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复盘自我的法学教育——观《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期有感

赵广开 学术之路 2021-09-17

昨天,《令人心动的offer》第二期正式上线了,如果第一期的内容更多的还偏向于八卦,不需要太多的思考,只需要感慨点赞,那么第二期的内容对于我们这些法律人的知识储备就有一定的挑战了。

为了便于理解,本文先短暂的跟大家简单回顾一下本期的内容:首先呈现了实习第二天大雨倾盆,梅桢迟到的情节。接着公布第一次课题的成绩排名以及各个实习生向代教律师的请教过程。紧接着就是发布第二个实习课题,要求八位实习生就“美颜直播打赏”的案例展开辩论,这也是本次节目最主要的内容以及看点。最后是辩论结束公布结果,反思与庆祝。

基于本文的关注重点在于法学教育与法律人的成长,因此各种八卦问题就留待其他人点评吧,下面将以自我复盘的视角反思我受到的法学教育

一、初识法学教育

本文暂且不讨论步入法学院之前自己志愿填报以及最终的录取问题,仅探讨进入法学院后真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在本期节目中,邓冰莹提到其大学四年一直都在打辩论赛,现在反思一下也许我们真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真的从法学辩论赛开始。可是,很遗憾的告诉大家,我缺席了,而且四年都处于缺席状态。

虽然已经无法清晰的记起刚入学一个半月的所经历的大小事情,但是还是可以比较清晰的勾勒出当时的大致情景:9月12、13日报到入学,熟悉环境,进行简单的校情教育、校规教育,突然就是军训生活,持续到9月30日,中间穿插着一些日常教育工作(如军训理论课、各种比赛活动),不过此时的我们还未真正的经受法学专业教育,法学课程的学习还需要等到十一放假开学之后才有。

从10月8日到1月16日,短短的100天就是我们很多人的第一上半学期真正的学期安排,除去考试周、平时的周六周日,留给我们上课学习的时间非常少。而此个阶段,大家也知道课业负担还是非常重的,诸如英语、计算机、高数、体育、大学语文、思想政治类课程等等都要在这个阶段开展,因此留给法学专业课的学习时间每周大致为8个小时。当时只有一个感觉,真忙,这门课上完上下一门课,从早上八点一直上到晚上十点,自己基本上不需要思考太多,跟上上课的节奏即可。

大一上学期安排了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制史三门课程,其中中国法制史更多的偏向于记忆,这也是自己大学期间课题笔记记得比较多的一门课程。而法理学则偏向于理解,但是很显然那时的我们是无法理解的,因此听起来并不轻松。反倒是宪法学,理解与记忆同步进行,感觉学到了很多法学知识。

那时每天异常忙碌,一有空闲时间就被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活动以及填写各种表格所占据,因此当时大部分的状态是除了被动接受,基本上不主动请缨给自己添加负担,而辩论赛很显然就是一个比较费时间的事情,而且大家对辩论赛并没有清晰的认知,更多的还是口才的展示吧。因此最终的结果是口才比较好的上,代表班级、年级、学院参与各种比赛,而对他们的训练现在看来并不是法学专业的辩论赛,而是一种偏技巧的辩论赛。后来经过观察,深刻的认识到这种辩论赛培养的弊端,而且好像一直处于没有多大改观的状况,这不得不说跟整个大的竞争环境有关。即整个学校的风格就是这样的,你一个小的法学院系必须遵守这种规则,而且缺乏必要的法学专业老师指导,因此只能随大流吧。

就这样,大学四年自己对辩论赛并没有非常渴望的需求,身边的同学好像也处于这种状态,当然作为学生干部也要经常去为辩论选手加油助威,不过更多的还是看热闹的心态,偶尔会有要不自己也试试的冲动,不过辩论赛并未纳入正常的教学计划,除了学院组织的、学校组织的,你作为学长学姐是没有机会锻炼自我啦!

写到这里必须明确的告知一个基本事实:那时的我们还都很穷,买不起电脑,学校也没有足够的经费配置电脑让我们用于日常的学习。现在还可以清晰的记得当初学校的电子阅览室才几十台电脑,而能够使用的还不到一半,而且人非常多,经常排队很长时间,再加上一个小时一块钱,不便宜啊,不会轻易去用。

当然也要感谢当初处于这种状态,因为在12.4普法宣传日宣传材料准备时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电脑知识的欠缺,文字写作的欠缺,文档排版知识的欠缺,信息检索能力的欠缺,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中在这几个方面知识的知识、技能的提升是非常明显的。从当前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当年的这种情形已经有非常明显的改观,大家基本上不会因为资料贫瘠而不能好好学习。

本部分需要复盘的内容基本如上了,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周期短、任务繁多、资源匹配不到位,欲哭无泪。整体下来,这一学期下来我们的大学教育水准并不比名校差太多,甚至我们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对知识的求知欲异常强烈,而且养成了认真学习的好习惯,还是应该庆幸的。后来寒假放假前,自己在图书馆找到几本偏案例分析的法理学、宪法学教材,看后收获颇丰,让自己的基础打的还是比较好的。至少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了解了何谓法学,法学的基本思维习惯以及学着像法律人一样去思考。

二、刑法、民法学习重磅来袭,法学教育的关键所在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以及慢慢熟悉大学生活,接下来的三年半才是一个学生成为优秀的法律人或成为一个法学概念背诵者的关键时间段。同时这段时间也才是真正意义上考验一个学校整体教学水准以及学习氛围的关键时间段。一个优秀的学生基本上可以在这三年半的时间中收获其法律生涯的全部基础条件与准入证,但是不少学子收获的可能只有没有多大意义零散的法学概念。

站在当时的情景下,自己一定不能比较清晰全面的概括自己大学四年应该掌握的知识结构与人生技能,但是在当下的我基本上可以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一个优秀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为:认真阅读学习了30本以上的人文社科作品(经典与实用同在),基本的法律常识与法学理念,基本的语言文字功底,基本的检索技能与学习方法,基本的生活、学习、工作技能。

一个优秀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应该经历的重要时刻为: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备考、人生的第一次公开演讲、人生的第一次郑重自我介绍、人生的第一次专业实习、人生的第一次求职、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面试、人生第一次组织的活动、走上重要的颁奖平台、全流程参与某一竞赛活动、参与社会实践、协助处理一起法律纠纷、遭遇一次重大的打击(挫折教育)。

一个优秀的法学本科毕业生应该拥有的人生第一桶金为:一张法律资格证书A证、一份满500分的英语六级成绩单、本科学历学位证、研究生入学通知书或者入职offer、一份自己需要的其他技能证书(如驾驶证、教师资格证、注会、证券从业资格证)。当我们拥有这一桶金的时候我们将对自己的人生充满无限的遐想与自信。

当我们拥有上述知识与技能时,不管我们走向职场将遭遇什么,也不管我们日后是否还要进行法学研究生教育,只要我们日后继续努力奋斗,我们的人生整体上会过的比较顺利,人生遭遇的挫折会少很多。但是如果我们欠缺其中的某一块,那么我们日后需要付出沉痛的代价来弥补自身的不足,甚至我们将永远错过。

大学期间,刑法、民法的学习是我们法学本科教育的分水岭,学的好我们会明显的感受到努力与收获同在,如果学不好,那么我们会产生自我怀疑,厌恶或者惧怕法学教育,其他科目的学习也直接受到影响,甚至最后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应付大学的教育。

毫无疑问,刑法、民法两门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需要付出的学习时间也非常多,需要其他相关学科以及资源的倾斜,更需要进行比较系统的知识结构搭建以及思维的不断训练与强化。回顾当时的学习情景,首先呈现的是教材选用的失败以及配套图书资源的匮乏,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日后的学习与提升。在当下的中国法学教育界,特别是名校好像有人特别反对某工程教材,认为这是扼杀法学教育、限制学术自由的表现。对此,我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从来没有公开的支持过这种观点,虽然他们的理由写的非常好,论证的非常充分,但是我知道这只是他们心目中理想的法学教育图景。确实在一些院校实现了,而且效果很好,但是反观中国当下的法学教育,特别是法学本科教育,我们是无法支持这样的主张的。

当下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单位654所,我们曾经单独一一的推送各个培养单位的简介,当然存在很多师资力量配比非常好的院校,但是也存在不少院校的师资力量配置严重不到位,例如某院系只有10位法学教师。可能有人说这些院校就应该取消法学本科教育,但是不是他们说取消就立马取消的,在中国法学本科教育也不应该成为精英教育,它是也有客观需求与自身存在价值的,我们不反对有实力的院校进一步提升教学的水平与档次,但是我们反对不顾普通院校学生客观现实的绝对化建议

虽然读法学本科时我们绝大部分都是成年了,但是相当多的法本四年级毕业生也不清晰何谓高质量的法学教育,法学教育应该怎样提升,我们应该掌握哪些基本技能。即便是很多研究生,始终他也不清楚何谓某学科的经典教材以及我当前应该阅读哪本书。当下中国的法学教材市场真可谓鱼龙混杂,如果我们不做适当的限制,当一个学生有钱买一本他喜欢的书,或者学校图书馆有这本书可以借时,没有问题。但是就怕如我们那时一样,一方面我们没有认识到何谓好书,也不太清楚怎样学好专业课,另一方面我们很多学子真的没足够的钱去购买书。或者我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当我们发现时已经晚了。

可能接下来的内容让曾经的老师们看到会伤心,但是这确实是我们自己的直观体验:我们法学本科阶段的教学水准太差啦,当自己走出去之后才发现自己当初基本上啥也没学到,除了期末考试时背诵了一些知识要点,与别人的差距太大了。

当然不可否认,近些年来大部分院校法学院招聘的教师为博士生,他们都经历过名校的系统法学教育;但是,过去十年以及当下不少普通院校的教师还是硕士学历,他们并未经受非常系统完备的法学本科教育,加上过去外出学习交流的机会比较少,以及老师的工资低,很多老师的教学还是以背诵某一教材作为自己教学的主要来源,我们当初听到老师说他对比了十多本教材给我们讲课时还是非常感动的。

但是请注意此处的但是,他对比了十多本教材,而这教材是哪些?出版时间是什么时候?谁写的?他们是否看了最新的司法解释、法学核心期刊论文?是否了解最前沿的学术知识?不要告诉我你本科生不需要关注这些,说了你们也不懂。说实在的,如果我们对中国的法学教材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会发现他们正在教我们十几年前的知识,甚至一些错误的知识。为啥会是这样呢?因为相当多的教材相互抄写,没啥区别;相当多的教材过于陈旧,没有及时修订;老师没有钱每年都购买新版本的教材,他还在用一些很旧的教材。他们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研究最新的学术论文,更没有精力研究如何把这些最新的内容引入正常的日常教学中。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法学课堂的时间有限,按部就班的按照一本教材讲下来更符合客观现实。不然要么老师受不了,要么学生受不了。

还有一个事情是非常关键的,那就是所谓的教研组并不能很好的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我们的客观经历是,大一的时候老师用教材讲解法学知识的概念、特征、区别,大二的时候如此,大三的时候如此,大四的时候还是如此。你说这样的教学学生能喜欢吗?能真正的提高吗?不能!但是为啥就不能改变一下呢?因为是多个老师讲的,你让哪个老师提升一下高度都难,毕竟课时相同,待遇相同,平时的讲课水平差不多,怎么可能出现一些拔高的教育呢?

就这样,我的法学本科刑法、民法知识的学习你不能说一点也没有学会,但是说实话没有从根本上得到很好的提升,当我不再学习该学科的时候,很明显的我基本上半年内就把知识给忘完了,当我想捡起的时候想到的学习方法还是看教材,背概念、特征、区别。当然这里面我们学生的责任也很大,因此我们至始至终没有真正的明白何谓法学教育、何谓法学学习,我们应该学习什么?掌握什么?哪些是可以偷懒的,哪些是绝对不能偷懒的。

这里简单的举个例子:每次期末考试之前,大家一定要让老师画一下重点,即便老师不画,一定有人画。那就是一定会出现一个当时学生非常感谢的考试要点总结者,他通过自己辛勤的学习、总结,把所有可能的考点以及需要背诵内容总结成5-10页纸的内容,其他人只需要认真背诵一下就可以通过考试。从学生知识掌握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总结非常必要,但是从最终的效果来看,这些行善者培养了相当多的平时不学习,期末不复习的不合格法学生,效果是让他们顺利的通过了平时的期末考试,后果是他们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学习提不上兴趣,法考考不过,毕业难找工作。好事办成了坏事。

由于当时的刑法学总论教的比较好,自己学习的也想当比较到位,加上学完之后自己经常看一下学术文章,以及自己法考备考、法学考研备考,刑法学复习是我关注的重点,因此来说我的刑法从本科毕业时的状态来说总论学习的水平处于全国上等水平,至于后来怎样,那就是后话了。而民法的学习说实在的,一直没有上道,因此当我观看第二期的内容时只能用惊叹来做总结,里面的8位实习生太优秀了。接下来的部分我们就必须直面一个法学教育的痛点问题。

三、知识的巩固

在上面的部分我们提到了一个教学中的问题,即如何协调不同教师之间的教学安排,最好能够做到环环相扣与相互提升。我们整体的感受是,在这方面老师们之间的协调太差,而我们自身又没有真正的做好高强度学习的准备。

先来说我们自身的问题。作为一名法本大学生,我们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到法学本科学习的特点以及法学职业自身的要求。在本期节目中,我们看到8位实习生为了准备第二天的比赛熬夜到深夜,李晨更是熬夜到凌晨五点。从自我的直观感受来说,我们没有经历过这些,也没有经历过多少高强度的训练,这不得不说是人生的一个遗憾。现在每当我跟别人分享经验时我总会冷不丁的建议你去参加某个比赛吧,你去参加某个夏令营吧,你去参加社会时间吧等等。因为我知道只有经历过这些他们才能够深刻的认识到平时遇到的那些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我现在依旧清晰的记得我第一次看到清华大学法学院某一本科生为了某一个国际比赛付出完完整整一个学期的时间时的惊讶,在当时自己的脑海中想到的还只是逃课、纪律这些东西,根本没有认识到人生(包括学习)不应该只有循规蹈矩的生活,而是应该拥有为了某一目标全身心的不计回报的投入付出。是的,为啥我们不能用一个学期的休学换取自己彻底的改变呢?因此当时只能抱怨老师们之间的不协调,安排的不合适,但是并没有找到合适的处理办法,更没有为了实现目标而全身心的投入。

其实,这也应该成为我们大学教育的重要一环,接受挑战,接受不一样的生活。从当前我的状态来看,我就不是在过绝大多数法律人在过的生活,虽然因此付出了极高的代价,但是我坚信未来一定会有很好的结果。接下来我们说说教学的问题,这不是一个教师能够改变的,但是我希望每个教师都能够深刻的认识到这个问题,并且一定要清楚明白的告诉自己的学生。注意,我们老师可能无法改变,但是你一定要尽到告诉学生真实情况的义务,也许你改变不了,但是学生知道后可以通过自我的努力以及班集体的整体改变而扭转不利的处境。

我们每个任课老师都知道自己教学的短板以及可以拓展强化的空间,大部分时候还清楚的知道如何更加便捷的发生质变的提升。如我们一个教授90名本科生的法律实务课教师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逐一锻炼学生的文书写作能力,但是只要我们能够告诉学生客观现实,并且去需求一些方法,这个问题并非没有解决的办法,只不过你愿不愿意去做。例如我们在讲授课程时不是简单的告诉学生一个文书应该具备哪些要素,而是附带一篇自己总结的常见错误汇总发给学生课下学习。我们可能没有时间与精力逐一批阅学生的作业,但是我们可以请高年级学生参与到评阅中,或者让他们自己集体去讨论评议某一份作业,这些都是达到理想目标的做法。

再如课程之间的不衔接问题,我们老师可以通过召开组会,协调安排,相互听课的方式以及一起举办学术讲座的方式去弥补这个不足。我们看到不少院校抱怨平时请不到名家来做讲座,经费也有限的,那么何不利用一下本院老师的资源。难道我们老师自己没有自己的研究专长,不能够通过自己一个月深入细致的研究某一问题而形成一份很好的讲座稿,我想这些都不应该是非常难的事情,只不过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校这样做。甚至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院校的老师竟然发布公告邀请本院的老师做讲座时还很惊奇,想直接听该老师的课不就行了,为啥还要听他的讲座。现在看来是否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

回归到本部分的主题之一——知识的巩固,我想在本科阶段一方面是学生的自我课下复习、读书,另一方面就是学校安排的课程以及课程讲授的内容与方法应该有衔接性与层次性、多样性,不要只是换了一个老师讲授基本相同的内容:概念、特征、区别。

四、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经历过实践的人对法律问题的处理更能得到认可,上手也快。而在我们当下的法学本科教育,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就是理论与实践的严重脱节。如果说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比较很好全面的掌握理论知识,那还可以接受,但是客观的现实是我们很多学生一方面理论没有学好,另一方面对实践更是一无所知,这就不是我们能够接受的了。

在本节目中,我们看到何运晨是一个既了解司法实践又掌握比较扎实地法律知识的人,因此表现的相对比较好。但是比较致命的点是其在团队组建与领导方面还存在不足以及做了一个不太好的选择,因此以失败告终。那么我们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做到很好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推进呢?现在很多老师并没有清晰的答案,认为这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不过本文倒是认为在当下这是一个相对很容易实现的任务,只不过需要老师的担当与学生的配合

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发展与普及,我们接触真实案例的机会增多了,而且也能够通过网络便捷的观看庭审直播、查看裁判文书,甚至现在已经有很多的仿真系统可以供我们使用。另一方面,我们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方式正在更加便捷高效,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学生的能力已经得到显著的提升,而且学生可以利用的锻炼机会越来越多。

让我们简单概括一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元凶在哪里:一是司法实践比较封闭;二是参与司法实践的成本高;三是学生没有资格参与司法实践;四是得不到很好的指导;五是沟通成本高。六是老师也不了解司法实践。我们那时候上述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一个很难化解的问题,但是在当下我想没有人再觉得是非常难的问题了。

一是当前的司法已经很公开了,而且当下很多热点案例层出不穷,其中所展现的事实与证据甚至比法院获取的还多,我们可以通过看庭审直播、看裁判文书的方式,甚至我们学习行政诉讼法还可以通过申请行政公开的方式体验学习。在很多时候我们还可以在网上看到多方的观点与评论分析。这些都可以作为我们进行实践练习的好素材。

二是通过仿真系统,或者组建模拟法庭,组织比赛的方式,学生参与模拟司法实践的成本并不高,而且我们也可以旁听案件,现场感受法庭审判。更何况,我们也可以参与到法律援助案件中。

三是指导与沟通的问题,现在越来越多的法律实务工作者在法学院担任实务老师以及越来越多的老师参与司法实践,只要学生有需求还是很容易得到指导的。且现在不像之前必须跑到办公室或者打高昂电话咨询,现在直接通过微信、QQ联系与交流已经非常方便快捷了。

但是此处必须提示一个问题。诚如我们在《令人心动的offer》第一期留给法学师生的十个问题一文中所言,如果学生的实践锻炼不能够得到很好的监督指导,那么学生很容易走偏,因此在这方面需要应该努力。再一个就是理论与实践必须很好的互动结合才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不能重视实践了就忽略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五、综合技能的提升

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不得不佩服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出来的李浩源,其在第二次实习课题中表现确实令我惊奇。其实这不是名校学子第一次让我震惊,我发现他们不仅仅是一个方面做的比较好,而是有自己比较明确的优势,并且基本上不掉链子。本次五院四系学生组成的这个团队,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他们发挥出了他们自己的比较优势。

对于本次节目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本文限于篇幅以及有自知之明就不再过多的赘述。在此就想提一点:即李浩源处理问题是有一套自己的思路的,这跟他经受的法学教育是分不开的。在很多时候我们也在反思当前比较流行的一些案例分析思路,我们是应该认真的学习掌握还是遵循我们固有的处理方式呢?我们深知如果想掌握这样一套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需要经过大量严格的练习的,虽然我们自己可能不会去强化联系了,但是我们很愿意分享给在校的师弟师妹们。如民法的请求权基础分析,刑法中德国采用的案例分析路径,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如果回归到反思我们的日常法学教育,普通院校可能没有师资能够开设这样的课程,但是我们可以推荐学生阅读这样的书籍并且可以尽己所能的帮助学生成长。至少可以鼓励学生参与一下这方面的夏令营或者整理一些这方面的材料分享给学生。

由于本文写的有点长了,而且主题不是很突出,本来想结合本节目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分析的,但是现在只能先暂时打住,留待日后再写吧!感谢大家阅读本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中山大学2020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章程、招生目录发布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为你点赞!
全国法学博士报名条件限制汇总
法学圈的90后到底多大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