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向往|刘凯川藏行水彩画写生作品欣赏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刘 凯
1988年广州美术学院本科毕业
1996年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专业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至今
现为广州美术学院副教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州美术学院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
广东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委员
广东省高校水彩画学术委员会委员
中山大学美学专业访问学者
曾到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
川 藏 行 随 记
文/刘凯
国内有许多自然风光一流、风土人情独特的地方值得我去走一走,川藏地区就是其中之一。记得1986年在广州美术学院读三年级的时候,老师带着我们班到诺尔盖进行风景写生,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到藏区,这个经历留给我深刻的印象。时间过得真快,距离我首次进入藏区已经过去三十多年。留校任教后多次带学生到藏区写生都是坐车或坐飞机过去,我想来一次自驾车到藏区写生,方便自己开到哪画到哪,喜欢在那里呆多久就呆多久,还可以自由自在地深入到边远山村画画。
我反复研究整个行程计划,经过充分的筹备,于2016年3月8日上午从广州美术学院门口驾车出发,开始了我的“川藏行自驾车写生体验之旅”,延续我“中国这么大,我要去画画”的梦想。
出行的路线是从广州走高速到云南罗平,在云南走214国道转318国道,再经国道317到达四川的甘孜。先后经过的地方有广西的南宁、百色、云南的罗平、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德钦,西藏的盐井、芒康、左贡、邦达、八宿、然乌湖、波密、通麦、鲁朗、林芝、墨竹工卡到达拉萨。在拉萨周围一带活动后原路折返到邦达转北行,经昌都西北行到类乌齐县,往回走取道江达进入四川省的德格,到达甘孜县。在甘孜带广州美院学生风景写生一个月,然后经成都、重庆、贵阳、桂林到达广东的封开,在那里停留作画几天后开车回广州。前后70天,全程行车11000多公里。
此行的第一张画是在罗平开始的。3月9号,到罗平的第二天一早,我们不顾疲劳就开赴罗平油菜花仙境之地观赏。3月10日,在阵阵寒风淫雨的恶劣天气下,我开始了川藏行的第一张画,当时的兴奋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们沿着214国道经昆明、大理、沙溪、丽江到达香格里拉,在那里休整,采购补给品,包括氧气瓶等,做进藏前的准备工作。经云南的德钦在3月14日晚到达西藏地区盐井。我依稀记得那天路遇几次塌方,延误了些时间,是在晚上十点多的夜幕下到达盐井,尽管周围静悄悄, 但是难掩我心中无比的激动。这是我驾车驶进西藏的第一站。
318国道川藏南线,是中国最美的公路,却也是中国路况最险峻、通行难度最大的公路,许多地方只够两台小车会车。它所穿越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地区,是世界上地形最复杂和最独特的高山峡谷地区。在这一区域,不管是骑车还是自驾,你都会遭遇到最复杂的路况以及最突然和恶劣的天气。行走在这条国道上,我默默感受到开辟这条路的艰辛。318国道1950年到1954年建成,此路乃当年川藏筑路修建的军人付出了无数汗水甚至用生命换来的,据说是每公里以一条人命的代价筑成的,深深向当年的建设者表示由衷的敬意。
人们常说318 国道最迷人之处是在路上,的确如此。国道两旁的风景步移景异,令人目不暇接,初次踏上,身临其境,无比兴奋。汽车在曲折的盘山路上慢行,兜兜转转,美丽的景色也在上上落落间一幕幕地在我的眼前呈现。我们在国道上边走边停,目的是不错过每一道景色。沿途风景如画,有时停下车来跑到山上、雅鲁藏布江旁、然乌湖边,不知疲倦地像孩子般狂奔、忘情地大声呼叫,我还多次爬到车顶展示我那招牌动作。
车行至西藏跨越第一座5000多米的雪山上我才有了高原反应,脑袋缺氧,令人难受,在寒冷的雪域上脑袋晕晕的,吸氧也不起什么作用。难怪许多人不敢进藏,除了高原地带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外,气候对人的影响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毛主席说过:“无限风光在险峰”。在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我深刻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如果一直呆在城里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紧张、刺激的感受的。
从318 国道前行,经常会遇到一群群徒步朝圣拉萨的逐梦者,也有骑自行车的勇士从全国各地奔赴拉萨,他们都是为了自己的信仰执着坚持着。在崎岖的路上,我感受到信仰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信仰的力量驱使人们即使遇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克服,勇往向前。
我在西藏的林芝住了整整一个多星期,适逢林芝桃花节期间,享受了一次神话般的桃园视觉盛宴,如痴如醉,在这样的地方画画无比激动。尽管每日站立着画画,曝晒时间起码8个小时以上,在烈日下作画分外刺眼,还要遭受每天下午高原风的吹袭,可我们不知疲倦,享受画画带给我们的乐趣。
在西藏行车途中我为自己约定:无论前方来车或者后方超车,必须停下来让别人车通过。这个已经成为我驾驶在高原盘山路上的一个习惯。“过,让他们过”成为我们走在国道上的一句口头禅。出门在外,在险要的路上驾驶需要百分之百的安全把握,万一出错那就是掉进万丈深渊。我们不赶时间,所以悠着行进,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
在有冰的路上开车我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一档低速慢行,不能停,因为停下来再启动容易造成车子打滑,弄不好还要到处找人推车才能点着火。有时候我是跟着别人的车痕走的,这样开起来踏实点。有时遇到较窄的雪路,旁边就是悬崖,看到前面有车过来,我索性把车骑在路中让前面来车早早看到,逼停对方,让对方减速下来,在我确认安全后再让对方经过,这样避免对方因加速通过造成我的心理紧张,在冰路上驾驶汽车真的要步步为营。
在西藏,许多地方的检查站需要驾驶者领取限速条,在规定的时间后到达下一站,如果提前到达就是超速。在藏区,警方规定不允许带散装的桶装汽油。我随车带的备用汽油桶被武警战士没收了。西藏每一百公里范围都有加油站,十分方便。所以,不必担心路上没有油加。加油必须要登记驾驶证、行驶证和身份证。
318国道经过许多高山危险路。最近几年国家投入大量资金,在318国道危险的雪山下开挖隧道,减少道路的危险性。从波密到林芝的三个隧道都已贯通了,通麦天险已经成为历史。新的隧道通车后,由于公路养护的原因,原有的翻山公路将逐步隐退,美好的风景只有在记忆中搜寻,漫步云端的浪漫将成为传说。类似的情况还有西藏5000多米的米拉山,于今年年底9月30日贯通。西藏的矮拉山隧道也在施工中。
317国道四川境内从德格到甘孜之间的雀儿山隧道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公路特长隧道,已经贯通于2016年11月。中国最危险的317国道雀儿山路段山上终年积雪,雪水横流,道路狭窄,现在只能限定时间错开上下午放行。我走过西藏许多地方都未见过如此恐怖的路面,这段路最能代表川藏旧路的特点。2017年7月隧道通车后就再也看不到6168米雀儿山旧路美丽的景色了。我这次的远行,算是搭上了在这座雪上行走的末班车。
在四川的甘孜,我带领广州美院水彩班的二年级学生画风景,持续三个多星期。我言传身教,示范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概括用色作画。从练习小构图开始一步步实践,每天晚上点评同学当天所画的作业,因而,同学们进步很快,经过20多天的努力,从最初未画过风景到后来画出相当优秀的好作品。期间,我还与同学们去色达五明佛学院参观。在甘孜,我写的建议《消失的甘孜》、《关于对甘孜藏居的保护与周围环境改善问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赞誉,有的已被采纳和实施。政府安排有关官员与我一起畅谈对老甘孜城的改造,他们也展示了改造老甘孜城的规划。衷心希望在当地父母官的带领下把甘孜建设得美好如画,让更多的人来甘孜观光旅游。
这次外出,横跨多省,主要在川藏地区行走、画画。我初次一口气行程万里,跨越了一座6000米的雪山、三座5000多米的雪山多次,至于4000米左右的雪山那就更多了。跨越大渡河、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汹涌湍急的江河,一路景色壮丽,有雪山、原始森林、草原、冰川、峡谷和大江大河。这里有绝世无双的风景、厚重的文化,独特的传说,通透的空间,浓郁的色彩。在长达两个多月中,经历过高原变幻莫测的天气,公路的险要,缺氧造成身体的不适,强光下作画的困难,一次次地化解了路上遇到的突发事件。整个行程无论对于我的身体还是意志都是一次挑战。途中我还结交了许多新朋友,并得到他们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非常的感激。
西藏之旅,不仅是检验身体、开阔眼界之旅,也是心灵之旅。人们对西藏的向往是因为这里确实有着独一无二的自然与人文景观。这是个深受佛教思想影响深远的地区,宗教的力量深入骨髓。难怪人们常说西藏是“毒药”,一旦被粘上就从此爱上,想经常一次次去体验。
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旅程,是一次长途跋涉、新的自驾车体验写生之旅,它锻炼了我的意志,也为日后我再次进入西藏积累了一点经验。整个川藏行路上的所见所闻是我人生旅程里一笔珍贵的阅历财富,将这些亲历片段进行梳理分类、汇集成册,它将成为我今后生活中美好的回忆。
作 品 欣 赏
《老藏民》77cm×54cm/2016年
《站着的藏民》78cm×54cm/2016年
《强巴林寺喇嘛》78cm×55cm/2016年
《戴头饰的藏女》89cm×63cm/2016年
《藏民奶奶》76cm×56cm/2016年
《戴帽子的藏民》76cm×56cm/2016年
《残城》76cm×56cm/2012年
《阳光照耀甘孜》76cm×56cm/2012年
《甘孜民居1》109cm×78cm/2014年
《甘孜民居2》111cm×76cm/2015年
《甘孜山城》76cm×56cm/2012年
《老甘孜晚霞》76cm×56cm/2014年
《束河晨光》76cm×56cm/2012年
《束河云起时》76cm×56cm/2012年
《寂静的稻城山村》76cm×56cm/2012年
《稻城山村》76cm×56cm/2014年
《稻城藏村》76cm×56cm/2016年
《丹巴甲居藏寨》76cm×56cm/2016年
《强巴林寺》76cm×56cm/2016年
《丽江大石桥》76cm×56cm/2016年
《村舍》111cm×76cm/2015年
《晨光》76cm×56cm/2016年
《黄姚古镇带龙桥》76cm×56cm/2017年
《黄姚古镇护龙桥》76cm×56cm/2017年
《龙潭古镇》76cm×56cm/2016年
谢 谢 阅 读
投稿联系方式:
E-mail:ysgc@vip.163.com
电话:010—88797730
13911014279
联系人:李太原
微信号:ysgc365
长按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