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学术之路综合整理汇编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方案,希望对其他院校的法学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有所参考。
我校校外法学实践教育方式主要有司法实践教育、立法实践教育、诊所式法律教育和海外实习实践教育,通过不同的教育平台,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司法实践教育注重培养学生在各个司法环节的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立法实践教育立着重培养学生的立法技术和立法思维。诊所式法律教育综合采用苏格拉底式教学法、对谈式教学法和个案分析教学法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法律实践思维和技巧。海外实习实践教育通过选派优秀学生到国际司法机构、国际组织等进行专项实习,丰富学生的国际法律实践经历,提高学生的国际法律视野能力。校外法学实践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司法实践教育、立法实践教育、诊所式法律实践教育和海外实习实践教育。校外司法实践教育针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证据调查、物证技术等业务,安排学生到公检法机关和律师事务所,围绕司法实务运行中的立案、侦查取证、质证、审证、认证、起诉、审判、辩护等环节进行实践教学。尤其关注司法实务运行中的网上立案、证人作证、律师会见当事人等司法实务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实践训练。同时,在校外实践基地进行证据技术实践,包括物证摄影技术,指纹的提取,工具痕迹的检验,足迹及其鉴定,笔迹、印章印文鉴定,伪造、变造和损坏文书及其鉴定,爆炸物证的检验,玻璃、纤维、涂料、油脂的检验,血液、血痕的常规检验,电子物证及其鉴定等。校外立法实践教育重点突出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民商法、经济法、行政法规等基础性法律的立法实践,采取观摩和模拟两种形式进行立法实践教育。安排学生到地方人大常委会、国务院法制办和国家部委政策法规司现场观摩各自立法流程,包括法律案提出、代表团审议、征求意见(含网上征求意见)、代表讨论、会议表决。同时,组织模拟真实立法进程,通过模拟的方式进行阶段性的立法实验,对立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专题性探讨。在整个过程中将学生扎实的法学功底应用于推进立法改革进程,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最大程度上体验立法的实际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一并实现对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符合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通过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提问与学生回答的多回合交流,在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性互动式的教学氛围与模式,指导教师通过不间断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才智,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的思维,最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采取个案分析方法,让学生从分析真实个案中发掘及了解法律的基本理念、诉讼的基本原则和程序,启发学生将所学法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司法实际和诉讼代理中。在这一过程中加强自我介绍训练,接待当事人训练,询问案件情况训练,调查证据训练,与司法机关打交道训练,协商、谈判训练,法庭辩论、辩护训练、诉讼文书写作训练,职业道德训练。我校法学院于2009年启动了“学生海外实习项目”,鼓励和推动学生参加境外法律实习,特别是到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组织实习。目前我校法学院已有2名学生赴联合国法律事务厅、5名学生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5名学生赴欧洲人权法院进行实习。为支持学生海外实习,我校法学院与金杜律师事务所签订协议,设立金杜海外实习奖学金,目前已有4名学生受到资助,赴美国、日本的律师事务所实习。2010年我校法学院正式推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国际交流基金”,每年选拔若干名优秀学生参加国际交流项目,支持该项目的目标不仅在于丰富学生的国际法律实践经历,更是着眼于将来为国家培养在国际新形势下能够代表中国立场、参与国际法律实务、维护中国利益的国际法律人才。北京大学法学教育实践基地的工作活动内容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化的整体,其围绕学生法律实践能力和素养培养的目标,一方面,由不同业务活动板块构成,各个板块既相互独立,以此体现出人才实践素养培养的不同方面和不同阶段,又紧密关联,互为条件,从而体现出基地建设的法律人才实践素养培养的全面性和整体目标性;另一方面,活动内容、操作方法和人力资源和条件的配置,充分体现出学院教学和实务领域的业务操作以及理论、理想和经验和效能的充分互动和融合,从而形成一个科学有效的法学实践教育的平台模式。基地由六个相互独立的工作板块构成,每个板块拥有自己独立价值功能定位、工作方式方法、工作人员队伍以及工作条件、制度和内容安排。案例研习与法律实务教学板块以法律实务经验、技能和道德准则的讲授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实务经验感受,工作空间既包括学校的课堂,也包括校外实务场所,工作人员主要由实务部门的经验丰富的专家构成;司法案例以真实的法律案例的分析和交流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增强学生的法律案件分析的能力,工作空间主要在学校的课堂,工作人员主要由学院教师和实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构成;学生社会实践板块以学生的社会调查能力、社会经验和社会实务问题的敏感度培养和增强为主要内容,从一般性而非绝对专业性的角度培养学生的实务心理、意识和素养,工作空间主要在社会生活各种领域,工作人员由学院教师和社会生活领域的工作人员组成;学生法律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板块以专业化的学生工作能力、个人职业规划和发展能力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优化学生的就业和职业,工作空间在虚拟职场,主要工作人员以职场领域的人力专家和业务专家为主,学院教师为辅;学生实习板块以学生的职场中的实际专业工作的操作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在学生入职前为其提供技能演练和经验增强,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寻找机会和推进,工作人员以实际工作单位的工作人员为主,学院教师为辅;模拟法庭训练板块主要是以各种法律纠纷的解决方式的模拟演练和训练为主要工作内容,以此训练法律学生各种基本司法工作或者纠纷解决的实务能力和素养,工作空间既包括真实的法庭、仲裁庭等实务空间,也包括学校模拟性的课堂,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教师和司法实务工作人员共同配合完成;法律诊所教学板块以真实的司法案件、立法活动以及社会法律发展和建设活动的实践和操作为主要内容,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增加学生的职业经验、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社会公益精神,工作空间既包括真实社会法律运行的各种职业场所,也包括学院课堂的讲授、交流和训练,工作人员由学院教师和各种相关领域的实务专家共同组成。以上各个板块,在基地法律实践教育中紧密相关,相互促进和推动发展。法律实务、司法案例、社会实践、模拟法庭的活动构成整个实践教育的基础性活动、能力训练和意识培养;法律诊所教学和学生职业学习是对整个基础性训练的实际操作和运用,同时又能够不断地给基础性训练和理论教学工作提供效果反馈和建设发展问题;而各个板块前后接续、互动循环,终极目标指向法律人才各种素养、能力和理想在实践中的打造和培养。法律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项目旨在通过整合法学院(教学、学生工作、学生社团等)和社会(校友、用人单位、专业招聘机构、就业指导机构等)等多方资源,完善法学院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建设,提升法学院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的水平,为学生搭建训练职业规划能力、提高实务能力、增强职业素养的平台,从而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规划能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进而实现提升学生就业率、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项目目标。课程具体内容包括:职业生涯设计与发展。该课程针对法学院全体学生。除法学院老师承担部分实务课程外,将主要邀请在法律领域取得显著成绩的校友和专业人士主讲。包括学者、律师、法官、检察官、政府官员、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等。主要通过这些成功人士对自己经验和教训的介绍,拓宽学生对职业的理解深度,为学生提供更为直观的职业生涯规划参考。法律职业发展训练营。该训练营招募一定规模的人群,针对固定人群进行职业伦理与道德的熏陶、职业素养与技巧的培训,采取课堂授课、户外素质拓展、座谈讨论、参观访问等形式,通过对相对固定人群一以贯之的训练,培养出类拔萃的法律人才。职业素质系列培训。该课程针对法学院全体学生。 该课程针对法律职业的特点,邀请法律职业领域的专业人士介绍所在职业的特点和素质要求,为法律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参考,从而有针对性的培养相关能力和素质。主题包括:“法律毕业生在政府机关发展的优势”、“法官职业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律师职业的特点和素质要求”、“公司法务职业发展轨迹”等。就业形势分析和政策解析。该课程主要针对毕业生。课程主题包括:“全球经济衰退对法律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影响”、“经济困境下法律毕业生的求职策略”、“近几届法律毕业生就业状况特点分析和借鉴”等。通过就业政策的解析,使得学生准确把握国家、学校以及各地方政府的就业政策,引导学生把职业选择同国家的发展需要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体现自己人生价值。求职技巧培训。该课程主要针对毕业生。目的在于培训专业之外的求职技巧。主题包括:“中英文简历制作技巧”、“英文模拟面试”、“求职礼仪规范”等。求职心理培训和咨询。该课程主要针对毕业生。目的在于让毕业生拥有一个成熟的求职心理,克服求职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障碍。案例式教学:收集与整理典型案例,特别是近两三届毕业生有关学业完成、职业选择、从业地域等方面的选择与发展,结合校友中成功与失败者的典型案例,供学生参考。模拟式教学:在求职技巧培训中侧重使用。以简历修改、模拟面试等方式,利用多媒体手段,录像、剪辑、重复播放等方式,进行简历制作、面试技巧的培训。报告式教学:以毕业生大会、主题报告或专题讲座等方式,由从业教师介绍就业形势、就业法规政策、法律人才市场动态;采取“请进来”的方式,邀请人力资源专家、公司律所招聘专家、法律专业领域职业生涯成功人士、杰出校友到校做报告,现身说法,拓宽学生视野。网络式教学:通过网络媒介,以在线学习方式,针对学生在职业适应、生涯发展和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在网络平台设置生涯规划、职业测评、简历制作、面试技巧、职场礼仪、专题点播等版块,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和指导咨询等五位一体功能。模拟法庭实训课程面向低年级学生,通过专家培训、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在案例事实理解、法律关系分析、法律检索、文书写作等基本职业技能,通过组织模拟演练在低年级学生步入法律专业之初实现锻炼、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模拟法庭实训课程面向中、高年级学生,通过课程培训、memo撰写训练、模拟法庭赛事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诉讼职业技能、规则运用能力和法律专业思维等相关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从裁判程序的视角去体验法律文化,熟悉法庭程序和诉讼角色特点,提高实务能力。模拟法庭实训课程在于通过组织主题课程、memo撰写训练、模拟训练、国内外赛事等形式加强对学生的诉讼职业技能、运用各类裁判程序规则的能力和法律专业思维等相关素质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各类裁判程序的视角去体验不同的法律文化,熟悉法庭程序和诉讼角色特点。训练营机制通过固定的研究学习时间、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相应的教材、竞赛系统等一系列机制为学生提供一个体验司法实践、求学于实务界人士、通过团体协作进行自我教育的平台,为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意识打下坚实基础,并为其与社会需求接轨提供成长渠道。课程具体包括四个板块:“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全称为“Philip C. Jessup”国际法模拟法庭辩论赛,是由美国国际法学生联合会(International Law Students Association,ILSA)主办的专业性法律辩论赛,被誉为国际法学界的“奥林匹克竞赛”。 该辩论赛的宗旨为在全球范围内推动对于国际公法的学习与研究,并通过模拟国际法庭审判的形式来加强学生运用法律进行专业辩论的能力。比赛以英文为工作语言,分为两步:各国主办者在ILSA的协调与指示下举办国内选拔赛,选拔出优胜者;国内比赛的优胜者将获资格代表本国赴美国华盛顿特区参加国际决赛。 本项目面向法学院部分同学,旨在培养实务能力。根本目标是通过比赛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其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促进我院学生成长为适应法治建设和工作需要的法律人才提供一个实践的平台。“贸仲杯”国际商事仲裁模拟仲裁庭辩论赛是由国际贸易仲裁委员会举办的国际商事仲裁模拟比赛。该项赛事以国际商事法律问题为主,以仲裁的形式进行比赛。分为国内赛和国际赛,在国内赛获得前两名的队伍可直接参加国际赛。该项赛事以英文为工作语言,需要较高的法律功底和英文水平。本项目面向部分同学,培养比赛人才。根本目标是通过比赛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促进我院学生成长为适应法治建设和工作需要的法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的平台。“理律杯”模拟法庭比赛是全国高校就民商事领域开展的模拟法庭比赛。该项赛事以民商事法律问题为主,以模拟法庭的形式进行比赛。该项赛事需要较高的法律功底、法律文书写作水平,以及优秀的临场辩论技巧。本项目面向部分同学,培养比赛人才。根本目标是通过比赛锻炼学员的法律思维、提高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为促进我院学生成长为适应法治建设和工作需要的法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实践的平台。法学院模拟法庭比赛是法学院学生会学术实践部与模拟法庭训练营联合举办的大型比赛。活动面向全院学生,以淘汰赛制选拔优胜者予以奖励。比赛由法学院教师及已经参加过校外大型模拟法庭比赛的高年级学生担任评委。旨在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术进步、推动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其特点是打破年级限制,给更多的同学参加模拟法庭比赛的机会,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学习,在模拟法庭比赛中提高专业素质。此外,北京大学法学院还将进一步拓展国内外模拟法庭赛事,建立包括哥本哈根国际谈判大赛、国际刑事法庭模拟法庭比赛、国际人道法模拟法庭比赛在内的一系列赛事体系,力争形成以赛代练的法律实务能力训练平台。该计划拟面向低年级学生以workshop模式,以演讲技巧、辩论技巧为训练内容,通过专家培训、模拟训练等方式,培养、提高学生演讲、辩论等基本职业技能。由学院相关部门联络、筹备,在学院内、跨院系之间组织演讲、辩论等比赛,通过实战在低年级学生步入法律学习、执业的道路之初实现锻炼、提高基本技能的目的。该计划可细化为如下具体工作:1、专家培训:邀请相关教师为学生讲授演讲、辩论技巧,并结合法律职业特点,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提供指导和方向指引。2、模拟训练:根据专家培训和指导,就相关技能和主题在训练营内组织模拟训练,通过学生的互评和自评,促进相关技能的提高,同时养成和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3、赛事组织:由相关部门组织演讲、辩论赛事,锻炼学生的综合技能。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诊所现今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主题内容或两种诊所,一是诉讼法律诊所,二是立法建议法律诊所。诉讼法律诊所以民事、行政、刑事案件的代理咨询活动为主要内容,立法建议诊所以起草并推动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建设和完善为主要内容。在一般层面上,北大法律诊所的课程目标有两个大的方面,其一是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法律职业思维和职业技能训练,结合具体的主题内容,包括案件法律问题研究能力、法律检索能力、法律文书写作能力、会见当事人等案件咨询能力、证据调查、出庭等案件代理能力、法律或规范性文件的撰写能力、相关的公共游说推动能力,谈判能力、调解能力,社会调查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其二是,在以上的具体能力训练过程中,通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分析和解决方案的创设与实际操作,培养学生敏锐的职业意识、高尚的职业理想、健康的职业心理与职业精神和端正的职业态度与职业道德标准。诊所法律教育的核心工作方式是指导学生操作社会生活中的真实的案件,其据此与理论知识讲授或者讨论式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进行严格区分。这种方式具体可以分解为如下几个基本方面,其一,诊所的教学素材必须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案件或真实项目工作,而不是案例,每个学生必须进行真实案件或者工作的操作;其二,诊所的课程运行必须由学生自主进行操作,以学生操作为主,以老师辅导为辅。学员自主计划、安排案件代理和其他课程工作的内容和进度。指导老师主要为学员提出建议,但不决定以上内容。但在重大问题上,如出现危及当事人利益的情况下,指导老师可以进行干涉;其三,诊所的课堂必须以计划制定、执行和评估为主线的参与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方法为主,而不是讲授式;其四,诊所的运行空间不仅仅包括课堂,还包括课下指导和社会实战,诊所行为要服务于社会法治建设和发展。近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参与程度越来越高,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领土领海边界争端等矛盾冲突也日益凸显。清华法学院将培养国际型法律人才作为自己的战略发展方向,致力于探索一条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近年来,法学院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改革,包括双语课程和全英文课程建设、LL.M中国法项目(招收外国留学生,全英文授课)、开办“国际班”(从优秀本科生选拔学生,强化国际法律事务学习)、模拟法庭、法律诊所、社会实践基地、国际交流等,均投入较大力量培养和训练学生处理国际法律事务的能力。目前我院实践基地主要限于国内,今后,法学院试图建立另外一种实践教学模式,即与国际型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相适应的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处理国际事务的机会和平台。譬如,与国内外国际机构合作建立国际实践基地。为了实现这一设想,我院已与世界银行签署了推荐学生实习的备忘录,与WTO上诉机构也正在积极商谈派遣学生实习。希望能够搭建起国际实践基地,并将此基地做实,申请国家级实践基地,以满足我院人才培养的战略需求。同时,以此国际实践基地为平台,支持学生国际交流,实现全院学生40%的国际交流经历,“国际班”100%的交流经历,且争取成建制的派出,以便更好地实现实践教学目的。
CSSCI核心期刊投稿方式汇编!(重要收藏)
北京市法学会2018年市级法学研究课题结项通知
山东大学法学院刑事合规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首届“刑事合规理论与实务”高端论坛议程(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