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佬一样看懂宏观经济
两个字,增长。
四个字,经济增长。
七个字,经济可持续增长。
昨天把最近对「去杠杆」这件事的一些想法梳理了一下,没想到后台爆炸了。
很多朋友来请我推荐学金融的书,给我留下各种各样的问题,还有人让我帮忙分析男朋友出轨隐含的金融学思想。
你们还真当我是金融大佬啊,实在是太抬举我了。我只是个搞金融的段子手。写点东西,顺便搞点金融。搞点金融,顺便写点东西。
不过话又说回来,从我学习金融算起,也积累了十年有余的金融学习和工作经验,偶尔给大家吹吹牛皮,也算是有些理论基础,不至于满嘴跑火车。你们就一边看着玩儿,一边学点科普知识,我的目的就达到了。要是你能转发分享到朋友圈,那我可能会兴奋得在操场裸奔三圈!
至于要获得准确、全面、深刻的金融分析,建议去看大佬们的东西。宏观领域首推索罗斯和达里奥,微观领域首推巴菲特。看大师们的思想之前,最好学点基本的宏微观常识和财务知识。
至于国内那些本来一句话就能说完的逻辑,要花上上千字,摆几十张图,几十个表的研究报告,就随便看看罢了。反正这些东西多数只是徒有其表。
你看券商的宏观报告,有几个人预测准了的?
不要觉得画了些线啊图啊,用了些小众专业的搜索引擎也解释不清楚的词,就牛逼了。这绝对是个幼稚的看法。你去读市面上的主流报告,读上三五个月,就会同意我的看法。
今天给大家讲个段子:我这个段子手怎么看宏观经济的。
再次声明,我只是个段子手,讲的可能都是错的,千万别全盘照收。我观点和逻辑,只用来指导我自己认识世界,采取行动。我对自己负责,也希望你们对自己负责。
1
宏观讨论什么问题
很多人看宏观大佬们讨论问题,包括那些首席经济学家啥的,都觉得牛逼得不行。
一会儿美欧日,一会儿巴西俄罗斯澳大利亚,一会儿又扯到韩朝局势非洲问题,总之就是一副坐地日行八万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感觉。
你不知道他们在扯什么jb蛋,但你觉得他们很牛逼,这就对了!那么,扯了这么多犊子,宏观分析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两个字,增长。
四个字,经济增长。
七个字,经济可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始终是宏观分析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终极问题。无论是学术里的宏观经济研究,还是实务界资本市场里的宏观分析师,都一样。
不管啥层面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到这个问题上来,也就是,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要回答这个问题,又会不断细分,比如这些:
经济由什么构成的
每部分又是怎么增长的
驱动这些部分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务宏观分析,最核心的部分。
除此之外,搞宏观分析的人,还会看经济的不同增长情况,会带来什么影响,比如股市跌不跌呀,房子涨不涨呀,货币贬不贬值之类的,这些问题都是附带在经济增长这个核心问题之上的。
2
经济由什么构成
敲黑板,这个部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精髓。这部分理解好了,可以值十亿!
任何学过宏观经济学的学生,还记得开篇第一讲讲什么吗?讲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神马两部门三部门,封闭经济体开放经济体,各种字母公式矩阵方程组,还有各种乘数,各种效应,反正就是很复杂。
把简单事物搞复杂,是搞经济金融的人,最擅长做的事情。如若不然,何以显现他们超群的智商呢?
(其实是,搞金融的,不搞几个复杂的模型出来,怎么割韭菜,怎么骗客户的钱?想想次贷危机里的CDO, CDS, SCDO……都踏马什么玩意儿!我知道你们不懂,没关系,我懂就够了。)
让我们回到伟大牛逼的凯恩斯爸爸。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是牛逼得一塌糊涂。他的框架,最重要的就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拆分成了经典的「四部门模型」:
总产出=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净出口。
我来翻译一下,就是说一个国家的GDP,可以拆分成以上四个部分。
打个比方,你家今年产出了一万斤稻谷,卖了一万块钱。这一万块钱最后表现形式,可能是花了4000买了个拖拉机,3000买了衣服鞋子包包和汽车等,还有3000块是你家把粮食卖给别人家,并且扣掉你家从别人家买肉花掉的钱剩下的。
买拖拉机的支出,相当于宏观当中的投资部分;买衣服鞋子包包相当于消费+政府购买;最后那三千块相当于净出口。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
这是为什么宏观经济模型里,GDP按照上面的分法,被称为支出法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民经济核算最基础的前提。
很简单,我家今年产了一万斤稻谷,这是总产出。我把它卖了,就成了我的总收入。货币化算下都是一万块钱。然后我把这一万块钱拿去买了个包包送给女票(然而并没有女票这种东西,举例需要而已),这又是我的总支出,我这支出最终又变成了包包商的总收入。
假设整个经济系统就是由我和包包商两个人构成。那是不是最终来看,总产出(一万斤稻谷)=总支出(我买包包花的钱)=总收入(包包商的收入)。把无数这样的交易加总,就是宏观经济的总量。
这里另一个重要的含义是,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个结论简直太重要了,先记住啊,以后说不定我会展开来说,宏观大佬达里奥的分析框架的出发点,就是这个逻辑。
3
分部门分析
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思路,讲三遍:
拆分
拆分
拆分
直接甩给你一个国家的经济,你当然无从下手。不要以为宏观分析师,就天天看大的东西,他们也要把大东西拆分细了来看呀,并且会越拆越细。岂止宏观分析,微观分析也是需要这样的嘛。比如你去分析一个公司的收入,你要拆分成分地区呀,分产品门类呀,分成价格乘以数量呀,如此等等。
回到宏观分析上。第2部分我们说凯恩斯爸爸把经济分成了四个部分,那我们就只需要看这四个部分分别会怎么变,会对整个经济有什么影响就可以了。
这当中由于政府购买指代的是政府公共服务和产品支出,被认为相对是一个恒定或者外生的变量。所以大家一般都讨论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就是新闻里常常说的:
三驾马车!(驾......吁......)
这三个马车,哪个跑得快,就说明经济是靠那个因素驱动的。
比如说,中国从改革开放起到次贷危机之前,人口红利优势明显,靠廉价劳动力成了世界工厂,大量输出又便宜质量又好的商品,这就是典型的靠出口拉动经济。
后来西方人作死,借了太多的钱,卯足了劲儿加杠杆,最终把自己给玩儿脱了,发生了金融危机。要勒紧裤腰带还债去杠杆,你中国货便宜,他也买不了那么多了呀。于是中国经济靠出口这架马车,就熄火了。
出口熄了火,那就跑消费和投资呗。
消费不好跑啊,要知道在中国,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这三座大山面前,没个资产过亿的,谁敢胡吃海喝,随便消费?
另外,中国人变得有钱没有多少年,像我们八零后这样的老一辈人都有吃苦的童年回忆,所以大家从习惯上,也喜欢多储蓄,不喜欢乱花钱。
于是靠跑消费来拉动经济,基本走不通,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少,你总不能拿刀架我脖子上逼我消费是吧。
那就只剩下投资了。
投资好搞啊,这个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
比如基建的投资,各种制造业中上游的投资,基本都是直接控制在政府手里的。于是政府就顺理成章地跑投资呗,修高速,造地铁,造机场,修桥。旧了看着不爽的城区,掀了造新的。搞这些工程需要钢铁啊,那就大炼钢铁,高炉全开,卯足劲干。
跑投资就要花钱,钱哪里来,那自然是银行里印,再批各种信贷再创造,这个逻辑不懂的,请点击参考昨天的文章:
四万亿就这么搞出来了。这么搞了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三角造了动车没两年,马上又造了高铁。经济在出口熄火之后,投资这个部门迅速接了上来,整体没有出现大的像美国那样的危机。
然而,事情总不是这么简单的。
靠投资跑经济这些年,副作用是明显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副作用大过了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正面作用。
最典型的,因为拼命印钱加杠杆,拼命上项目,造材料,导致了产能的大量过剩,最典型的就是上游的钢铁行业。与此同时,投资部门这个链条上的企业,连同地方政府,加了大量杠杆,堆积了天量债务。
高企的债务,过剩的产能,是上一轮靠投资拉动经济,留下的两大魔咒。这两大魔咒,如今正在发生作用,任何一个,处理不好,都会要了中国经济的命。
管理层很清楚这些问题。于是我们就提出:
要转型,
要搞供给侧改革。
转型是啥意思?就是要把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从投资部门的拉动,转到消费上来。啥叫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去产能,把落后的低效的,错配的产能,淘汰掉。比方说去年关了很多高炉。
供给侧改革还有个意思,就是靠效率来驱动经济,而不是数量,下一节我会再说到。
4
增长的终极驱动力
前面讲了经济可以拆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增长加起来就是GDP的总增长。
那么,最终驱动这些部分跑起来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这个时候,就要祭出我在研究生阶段才搞明白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了。它是一个叫索洛的经济学大佬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索洛模型。大致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产出,最终可以表达为:
Y=A*F(K,L)
其中,Y是总产出也就是GDP,A是技术进步(学名叫全要素生产率,近似地看吧,反正我又不是搞学术的),K是资本,L是劳动。
这个模型有非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经济增长会收敛,会出现一个稳态的路径,比如人均收入低的经济体会有更高的增长率等等。
但请忽略上面这些很复杂的东西,反正你又不去当经济学家(当了你也预测不准市场......)
你只需要知道,驱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了 技术、劳动和资本就好了。
对中国经济来说,早年靠着出口拉动的增长阶段,就是靠着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后来这个优势没有了,那就靠资本,靠投资。
现在加杠杆的投资玩儿不下去了,那就只有往技术进步上求解,所以我们才有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说法,才有了创新创业的说法,才有了供给侧改革的说法。
可是,在一个无比不重视版权保护的经济体里,要靠技术进步来驱动经济增长,我怎么觉得比登天还难,这大概是我对中国经济比较悲观的微观原因吧。
5
主要的经济变量
宝宝们,写到这里,我深感今天的文章,要虎头蛇尾了。趴着给大家道个歉,然后爬起来继续写。
后面的东西可以写的太踏马多了,可以写一本书!然而还是让我简单来归纳一下主要的逻辑吧。
前面两个部分,其实已经讲完了宏观经济的主要考察逻辑和方法,简单来说,就是三个步骤:
1. 拆分,把经济总量拆分成不同部门。
2. 分部门分析,包括部门之间的对比和对总量的贡献。
3. 看各个部门的驱动要素,以及最终驱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
因为凯恩斯爸爸认为,政府应该主动管理经济,不能听之任之。这和另一派,哈耶克爸爸代表的奥地利学派,截然不同。哈耶克认为,政府不应该干预经济,应该任由市场自由调节。
虽然我在给你们讲凯恩斯的东西,但是我发自内心是哈耶克的信徒。但今天我不讲哈耶克,以后有机会再说吧。
既然凯恩斯认为经济应该被管理,那自然就有一系列管理经济的工具。这些工具,就是你们常常听说的,利率/汇率/准备金/各种监管政策,等等。
在自由市场的体系下,这些宏观变量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们的角色和意义,跟在凯恩斯宏观经济管理的体系下,有很大不同。
今天只说一点点利率。
利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有兴趣的同学请去阅读大部头《利率史》,本段子手花了一个夏天才啃完。这本书讲述了文明古国到本世纪初的利率周期及对应的各个经济体的兴衰,很有意思。
利率有多种定义和理解,比如你把货币当做一种商品的话,利率就是这个商品的价格。如果你知道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话,那么利率就可以当做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宏观上,利率是央行调节社会货币总供应最重要的工具。
货币创造机制不懂的,请点击参考昨天的文章:
如果经济过热,央行就会抬高利率,这样就会增加经济各个部门资金的使用成本,收缩信贷意愿,进而收缩货币供应总量,给经济降温。
比如对消费部门来讲,你要借钱买车子房子,利率高的话你肯定就会考虑考虑。对投资部门更是如此,因为投资很多所需的资金,都是靠银行信贷完成。利率高了,投资会直接减少。
如果经济出现下滑压力,央行就反过来搞一遍。所以你看到过去这些年,只要经济一下滑,GDP增速一降下去,政府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赶紧降息,最终搞了个房地产大泡泡出来。
当然利率不是永远有效的调节经济的工具。比如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迅速把利率调到了零,后来没办法继续低了,就搞量化宽松。量化宽松的意思,就是不降利率了,直接撒钱。
利率也是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
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和利率负相关,其中债券最为明显。这里要展开讲,又要涉及到各个大类资产的定价估值原理,今天实在讲不完了。
感觉一讲起来,本段子手扯金融的洪荒之力就被打开了,有点控制不住。但行文至此,必须要打住了,不然就成了一篇长篇大论的废话。写了这么长时间的文章,我深知如下这个简单而朴素的真理:
长文章一般是没人看的。
科普性质的长文章,更是没人看的。
之后还会不会接着讲,取决于文章的阅读量。毕竟,段子手也是需要激励的嘛。想看下回分解的同学,应该怎么做,你懂的。
今天就先扯到这里,谢谢大家观看。
赞赏
苹果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
秦小明
关注我
和十万人一起搞懂经济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