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鑫教授 :矢志为学淡名利 笃行育人写春秋

学术之路 2021-09-17
一位心系天下的刑法学者,数十载行走于国家法治建设的征途,为法治中国事业披荆斩棘;一位德才兼备的教师,七尺之躯立于方寸讲堂,几十年默默育人,无私地成就了无数法学英才,为依法治国播下希望的种子。他是董鑫,一代德高望重的法学宗师!
董鑫,1926年7月生于昆明。1945年9月至1949年7月在云南大学法律系读书,1949年8月毕业留校任助教。1950年9月至1952年7月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读首届研究生,毕业后返云南大学任教,被评为讲师。1953年9月全国政法院系调整时调到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任教,1979年起任硕士生导师,1981年升为副教授,1986年升为教授。
2014年9月,董鑫被中国刑法学研究会评为“资深刑法学家”。
学者初心,矢志做学问
“莽莽神州,已倒之狂澜待挽;茫茫华夏,中流之砥柱伊谁?”1945年,国家动荡不安,局势风云不定,踏入云南大学校门的董鑫,开始真正接触到现实中的社会生活。面对法制崩坏的疮痍山河,年少的董鑫深刻地认识到法律对一个国家的现实重要性。抱着青年学子关心时政的热情,有着赤诚爱国之心的他没有选择理工科。“法律和政治更加贴近社会和现实,我没有做政治的头脑和想法,我想学好法律,以后可以用法律知识为社会做些事情。怀着这般单纯朴实的梦想,董鑫最终选择就读于法律系,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到了对法律知识的不懈追求之中。
四年后,勤奋的董鑫以优秀的成绩毕业,留校做助教工作。纵使生活清贫,面对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苦闷,他却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日日不辍、致力学问。“我掌握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心向学的他,在任教一年后舍弃了稳定的工作,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攻读首届研究生,从此真正开始踏上了学者之路。
“我不适合搞政治,我也不贪图优渥的条件,只要能够清清淡淡地教书育人,既可以精研学术,也可以为人民做点事、为社会培养需要的法律人才,我就很满足了。”执教后,学有所成的他不忘自己的初衷,全心全意投入到对学术的研究之中。在承担司法部的研究课题时,他撰写了《刑事被害人学》论著,前瞻性地提出了“应加强对犯罪学、刑事政策学、刑事被害学等学科的研究,以更好地解决预防犯罪的问题;应从法律上保证被害人在诉讼中的权利,建立有条件的刑事被害人补偿制度”等堪称经典的刑法学观点。
师者志趣,俯身孺子牛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1952年开始正式从事教学工作的董鑫,心怀为新中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和法学教育事业贡献心力的信念,一心扑到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1978年,我校正式复校,董鑫又重新回到久别的讲台,长期被压抑的工作热情一下子迸发出来,他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的指导工作,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草拟。78、79、80级的师兄师姐们,都不同程度地接受过他的教导。
“师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董鑫不仅以其渊博的学识令师生赞叹,更以其无私的德行折服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学生“老师与学生教学相长,老师不贪求回报、不敝帚自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我作为老师最大的快乐。我只想我的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贡献比我大。教师要立德树人,要教学生科学做事,教学生道德做人。德才兼备,德字为先!”师者,乃人之模,道之范也。为师者,要有大才大德、诲人不倦之品质。作为老一辈教育家,董鑫不仅是一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刑法学巨匠,更是一位真正的师者,一位“品行之师、学问之师”。
董鑫始终劝勉当今学子:“现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学生无冻馁之患,可坐大厦之下而诵书求学,并无奔走之劳;时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若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因心不专耳,而非他人之过!”他真诚地希望学生“要注重品德修养,充分考虑好自己的人生方向,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去做应该做的事。”而对于现在很多学生存有功利化的学习动机,他提出要宽容看待:“时代在发展,社会的改革开放带来这种影响不可避免,但只要是合理合法地追求功利化其实也无可厚非。一个人,为什么不可以追求对自己好的东西呢?
芬芳满园,桃李天下知
董鑫老师为人低调、谦和。虽然外表严肃,但外表的冷峻并不代表内心的冷漠,董老师打心眼里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董老师教学的时间里,凡有同学病了,他都会亲自去探望,在这些游子远离家乡的岁月,这种关切是何等的温暖人心!
“董老师对研究生的指导不仅要求严格,而且十分认真。记得在写研究生毕业论文过程中,董老师不仅给予精心指导,在批阅论文时连标点符号也不放过,有错误之处,都一一加以改正。”董老师的得意弟子、法学院教授李永升这样回忆道。
李永升教授至今仍想感激的是,董老师不仅在他做学生时给予了很多学习的指导和人生的建议,而且在他也成为一名教师之后,仍然传授他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董鑫老师是我一生的恩师。”李永升教授感慨,“只要是同学需要他,他就会尽可能地帮助他们。”受到董老师的熏陶和影响,李永升教授就曾化名“艾兴”默默捐款帮助有困难的人长达数年之久。
“现在是我一生中最好的时候,能够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能够看到中华民族的复兴指日可待。唯一的遗憾就是现在我老了,很多新的著作和理论非常好,我很想看,但是已经看不完,也学不完了!”董鑫老师的满足与遗憾令人感动和心酸。
本文综合整理自西南政法大学。

深切缅怀2019年离我们而去的法学前辈们!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