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毕业难!高校,实行末位论文淘汰制

学术之路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塔 Author 数据洞见未来

此时,毕业论文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悬在无数学子头顶。

残酷的是,这把剑即将斩去20%的人。

前段时间,上海某985发布2023年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管理方法,要求不少于20%的末尾论文为“不通过”或“论文需大改”。即便你的论文已经达到毕业要求,但评分落入后20%,仍有可能被淘汰。

图 | 20%的末位淘汰制

社交平台上的许愿锦鲤,重新活泛起来。运气,在充斥着各种各样不确定因素的论文审查环节,成为了唯一的寄托。

翻越万重山

完成毕业论文并不意味着终点,相反它刚开始一场真正的历险。

正值4月,众多高校启动了毕业论文盲审工作。近些年来,由于学术不端事件频发,全员盲审基本普及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并逐渐蔓延至本科

伴随着全员盲审而来的,是越发严格的审查结果,而盲审的一票否决权更是像一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国内某问答平台上,“盲审”相关话题下哀鸿遍野。

图 | 某平台盲审话题下引发大规模吐槽

有人两个盲审分数相差近乎一倍,在内容原封不动的情况下,第二次送审顺利通过;有人已经发了2篇SCI,却卡在了盲审上;有人符合本校格式但不符合评审专家认为的格式,被打低分;有人30万字的论文,因为个别错别字和标点符号被毙……

此前,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乔中东曾公开披露,有学生收到的盲审评价意见与自己的论文方向完全无关,为了顺利启动答辩,无奈之下,学生找到评审专家,专家却说“对不起,因为粗心,我把其他评语粘贴到这个学生的评价意见里了”。

种种状况,让盲审缭绕着一层玄学的雾气。更现实的是,通过盲审也不能让人松一口气,因为前方末位淘汰正在虎视眈眈。

和上海那所985一样,学位论文末位制在许多高校中仍是主流

某财经大学规定,每个研究生答辩小组成绩后两名同学的论文,需要再提交指定的评议小组讨论最终决定是否授予学位,而进入末位淘汰的论文,修改后提交再审时,若有一项评分低于70,评阅结果即便是“同意通过”也需要对论文再进行至少3个月的修改

图 | 某财经大学的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

更甚者,部分高校或学院还将论文“末位20%警示”推广至本科生

图 | 本科生也开始实行论文“末位20%警示”

无力感裹挟着每个满心期待毕业的学生,沉浮于这场别人主宰命运的浪潮中。

论文不是标准零部件

2014年,教育部制定了《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连续两年抽检不合格的高校将被约谈,甚至有可能面临撤销学位授权的危机。

同时,在破五唯的大环境下,高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发表论文,与之相应的,是毕业论文的不断收紧。

种种缘由,倒逼着高校在毕业论文审查上持续加码

然而,论文并不是算术题,有绝对正确的答案。评审专家会有各自的学术观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评价论文,总不可避免地掺杂主观因素。

论文的作用,在于通过讨论,拓宽人类认知的一点边界。正因如此,论文评审是通过性测试,而不是竞争性测试,“一篇毕业论文不能通过的原因只能是这篇论文水平不够,而绝对不能是因为别人的论文做得更好”。

图 | 不要让论文变成一种竞争

从企业“狼性文化”引入的末位淘汰制,背离着论文评审的初衷。在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看来,论文审查是帮助已有80%基础的人成长起来,而非把他们毁于最后的20%,因为“解决矛盾远比激化矛盾更有意义”。

更隐秘的不安在于,为了不被末位淘汰,论文只能迎合学界主流观点,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学术氛围下,创新的火光被泼了一盆冷水。

今天我们说末位20%要严格把关,更像是对待标准零部件,给它设定一个指标,不能让次品流出。这是对物的逻辑。

需要一点时间

以对待人的逻辑,在论文审查环节的加码,本身就是一种偏离。

一个人的能力显然不能被20%明码标价。学生开悟时间有早有晚,有些冷门研究方向天然不占优势,还有平时表现优秀的学生,阴差阳错在毕业论文上失利……

高校需要的是,帮助末位学生努力提升,使其达到毕业水准,而不是一刀切地淘汰

一些高校开始回归冷静。

较早实行论文末位制的北京理工大学宣布停止末位审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也从2021年的开题考核开始,决定取消原有的10%末位淘汰制

图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取消末位10%淘汰

正如清华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传毅所说,“研究生质量培养的重点,应放在导师指导和培养环节优化上。当审查本身承担了评判论文是否通过的责任,会在一定程度弱化导师和培养单位的主体意识。”

只有从入口发生改变,才能一路传导,最终在出口产出真正意义上的优秀论文。

当然论文仍需要接受审查,只是这时的审查不再是拴住学生的镣铐,而是论文质量的保护符

由于盲审通过研究主题、关键词等少量信息“指派”的专家很难做到精准匹配,论文很可能在“最熟悉的陌生人”手中被误伤,因此保证“小同行”审查迫在眉睫。

与此同时,评审意见存在较大分歧时,一票否决权要审慎对待,问题论文可以申诉是必要的

通路打开后,盲审也可以变为明审,审查不再是一方隐秘的特权,而是去除身份后双方平等的交流。

毕竟,观点总是越辩越明,而论文不能被一锤定音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