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该怎样做一个博士生导师?

学术之路 2021-09-16

来源:中国科学网

作者:徐碧辉

在黑暗中手执火把为他们照明的引路人

尽管这是一个浮躁的时代,尽管学术界屡屡传出各种丑闻,抄袭,剽窃之风屡屡见诸报端或网络,而“博士生导师”这样一个原本只是纯粹学术性质的称谓也似乎带上一些荣誉的色彩,有时更沾染了权力的污秽。但是,对于本人来说,学术依然是一种纯净而庄严的事情,它带领人探究真理,寻问知识,追问人性,研究社会,如太史公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博士生便是一群在真理的道路上蹒跚而行,艰难追索的人;而博士生导师则是站在这些追索者前面,为他们引路,在黑暗中手执火把为他们照明的引路人。

为学术而奉献、为真理而献身

当然,要引路,首先要有引路的资格;要取得这样的资格,首先要有卓越的见识,审慎而缜密的思维,富于创新的头脑,从而帮助博士们在茫茫的知识和真理的海洋选择一个合适的切入点;其次,更需要导师本人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敢于直言的勇气。真理并不是任何时候都受欢迎的,有时候说甚至说出一个平凡的事实也需要勇气,而历史上,甚至有人为真理而丢掉了性命。不用说伽利略为了说出一个现在人人皆知的物理事实而下监狱,亦不用说布鲁诺为了现在看来只是常识的一个判断被残忍的烧死,就是在上个世纪,亦还有科学家为了遗传学而遭受迫害!人文社科领域中,为了几句真话而横遭灾祸的就更不鲜见了。当然,现在,科学昌明,法制正在健全。但任何时候,追求真理都是需要勇气和担当的。博士生导师是带领博士生们探究学术、追求真知的人,更需有为学术而奉献、为真理而献身的精神。

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作为一个博士生导师,应该帮助博士生们培养以下品德素质:

一,博者,博也,广博,深博,厚博也。一个博士,要求知识渊博,见识卓著,修养深厚。不一定面面俱到,但要有起码的人文社科的基础知识与修养;同时,要熟悉自己的专业领域的历史,掌握相关领域最新动态。一个美学的博士生,不但要有起码的西方哲学和美学修养,要了解中国哲学史、美学史和艺术史,还有要基本的文学和艺术素养,要有一定的文学和艺术实践(创作或鉴赏)作为基础。作为导师,就是帮助博士们储备知识,进行学术的训练,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不但要为他们开列阅读书目,还需要带领他们、跟他们一起进行哲学和美学经典的深读和讨论、研究。

二,独立思考和研究、理论创新的能力。攻读博士学位的目的是为了深层次地研究和解决问题,无论是纯理论型问题还是实践型问题,因此,独立思考能力十分重要。对于文史哲的博士生来说,有时候,能够真正提出问题并进行独到而富有启迪性的分析也许比博闻强记更为重要。在网络时代,获得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而快捷,许多传统的治学方式中需要背诵的知识可以很方便地从包括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查问。但是,富有洞见的思维,明晰的思辨能力,敏锐的感悟力和强大的理解力却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当然,另一方面,理论思维能力感悟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大量的阅读、研究、体察、开悟等基础上积累起来的,因此,任何博士生,大量的经典典籍的阅读是必不可少的。作为博士生的导师,便要在和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在指导修改他们的读书报告、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等过程中培养、训练他们独立观察思考、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博士生,通过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知识积累,已有一定专业基础,因此,在这一阶段,特别需要禀尊“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去进行真正的学术探讨。导师要引导、启发博士们在浩如烟海的知识群中发现问题,追本溯源,找到适合于自己学术兴趣而又具有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入口。

三,为真理献身的勇气,耐得住寂寞的心理。这一点,在这个“溃败”的时代,已经很少人敢认真去讲,更多时候它们被解构、反讽、嘲笑。但是,实际上,“博士”其实就应是一群“爱较真”的人,他们不满足于知道事情的表象,而要探究表象背后的本质;在某种意义上,他们犹如一些长不大的人,一直保持了儿童的好奇之心,一直要追问“为什么”,为求知而求知,一直追问到“形而上”的阶段。而要探寻真理,追究本源,探讨“本体”问题,就必须远离世俗的喧嚣,放弃功利的计较,抵制名利的诱惑,总而言之,是耐得住寂寞。平心而论,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个喧嚣而浮躁的世界,各种诱惑太多,而纯粹的学术却几乎不能带来任何实际的利益。当今的大学,有多少已沦为名利场和权力场!又有多少大学教授不顾尊严追名逐利,甚至为了一顶官帽或教授头衔不惜弄虚作假、抄袭剽窃!官场的腐败,权力的威压,正在侵蚀学术领域。但是,也有更多学者在踏踏实实,认认真真致力于独立的学术研究,保护学者的自由和尊严,传承文明的薪火。博士生导师所要教授于他们的,正是“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用追求自由和真理的精神抵制各种非学术活动或风气对学术的侵袭和损害,在某种意义上,是要培养为了学术的纯粹和为了真理而献身的勇气。

四,宽广的心胸,严谨的学风,平凡的心态,对他人、对世界的爱心。钱理群教授批判当今的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人智商高,能力强,懂得如何顺时应世去获得最大的利益。但缺乏同情,更少爱心,一切皆为自己打算。这的确是一种令人担忧的现象。博士生应该是为了研究高精尖问题培养的人才,是站在思想之塔的尖端往前看的人,也是一个社会的精英。博士生不能把博士学位看作获取官帽的一纸文凭,或是进入社会获得高薪的敲门砖。作为肩负历史和社会责任的精英,他们更须有健全的人格,清明的头脑,淡泊名利的人生观。爱心,宽容,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这是作为未来社会精英的博士生应该具有优秀品质。博士生大多已属成人,其价值观、人生观在读博以前早已成型,他们本身也有了一定的社会阅历和判别是非的能力。因此,在这一点上,导师能够起的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这就更需要导师自己首先成为他所希望于他的博士生们那样的人。

(徐碧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高校法学学科建设资讯2则

青岛大学法学院诚邀海内外英才加盟

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迪士尼“涉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罗培新教授提最佳解决方案

2019年湖南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评选结果公示

关于为新录取的赴德国慕尼黑地区国家公派留学人员预留部分学生公寓的通知

马上就可以开学听讲座了?你在调整状态还是?

南开大学法学院干部送岗会召开

北京市法学会2019年市级法学研究课题拟立项名单公示公告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