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7年8月26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大佬撕逼进行时:新周期还是老故事?

2017-08-05 小明 秦小明



年中刚刚过去,中国的宏观经济在二季度的表现,出乎主流市场预测,表现可谓超预期的好。


然而围绕中国经济处在周期中的位置,以及接下来会如何走的问题,宏观大佬们依然互不相让,互怼撕逼的激烈程度,甚于年初。


1


首先是多头代表任泽平。


因喊出“党给我智慧给我胆,5000点不是梦”,国泰君安首席宏观分析师任泽平一炮而红,成为圈内炙手可热的宏观大佬。


对于最新一轮的中国经济走势,老任的观点,一直是:


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


其理由不外乎是呼应上面搞供给侧改革的各项「成果」:


周期商品价格大涨,经济数据表现稳健亮眼,企业盈利向好,发电制造业投资等经济数据延续改善,CPI维持低位,这些都表明中国经济在二季度见顶的言论的破产。


同时,任泽平认为,经济的向好,不是需求的复苏,而是供给侧的出清。今年股市结构性牛市当中钢铁煤炭、有色、化工、造纸、银行保险股的大涨,均是行业供给出清,集中度提升的逻辑。


任泽平直怼经济空头:


微观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做宏观研究不能视而不见,闭门造车。


2


然后是空头代表之一的李迅雷。


老李在圈内算是资历较老的宏观大佬了,讲话相对温和,自今年以来,也频频看空中国经济,且明确看空房价。


李迅雷认为:


目前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任务尚未完成,市场尚未出清,不要奢望有新的经济周期。


“钱多人傻”时代的结束已经为期不远,只是资产价格高估值的思维定势还将暂时惯性存在,但作为理性投资者,应该放弃幻想了。


3


更坚定更彻底的空头大佬是刘煜辉。


刘博士认为:


当前经济复苏根本上就是一种假象,是因为金融泡沫拉长了地产投资周期,并叠加行政手段强制压缩上游产能人为将经济托顶的结果。


此前相关经济指标,如制造业PMI,PPI,基建投资数据,以及上游周期品价格均出现了见顶迹象,但这个顶又被房地产投资给削平和拉长了。


刘博还转述了熊鹏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2011年开始,但凡中国经济有复苏苗头,就总有人跳出来高呼中国经济走出了新周期,这种人不是无知就是投机,投政治的机。(这段话是直怼任泽平的意思)


过去10年,中国经济周期完全来源于房地产和基建。而这二者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债务,即房企、居民与政府的负债。看清楚这一点,就可以理解根本不存在新周期。


这一轮房地产和政府大规模基础建设的力度持续时间比很多人预期的要长,过程更加复杂,是因为叠加了所谓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实质是政府主导或者纵容上游企业垄断,同时通过限产、环保、停水停电等手段强行停止部分企业的经营。


上述行为在煤炭、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普遍推行,基本规律是国企越主导的行业越彻底。


从实际效果上看,通过限制产量提高价格,一是使得商品价格,尤其是黑色商品暴涨,同时也带动了有色等品种价格上涨;二是完成了企业财富的重新分配,用非市场化的方法将产能更多集中于国企。 


从短期看,这种方法有利于得到一个好看的经济数据,但从长期看,因为产能的转移是非效率的,甚至是从经济中高效率的部门转移至低效率的部门(可以对比民营和国企钢厂ROE),这会加重将来经济转型的困难。


至于需求,没有真实的需求反转性上升,有的只是加杠杆。地方政府的杠杆通过PPP,政府租赁服务等新模式开展。一二线城市的限购将部分购买力外溢至三四线城市,这支撑了房地产销售收入。


中国的经济数据,说到底是供给与需求的较力,而需求,已经主要是债务。


没有新周期,一切都是老故事,只不过换了更加隐蔽和故意误导的手法。


4


最后是段子手小明的总结。


毫无疑问,从七月份的市场走势来看,多方暂时获胜,任大佬的结论暂时胜出。


但是,结论正确就代表逻辑正确吗?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在有特色的中国经济里,政治投机有时的确比严格按照宏观经济本身的逻辑分析管用。但把时间拉长来看,就算是有特色的中国,也逃不过普遍的经济周期波动规律


政府的行为会干扰经济周期自身运行的规律,就像刘煜辉所言的「地产投资拉长了中国经济见顶的时间」,但这种干扰,本身并不能塑造出一个全新的周期来。


在表面上看,或者非常短时间内来看,政府可以运用强大的行政力量,把经济从L型强制拉升为V型,但这样的结果是什么,大家可想而知。这就好比,给一个生了病的运动员打兴奋剂,让其参加比赛拿到好的成绩一样。


供给侧改革本身是解决中国经济当下问题的正确选择,但是当这种改革不是通过市场化法制化的方式推动,而是通过行政权力干预的方式推动的时候,一切就都变了味。


强制关停工厂,限制产能,环保督查,强制清退市场主体,这样的行为,和计划经济的本质到底有多少差别?


供给侧改革,不应该被搞成政府主导资源配置的计划经济。


用权力代替市场,用行政代替竞争,结果就是利润越来越人为地集中于权力控制的部门:国企。通过人为地控制产能,大幅抬高上游资源品的价格,其本质,是通过收割下游企业,特别是竞争性企业的利润,来为上游的国企降杠杆。


而下游的竞争性企业,为了生存,必然会被逼抬价,最终买单的,就变成了终端消费者。资源品在行政干预下持续暴涨,必然会最终传导至下游,造成消费品的通货膨胀。届时,全民为上游国企降杠杆,也就水到渠成。


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的三大问题:产能供需错配、房地产过度繁荣,以及金融空转。这三大问题的共同症结是过去十年中国大水漫灌式的货币政策,导致了整个系统过度加杠杆。


经济系统过度加杠杆,具体就表现为:国企为代表的企业端出现债务高企叠加产能过剩;金融系统资产负债表爆发式增长,同业负债和融资规模天量发展;金融系统加的杠杆,最终又通过各种嵌套和中间渠道,进入了房地产市场,催生巨大的房地产泡沫。


要真正彻底解决中国经济的核心问题,就必须从病根入手,也就是要管住货币,甚至适度紧缩货币,上半年银监会推行的强力监管去杠杆,其实是不错的方向。


然而,人类总是短视的。


去杠杆才刚刚取得一点成绩时,就出于各种zz需求,被停止了,至少暂停了。


大家都懂的,再过几个月会有重要的会议要开,于是维稳就成了经济系统的最大逻辑。为了维持短期的稳定,长期的治本的方案,就顺理成章地,被暂时搁置了。


真正合理的市场出清或者叫供给侧改革,不是政府把手伸入市场各个环节,规定哪些可以留下来,哪些必须退出去,而是在控制货币的前提下(这个前提无比重要),采用市场化的方法,让企业自主竞争,落后的产能,在竞争中生存不下来的产能,自然就会被淘汰,而非用权力为国企降杠杆和续命。


采取真正市场化法制化的方法淘汰落后产能,实现供需的重新匹配,就不可能伴随着钢厂长期维持上千块的吨钢利润。如此高的利润,哪个市场主体愿意自发退出?只有当钢价回落,让落后钢厂出现大面积亏损,它们才会真正退出市场。最后留下来的,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才是那些代表真正新周期的力量。


周期品的短期暴涨,经济的短期「复苏」,行政去产能的大跃进,不应该被视为中国经济开启了新的增长周期。相反,我们可能要反思这些现象背后的推动力,最终会给这个国家的经济和民众带来什么。



PS:小明开通微博啦!欢迎各位老铁前来调戏,微博ID是:PurpleFish.



  赞赏 

苹果用户长按二维码赞赏




秦小明 | 微博:PurpleFish


关注我

和20万人一起学习金融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