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政学子 | 张子敏:在国际知名期刊发稿的本科生

学术之路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西南政法大学 Author 西南政法大学

在案件侦办的过程中

嫌疑人会说谎,证人会说谎

唯有物证不会说谎

刑侦剧中常常

通过案发现场的足迹、指纹、笔迹

视频、图像、语音、等找出关键证据

判断真正的凶手

这样的情节

在西政学子的论文里成了现实


近日,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张子敏在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旗下《Critical Review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CRAC,2022年影响因子/JCR分区:5.686/Q1)发表题为《Recent Advances in Enhancement Techniques for Blood Fingerprints》的长篇综述类论文。据悉,这是刑事侦查学院本科生首次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校定B类论文,体现了我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和法庭科学学科建设的卓越成效。

据了解,CRAC为分析化学学科的知名邀稿类期刊,定期会向分析科学热点领域的活跃学者约稿,年均刊文量仅100篇左右。


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

在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的三年本科时光

为她的科研生涯打下坚实基础

一路“打怪升级”

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校定B类论文

已保送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研究生

……

让人看了大呼“优秀!”

接下来

让我们一起走进张子敏的“科研世界”


人物名片



张子敏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刑事科学技术专业2019级本科生。本科期间必修成绩名列专业第一,多次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本科生综合奖学金,曾荣获“校级创新能力提升先进个人”“刑事侦查学院三好学生”“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委员会优秀干事”等荣誉称号。已获得本专业推免研究生资格。



01

一步一步,科研是漫长的旅途



学术研究中,不断重复检索、阅读摘要、整理归纳这一过程,枯燥乏味是必然的。但如果我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浓厚的兴趣,我仍旧认为这件事本身充满乐趣和挑战。

为什么会选择“指印”作为自己的科学研究方向?她说:“在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中,指印是当下最为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而选择血指印检测这一具体研究方向,则是在她搜集指印相关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无意间发现在血指印检测领域继 2011 年 Bossers 等人撰写《Methods for the Enhancement of Fingermarks in Blood》后,无人对2011年至今的血指印检测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与评估,于是张子敏在与指导老师彭迪讨论后,便决定撰写血指印检测相关的综述性论文。

与实验类论文不同,综述性论文的主要难点在于对文献的搜集与整理。而在论文撰写的过程中,张子敏面临着又一难题,那就是她之前从未学习论文写作,所以在搜索和筛选参考文献时就耗费了很多时间。在撰写第一版草稿时,由于搜集的参考文献发表时间过早,材料过于老旧,不得不翻新重写。而在撰写第二版草稿时,又因为2011年之后的血指印检测相关文献资料偏少,耗费数月才搜集完成。同时,由于“fingerprint”一词在英文论文中也指代图谱、特征等,“血指印”的检索结果往往涵盖大量生物学、医学等不相关文献,需要仔细阅读摘要,而部分文献虽然提及血指印检测内容,但文章实质上并未就血指印检测方面进行研究,有时还需要通篇阅读,再挑选出所需文献进行归纳评估。

虽然综述性论文撰写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很多,但大部分都能通过花费大量时间、足够的恒心与毅力来解决。

张子敏同学查看相关文献


02

保持向上,多面开花



一定的时间规划、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学会利用“工具”、足够的耐心,构成了我的大学生活。科研是长时间段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持续的探索与深入研究。

谈及自己的学习方法时,她说:“时间规划是一定要有的,研究只是学习的延伸,本科生活的重心还是应该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其次是要选择符合自己研究方向的导师;再就是要学会利用各种互联网工具或软件为自己提供便利;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科研是一个长时间段的工作,无法一蹴而就,若研究涉及英文论文,英语水平的提高也非常必要。”

大学不止学习,科研、兴趣也可以多面开花。在大一学年,张子敏曾担任过西南政法大学学生自我管理服务委员会“学声编辑部”的干事、参加过刑侦学院的院合唱团,偶尔也会参加一些文体竞赛活动,比如学院举办的绘画作品赛、剧本赛之类的活动,并且都获得了不错的成绩。疫情期间她还参加了重庆火车站及公园核酸检测点的志愿者服务,本科期间累计志愿者时长达115小时。彭迪老师也说:“她在科学研究中也有自己的过人之处。从小接受过美术训练,让她有了一定的艺术鉴赏性,这对科研中的数据可视化和制作各类示意图很有帮助。”


关于未来的研究生学习生活,张子敏表示她仍会在指印检测这一领域深入探索研究,例如在这一综述论文的基础上,通过实验探讨当下指印检测技术生物毒性、假阳性等关键性问题的解决方案。而对于更长远的未来发展,她则是希望能够在所学专业领域继续学习深造,但具体则需要看情况而定。

向上生长,不断前进,向下沉潜,永不言弃。热爱是支撑张子敏进行科学研究的精神力量,始于兴趣、终于坚持、成于热爱,这样的热情像长途航行中的灯塔,始终指引着她前行。


03

在西政,有良师



来自导师的指导与不断督促,让我能够在科学研究的漫长过程中坚持下来。在彭迪老师的耐心指导下,我也收获了平时课堂中所未了解的。对我来说,在撰写中所获得的经验与教训比发表论文本身更为宝贵!

在西政,她找到了自己的热爱,也找到了一位能够让她的热爱变为现实的良师。

将知识变“现”,离不开老师的耐心教导。

彭迪老师


彭迪作为张子敏同学的指导老师及本文通讯作者,从教以来秉承“科研育人”的教学理念,坚持侦查学和法庭科学创新性人才培养工作,近年来立项省部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省部级教改课题近10项,并指导各级同学发表论文校定C刊以上文章10余篇(包括校定A刊2篇,校定B刊2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其最新成果入选科研时代锐力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成果展(第13期)。

张子敏在彭迪老师的指导下,对近两百篇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归纳了近十年来血痕检测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并对不同方法的可视化效果、适用范围、假阳性问题、DNA兼容性、血痕遗留时间鉴定等专业性问题进行探讨和展望。

在教学方面,彭迪老师也很有自己的方法。他说:“作为高校老师就要搞点研究,不可能上课说的全是几十年前的东西,照着书本念。不搞点研究,怎么知道前沿的东西,怎么跟学生讲,毕竟教学科研是相互促进的。”

彭迪老师为学生授课


谈到科学研究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时,彭迪老师说:“在科学研究中,教师应发挥自身特长,改变以往只重视科研,不重视教学的弊端,把科研研究和创新性人才培养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我校的理工科背景教师,应坚持‘科研育人’的理念,在自身科研项目攻关的同时,带动和培养有潜质的本科生参与学术研究,积极参加各级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等等,为学校多培养法技融合、文理交叉的新工科、新文科人才。”

彭迪老师指导张子敏进行相关实验


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始终贯彻学校“厚基础,宽口径”的育人方针和“德法兼备,法技融合”的刑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高度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并出台多项激励政策支持本科生参与相关项目或课题研究。刑事科学技术作为我校唯一工科专业,一直是学校“新工科”应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首要抓手。目前刑事侦查学院也在开展专业转型升级,一是开设了“法学+刑事科学技术”的双学士学位项目,这更进一步夯实了刑科学子的法学基础,为成长成才和学术研究作了更好的铺垫;二是今年设立了法庭科学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学位授权点,这也是交叉学科建设背景下的一次大胆尝试。“新工科”人才培养旨在把法学和现代理工科技术紧密结合,培养“法技融合”的应用创新性人才。



无数努力奋斗的日夜

老师的耐心指导

在这个春日

终酝酿出满园春色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让我们一起祝贺张子敏同学


推荐阅读


1.就要这么YOUNG,一起赴青春盛会!


2.四月你好!宝,你该换壁纸啦~

素材来源:西南政法大学刑事侦查学院

采访:韦文雪

文字:韦文雪

图片:张子敏

编辑:韦文雪 唐豪恩 杨星月

执编:韦文雪

素材审核:梁坤

责编:吴洁 杨倩

审核:邓小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