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4月12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贸易战的底层逻辑:宏观恒等式

2018-04-07 秦小明 秦小明


1


贸易战越来越有看头了。


前几天就在美国公布500亿美元商品关税细节后,中方迅速反击,同样公布了500亿美金的征税计划。全球资本市场应声暴跌。


而后,市场传言中美可能在后期通过谈判达成一致,美股开盘低开高走,日内大幅反弹。于是有人和我留言,小明,你说贸易战风险资产会跌,这个反弹打脸打得疼不?


还没等这位留言的老铁高兴太久,特朗普又祭出新的「1000亿美金」征税计划,声称可能的话,要再对中国进口的1000亿美元商品加征关税。


再然后,中国官方相关发言人声称,从未与美国进行过贸易谈判。大意是,目前这个局势,还谈判?谈判是不可能谈判的,中方已经做好一切可能的准备!


火药味越来越浓,双方态度都很强硬。全球风险资产刚刚反弹了一小波,又迅速落入暴跌当中。周五美股收盘,三大指数均大跌超过2%。


这个时候要去抢反弹,无异于火中取栗,玩火自焚。炒股票的老铁,还是且炒且珍惜吧。人特朗普都说了,市场可能会面临一段时间的阵痛,你真以为老爷子是在耍嘴炮?


市面上铺天盖地解读贸易战的文章,真正靠谱的并不多。尤其是那些动不动就往阴谋论上靠的东西,基本没法看。贸易战尽管会受政治因素影响,但其实主要还是一个经济问题,是量大经济体在全球市场的经济利益的博弈。


从根本上来说,贸易战的问题,是经济体宏观账户失衡的问题。


2


 宏观经济讨论什么问题


很多人看宏观大佬们讨论问题,包括那些首席经济学家啥的,都觉得牛逼得不行。


一会儿美欧日,一会儿巴俄澳,一会儿又扯到韩朝局势非洲问题,总之就是一副坐地日行八万里,运筹帷幄指点江山的感觉。


那么,扯了这么多犊子,宏观分析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到底是什么?


两个字,增长。

四个字,经济增长。

七个字,经济可持续增长。


经济增长,始终是宏观分析关注的核心问题,也是终极问题。无论是学术里的宏观经济研究,还是实务界资本市场里的宏观分析师,都一样。


不管啥层面的分析,最终都要回归到这个问题上来,也就是,经济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要回答这个问题,又会不断细分,比如这些:


经济由什么构成的?

每部分又是怎么增长的?

驱动这些部分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对以上三个问题的回答,可以说构成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和实务宏观分析,最核心的部分。


除此之外,搞宏观分析的人,还会看经济的不同增长情况,会带来什么影响,比如股市跌不跌呀,房子涨不涨呀,货币贬不贬值之类的,这些问题都是附带在经济增长这个核心问题之上的。


3

宏观经济由什么构成


敲黑板,这个部分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精髓。这部分理解好了,可以值十亿!


任何学过宏观经济学的学生,还记得开篇第一讲讲什么吗?


讲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两部门三部门,封闭经济体开放经济体,各种字母公式矩阵方程组,还有各种乘数,各种效应,反正就是很复杂。


把简单事物搞复杂,是搞经济金融的人,最擅长做的事情。


让我们回到伟大牛逼的凯恩斯。他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可以说是牛逼得一塌糊涂。他的框架,最重要的就是把一个国家的经济,拆分成了经典的「四部门模型」:


总产出=投资+消费+政府购买+净出口。


我来翻译一下,就是说一个国家的GDP,可以拆分成以上四个部分。


打个比方,你家今年产出了一万斤稻谷,卖了一万块钱。这一万块钱最后表现形式,可能是花了4000买了个拖拉机,3000买了衣服鞋子包包和汽车等,还有3000块是你家把粮食卖给别人家,并且扣掉你家从别人家买肉花掉的钱剩下的。


买拖拉机的支出,相当于宏观当中的投资部分;买衣服鞋子包包相当于消费+政府购买;最后那三千块相当于净出口。


这里有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总支出=总产出=总收入。


这是为什么宏观经济模型里,GDP按照上面的分法,被称为支出法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国民经济核算最基础的前提。


很简单,我家今年产了一万斤稻谷,这是总产出。我把它卖了,就成了我的总收入。货币化算下都是一万块钱。然后我把这一万块钱拿去买了个包包送给女票(然而并没有女票这种东西,举例需要而已),这又是我的总支出,我这支出最终又变成了包包商的总收入。


假设整个经济系统就是由我和包包商两个人构成。那是不是最终来看,总产出(一万斤稻谷)=总支出(我买包包花的钱)=总收入(包包商的收入)。把无数这样的交易加总,就是宏观经济的总量。


这里另一个重要的含义是,一个人的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这个结论简直太重要了,先记住,以后有的是机会展开来说,宏观大佬达里奥的分析框架的出发点,就是这个逻辑。


4

对各部分的分析


分析问题最重要的思路,讲三遍:


拆分、拆分、拆分


直接甩给你一个国家的经济,你当然无从下手。不要以为宏观分析师,就天天看大的东西,他们也要把大东西拆分细了来看呀,并且会越拆越细。


岂止宏观分析,微观分析也是需要这样的嘛。比如你去分析一个公司的收入,你要拆分成分地区呀,分产品门类呀,分成价格乘以数量呀,如此等等。


回到宏观分析上。第2部分我们说凯恩斯爸爸把经济分成了四个部分,那我们就只需要看这四个部分分别会怎么变,会对整个经济有什么影响就可以了。


比如说,中国从改革开放起到次贷危机之前,人口红利优势明显,靠廉价劳动力成了世界工厂,大量输出又便宜质量又好的商品,这就是典型的靠出口拉动经济。


后来西方人作死,借了太多的钱,卯足了劲儿加杠杆(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最终把自己给玩儿脱了,发生了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了中国出口的瞬间熄火。


出口熄了火,那就跑消费和投资。


消费不好跑啊,要知道在中国,住房问题,教育问题,医疗问题,这三座大山面前,没个资产过亿的,谁敢胡吃海喝,随便消费?


另外,中国人变得有钱没有多少年,像我们八零后这样的老一辈人都有吃苦的童年回忆,所以大家从习惯上,也喜欢多储蓄,不喜欢乱花钱。形成了中国经济宏观账户上非常重要的一个特征:


高储蓄率!


这个非常重要,贸易战就和这个息息相关。我们等会再说。


靠跑消费来拉动经济,基本走不通,政府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少,你总不能拿刀架我脖子上逼我消费是吧。那就只剩下投资了。


投资好搞啊,这个是政府可以直接控制的。


比如基建的投资,各种制造业中上游的投资,基本都是直接控制在政府手里的。于是政府就顺理成章地跑投资,修高速,造地铁,造机场,修桥。旧了看着不爽的城区,掀了造新的。搞这些工程需要钢铁啊,那就大炼钢铁,高炉全开,卯足劲干。


跑投资就要花钱,钱哪里来,那自然是银行里印,再批各种信贷再创造,这个逻辑不懂的,请点击参考此前的文章:


“去杠杆” 的前世今生 1


四万亿就这么搞出来了。这么搞了几年,中国的基础设施在短短十年之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长三角造了动车没两年,马上又造了高铁。经济在出口熄火之后,投资这个部门迅速接了上来,整体没有出现大的像美国那样的危机。


然而,事情总不是这么简单的。


靠投资跑经济这些年,副作用是明显的。甚至很多人认为副作用大过了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正面作用。


最典型的,因为拼命印钱加杠杆,拼命上项目,造材料,导致了产能的大量过剩,最典型的就是上游的钢铁行业。与此同时,投资部门这个链条上的企业,连同地方政府,加了大量杠杆,堆积了天量债务。


为了治理这些问题,于是我们就提出:


要搞供给侧改革。


啥叫供给侧改革?


就是要去产能,把落后的低效的,错配的产能,淘汰掉。比方说去年关了很多高炉。供给侧改革还有个意思,就是靠效率来驱动经济,而不是数量,下一节我会再说到。供给侧改革还有个意思,就是为国企降杠杆,不多谈,你懂的。


5

增长的驱动力


前面讲了经济可以拆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增长加起来就是GDP的总增长。


那么,最终驱动这些部分跑起来的因素又有哪些呢?


这个时候,就要祭出我在研究生阶段才搞明白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了。它是一个叫索洛的经济学大佬提出来的,所以又叫索洛模型。大致的意思是,一个国家的产出,最终可以表达为:


Y=A*F(K,L)


其中,Y是总产出也就是GDP,A是技术进步(学名叫全要素生产率,近似地看吧,反正我又不是搞学术的),K是资本,L是劳动。


这个模型有非常多有意思的结论,比如经济增长会收敛,会出现一个稳态的路径,比如人均收入低的经济体会有更高的增长率等等。


但请忽略上面这些很复杂的东西,你只需要知道,驱动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包括了 技术、劳动和资本就好了。


对中国经济来说,早年靠着出口拉动的增长阶段,就是靠着劳动力的人口红利优势。后来这个优势没有了,那就靠资本,靠投资。


现在加杠杆的投资玩儿不下去了,那就只有往技术进步上求解,所以我们才有了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说法,才有了创新创业的说法,才有了供给侧改革的说法。


6


主要的宏观变量


宝宏观变量要在一篇文章里讲完是不可能的,今天只说最重要的:利率。


利率可以说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有兴趣的同学请去阅读大部头《利率史》,本段子手花了一个夏天才啃完。这本书讲述了文明古国到本世纪初的利率周期及对应的各个经济体的兴衰,很有意思。


利率有多种定义和理解,比如你把货币当做一种商品的话,利率就是这个商品的价格。如果你知道货币的时间价值的话,那么利率就可以当做是资金的机会成本。宏观上,利率是央行调节社会货币总供应最重要的工具。


如果经济过热,央行就会抬高利率,这样就会增加经济各个部门资金的使用成本,收缩信贷意愿,进而收缩货币供应总量,给经济降温。


比如对消费部门来讲,你要借钱买车子房子,利率高的话你肯定就会考虑考虑。对投资部门更是如此,因为投资很多所需的资金,都是靠银行信贷完成。利率高了,投资会直接减少。


如果经济出现下滑压力,央行就反过来搞一遍。所以你看到过去这些年,只要经济一下滑,GDP增速一降下去,政府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手,赶紧降息,最终搞了个房地产大泡泡出来。


当然利率不是永远有效的调节经济的工具。比如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迅速把利率调到了零,后来没办法继续低了,就搞量化宽松。量化宽松的意思,就是不降利率了,直接撒钱。


利率也是所有金融资产定价的核心变量。


几乎所有金融资产的价格,都和利率负相关,其中债券最为明显。这里要展开讲,又要涉及到各个大类资产的定价估值原理,今天实在讲不完了。


感觉一讲起来,本段子手扯金融的洪荒之力就被打开了,有点控制不住。但行文至此,必须要打住了。


7


贸易战的底层逻辑


最后来和大家讲一讲理解贸易战的宏观恒等式。


根据前面第三部分,经济体的宏观恒等式为:


Y=C+I+G+NX


其中Y是总产出,就是GDP;C是消费,I是投资,G是政府购买,NX是净出口(出口-进口)。稍微改写得到:


NX=Y-C-I-G=S-I-G,

贸易逆差=储蓄-投资-政府购买=资本净流入


很显然,如果NX为负数就是我们所谓的贸易逆差,它代表了本国储蓄不足以支撑本国的投资,需要从国外融资。这是理解贸易战最核心的底层逻辑。


为什么美国一定会发动贸易战,即便不是特朗普,换个总统,一样不可避免的。很多人说是特朗普搞事情,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就好比中国的去杠杆,不是这届政府才会去,是经济发展到这个阶段的必然。美国的贸易战有类似的逻辑。


美国发动贸易战的根本诉求,实际上是要解决因为储蓄率过低,导致的双赤字问题(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进而减少对国外资本的以来。


那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增加储蓄?显然只有增加美国劳动力收入。靠着华尔街那帮人,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代表资本,而资本是没有国界的,没有国界你怎么能指望资本储蓄在美国国内呢?但收入是有国界的,所以要提高劳动力收入,要搞就业,要振兴美国制造业,解决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一切逻辑,都不言自明了。



PS:

有关宏观经济学的深入分析,有关贸易战的深入推演,金融思维训练营了解一下?详情点击:


金融思维:实现财富自由的最好准备 | 第七期训练营接受报名 


友情提示:今天是报名最后一天,明天训练营即将正式开课。


俞敏洪老师对训练营的评价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d0614eiga1y&width=500&height=375&auto=0


  赞赏 


长按识别以下二维码赞赏


经融思维 让一部分人先懂金融

关注我,和30万人一起学习金融思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秦小明」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