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网之鱼”的经验不可靠
运营自媒体4年以来,经常有人询问是否有经验贴可供参阅,要么答曰“检索一下就知道”,要么答曰“没有”。反正不管是询问法考经验贴、考研经验贴、考博经验贴、英语备考经验贴等等,收到的大部分是否定答复。受众往往很沮丧,如果是刚加的新好友偶尔会被删好友,毕竟我对于他们是无用之人。好在有时候我也会帮助检索一下,或者日后看到了转发给他,这样还是有不少人为自己点赞。当然更多的时候如果在得到否定回答之后还在不停的追问,我会严肃的批评一番,把自己的无用观点强制灌输给他,反正就是那种无用的解答。例如你问法考经验贴,我会回复,都是大学生了,还是法学本科生、研究生,这点检索能力都没有嘛?不要只知道问,要自己动手。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今天这篇短文就把我多年思考得出的普通人逆袭之底层逻辑分享给你,希望你能够从中受益。当然如果你觉得写的还行,就不要让这篇短文的阅读量停留在1000+。
在交流群组中我经常扮演批评角色,会直言不讳的指出某观点的漏洞与不足,而且批评完之后会郁闷半天,在脑海中不断的研讨这个问题,反思自我在交往中的不足,毕竟这样的做法很得罪人,甚至导致整个群组显得非常压抑,别人都不敢说话了。但是我始终改不了这样一个毛病,也不愿意去改,因为我知道平时是没人批评这人的,这人的单一化思维,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待训练提升。可能他对我当时的批评非常生气,甚或直接退群,更有甚者或恶语相加。但是这并不重要,毕竟他不是我每天需要面对的人,他应该早日看到其观点的漏洞与自身的懒惰、不足,如果他真的能够听进去这个批评,并且举一反三,那么其收获的将不仅仅是提问问题的解答,而是一个思考问题的角度与路径方法,对于其日后的成长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简单举一个例子:很多考生在考研、考博的过程中都非常重视往年真题,因此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点九的考生都会是否有往年的真题,我付费购买也行。那么请大家思考在通常情况下你会怎么回复这样一个需求?很多人的答案一定是:如果我没有直接回复没有,如果我有那么就考虑怎么给他,是否需要支付一定的对价。然后就结束了。很显然这是大家从小学到大学在处理问题时一直贯彻的解答问题的逻辑与模板。但是如果你站在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并且补充一定的因素进入其中,你会发现问题的答复将是非常复杂的。而且由于我们都有那种简单的解答问题的惯性,导致在真实的场景中自己会非常被动,非常不值得。
咱们来认真细化分析这个例子:这绝非你的同班同学或者学弟学妹面对面的给你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首先需要增加一个大前提事实,会出现如下情景:一是你的角色是刚考生某某大学的博士新生,有对方是一个陌生的新加的网友、对方是你的亲朋好友推荐的陌生网友、对方是你熟悉的学弟学妹、对方是你不熟悉的学弟学妹、对方是....,是的,他有多种可能性;二是你的角色是诸如我们一样的不收费的偏公益平台运营者;三是你的角色是收费平台运营者,或者是部分业务收费的运营者;四是你的角色是一个非常友爱的人或者是你与对方的关系决定你必须帮助对方解决这个问题,例如你的女朋友或者老师要求你去解决这个问题;五是你的角色是中间者,居中传话之人,如他不跟你要真题,而是让你介绍某某给他,他跟某某去要。
大家可以看到这就是生活中的具体客观现实,每种角色都是可能出现的,你再想想之前自己的解决路径还可以走通吗?而且在现实中由于提问者也是那种简单的逻辑思维,他所提出的问题绝对也会存在多种可能,简单举例如下:一是直接详细告知想要的内容,如清华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2019年的考博笔试真题;二是高度概括性需求,如我想要清华大学考博真题;三是过渡性需求,如其本来的直接目的在于要清华大学法学院刑法学科2019年考博笔试真题,但是他刚开始的问题不是这,而是不断的绕来绕去,需要你不断的追问最后才发现他真正想要的是这,其他的都是在套东西;四是假需求,例如他跟你要清华大学法学院2019年考博英语真题,大家都知道清华大学法学院已经从2017年实行申请考核制,不存在考博英语,但是其不知道,或者说其根本没有去查过,就简单的套用其习惯性思维提出需求了。
上面还是仅呈现出了2个比较清晰可见的事实,如果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你会发现其中还有:寻求帮助的时间场合、用语表达、被咨询者当时的处境与心情、双方的关系、时间与精力等等因素影响着整个问题的解决。就像大家知道的常识一样,客服是这个世界上最难做的岗位,特别是在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的情形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是当问题真正的关系到自我利益时,这个常识是会被我们忽略掉的,我们每个人都在寻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还是以这个问题为例,你会发现从被咨询者的角度看,我没有义务去提供真题,可能我也确实也没有或者获取起来比较麻烦,再有就是除了你这个需求,我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处理,我不能24小时盯在手机前去给你解决这个问题。从咨询者的角度,你可能有,你曾经说过,我刚看到就立即加你了,可能是半夜,如果你马上给我解决那更好了。我给你发信息你最好立马回复我,你到底有没有,请立马给个明确答复。
看了这么多,你还会觉得自己最初的那个解决方案灵验吗?或者说你是否还愿意从事这样一份服务。特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你遇到的问题绝非这一个啊。为啥说沟通是一门艺术?我们太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去寻求某个确定无疑的答案,而在现实中往往很难触达,除非特殊情景下。这个道理想必大家百分之百都懂,但是在现实中往往就不遵守了。例如你在交流群组中是否提过这样的问题:请问有在北京地区执业的律师吗?请问清华大学法学院好考吗?请问你们有考博经验贴吗?......反正看到这些问题我现在都是绕着走,不敢理睬,因为背后有太多的需要去补充,我不知道付出这些是否值得。仅以律师为例,你根本就不说想要律师干啥,你可知道律师行业有超级多的业务,我们没人有自己的时间与规划好不好,对价是多少?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决,你只需要简单把你的核心需求提出来就好了,不要问有律师没有,而是问有没有哪位律师能在北京帮我化解某个问题,如取证、递交材料、寻求经验等。你看似很好的问题,其实也可能是给问题的解答设置了一个陷阱。如上述律师需求问题,从文字表述看传达的是你要在北京地区执业,你在天津执业即便你天天呆在北京也不要你,可是这真的是你想传达的需求吗?显然不是。
好,在解决掉上述问题之后,我们回归到本文的主题——“漏网之鱼”的经验不可靠。本部分主要的阅读对象是普通院校出生的考研、考博考生,如果你有比较好的归纳与提炼能力,本部分也可以用于推演出很多值得借鉴的人生逆袭道理。希望认真读完本部分你能够从中收获一些在当下社会普通人,特别是错过某个机遇的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底层逻辑。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原本的写作逻辑不是这样设计的,但是写成当下的表述方式确是很好的贯彻了本文想传达的底层逻辑。万事万物瞬息万变,经验并非绝对可靠,方法与坚守才是我们出奇制胜的武器。为了很好的让大家理解上述观点,此处我也写下本文的构思来源以及最初安排,后来变化的原因与最终发展。
事情是这样的,昨天上午在群组中推送了一篇一篇别人的考博备考方法,然后就有人提出如果有专业备考经验贴就更好了,我就秉持上文提到的一贯作风,直接评论道“考博经验贴没有一点用,千万不要陷入这种思维误区。模仿考博百分之百失败。考博是多种因素促成,你差那一个就失败,毕竟大部分导师一年一个,申请考核制下你没有成果,没人推荐,你还不积极主动,复试都进不去。”这样必然会引来不满,毕竟你前面刚分享一则经验贴,现在又否定经验贴,你这什么逻辑啊。是的,常规之下你是说不通的,你不是自己在大脸吗?就你能,你不是也没有成功吗?牛啥牛?好像别人都很无知,你说啥都对。是的,大家看一下,进行这样的批评有问题没有?常规没有的。
但是,请注意,前方高能,你是否已经把前文想传达的中心思想给忽略了?你是否在运用呢?问题出在哪里呢?出在一个是理想化的文字表述,一个说的是客观的真实世界。而且这两者之间的差距还非常大,导致无法很好的实现吸纳。好,先给大家留下这个问题,咱们再来看看接下来我会传递出什么信息。
挨批评了,而且感觉自己没有说清楚啊,怎么办?于是自己充分调动自己的经验,经过认真的提炼总结,又给出如下建议:“一定要避免形式备考,强化实质备考。形式备考:广泛联系师兄师姐,要历年真题(在现有体系下除了有目的性的记录,很少有人记录,你想询问的很多考上的师兄师姐也不记得),形式化找导师(就是见个面,无法留下印象),了解往年的成绩,搜集储备图书。实质备考:外语水平符合复试要求,有代表性论文,掌握学科基础知识与前沿知识,掌握基本的研究方法,较强的写作能力训练,与博导进行学术交流,正确评估自我实力与核心竞争力。”当然这样的总结也仅是一个总结,具体传达给对方后,对方能够从中收获多少,那就不得而知了,可能在不少人看来这就是一段废话、空话。但是从过来人的视角来看,如果很早就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少走多少弯路,可能也不会面临当下的困境。
好,咱们先把上面的问题给解决掉,然后回归到本文的构思与写作历程。其实大家想到的是备考经验贴是详细、完备的备考策略、方法,把影响自己最终录取的所有事情都能够客观真实的给呈现出来,然后我们一一对照,看自己有哪些差距,不断改进,那么明年考博也就没有问题了。可是如果我们回归到现实中,你会发现现存于世的备考经验贴,要么沦为了时间流水账,要么有意无意的忽略掉一些事实前提的介绍。而且在当下市场经济刺激下,别人不可能免费给你提供你所需要的信息的,不可能有像学术之路这样的平台无偿的给你分享一些需要支付代价的资源给你。所以,我才会给出那个评论。不是在说你错了,而是在隐性的传达一些不想直说的信息。有人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有用的信息,有人就无法发现,有人还从中发现了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有用信息,这就是信息解读的差异。如果你有过相关经历,会发现自己在形式备考方面花费了太多的时间与精力,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何谓实质备考,根本不清楚自己没有成功的原因,或者不知道自己为啥成功了。
昨天晚上想想过去几个月遇到的很多事,处理的很多问题,自己的一系列决定,背后是有一定的底层逻辑的,为啥不写出来呢?然后躺在床上的时候想到普通院校考生当下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部分普通院校的考生确实顺利实现了自己的名校梦,我们到底应该传递什么信息给学弟学妹们?是告诉他们名校你们别想了,你们的差距太大了;还是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努力,一切都有可能。我知道很多人在这个问题上是打马虎眼的,他也不清楚为啥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失败了,背后到底有一套怎样的运行逻辑。而且此时自己突然想到某三所中上等院校关于本校研究生、博士生生源情况的报告,他们都在强调本校的生源质量越来越好,985、211、双一流院校的学生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自己再认真想了一个标题——“漏网之鱼”的经验不可靠。想着我可以先把上述三所院校的的相关表述往前面一放,然后把考上的考生比作出身淘汰赛的“漏网之鱼”,再结合自己关于未来发展的底层心法,写成一篇文章,还是很有可能实现10万+阅读量的。为了防止早上忘记,我还用语音录了几十秒关于本文写作的思路。
可是后来的事情发展是,思考这影响了睡眠,而且肚子疼起来一次,今天早上六点多起来状态并不是很好。而且吃完早饭之后被安排去地里面浇地,浇完地回来就十点半了,有点犯困,再处理一点杂事,查阅上述三所院校的报告折腾半天只找到了2所,很是沮丧。很快就到了十二点,太累了。想想这文章是写不出来了,因为根据最新安排下午也要去浇地。于是吃完饭就先睡会吧。后来考虑到天气热,而且没有空闲的浇地井,因此就让我先在家里待命。想想这样一篇长文也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写出来,然后就开始了写作。很显然此时已经放弃了最初的写作逻辑。写着写着发现自己的文笔其实还是不错的,至少可以读下去,而且写的很带劲。经过3个小时后就写到了这里。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本文写作的过程,你会发现我日后百分之百不会再写出本文,其中有太多的因素影响本文最终的行文与表述。其实考研、考博何尝不是如此呢,影响最终成功的因素太多了,过往人的经验贴如果我们只是按照那个经验贴去努力,很大程度上是百分之百要失败的。例如2017年的时候很多人的英语达不到清华大学法学院当初设置的英语520分的分数线,导致当年3月份又进行了二次招生,但是这只是当年一年的情形,日后清华大学法学院部分专业调低到500分,因此2018、2019年并没有二次招生,全部都是9月份那一次招生。而且当下学生的英语水平也已经得到了显著提升,我看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的英语六级一次性通过率已经百分之七八十之高,而且平均分也超过当前清华北大设置的500分,前几天看到某夏令营录取名单的英语四六级成绩都是500+,有的还接近700分。所以一切都在发生变化,如果我们固守一些经验,你会输的很惨。而普通院校特别是已经毕业一两年的人可能他那时候学校学生英语成绩不是很好,因此在清华北大提出500+的基准线,而且不给英语考试机会时会抱怨怎么能这样,但是这个锅清华北大法学院都不能背。
咱们再来看看当下的各种招生体制改革。先从研究生招生说起,我们看到2014年之前保研的人虽然有,但是比例并不是很高,而且只有极个别的院校在保研时设置国家重点大学的申请限制,但是何谓重点大学,没人能够说出都是哪些学校。而当下呢,保研已经变相的变成了夏令营,有的院校直接明确说明我们只有夏令营这一个保研途径,9月份不再举行保研申请了。而夏令营这种活动学校的自主权太大了,我想设置啥准入条件就设置啥准入条件,而且我想录取谁就录取谁,谁知道在现实中究竟怎么评判的。而且大家看看2019年法学夏令营的场次达到100多场次,而全国法学研究生的招生单位也就近300所。
而且在现实中,每个考生可以申请多所院校,直接就采用了当下法学考博的逻辑,优秀院校的学生你都报考我们吧,一比较普通院校的学生只有极个别的能够进入,要么死在了不是双一流、211、985、博士点院校上,要么死在成绩不在普通院校的前1%(我们学校一年级只有80人),要么死在名校学生的竞争中,反正能够进入这个进入名校捷径行列的非常少,你说他们是不是这场竞争规则的漏网之鱼。你说,没事,那不是还有全国统招吗?保研的录取的人数不会超过总录取人数的50%的,你不是还有希望吗?是的,一点问题也没有,国家这个考虑真周到啊。既保证了名校能够选拔出优质的生源,又兼顾普通院校的考生。但是大家都懂得,不是初试不公平,而是我很公平的,你那一般的教学质量,如果你不付出百分之二百的努力,考题你都看不懂,而且很多专业方向一年也就剩下1-3个名额,而竞争对手那是海量的。毕竟名校本校拥有保研资格的名额也就是30%左右,还有那70%在于你竞争,你的英语有人家强吗?你的专业课有人家好吗?嗯,没事儿,你的努力确实得到了回报,最终顺利通过初试,进入复试。当下名校已经成功构建起剔除死记硬背考生的独门秘籍,你来个专业英语口试,你经历一些我们大家的提问,即便是考400分,也让复试失败。复试完你还会心服口服的说公平,真公平,我的水平确实不够。
没办法,你水平不够,调剂去吧。我名校的调剂准入标准怎么能够降低,现在调剂报名条件,本科名校,报考院校名校,哦,我们只有法律硕士有调剂名额。哎呀,这几年扩招宿舍不够用了,您看看是否愿意调剂到法律硕士非全日制。需要说明一下哈,非全日制3年,学费有点贵,不管住,你考虑一下哈。然后不知道谁还是传考研调剂的各种不公平性小道消息,于是乎惊现2019年考研调剂的状态。
哎,好不容易调剂成功,有学上了,自己在研究生院校好好努力,将来读个博再刷新一下自己的出身吧。毕竟相对于再来一年,调剂走还是比较好的选择,一是不知道再来一年的结果,二是名校学生通过交换生、出国留学、本硕博连读、硕博连读、二年制等途径导致进行到某一阶段时比普通院校的学生小1-3岁。你再折腾真的不知道你的未来在哪里,毕竟研究生就业普遍要求28周岁以下,甚至25岁以下。当然在这过程中还是有不少漏网之鱼成功上岸,考取名校。而你会发现考取名校对于普通院校来说经常出现断代史,也就是我2010级的考上一个北大,后面2011、2012、2013级的虽然有不少学弟学妹们考,但是都没有考上啊,我当初可是把我所有的经验和盘托出,而且很多宝贵的资料都给他们了,自己当初考的时候可是没有这些。哎,怎么回事?
2016年的时候清华、社科院、北航等还在坚守普通考试制,在此之前的某一年某院校改革申请考核制要求考生211、985背景出生,不然至少一篇核心期刊,为此某考了该校3年的考生奋笔写了一篇长文控诉该校的歧视,获得无数的点赞。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2017年清华启动申请考核制,2018年北航启动申请考核制。清华没有提出身份要求,点赞,而随后跟进的很多院校则是明确要求本科和硕士毕业学校应当均为985高校或211高校(含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和中国民航大学),且所学专业至少一个为法学(法律)专业。或者你在中国法学会认定的CLSCI期刊(中国法学创新网认定的二十本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或者发表法学类论文3篇(其中至少在CSSCI来源期刊上发表1篇论文,或者至少在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或CSSCI来源集刊上发表两篇论文),或者提供其他足以证明申请人具有很高学术潜力的证明。所以你看看你师兄师姐的经验还可以吗?你都不符合报名条件。同学,对不起!你们学校没有资格申请!
你可能要问为啥要这样做呢?难道真的有这么多优秀考生。我告诉你确实有这么多,一是名校之前毕业的考生,二是最近今年名校法学研究生扩招很多,设置一个限定条件后报名人数还是超级多,名校的学生还遴选不过来,我哪有那么多时间去兼顾更多的普通院校的学生,而且我不是告诉你了吗?有补救措施的,你去发个C刊就好。嗯,很好。
过去5年的漏网之鱼有哪些呢?主要有:英语超级好的,一则拉高院校的英语分数线,二则有绝对的语言优势,导师也需要;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运气好的,你报考的院校一志愿考生人少,或者有优秀的竞争对手把第二竞争对手给干掉了,后来他放弃录取了,你顺利补位;实力超级强的,在普通院校总是存在几个这样的优秀学子;得到贵人相助的,导师就是喜欢你,没办法。
当然我们不是说这些人的实力不强,他们往往是普通院校考生中的佼佼者,而且为自己的逆袭之路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我们应该为他们点赞。他们的经验贴虽然写的很真诚,但是由于欠缺他那时候具有的独特条件优势,你跟着做注定失败。
在此我们必须提出一个大家平时会忽略的问题,那就是经验与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可能让你做经验与方法的简单题,你可以写的头头是道,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个案面前,我们往往很难作出正确的判断,毕竟很多时候两者之间存在转换的可能性。
回到我们之前提到的写作本文的缘由,别人就是把我分享那个偏重方法的分享当成了经验贴,当我批评经验贴时就感觉我自己前后逻辑混乱。其实两者之间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当前我们看到的很多备考经验贴确实只是经验贴,如果你没有足够的能力,你是总结不出背后的方法与逻辑的,这也导致很多考生在参照经验贴时非常累,非常用功,但是最终结果不是很好,落榜了。
我认为经验贴更多的偏流水账+你调动自己的基本能力就可以获取到的信息,典型的有我的时间安排、我参考的书目、我购买的真题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这都是典型的经验贴。说实在的,这些你只要去认真的了解这个考试,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这些都可以自己得出。如参考书目,你一个考博考生,竟然不清楚何谓法学博士,何谓专业基础知识,何谓专业前沿知识,你说你是一个合格的考生吗?而方法则是跳出这些日常细碎的细节,总结提炼出促进自己知识增长、能力提升的途径与努力方向。如上文提到的形式的备考与实质的备考,你需要先了解自己是否已经进行了实质备考,达到了可以被录取的标准,这样你在去规划自己在形式备考上花费多少时间与精力。如果你根本就没有在实质备考备考上努力,就只盯着形式备考,看似很努力,最后效果会很差。再如你看到一则顺利上岸的经验贴,分享说自己没有文章就考上了,此时你就不能不加考证的说我一般院校出身的考生没论文也没事。如果你真的掌握了相关的考博评估办法,你此时需要查看该专业当年的报考情况、考核标准是什么?该考生的本科、研究生院校出身,该考生的英语水平,该考生参与课题的情况,该考生平时的成绩,该考生出国交流的情形,该考生是否有一独特成就(如各种比赛得奖情况)、该考生的人际关系、校际关系,等等。如果认真考察,你会发现他有一个你无法拥有的优势。就像你去看我的论文数,百分之百不达标,但是毕竟有学术之路在这里为我撑腰,可能我按照你的标准不优秀,但是我就是有这么一个优势,这就可能成为我成功的关键。
写到这里有点头晕脑胀的。我想表达与规划的很多还没有写出来,但是我知道你已经开始认同我本文提出的漏网之鱼的经验不可靠。我想这就可以收笔了。
如果只有上面这些内容,本文的阅读量一定还是停留在1000+,很难达到10万+。因为这样水平的文章只是一个抱怨现状,呈现不好客观现实的文章,并没有传递正能量。显然不符合广开的风格,一方面我要给你点出问题点,而且说的很严重,另一方面你一定要静静的等待我喘口气给你分享一些独家思考,也就是错过某个机遇的普通人的逆袭之路。虽然我的人生现在过的一塌糊涂,坚守运营这样何难获得高流量的平台,而且每天死磕8条。你知道我一天的工作时间是多少时间吗?13+个小时,已经坚持了700多天,为打下当下的成就付出了1万多个小时。而得到的回报是负债累累,已经走到崩溃的边缘,而我此时还能写出这么富有调侃娱乐内容的长文。如果你认真的将上文提到的相关逻辑运用到我过去1年的生活中,你会发现,一个月收入1000左右,各种支出一个月最低3000+3000(分别为自己交五险一金,租房吃饭),这人怎么活下来的。你先认真思考会吧,希望你能够找到答案,我写了五个小时了,暂时浇地去了。
经过一定时间的思考想必你一定有一定的答案了,看了这么长的文章你一定有点累了。在此分享一种轻松阅读的方式,那就是用耳朵去收听本文。你会说,好像没有配备语音啊,这就是我们之间的信息差。如果你有微信读书,点击右上角就可以看到下方有在微信读书打开这个按钮,那么点击进入之后就可以利用微信读书的语音朗读功能了。这个功能不知道你之前使用过没有,对于我这种长时间盯着电脑做工作的人来说,我是没有时间去读书的,那么在工作之余或者睡觉时通过这种方式播放学习不是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
好了,如果你掌握这种方式,那么我就已经向你成功传递了一个方法:开辟新航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是的,在现有的时间条件下,我是没有时间与精力去阅读一些文章的,特别是我的手机碎屏快一年了,拿着它读文章真的太累了,而我通过上述方式就很好的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办法,相当于开辟了新的航道。而在我们的法学求学以及法学就业过程中,这样的新航道到处都是,只不过很多人只认那一条死路,始终在原地打转,错失良好的发展机遇。例如在你的关于考研调剂的思考中,是否考虑过LLM、先去读研,然后再次读研或者先去检察院工作,再考取清华大学公诉人班,这都是一些反常规的路径,但是很多人名校的学生都在用。再如关于就业,你是否还仅是知道公检法律师法务,有些事情耽误了,如法考没过,导致自己始终过不去那个砍,一年又一年,难道真的没有解决办法吗?又如很多人考入一所普通院校,其知道这是无法实现自己目标的,但是还是始终停留在上课、做作业的学习模式,不知道利用很多优质的资源,只知道抱怨学校真差。亦如理论联系实际难道只有你去律所打杂这一个路径吗?太多的客观现状了,很多时候不是没有解决办法,而是你根本不去关心你的处境,不去了解当下的中国,不去了解法律行业,只是坐等学校、老师给你点指点。看到这里,仔细想想你当前有什么问题,想想真的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吗?希望你认识到在这个社会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只不过你根本都不清楚自己到底遇到了什么问题?是什么阻挡了你的前行。
上面分享了底层逻辑的第一个也是很重要的方法,那就是认清自我,认清这个专业、职业,认清这个社会的发展逻辑,然后积极的在自己面临困境时寻求新的航道,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只不过需要你付出当下社会评判时你处于劣势的代价。如我这种穷光蛋,竟然走向了创业这条路,而且一年多没有收入,还需要投入,这在常规中注定是失败的,而且风险是极大的。但是如果我能够找到未来的发展之路,清楚的明白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将影响未来的发展,那么我就可以自信的等待转机。
第二个方法是学会整合资源。在我们真正的认清自我之后,我们真的应该去认真的思考我们到底拥有什么,如何将一些资源利用最大化,明白自己最应该做什么?这是很多人不能清晰认知的,这就像很多普通院校在校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不去充分利用现有的校园资源,努力提升自我,而是长期聚焦于各种不挣钱的兼职与实习上,还自我美其名曰刻苦努力。真是逗,你想想你一年交了多少学费,你想想如果你认真学习得了国奖是多少钱,你想想你毕业之后还有多少世间读书,或者离开校园,你想读书你不得去买。其实我们在校园期间的核心资源有自己的时间、学校可以利用的资源,我们应该去做一些离开校园就很难做的事情。例如开展学术交流、读书会、一起创业、培育基础能力,这些你看着非常浪费时间的事情,但是一旦你离开校园,你再想得到这些基本没有机会,或者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其实在当下有超级的资源可以进行整合利用,而且在校园中也有很多人愿意推动你开展相关资源整合利用,只不过大家都是那个懒惰的人,不愿意出头组织,当你日后需要时才发现已经没有机会了。比较好的状态是认真思考一下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未来准备干什么,然后积极的为其做好准备,打下基础。可能你的答案是不清楚未来干啥,那也很好办啊,就去尝试啊,学校难道没有给予你海量的资源让你去用。组织活动锻炼自己的领导组织能力,去公检法律所实习每年都有,招聘会每年都有,难道你都没有想过去试试,不要再说我才研一毕业还早呢?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看到很多法律人都建有自己的公众号,但是成功的很少,很多人都不注重整合资源,在他们的逻辑中没有资源可以整合。其实你想想有些资源是非常明显得放在你的面前,有些则需要你去整合利用。如我们这样一个公众号,其利用的是啥,就是全国各大法学院校前2年在信息传递方面的不足,当下我们这种模式已经不合适了。但是还有很多细分领域值得你去探索。在此给你一个反常规的认识,法律史这个相对比较冷门的专业,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关系处的就比较好,他们就有几个发展还不错的公众号,这不得不让一些专业去另眼相看,因为一些专业之间更多的提倡竞争,而忽略了资源整合。你让这些专业的学生介绍一下本学科的各个博导的研究特长,几乎都不知道,就知道一些八卦新闻。
第三个方法是培育自己的底层能力,用死磕的精神做好一件事。这是一件非常难以做到的事情,但是很多成功的人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现在有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分享给大家,那就是法律人的底层能力到底是什么?你又在上面付出了什么努力呢?其实很多人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更多的人更不清楚自己到底有何竞争力。感觉自己太无能了,是不是。怎么身边那么优秀的人。是的,对于一些无法改变的事实,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不如他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的独特优势,我们有时候过于急于往前走,而忽略掉自我底层能力的培育。例如很多法学学生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大家都知道到现实中除了浪费时间,自己很难去实现这个追求,很多人很沮丧。可是真的没有解决办法吗?不是的,法律人的底层能力就是写作与逻辑表达能力,而在这两个能力的培育上,我们做的事情特别少,甚至一些人从来没有在上面花费时间。如果你不太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拥有什么?我建议你可以从你的写作能力训练上着力,先坚持每天写一定数量与质量的文章,我想经过一定的时间你一定可以找到自己的出路。其实在当下我运营这样一个自媒体,大家通过上面的介绍也知道不容易,但是其真的培育了我的底层能力,当下我的信息检索能力,编辑能力应该处于中上等水平。很多时候你只有逼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才能够清晰的认识到自己在哪些方面作出努力。如高时间与精力的投入,让我清晰的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哪些事情可以更省时省力的完成,这就是在培育自己的底层能力。
第四个方法是放低姿态,寻求平台推动。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很多人本身的资源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用一穷二白来概括。此时当你无法获得优质资源时,就应该去认真的思考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让自己的平台更大一些,可以利用的资源更多一些。其实经过过考研历练的人都知道,如果你不可能考上清华北大人大法大等院校,你折中选择个西政西法大中南大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如果再考不上,那么选择一个211院校的法学研究生,一志愿去考还是非常有希望的,而且此时你也完成了出身改变与平台提升。说实在的,那些客观的211、985在利用上根本没有多大差别,报名限制条件你就符合条件了。你达到报名限制条件之后接下来你就主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行了,其他的根本不重要了。其实除了那几所特别有名的院校,其他的211在待遇上没多大差别。
但是对于我们个人的发展来说,不管是怎样的平台,其总是具有一些可以利用,助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宝贵资源。如果自己不能够自主成长,那么就随着平台一起成长,你为平台做点事情,推动平台成长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难。
以上是关于底层逻辑的简单共享,我深刻的知道如果此时不打住本文的写作,那么我将面临一个非常客观的现实,今天的工作无法完成,所以应该及时打住。这也属于最后一个底层逻辑,在认清自我现状的情形下,清晰的知道什么事情应该适可而止,合理的调度自己的时间与精力。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浏览一下我推荐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