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带大家认识3位博士!

学术之路 2021-09-17
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
2004年5月14日,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南京师范大学田家炳楼南楼602室响起了如潮的掌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清秀女孩手捧鲜花,噙着热泪向给予她掌声的师长和同学们致意。因为那一天,她在这里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她就是被誉为中国第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博士”的侯晶晶。

命运的磨砺和坚强不息的守望

1975年,侯晶晶出生在安徽省当涂县。本来她也和其他孩子一样,有着健康、幸福的童年。而且从小她就展示出了与众不同的天赋,1979年,侯晶晶的父母尝试着将不满4岁的她送入小学一年级。没想到她竟在一次测验中考了个语文数学双百分,让老师和父母惊讶不已。
然而,命运似乎和她开了一个玩笑,正当侯晶晶无忧无虑地上着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不幸降临了。一天夜里,侯晶晶突然感到下肢不适,站不起来。父母急忙把她送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横贯脊髓炎"。还好,在家人的精心照料下,侯晶晶的病情有了好转,也没有耽误学习,并在1985年以当涂县全县第五名的优异成绩升入初中。
可谁也没有想到,噩梦才刚刚开始。1986年的一天,11岁的侯晶晶再次站不起来了。经过南京一家大医院的专家会诊,她的病最终确诊为"脊髓血管畸形"。这个病症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性障碍,部分还会引起神经系统损害,严重者可对脊髓直接破坏或压迫,使脊髓功能丧失。侯晶晶的病症不轻,只能静静卧床,不能翻身,不能坐起,身体非常虚弱。随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家人带着她辗转各地求医,可病情依然不见一丝好转。看着辛苦的家人,侯晶晶一度想到了轻生。
最终,侯晶晶还是顶住了,轻生只是懦弱的人的想法,而小小年纪的侯晶晶在父母的爱中感受到了什么是坚强。1988年,远方姑妈的一封信对她的人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是一封热情洋溢、充满了温情的信件,鼓励侯晶晶自学成才,还建议她学习英语,正是这封信,在家人的支持下,侯晶晶开始了长达10年的自学之路。

求学路上的艰辛和永不言败的斗志

身体上的苦痛是外人难以理解的,年幼的侯晶晶一边要与病魔作斗争,一边还要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来进行学习,但她还是一直坚持着,1989年,她逐词逐句地学完了高中英语全部课程,1993年侯晶晶又用同样的决心学完了中学其他各科课程。1997年4月,22岁的侯晶晶通过了英语本科17门课程的自学考试,而且每门功课平均分都在80分以上。但她没有满足,他还有更高的目标:研究生。
但是,因为她身体上的原因,一些学校将她拒之门外,就连父母都失望了,可她怎么也不甘心。最终,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部的老师们被她顽强的意志和诚挚的态度打动,接受了她的报考。结果,侯晶晶在140名考生中名列第一,最终被破格录取。
侯晶晶终于迎来了求学之路的春天,2001年6月,侯晶晶跨专业考上著名教育专家朱小蔓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在导师精心指导下,她写出30万字的毕业论文,2004年5月以全票通过论文答辩,获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轮椅上的女博士。同年,南师大教科院将她留校任教,从事研究生教学和科研工作。

无悔的青春和绽放的生命

从双腿残疾的小女孩到轮椅上的女博士,再到执教大学讲台,侯晶晶深感“教育对人的生命力有着一种巨大的唤醒力量”,所以她对教学工作的质量十分看重,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她,就在教学科研上拼命的下功夫。
对坐在轮椅上教书的她来说,授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每次都要由先生开车至少40分钟护送到教室。上课时,学生们有时会发现侯老师“变高”了,那是因为她腿部痉挛得厉害,需要双臂支撑起身体才能缓解。
侯晶晶还开创了用英汉双语给硕士生上教育哲学课的先例,这让学生们不仅能够提高英语水平,还能接触到国外第一手研究资料。在网上测评中,侯晶晶连续两学期被评为"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
多年来,侯晶晶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负责和顽强的拼搏进取精神,先后荣获"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苏省三八红旗手"和"全国自强模范"等荣誉称号。
多年如一日,攻坚克难、拼搏进取、爱岗敬业、奉献社会,侯晶晶的事迹被写入苏、皖中小学德育教材,被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栏目、《人民日报》、中国人民广播电台等十余家国家级媒体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在侯晶晶的脸上,我们总能看到自信且阳光的微笑,让人很容易就被她的笑容感染,忽略了她其实只能坐在轮椅上的事实。然而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铸就了那无悔的青春,用20年的顽强拼搏,写下的那部生动的“励志教科书”。

北大第一位博士,终生未能评上博导

1995年中国政府首次提出“科教兴国”战略,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国家按计划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越来越多的孩子走进了学校,一步步登上学术的座座高峰,很难以想象在二十年前,在本科生都很抢手的中国,如今,博士生虽不是遍地开花,但也不算罕见。

1998年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时候,北大曾展出了一张具有特殊意义的博士证,这张博士证是1983年颁发的,证件编号001,博士证的拥有者张筑生也是北大第一位博士,他也是北京大学的一名数学教授,大家都很清楚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能拥有博士学历意味着什么,可是这位名师却终生未能评上博导。

苦等多年终读研

1940年,张筑生出生在贵州省贵阳市,在上学的时候,张筑生就凸显了他在数学上的天赋,1965年,25岁的张筑生考入了四川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的他出于对数学的热爱,原本想进行深层次的研究,但是早在1966年,我国就废除高考,高等学校停止招生,自然张筑生就不可能读研了,出于现实因素他只能暂时放弃进一步学习,但是内心一直有着继续深造的执念。

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第二年,张筑生就考上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研究生,在北大,他的数学天分得到充分的发挥,他也如愿圆了自己的读研梦。

北大首位博士生

再一次进入校园,张筑生仍旧心无旁骛地进行自己的数学研究,在数学界,曾获费尔兹奖的美国著名数学家史蒂文•斯梅尔曾提出过“四大猜想”,这种难到世界级数学家的问题,竟然被张筑生解决了一个,原来在张筑生1982年的硕士毕业论文里,他将“四大猜想”中的一个给攻破了;

这在北大数学系引起一阵轰动,也是出于对张筑生学术水平的肯定,当时的答辩委员会经过商议后,一致同意授予张筑生博士学位,要知道在中国当时还没有博士生,并且也才刚刚开始实行学位制度,所谓“万事开头难”,时任北大校长的张龙翔对此十分谨慎,因其一念之差,张筑生错失全国首位博士生。

第二年,张龙翔校长专门组织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论文答辩会,那次答辩会非常壮观,张校长请了一百多名专家,而答辩生只有张筑生一个人,结果也是意料之中,就这样,张筑生成功博士毕业,他的博士证编号001,他也因此成为北大首位博士生。

终生未能评博导

北大博士毕业后,张筑生前往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做访问学者,希望自己的学术研究与国际接轨。1986年,张筑生回到祖国,进入北大任数学系教授,刚刚从美国回来的他被学校安排了一个硬任务,学校希望张筑生编写大学数学教材,事实上,在大学任教的老师心里都很清楚,编写教材称不上一个好差事,甚至可以说是吃力不讨好,如果可以基本上没有多少人愿意干这活。

当时在北大,科研成果是评职称的奠基石,只有拥有科研成果才有职称上升的可能,而悲催的是科研成果是不包括编写教材的,编写教材又是一件费时费力的辛苦活,如果答应编写教材,张筑生是没有时间继续自己的学术研究的。

可是面对学校领导的安排,张筑生欣然接受了,他立即放下手中的课题,全身心投入到教材编写中,此后5年时间里,张筑生白天给学生们讲课,夜晚就根据课堂讲义挑灯夜战,正是因为张筑生的笔耕不辍、呕心沥血,数学专业经典书籍《数学分析新讲》一册、二册、三册相继问世。

后来,张筑生被查患上了鼻咽癌,即使遭受病痛的折磨,他依然没有放弃编写教材,他编撰的教材在今天仍具有实用价值,令人可惜的是,这些凝聚张筑生心血的教材并不算是科研成果。

事实上,在张筑生编写教材的同时,1995年,他又接手了一个新任务,这个任务就是担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国家队主教练,虽然这也是对张筑生数学能力的肯定,但这又是一个大学教授都不愿意接手的工作。

因为这项工作既不出科研成果,也无法计入教学工作量,因为这项工作基本上没有正常的固定的工作时间,又无法准确确定具体教学工作,并且谁也不知道未来会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又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工作,可是这一次张筑生又选择了接受,并且这一干又是五年,并且还是在生病期间。

在张筑生的带领下,中国队在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中连续五届获得总分第一,其中有三界所有的选手都获得了金牌,这也创造了世界奥林匹克史上的奇迹。而这些荣誉是张筑生用生命换来的,他为了让队员们发挥最大潜能,取得优异的成绩,自己想办法出题,自己琢磨教学方法,而他身体状况每况愈下,癌细胞转移了,到了2001年已经是肝癌晚期了。

2002年,这位伟大的数学教授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间,带着对数学的热爱去到另一个地方,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把生命都奉献给数学的教授终生未能评上博导,每次都是差一点点,就是因为他没有足够的科研成果,我不知道他在弥留之际是否会后悔,会遗憾,如果是我,我会遗憾。

什么是科研成果,科研成果的本质还是用来造福人类,张筑生编写教材惠及无数学生,担任主教练带领队员走向世界,赢得奖牌,这是为国争光,这些价值足以和科研成果相匹敌,可能对于张筑生来说当不当博导对于他来说并不重要,因为他已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热爱的数学事业,否则他当年也不会欣然接受学校的安排,不管怎样,他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是大家心中的“博导”,虽然张筑生已经逝世十几年了,但是在中国数学史上一定有张筑生的名字。

文/刘白惜

高颜值医学博士爆红网络,17岁读大学,25岁读完博士


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医生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那些无私奉献的医生,更是受到大家的尊重。2020年,我们看到太多关于医生的故事,我们在感动的时候,也意识到他们的不容易以及在救治病人的时候,需要面临的危险。
随着大家对医生这个群体的聚焦,关于医生方面的信息,也牵动着无数人的心。在春节期间播出的一部关于医生的纪录片,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这部纪录片的名字叫《中国医生》,相信很多的网友都看过。这个纪录片的主角是位高颜值的医生,也是笔者要介绍的人物。
这位爆红网络的医生名字为徐晔,今年刚好28岁,现在是南京鼓楼医院烧伤科住院医生。可能江苏的网友就会知道,鼓楼医院在江苏是非常的有名,是三甲级医院。能够在这里成为医生,说明他的能力是得到医院的认可。
其实,徐晔不仅长得阳光帅气,而且还是一名学霸。他的聪明程度比普通人要高很多,在小学和初中的时候都曾跳过级,在17岁的时候就参加高考,被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录取,并且还是本硕博八年连读。
笔者可以为大家科普一下,中山大学的中山医学院,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医学院,临床医学类专业更是学校的王牌。能够考上这个专业的学生,高考分数肯定是非常的高,厉害的学生能够达到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因此,从这里就可以知道,徐晔是一位真正的学霸。
在读大学期间,徐晔曾经发表五篇高质量的SCI论文,总影响因子达到20分以上,自身还拥有一项研究发明,获得国家专利。这也证明徐晔在专业实力方面还是很强的,也为自己将来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顺利读完博士后,25岁的徐晔进入到南京的鼓楼医学工作。在这三年里,是他积累经验的时期,科室里的各种杂活以及常规的治疗,都是由他来完成。在纪录片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他平时的工作是非常的繁忙。
作为一位新生代的一生,他明白自己的职责。在这个行业里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可能还会因为紧张的医患关系,使自己遇到各种办法。但是,徐晔依然选择勇往直前,因为他知道这条路始终是要有人走下去,既然自己选择学医,那就应该义无反顾。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的教学楼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救人救国救世,医病医人医心”。这句话始终影响着中山大学的医学生,徐晔也是受到影响,也明白医生的最终目的。
虽然现在的徐晔已经在网络爆红,也引起很多人的注意。但他始终明白,自己是要回归平凡,只有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才能够救治更多的病人,所以他现在变得更加低调,更加努力地学习。


编后记:每个人都可以书写自己的不平凡故事,希望大家一起加油!


国务院: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硕士研究生扩招5%,这个省定了!
研究生扩招实锤?这个省官宣:多招5%!
教育部发话了,法律硕士今年或将扩招,目的很现实!

加码抢人!这个城市再出新政:最高800万购房补贴,本科以上外加每年1万租房补贴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