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选择的痛苦与煎熬

问津学术 学术之路 2021-09-16

上午在网上溜达了2个小时,发现没有想推送的内容,于是决定到下午再来更新公众号吧。午休起来又溜达了3个小时,自己倒是听了几个小时的各种短文语音朗读,而想发的文章,特别是头条文章依旧没有出现。于是先选择吃完饭,想着晚上应该有了吧。可是,从晚上八点一直坐到晚上十点依旧没有发现特别值得分享的内容。


怎么办呢?只能自己动手写点短文,发点牢骚了。哈哈!不过不能停留在感性的描述上啊,一定要提升到理论高度。总结过往,特别是保持每日八条更新以来的经验教训,可以概括为“选择的痛苦与煎熬”。这可以解释为啥有的时候有些文章可能并非很适合本公众号,阅读量也超级平平,甚至创造历史最低,但是依旧发出来了。因为有人向我们推荐了一下,有人委托我们转发了一下,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这种情况下自己就再也不用去选择了,不用再饱受选择的痛苦与煎熬。


当然这种处理模式并非很好,但是也是一种比较正常的选择吧。这就像一些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这样的精彩讲座我也可以讲出来,但是无法每次上课都精彩啊,所以我只能选择还差不多的状态。”是的,我们没人都喜欢这种差不多的状态,轻松的度过每一天不是很好吗?


写到这里并没有点名文章的主题,也没有给出充分的论证,如果是针对热点事件的点评写成这样一定会被痛批,一定会让不少学友失望,甚至取关。因此不能到此打住,而必须去学会升华与提升文章的档次,怎么办?


不少时候我们会选择放弃,不少时候我们会选择敷衍了事,不少时候你也可以发现我们的坚守。无疑作为一名法律人,每天评论一下热点案件、事件是比较轻松的事情,既能够保证有话可说,也能够保证阅读量。不过在经历了一段刻苦铭心的经历之后,考虑到我们的读者朋友更多的是本科生、硕士、博士以及教师、法律实务工作者,我们也慢慢的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不成文的规矩“原则上不再发布非教育类的热点事件评论”。因为我们发现不少学生群体的生活状态是这样的“每月的第一周聚集于某突发新闻,第二周聚集于某明星事件,第三周又聚焦于某突发新闻,第四周又关注某一刷屏事件。我们也曾经这样生活,但是我们后来深刻的认识到虽然看一些法律评论可以增长我们对不少知识的认知,甚至是可谓收获颇丰,但是这无法建构起我们比较成体系性的知识架构,更无法很好的培育我们的思维习惯,也许我们可以对一些事件发表非常有见地的评论,但是我们很难触类旁通,也容易在不少方面形成巨大的知识缺陷,影响未来的学业与职业发展。


说到这里,不知道这样一篇短文是否达到了你的心里预期,达标否?

《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用一个暑假搞懂大数据与知识产权前沿知识!

中国政法大学2019年度拟招聘人员公示(第十七、八批)

中国海洋大学2019年秋季法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征集通知

南京大学2020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预报名通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废止部分司法解释(第十三批)的决定

安徽法治与社会安全研究中心第三轮招标课题立项公示

河南省法学会、广东省法学会推荐的第九届“全国杰出青年法学家”候选人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