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展览预告|光之言说——2018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

艺术观潮 2020-10-20


光之言说

   2018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   


为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文件精神,广州美术学院将主办“光之言说——2018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展”,展示中国高校现代玻璃艺术优秀作品和科研成果,增强各院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研究,促进该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并且共同探讨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与现代玻璃艺术的融合和创新,增强中国玻璃艺术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本次展览将展示100多位学生与教师的120余件作品,其工艺技术丰富,既有传统也有现代,涵盖了窑制、吹制、浇注、灯工、热熔热弯、粉烧、3D打印以及多媒介混合工艺;艺术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性也有观念性、平面、立体、装置、声光电新媒体等。展览注重强调工艺与理念、传统与现代、民族与国际交互发展,期待碰撞出更多的创意、观念和价值等,这或许将对中国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玻璃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玻璃艺术走向国际化产生积极意义和深远影响。


本次展览将于2018年3月23日至4月6日进行,届时将邀请中国高校玻璃艺术学科带头人、艺术设计理论家、教育家等共同出席开幕式并参加相关主题论坛。




研讨主题:


1

高校玻璃艺术的回顾与教学改革。


2

玻璃艺术的材料、实验室建设与工艺探讨。


3

高校玻璃艺术如何推动产学研共同发展。


4

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介与3D打印在玻璃艺术中的拓展趋势。


5

玻璃艺术国际工作坊教学建设经验及发展。


6

玻璃与当代艺术创作。



主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承办单位: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


协办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广州美术学院

南京艺术学院

鲁迅美术学院

四川美术学院

天津美术学院

香港浸会大学


学术指导单位:中国工艺美术协会玻璃艺术专业委员会、广东省美术家协会  


展览总策划:林蓝 龙虎 郑念军 


展览策划:王朝虹

学术主持:王朝虹

展览统筹:黄汉松  李向阳  

视觉设计:麦绮琪

空间设计:雷鸣  李晓媛

展览助理:王东娜 莫惠雯 王超  赵尔东 谢汉文 李琳


媒体支持:《美术》《美术观察》《美术学报》《广州日报》《南方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新快报》、北京雅昌艺术网、中央美院艺讯网、网易艺术张雄艺术网、透明书签、广州电视台、艺术观潮


展览日期:2018年3月23日—2018年4月6日

展览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1、2号馆)

学术讲座:2018年3月23日上午9:30

讲座地点:J栋101

开幕时间:2018年3月23日下午15:00

开幕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研讨会时间:2018年3月23日下午15:30

研讨会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廊上咖啡


出席研讨会专家及师生: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建中教授、关东海副教授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庄小蔚教授

中国美术学院李文副教授、李玉普副教授

鲁迅美术学院胡金黎副教授

南京艺术学院杨美华副教授

四川美术学院张压西副教授

天津美术学院彭怡博士

香港浸会大学王玲蓁博士

中国美协《美术》杂志社杨灿伟博士

《美术观察》栏目主持缑梦媛

《透明书签》主编汪付成

广州美术学院玻璃实验室主任王朝虹副教授

美术教育学院黄汉松、李向阳、赵尔东、王超等老师

广州美术学院师生





 前言 


光之言说


当我们开始谈论这一批出自大江南北不同高校玻璃专业教师之手的作品时,可以明确地准备好这样的特殊角度,作为艺术家的教师与作为艺术教育者的他们,两种身份并存决定了近年来高校玻璃创作的面貌。教师们在专业上的趣味、技术以及创造性直接地引发了玻璃艺术作为教学成果在中国乃至世界艺术板块中的生成与变化,当代玻璃艺术教育和学术探索成果与研究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国际玻璃艺术学术性的对话和交流也需要搭建新的平台。对这样的面貌背后所葆有的思考、探索进行梳理,以展览的方式呈现出来,无疑是一件能够深化玻璃专业的教学、创作的现在并且畅想愿景的美好事情。

于是我想到以“光之言说”概括这个大型展览的意义和使命。“光之言说”,既代表玻璃艺术的特殊性,也意味着玻璃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影响。光帮助他们实现玻璃艺术必须达到的境界,更折射出这个媒材在理解世界时特别的智慧。

任何一种拥有传统语言的艺术媒介,在今天都不得不面对“新与旧”的问题,这是艺术创作的迷人困境。环顾四周,学院教育面貌的改变是渐进的,大部分教师的艺术家身份使得今天的艺术学院改变了19世纪以来对同代人的创新作品惯常采用的拒绝态度,思路上既重视对传统的阐释、选择,也对应新观念进行思考;方法上则既提供传统的表现手段,也提供科技手段。学习欣赏过去和同时代的艺术家各自不同的技艺也是认识艺术自身价值的重要一步。艺术家运用工具和材料在作品中达到表现效果的目的,除了物理性的特质,技巧的体现与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存在着关联。在新技术、理论和市场面前,今天的学院都面临着适应新变化的问题,不得不考虑调整向深度进发或是向广度拓展。尽管艺术教育开始体现出新的容量,但新媒介、新术语在传统的艺术分类体系之中如何获得适当的位置显然是学院的难题。教师不得不重新思考自身的使命,在教授技艺的同时令学生获得观念和技术上的思辨能力成为艺术教育的责任。玻璃艺术专业的出现以及教学思路的落实,应该都是以这样的大背景为前提的。

在学院里,艺术教育体系依照艺术门类的不同划分为不同专业,以求艺术训练的针对性,对艺术所进行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的原则提出的。艺术划分门类的真正原因应该在于:人在艺术地认识世界方面所进行的社会实践具有种类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依赖并体现着现实世界的审美的丰富性。我们称为造型艺术的各种门类,具有各自的创作方法,根据不同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段。艺术训练过程中“技艺”的掌握首先建立在对不同媒介的了解和学习基础上。今天的美术学院里教授的主要艺术门类和创作方法属于自古以来占主要地位的那一些艺术门类,具体内容可能包括或涉及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明的经典作品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介的运用一直都遵循着艺术家已经掌握的艺术样式,新媒介的特殊知识与技能也常常在这个基础上展开。

玻璃专业技术的形成,一方面遵循了雕塑语言的规律。雕塑,是人类最早利用的艺术创造手段。“用雕刻、塑造或组合制作三维的形体”是对这种艺术手段的适当解释。在雕刻中,雕塑家切除不需要的材料,隐藏在一块材料中的形体得以显现;在塑造中,雕塑家将一堆没有固定形状的可塑性物质塑造成一个形体;组合则是把预制部件组装成一个整体。在这种古老的三维艺术中,艺术家从材料:金属、石头、玻璃、黏土等等开始考虑创造出具有深度空间的错觉、高与宽的维度。创作过程中,涉及很多具体的技法,例如脱蜡法、砂型铸造、焊接等。不同的雕塑会有不同的造型侧重点,例如团块感、体积感、线条。不同的雕塑材料、质感将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从手段方面看,玻璃所运用的铸造、切割、层压、雕刻、表面精炼等技术都从属于雕塑范畴。但是玻璃艺术特有的熔融手段,那种从固体到半液态的熔融状态, 作品展现出的似与不似形态,体现出别的固体媒材所无法获得的审美感受。

美国人考尔德(Alexander Calder,1898—1976)是为上个世纪的雕塑带来神奇之风的艺术家。受过工程师训练的考尔德一直渴望着一种反映宇宙数学法则的艺术,这样的理想与蒙德里安(Piet Cornelies Mondrian,1872—1944)非常一致。不同的是考尔德的背景决定了他认定那将是一种运动的艺术,因为宇宙不停运动着。当考尔德把各种形状——其中主要是片状——各种颜色的东西悬挂起来,创造性地以衔接的节点决定了它们会在空中旋转、摆动,由于这样美妙的动感的产生,“平衡”这个传统审美理念就此不再停留在修辞的层面。那些提供了奇特视觉效果的点、线、面一定不曾料到,它们轻盈、自由地在空中翻动,带来的诗意比任何形容更有意义。无论微风轻拂,疾风劲吹,平静之后总在描述一样的情怀:天空了无痕,我曾经飞过……考尔德作于1969年的 “印第安羽毛”期盼着在风中飘飞的姿态和现代人面对沉重、繁杂生活时的心情是一致的。考尔德曾经说过,人们认为纪念碑“由地上耸起,而不是来自天顶”,而他的活动雕塑就是要做相反的证明。玻璃艺术相对于大概念的雕塑具有的“反向性”与考尔德的活动雕塑存在着类似之性质。美国艺术家戴尔·切胡里(Dale Chihuly)给大型吹制玻璃雕塑艺术带来了巨大的革命,恰恰是利用了玻璃作为物质材料的脆弱本性。这位对吹制玻璃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的努力,使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创造了团队合作的工作室形式。他的贡献和影响非常具有代表性地指出了我们共同面临的状况:玻璃是危险与美丽并存的材料,在技术工艺上同样需要艺术家的高度掌控。艺术家在技术和材料面前究竟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是玻璃创作的特殊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工作的艺术家们所有的思考、尝试,观众都能够在本次展览中观看、体验到。我们邀请参展的师生们将呈现风格不同的作品。

展览着重于从两个方面展开:其一,从形式方面看,作品有形象的运用,有抽象的生成。庄小蔚老师的《手工艺的诗歌》,李文老师的《秩序2016》,杨美华老师的《微光系列》都将玻璃的结构语义阐释得通透有力。王建中老师的《创世》、《抵达》在传统叙事中独辟蹊径,获得玻璃特有的审美经验。黄汉松老师的《琉光璃彩映敦煌之晨钟暮鼓》也将传统审美的话题以轻盈的语言表现得深邃。艺术家们非常清晰地呈现出这样的思考方向:除了一定的主题、叙事或者形态,其诉求都在于将光所塑造的情绪,作为玻璃艺术的特殊价值呈现出来。

其二,在文化姿态上凸显出来的特质,也充分勾勒出了玻璃专业教学、创作的当代性。关东海老师的《长蛇座》,王朝虹老师的《回旋》,王铃蓁老师的《自如Suchness Ease》,彭怡老师的《算盘》反映了部分艺术家在玻璃艺术方面的研究侧重于以玻璃作为媒材的本质,介入装置艺术的创作,对物质化的玻璃本身与观念找寻表达的途径。无论选择怎样的学习艺术途径,掌握技艺的实质在于帮助艺术家在服从材料本身的规律的基础上灵活、自由地传达特定的艺术构思。所有的技法都是为了让我们以独特的方式观看,培养视觉感受力的同时发掘各种物质的可能性。材料本身的物理性中蕴藏着的审美特质对艺术家而言是最值得思考的元素。

作为艺术教育者的老师们在自身的创作中努力追求的自由境界会引导学生,成熟的艺术家在媒介的运用、材料的把握以及对所从事艺术的机械性细节的整体理解等方面会体现出的综合能力;作为艺术家将问题放置在文化环境之中展开思考,生成文化意义的观念方式,同样影响着一批批学生。广州美术学院发起、组织这样的一场展览,目的在于梳理玻璃艺术的传统性、学术性、创新性立场,也着眼于挖掘年青玻璃艺术家的探索潜力,希望这样的努力令中国玻璃艺术的教学、创作成为充满智慧、神秀的“光之言说”。


樊林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部分展览作品欣赏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王建中《创世》


关东海《长蛇座》


李静《柄烛之台》


许文龙《山光》


张翀《园》



中国美术学院



李文《秩序2016三号》


李玉普《非洲印象系列之十七》


郑闻卿《透明的声音—I 》


韩熙《筑影望境——门》


郭小燕《方器之一》


李建安《平衡力量?》



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庄小蔚《手工艺的诗歌》


罗小戍《佛教造像空间研究二》


孙志浩《五饼二鱼的路》


吴昊《自画像》



广州美术学院



王朝虹《海》

30cm×8cm×40件

获“第六届中国手工艺学院展览”最高奖


黄汉松《琉光璃彩映敦煌之暮鼓晨钟》


吴德灏《无无明No.1》


胡景彤、陈祺燊《粉饰》


李子杨《雷场》


梁进敏《思考》


翁广文《龙九子》


叶雅欣《表面》



南京艺术学院



杨美华《微光之间》


于名涛《未知的“梦”》



鲁迅美术学院



胡金黎《藤箱与高跟鞋》


姜昕《门神》


解玄《魔镜0》


王宇红《藕》


赵思汗《第二视觉》



四川美术学院



张压西《形体1》


范易《拾觉》


施蕙雨《核》


郭桂林《石心》


冉杨萍《游丝》



天津美术学院



彭怡《The Roles 》


王迪《尘封》


王燕《琉饰·玲珑》



香港浸会大学



王铃蓁《自如Suchness Ease》


张嫣玹《伤口》



图文提供:广州美术学院



END




 版权及免责声明:


本平台发表之图文,均经版权人授权同意方予以发布(个别转载文章已注明“图文来源:XXXX”或“本文转载自XXXX”)。为了尊重和保护版权人的权益,如需转载,敬请注明出处。另,本平台发布的内容,均出于为大家提供更广阔的艺术交流空间和扩大大众鉴赏的受众面之非商业性目的,如有不妥之处或涉及其他问题,敬请作者谅解并来电或留言联系,我们将酌情对相关内容作修改或删除处理。





投稿联系方式:

E-mail:ysgc@vip.163.com

电话:010—88797730

13911014279

联系人:李太原

微信号:ysgc365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