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群体逐步转向个体!

赵广开 学术之路 2022-10-05
大家好,截至当前问津学术自媒体联盟主要由微信公众号学术之路(创建于2015年3月,11.4万人关注)、考博之路(创建于2013年12月,4.8万人关注)、法研在线(创建于2017年6月,4万人关注)、问津学术圈(创建于2015年1月,3.4万人关注)、问津学术(创建于2018年5月,2.6万人关注)、问津学术服务号(创建于2018年5月,6796人关注)组成。同时还在百家号、新浪微博、网易号、搜狐号、一点号、大鱼号、人民号、快传号、头条号、触电号等多个平台发布。

鉴于时间、精力有限,过去4年曾全职运营微信公众号,达到预期的关注人数。公众号关注人数增长陷入瓶颈期,此时很多运营者的逻辑是再想方设法提升关注度,但是自2020年开始我们就开始深刻认识到自我能力的局限性,以及过度追求流量可能让自己无意识之中陷入深渊,而忘了来时路,最终万劫不复。因此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我们正式启动运营逻辑由面向群体逐步转向个体的转型,也许未来我们还会重新转向群体,但是在接下来一定周期内,我们会偏向个体。

群体、个体的提法也算是我们的自我创造我们认为两者的群别在于:

一、群体更关注流量,个体更聚焦问题。当前绝大多数自媒体都是群体导向的,都极致追求流量,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一些个体性的问题可能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关注。比如考博账号,推送清华、北大等名校的阅读量注定是推送鲁东大学、长春师范大学、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等院校的几百上千倍,因此当下几百上千个账号推送名校的,而这些招生人数特别少的院校很少有人关注。之前我们曾经推送过:我们为什么要为一个二流甚至三流院校的法学代言一文,其背后的逻辑也是类似的。

甚至在关注个体的过程中会出现,你的付出与努力仅且只有一个人从中受益,此时应该怎样抉择就是非常考验人的。当前我们的账号很显然是面向群体、面向全国的,因此假如某个招聘公告、招生公告仅录取1人,按照流量逻辑我们是不愿意推送的,因为不会带来流量,甚至给我们带来很多困扰。例如很多人看到我们推送某一个内容了,就要求我们推送同类但是根本没有阅读量、对读者也没有多大价值的内容。如何精准高效地搜索到学术之路公众号推送的历史图文?

当然这中间的平衡是一个大难题,因此我们的标题中含有“逐步”两字,并且我们通过一定的行为也在打破某些困局,例如学术讲座信息的推送在我们创建群组之前只能单条推送,但是现在不需要了,因为我们可以一键转发到讲座群,实现信息传递。

二、群体更聚焦吸引新用户,个体更注重服务长期读者。如上文所述,基于流量逻辑,大家必须考虑投入产出比,这样会不自觉的追求更多关注度,吸引更多地新用户关注,并且新用户善于提出新需求、新批评,这样更强化这种倾向。而长期读者之所以长期关注,主要是过去、现在的某项服务让自己受益,而且自己已经成长很多,清楚地知道公众号运营的艰辛,很难在现有基础上提出更富有新意的需求,甚至在某个时刻由于看厌烦了选择离开。我们想转型的方向是更加注重解决读者当时当下的客观需求,认为新用户虽然重要,但是长期读者的需求更重要、更应该及时满足,因为他们曾经陪伴我们走了很长一段路,彼此熟悉、信赖。

三、群体可批量化服务,个体必须个性化。比如考博账号如果是基于面向新用户的逻辑,只需要推送更全、更新的考博资讯即可,而面对个体的逻辑则是找到其考博的痛点、助力其多角度反思总结找到突破点并督促其达成既定目标。既然是个性化的,那么投入的时间精力是非常多的,而且很多时候结果并不理想,因为并不是所有目标都可以达成。如考博这件事在当下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考生注定是考不上的,即便其再努力。

当然上述总结并不是特别精炼、精准,只是把我们的观察与思考分享出来。基于上述观察,我们决定即日起转向面向个体的服务运营模式。一方面坚持当下公众号面向群体的推送逻辑,另一方面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到现有关注者身上,具体化、赋能化服务,助推一个个问题的破解。

在此,必须在此先郑重声明:我们的力量仅是第三方力量,非常有限,因此绝不应该取代当事人、对方的努力,主要其辅助、助推职责。这在前些天我们推送的困局与贵人一文中也有所体现。希望大家能够对我们有一个比较客观的认知,不要期望我们能够帮大家解决大部分问题,这是做不到的。

那么我们希望做哪些事情呢?以及如何参与其中呢?

诚如我们之前多次强调的“很多问题经过认真思考、提问就不再是问题”。因此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帮助大家过滤问题,助力大家提出一个真实可解决的问题,这样基本上可以破解百分之八十的问题。我们采取的策略是多次强调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及指出部分问题的问题所在,帮助更多人掌握提出好问题、真问题的能力。在此之前我们已经通过300余场直播、数千次群组指出“这个问题没啥用”以及近万次不回应个体咨询进行了培育。当然收到的更多是抱怨、不理解,但是站在当下我们觉得是时候跟他们再次提这个问题了请认真思考一下你提的问题是真问题吗?有可能的解决方案吗?是在寻求心理安慰还是其他?你的身份是?这个身份要求你应该掌握什么能力,提前做哪些工作?对方是谁?你们之前是服务关系吗?他能够解决你的问题吗?这个问题是即时性还是长期性的,对别人的期待合理吗?

当然上述问题提出来显得非常没有人情味,太需要强化服务理念,这也是未来很长时间我们需要破解的难题,本质上也是面向群体与个体的差别。即我们过去强调群组内提问、强调自行检索、强调静候等待、强调认真阅读入群规则、强调具体明确的问题、强调...全部是基于群体逻辑,追求性价比最大化。

同时为了最大化减少在这方面的时间消耗,我们也会通过填写文字需求的方式过滤到一些问题。

接下来是我们想努力开展的第二份工作:需求调研、梳理。即通过调查问题、群组交流等等方式让大家反馈自己的真实具体问题,一些问题通过图文、视频进行解答,一些问题进行对接服务,最终促进问题的解决。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因为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掌握提出“真实具体问题”的能力,以及特别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表达、反馈。如要求添加你为好友,一问一答的跟你进行交流,不喜欢看群公告及本文,然后按照自己的设想进入群组、填写需求等等都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解决了这些形式问题,还有一个现实难题就是如何破解这些问题,特别是很多确实是“真实具体问题”,但是跟他不匹配的问题。如考博真题问题,当下绝大多数高校仅且进入面试的人才需要解决这个问题,更多的是八成的考生根本不会遇到这个问题,因为他们进不了面试。你说他刚开始迫切的需要真题怎么办?这里面就涉及到什么是真题、真题的构成、真题的作用、可能的出处、获取的成本等等问题。因此背后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破解。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你是考生还是辅导机构研究人员。现在很多考生都致力于成为辅导机构研究人员,而忽略了其仅是一名考生而已,自己的目标也不是成为一名辅导机构研究人员

我们需要开展的第三份工作是对部分疑难问题进行资源对接、人员对接以及组织研讨、提出解决方案。这是一项我们之前做的非常差的一项工作,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如何进行更合理的定价、支付相应人员费用、解决方案落实等。未来我们会不断努力,争取在这上面有所作为,毕竟这也是收入来源的主要途径。

上面的文字写的并不清楚、也可能产生多种理解,因此必须举几个简单的例子让大家有更直观的认知。咱们就以几个需求为例吧。

需求一:考博。对考博进行更全面、具体的阶段、服务划定,让成员提出一个个当下阶段其遇到的现实问题。如当下很多人可能考虑我是毕业直接工作呢还是直接读博?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解决这个问题,而是具体、细化这个问题,并且了解背后真实的个体及需求,很显然在此过程中会延伸出无数个具体小问题,最后才是根据我们掌握的上述信息给出工作还是读博的建议。

需求二:脱单。之前我们是直接把大家拉到省市群内,然后大家自由发挥。很显然这样成功的概率是非常地的,那么怎么办呢?必须让构建所有人员的信息需求库,打通信息壁垒,并且进行适当方式的展示及推荐。由于涉及到个人隐私及存在较大风险,还需要我们付出超多的时间与精力才能解决,一直在探索。

需求三:发论文。其实本不想据这个例子,不过我们举的这3个例子都有一个共性特点:长期性、复杂性、个性化。即我们首先应该先明确具体的需求阶段及遇到的具体问题是什么?是论文选题、框架、研究方法、初稿、修改完善、投稿流程、版面费中的哪一个问题还是所有问题,有什么具体的需求,哪些需求是可以实现的,哪些是不可以或者没必要的,对应的时间限度要求是什么?现有的资源是什么?等等。然后才是跟踪破解一个有一个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部分问题我们可以解决,超多问题需要求助外援,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时间消耗,因此请大家耐心等待。

最后,鉴于当下我们已经有12300余人在我们的企业微信群内,因此本项工作的开展我们会主要利用群组进行。当然此时一个现实问题也就出现了——企业微信群?哪里?怎么进?哈哈哈,这个就留给广大读者自己解决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