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律途法评》:首本由学生运营的学术电子刊征稿啦!

学术之路 2021-09-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Legal Road Author Legal Road


我们准备做一份学生刊物,为我们自己。





我们是谁


本刊定名为《律途法评》,英文名Legal Road Law Review,本刊依托于Legal Road(李狗肉)微信公众号与社群平台创立。本刊以“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学”为办刊宗旨,实践分享精神助力高校学子勇于探索学术写作、科研攻坚之路。

Legal Road(昵称:李狗肉),是一个优秀法律人的聚集地,一个优质分享的汇总平台。我们成立于2020年1月,基于微信平台,通过严格审核机制,选拔优秀法律人才,搭建高效的交流社群。我们试图破除信息壁垒,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打造法律朋辈的优质圈层文化,促进优秀法律人共同体建设。自成立之后,我们以动态的机制经过审核与筛选汇聚了众多小伙伴,通过社群的分群矩阵将多方面与法律职业相结合,在属于我们的星球坦诚交流、共同进步。目前,李狗肉公众号已有近4000名关注者,李狗肉社群已累计受理入群申请1000余份。为维持社群交流氛围,现社群人数控制在400人左右,群友均就读或毕业于各大知名法学院校,有着丰富的学术、实务经验,形成了互通有无的良性互动氛围。同时,李狗肉也积极以周报、分享会、实习指南等方式对外输出,让更多青年法律人得以拓宽眼界,看见法学路上的无数种可能。可搜索Legal Road关注公众号。

我们发现,当代法科学子面临着重重压力的包围,升学、毕业、实习、求职是我们诸多痛点最难以回避又乐在其中的人生阶段。但我们也坚信,是分享让优秀的我们不再孤军奋战。自社群创立以来,我们汇聚于此,讨论新修的法条和司法解释,讨论LexisNexis和Westlaw的使用诀窍,讨论实习的得失与哀乐,讨论未来的选择……在这一方小天地里,我们用青年学生的热情和温情温暖着法条的冷峻和职场的残酷无情。


何为“为自己”而做的刊物


即将问世的《律途法评》,是对分享精神的又一次延续,也是对信息、资源共享的进一步凝练与升华。在青年法科学子面对的诸多挑战和压力之中,有些是外部客观环境所造成的冲击和刺激,如信息壁垒、焦虑营销——信息分享的初衷即在于此;但有些挫折却是我们必须历经修炼方可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学术写作、科研攻坚是高校学生的本职,也应成为优秀人才的本能。这条学术之路所必经的诸多坎坷,不仅是由于我们青年学子的畏难情绪高涨,更多还是因为这条路本身就密布着荆棘窒塞:

(1)科研过程到学术成果的幸存偏差:科研的沉没成本是相当惊人的,一次成功往往是以无数次的失败为代价的。青年学子有着初生牛犊的拼劲,却往往只看到成果的耀眼,以致满腔热血被劈头盖脸的冷水浇灭。所以,我们创办学生刊物的目的,首先在于帮助各位迷茫而又执着的青年学子一窥学术之究竟,为学术征途做好万全的预备。

(2)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方向错位:从学生到职业工作者,身份的转变不仅意味着心态上的调整,也需要在知识专长和业务习惯上完成适应。不同的学识和技能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人才供求的错位其实是在所难免的困境。但不要忘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个体,学校所培养的和市场所需要的,并不是抽象的知识或技能,而是每一个具体的有血有肉的人。在我们的刊物里,我们所期望的不仅是学理或技能的激烈冲撞,还有每一个丰富且深刻的人格得以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3)小我意识同大我情怀的激烈碰撞:回望选择法学专业时的心境,相信每一位法科学子都有着自己的法治理想国。无论是正义、权利抑或人之尊严,这些赤子之心都是弥足珍贵的。然而,社会现实和经验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独善其身乃至明哲保身才是首选之策。在这片生活和现实的阴沟里,我们希望以文会友,为法科学子绘制一片璀璨的星空,偶尔抬头,探索宇宙浩渺之余,也可顺便缓解低头坐姿引发的肩颈酸痛。
阅人生,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读者而相异。观听殊好,爱憎难同。一份作品,尤其是学术类的刊物,不能满足读者的要求,是没有市场的;但若完全地迎合读者,最终也将失去读者。我们认为适时推出的《律途法评》,不啻为对作品与读者关系的一次探索:作品之内,皆是读者;读者之中,又蕴养着潜在的作者。一份“为自己而写、为自己而学”的刊物,不仅是组织者与编者的不竭工作动力,更会是全体社群参与者的生活慰藉、灵感源泉。

法学的路上很热闹,我们是被撒在路上的一个个小人儿,但从踏上路途开始,期望为中国法学发出哪怕一丝丝光的理想就从未停歇。



如何实现“自己运营”这份刊物


(1) 总体构想
我们将从电子期刊开始做起,虽然没有现有传统的纸质期刊那样的批准书号,但我们保证只会有这一点不同,我们有着同样对学术尊敬的心。

考虑到创刊初期投稿和审稿等诸多事宜,拟定本刊为一年四期的季刊,我们将在金秋九月、众多法学院开学之际推出创刊号(9月20日)。之后每一期将在每年九月、十二月、三月、六月准时面世。

我们只关心每一个真诚思考过的声音,不因你的身份区别对待。不论你来自哪所学校,不论你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影响稿件录用只有唯一的标准:来稿本身的学术价值。我们期待8000-12000字以内的言之有物的文章,鼓励欢迎12000字以上的优秀文章。

禁止一稿多用,这涉及到学术道德,但我们并不禁止甚至鼓励一搞多投。我们也做过投稿人,我们感同身受。如果您的来稿同时被我刊及其他期刊同时录用,请您不必顾虑,遵从自己内心选择,但请告知我们结果。

凡被录用稿件,视为向本刊无偿转让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汇编权等知识产权,我们也将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权,不对主要内容进行修改。如作者不愿意稿件在“Legal Road”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后续推送,请在邮件投稿中注明。我们也将在您需要时并经您同意后提供您的个人联系方式,帮助您与更多学界同仁建立联系。

(2) 栏目与内容
在栏目设计上,我们希望兼扣学术、实务两端而执其中,以体现出我们对“为自己而作”期刊的构想:

A. 论文。论文与学术文章是不同的,请参看梁慧星老师的论著;同时希望一篇论文可以有一个命题thesis,请参看刘南平老师发表于《中外法学》2000年第1期的“骨髓”与“皮囊”一文。

B.  译文。要求版权无争议,来稿请附授权证明。好的译文也能带来令人兴奋的学术体验,我们十分欢迎经典或前沿文章的译文作品。因人力所限,本栏目目前仅收英文译文,来稿请附原文。

C. 实证型文章。无论何种形式,田野调查、访谈还是大量的案例分析,新材料或新方法都能生产出优秀的文章。

D. 实务型文章。在律师接触每一项新的业务中,都会进行法律研究,思考实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在法官遇到每一类新案件时,都会仔细法律推演,力求依法裁判的公平公正;还有检察、监察、公证、法务、公安,等等。无论是何种职业,只要是实务中的疑难问题、新兴问题,我们都欢迎您提供一份对解决问题卓有成效的答案。可参看《法律适用》、金杜研究院公众号文章。

E. 综述。写好一篇综述确实困难,令无数学术新人望而却步,但我们相信一篇好的综述具有千秋之功。

F. 法条评注。民法典出台前后我们看到学界进行了很多法条评注的工作,我们也期待您可以将自己对某一法条的观点与我们分享。可参看天同诉讼圈的“民商辛说”栏目,或其他关于评注的介绍。

G. 再写判决。你是否对热点案例有着自己不同的裁判观点?你是否对经典案件想有自己不同的论述?这一栏目期待有如此想法的你。早在2018年6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强和规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指导意见》,但由于多种复杂原因,时至今日仍差强人意。我们欢迎遵循大陆既有裁判文书格式下充分说理、论证严密、引用准确的判决再写。

也许无法保证每一期都能出现以上全部栏目的文章,但我们保证全年四期中各栏目的全面均衡。在稿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进行专题组稿,使得大家在相同问题上进行更高效的思想碰撞。


(3) 编辑与审稿
我部现有8名编辑进行全部审稿工作,全部编辑将按照来稿内容分入三个审稿组:私法组、公法组和理论法组。在此基础上我们严格遵循三审制度,来稿经过主编初步筛分后,分给三名不同审稿人独立进行一审,通过一审的稿件将经过全体编辑二审,通过二审的稿件将被送往外审专家进行三审,最终确定录用。一审结果将在收稿之日起七日内回复,最终录取结果将在三十日内告知。另有技术编辑1名。

(4) 对外交流
学术的生命力不只在于创新,还在于分享、碰撞。我们将逐步与其他编辑部建立合作机制,探索分享会等多种形式,谋求进一步发展完善。

注:感谢中国政法大学赵铭杨同学提供期刊名称。本刊物名由社群成员提供并投票产生。

蔚泽洋,1998年12月生,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香港城市大学商法与公司法方向LLM,中国政法大学交换。IELTS7分,具有法语基础。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法学院本科生课程改革项目一项,某公司委托横向课题两项;参与十三五规划课题一项,法学院科研激励课题一项;获广东省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会会议论文三等奖,第六届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竞赛三等奖,中山大学法学院第八届论文大赛二等奖,六次奖学金,毕业论文被海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年会分会暨首届南海中青年学者论坛“医疗卫生中的伦理与法律问题”学术研讨会接收并收入论文集;曾任中山大学法学院院报学术讲座报道记者,《中山大学青年法律评论》第四辑、第五辑编辑,曾为《地方立法研究》期刊负责采编系统建设;参与在研委托课题一项。
魏前承,1998年6月生,重庆大学法学院本科在读,西班牙武康大学、日本国立鹿儿岛大学交换。IELTS6分,日语N2,西班牙语A1。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一项(结项成果报有关政府部门决策参考);获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级一等奖,参与第十二届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并进入国赛环节;参与2019年重庆市重大决策咨询研究课题一项。发表三篇论文,分别为:《重庆市电子废弃物回收现状及其法律规制研究》,载《资源节约与环保》;《The exploring of recycling of electronic waste in Chongqing》,被第五届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研究国际学术会议接收并收录于《Advance in Social Science,Education and Humanities Research》(ISSN 2352-5398);《以安特诺尔之子为例浅析古希腊悲剧观与英雄观》,载《屿上》(重庆大学博雅学院)。曾获2019年重庆大学“五四评优”创新创业先进个人、2019年重庆大学“争先创优”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2020年重庆市普通高校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
徐翌洋,2000年2月生,西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本科在读。现任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知行学刊》编辑,曾参与国家社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文化建设研究”的调研工作,现参与拟推省级大创项目一项。
翁明杰,1997年8月生,西北政法大学法学法学学士,现为中国政法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方向硕士生。参与编写《中国法治政府评估报告(2019)》(2020年出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一篇《行政立法过程中公众参与的困境及纾解》,(《唐山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参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等部门委托的多项课题。
蒋婉,1998年5月生,牛津大学法学学士,牛津大学MLF。IELTS8分,具有拉丁语、希腊语和德语基础。曾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实习,参加ICC,任校刊编辑,参加上海市模拟法庭。校院综合奖学金7次。
丁一,1999年4月生,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推免至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方向硕士。CET6(570+),IELTS6.5分。曾获西南政法大学优秀毕业生,2019年法学院优秀学生干部,2018年度西南政法大学科技学术创新先进个人,2017年西南政法大学三好学生。曾获重庆市级宪法题材征文比赛二等奖、西南政法大学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主持西南政法大学科研项目三项(两项已结题),获六次校级奖学金。曾任法学院学生会副主席(分管学术部等),曾作为会务组成员和随行翻译协助“2019·南南人权论坛”活动。
狄磊,1997年9月生,西南政法大学人工智能法学院基层卓越法治人才实验班法学学士,中国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人权法学硕士研究生。荣获各级个人、集体荣誉逾30项:2017年参加中国模拟联合国大会,获得中国联合国协会颁发的个人奖项“Best Policy”最佳政策能力,校综合奖学金2次,学术训练项目获奖2次,2020年“七一红旗”表彰“优秀党员”。参加首届中国青年人权论坛,撰文《中国人道主义精神中的普遍人权观——基于人道主义的中西路径对比》,入选会议论文集,并在论坛闭幕式代表第一分论坛青年学者作“构建中国特色人道主义话语体系”的总结发言。集文《病菌、权利与法律:法科生的疫情思考》刊发于知名法学学术公众号,获付子堂校长2次公开点名表扬。曾任国家人权智库、西南政法大学人权研究院研究助理。主持省部级课题《基层巡回审判模式的实践反思与功能强化研究》一项,参与重庆知识产权协同保护中心课题一项,均顺利结项。
张家铖,1998年5月生,中共党员,山东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研究生将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本科期间学术经历集中在宪法学与行政法学,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项,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多项。本科期间获省、校级各类荣誉三十余项,曾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两篇。曾任《山东大学法律评论》编委、编辑部主任。
洪松,1997年9月生,厦门大学2016级法学院法学学士,推免至厦门大学攻读国际经济法方向硕士研究生。本科期间获厦门大学德贞奖学金与福建省“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主持厦门大学两项大创项目,分获厦门大学优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厦门大学法学院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一等奖以及厦门大学优秀调研报告奖。


1.我们只关心每一个真诚思考过的声音,不因你的身份区别对待。不论你来自哪所学校,不论你是本科生、硕士生还是博士生,影响稿件录用只有唯一的标准:来稿本身的学术价值
2.征稿形式:论文、译文、综述、评注、再写判决等。
3.我们期待8000-12000字以内的言之有物的文章,鼓励欢迎12000字以上的优秀文章。
4.要求查重率不得超过20%,希望作者在投稿时另附个人稿件查重报告。
5.引注体例参考采用最新的法学引注手册。论文之引注请务必核对准确,一旦发现引用不实,本编辑部有权拒绝来稿。
附:中国法学引注蓝皮书《法学引注手册》正式面世,35家单位联合制定、法学期刊研究会推荐使用
6.禁止一稿多用,这涉及到学术道德,但我们并不禁止甚至鼓励一稿多投。我们也做过投稿人,我们感同身受。如果您的来稿同时被我刊及其他期刊同时录用,请您不必顾虑,遵从自己内心选择,但请及时告知我们结果。
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提交来稿word文档,邮件主题“投稿+学校+本科/硕士/博士+名字+论文题目+具体投稿栏目”
投稿邮箱地址:legalroadlawreview@163.com
稿件录用工作全年进行。我们严格遵循三审制度,来稿经过主编初步筛分后,分给三名不同审稿人独立进行一审,通过一审的稿件将经过全体编辑二审,通过二审的稿件将被送往外审专家进行三审,最终确定录用。一审结果将在收稿之日起七日内回复,最终录取结果将在三十日内告知。

本刊不设置截稿日期,但考虑到版面限制,部分录用稿件将会在第二期《律途法评》刊出。



1.稿件知识产权

凡被录用稿件,视为向本刊无偿转让了信息网络传播权、复制权、汇编权等知识产权,我们也将保护作者的署名权和作品完整权,不对主要内容进行修改。如作者不愿意稿件在“Legal Road”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做后续推送,请在邮件投稿中注明。我们也将在您需要时并经您同意后提供您的个人联系方式,帮助您与更多学界同仁建立联系。


2.暂行激励机制

凡申请加入编辑组并被最终录用者,可无条件加入李狗肉社群;凡稿件最终被录用的投稿作者,可无条件加入李狗肉社群。


我们作为自发公益分享性质的学生群体,暂时无法提供稿酬,但我们相信一个志同道合的社会和公开发布的分享平台会是吸引同道中人的最好理由。


本刊不会以任何理由收取版面费,如有发现请联系李狗肉社群创始人邮箱 

804224330@qq.com 举报。


3.未尽事宜请联系: 

狄磊,leidee920@foxmail.com。


致力于打造优秀法律同辈的圈层文化,
搭建最真实、有效、优质的信息分享平台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