驰骋,海天激扬作和声。展望未来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一流学科建设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不忘初心,坚定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培养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者、捍卫者而继续努力。
衷心祝愿大家:新春快乐,吉祥如意!
中共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委员会
贵州民族大学法学院
二 0 一八年十二月三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