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艺术观潮】从大众救赎到自我审视解读作品《倒下的维纳斯》

艺术观潮 艺术观潮 2020-10-20


『纵观艺术之态  尽享艺术之美』


Throughout the State of Art  

Enjoy the Charm of Art 


王韦|Wang Wei

个人简介

天水人,现居重庆,旅居北京。2010-2015就读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获学士学位,2015年以专业第一名考入四川美院雕塑系硕士研究生,重庆市雕塑学会会员。

作品展览

2018年《野兔》入选“丝绸的领地”国际艺术交流展(苏州过云楼)。

2017年《罪后的挽飱》入选第四届《左西右东》中美优秀艺术作品大展;《柏林墙的野兔》《呼吸》思辨与张力当代青年中国艺术大展(上海);《聆语》上海艺博会大展(上海);《倒下的维纳斯》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并获奖(重庆);《柏林墙的野兔》入选美国第三十九届写实绘画雕塑大奖赛(美国沙玛冠蒂俱乐部);《聆爱》ASA-XYZ青年艺术家奖提名展(北京行云座画廊);《柏林墙的野兔》Artand Space开馆展《呼吸》重庆首届雕塑展(重庆美术馆);《云.憩》《野兔》美丽重庆——重庆优秀作品展(重庆美术馆);《柏林墙的野兔》2017年第三届“荷马礼赞”中美国际艺术交流展。

2016年《呼吸》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作品展(罗中立美术馆);《呼吸2》多维之镜公共雕塑邀请展(重庆熙街首届公共雕塑展);《柏林墙的野兔》2016青年艺术+年度大展(宋庄当代文献美术馆);《罪后的挽飱》“我即自由”雕塑邀请展(南京金奥国际);《呼吸》“破冰·时代”当代雕塑邀请巡回展(上上国际美术馆);《伫聆系列》“破冰·时代”当代雕塑邀请巡回展(上上国际美术馆);《云.憩》“破冰·时代”当代雕塑邀请巡回展(上上国际美术馆);《呼吸》2016“饥饿游戏”作品展合美术馆武汉;《罪后的挽飱》2015-2016年度亚洲青年艺术家提名展(今日美术馆);《归去。来兮!辞?》 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重庆);《呼吸》 PLAY1青年艺术家群展(长江艺术官邸);《巴别塔计划》  PLAY1青年艺术家群展(长江艺术官邸);《梦》 PLAY1青年艺术家群展(长江艺术官邸);《伫聆系列》PLAY1青年艺术家群展(长江艺术官邸);《湖光山色》 支点当代雕塑群展(桥舍画廊)。

2015年《the child who was never born》参加威尼斯独立双年展(意大利);毕业作品《罪后的挽飱》获四川美术学院优秀奖同时荣获韩国依恋奖学金(ELAND奖学金);《罪后的挽飱》学院推荐参加“千里之行”全国重点美术院校第六界,暨2015届优秀毕业作品展(重庆);《罪后的挽飱》参加2015青年雕塑邀请展(武汉合美术馆);《罪后的挽飱》学院推荐参加2015年“曾竹韶艺术奖学金”展(山西);《罪后的挽飱》2015年“青年艺术+”入围;《罪后的挽飱》参加2015年圣发艺术家杯展;《红领巾》第六届保时捷溢彩心作品展(重庆美术馆);《挣扎》 入围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年展(重庆);

2014年《巴别塔计划》入选重庆市大艺展并获一等奖(重庆);《云.憩》入选四川美院年展(重庆);《梦》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重庆);《向太阳》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重庆);《周仓》入选四川美院年展同时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梦》《向太阳》参加初.生是木雕联展(重庆)。

2013年《女人体》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并获优秀奖(重庆);《周仓》入选四川美院年展同时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重庆)。

作品获奖

2016年《呼吸》学院本色2016中外美术学院作品展获传承奖。

2016年《呼吸》获微拍全球破冰展第三名 。

2015年 《罪后的挽飱》获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作品优秀奖。

2015年 《罪后的挽飱》获韩国依恋奖学金(ELAND奖学金)。    

2014年 《巴别塔计划》入选重庆市大艺展并获一等奖。

2013年 《女人体》入选四川美院雕塑系年展并获优秀奖。

作品收藏

作品《向太阳》私人收藏。

作品《云·憩》私人收藏。

作品《再别》韩国依恋奖学金(ELAND奖学金)收藏。 

作品《聆海》易道CEO周航收藏。

作品《聆风》集艾集团董事长黄全收藏。

作品《归去。来兮!辞?》微拍全球收藏。

作品出版

作品《罪后的挽飱》刊登 当代雕塑八论。(王林著)

作品《罪后的挽飱》刊登 曾竹韶奖学金展。



《倒下的维纳斯》



作品完整图


这一次的创作同样是通过日常生活与调查暗访,以15-35岁的女性为主,对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双面性进行研究。创作12件“躺卧式”裸体女性雕塑,有数个符号性动物和现成品构成以剧场形式呈现,放弃以往“维纳斯”站立或女神的卧姿,采取“躺卧式”,正是对当下“维纳斯”标准审美“倒下”,走向崩塌的体现的思考,同时体现出“躺卧式”裸体女性在当下身份的多元化、形象的双重性以及身体的差异性。虽然自己从男性视角出发创作这些作品,但又不局限在男性的视角中,作品呈现时,希望观众在参观中,能透过这群裸体雕塑,看到作品后的反应的社会意义。作品中的形象是想要讽刺对女性身材审美的恶趣味,以病态美为主导的社会趋势,而被这样的观念绑架的这一类女性也要求自己保持这样的身材,并引以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她们看上去如此滑稽,如此可笑,因此来表达对人性的追问,探讨自我身份认同与当代文化,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的变化 “女神”的标准也在变化。


倒下的“维纳斯”

雕塑艺术中的躺卧式女性裸体形象研究


“维纳斯”作为西方艺术创作中的常用题材。不仅仅是美丽、母性、欲望的象征,同时也作为传统审美中的女性形象被标榜,相关的创作有波提切利《维纳斯的诞生》、乔尔乔涅《沉睡的维纳斯》、提香《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等,同时还有一系列的雕塑艺术作品,文中将一一列举。随着艺术史的发展,以及审美标准的变化,“维纳斯”的形象也开始发生变化。在女性形象被审美禁锢的当下,许多“定义”或“不定义”禁锢了当下女性的自由形象。在本文中将从经典雕塑创作的形象进行分析,结合大时代语境,对女性审美形象的变化与当下的思考进行分析,并且将把论文中思考探索的问题延续到我的毕业创作之中去。在此次的雕塑创作中,也希望通过对当代女性形象的审美标准的追问,引起大众对话。


作品完整图


从西方到中国的艺术发展,毋庸置疑的是作为艺术界的另一种声音——女性,正在发出属于她们自己的呼喊。女性用自己性别的本体生命语言在努力做出各种尝试与探索,不断拓展更多的创作视角。在这样的努力之下,不管是哪种艺术形式,女性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重和关注。但显然男性在这场艺术之中,也是参与者之一。男性视角的创作,对于女性性别、身份的尊重和关注,不同于女性细腻情感的表达,而是更多的关注矛盾性、社会性的问题,与社会建立对话的模式。    

当下相关雕塑艺术创作的论文研究中,以“材质”为主要题材,“观念”的创作也是时下最热门的话题。关于传统手法造型的文献较少,本文希望能够以当代的视角去看待传统雕塑手法创作的可能性以及未来的发展。

本文首先通过对“维纳斯”与女性形象审美的研究,引出“躺卧式”裸体女子形象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呈现。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对雕塑艺术中当代女性身份的多元性、形象的双重性以及身体的差异性进行再思考,得出雕塑艺术中当代女性形象的审美已由之前“维纳斯”标准的审美走向崩塌,观众对这种审美的看法以及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深入挖掘。

以此希望能够尽可能的获得更为严谨的学术研究成果。


 “维纳斯”与女性形象审美的关系


有关于女性的艺术创作,不仅在雕塑艺术中,在整个艺术创作中,都是一直被不断关注的。艺术创作中,无论是哪个画种、派别,用女性的身体进行创作的作品随处可见。由自然和社会共同构成的女性身体,被艺术家们不断地用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和思想,尤其对于两性关系而言,女人的身体和形象出现在艺术作品之中时,更多的是“被观赏”,所以,女性身体成为被表现讨论的话题。但是,随着20世纪80年代的不断发展,评论家们逐渐将目光从关注女性自身转移。大多数的评论家们将关注点投向范畴之上的社会性别问题和艺术再现的探讨。上个世纪末,在文学批评等其它人文学科中迎来了新潮。正是这些社会生活环境和政治文化形式下的身体形象和经验,给了本次论文写作和创作的探讨源头。


作品草图


“维纳斯”的起源及变化


 维纳斯的英语为Venus,源于拉丁语 venus[1] (爱 , 魅力)。在西方神话中,维纳斯是魅力无穷的爱与美神维纳斯,也被叫做阿芙洛狄忒。阿芙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之女神,奥林巴斯十二主神之一,是爱情和女性美的象征。在神话中,关于维纳斯出生的描绘十分动人。维纳斯赤裸着身体从水面中走出,脚踩贝壳,长发披散在她的丰满而又婀娜多姿的胴体上,妩媚动人。风神轻轻的吹送着她到岸边,果树之神为她披上红色美丽的新衣。五颜六色的花朵在她的身边盛开,还有小爱神们在一旁不断挥洒的花瓣,维纳斯的诞生注定就是一个美好的开始[2]。对这样的描述我们可以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深刻感受到。


作品草图


由“神”到“人”的转变


“维纳斯是美与爱的化身,是欢笑与婚姻的女神。她掌管着人间的婚姻、生育、爱情。”[3]维纳斯的形象大家并不陌生,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和油画壁画的创作中都能看到。可见艺术家们对维纳斯的“喜爱”。

随着艺术的发展,雕塑艺术风格以及形式的不断变化,维纳斯的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维纳斯形象不再是传统审美上的“女神”,而是变成了艺术家创作中运用的元素、对象、符号等等。但是不变的是,“维纳斯”作为固定的模式,她本身所代表的就是审“美”,当然这个“美”不单单是指视觉上的令人愉悦的美,还包括了体现艺术本体的美,以及代表整个社会舆论下的美。

从乔尔乔涅到莫迪里阿尼等,艺术创作中的女性裸体形象都随着艺术语言的不断变化而变化。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敏感关注,可以从中察觉社会审美下的女性形象在艺术创作中的表现与变化。


作品草图


“维纳斯”的造型特征


 维纳斯的形象,在艺术创作中是根深蒂固的,基本程式都是一位裸体的女性以一种伸展的姿势作为画面或创作的主体进行呈现。在许多的艺术创作中都能体现,如乔尔乔涅《沉睡的维纳斯》,委拉斯贵支《镜前的维纳斯》,提香·韦切奥利《乌尔比诺的维纳斯》,波提切利《维拉斯的诞生》等等。


作品草图


裸体女性


裸体女性的的形象的出现是由于神话寓言故事中维纳斯诞生的场景,因为其从海中诞生时是裸体的状态,并且这一个瞬间在文字描述中十分美妙,所以艺术家在创作时以这一经典时刻作为创作的灵感来源。在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图1-1)中就可以看见这一瞬间的动人。

并且,裸体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女性身体的优美。在创作中,对曲线的曼妙创作同时可以转化为艺术美,所以这一程式一直延续在艺术创作之中。


作品草图


躺卧式 


传统维纳斯造像是逐渐以躺卧的姿势出现的。从原始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到《萨莫色雷斯的胜利女神》,从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到罗丹的《丹那伊德》等等艺术史案例可以看出,这个姿势出现在艺术创作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男权社会下对女性征服的欲望所致,二是因为这一种伸展的姿势可以最大程度的展现女性身体的线条。

同时,这一个姿势也与“倒下”的神性紧密相关,可以从中进行一个思考,一个直立式像纪念碑一样的神话人物,为什么随着思想文化的发展,这个人物被放倒了?是否意味着偶像崇拜的倒塌?又或是意味着物质社会中欲望的暗示?这个思考也将在下文的讨论中进一步被展开,在本人的毕设创作中同样也会呈现对这一问题的开放的探讨。


作品草图


“维纳斯”与女性裸体形象的审美关系


“维纳斯”的造型程式不仅仅在绘画作品中作为主题一直被创作,在雕塑作品中同样有许多作品在对这一主题进行呈现。从西方到东方,无论是经典的欧洲雕塑艺术,还是中国当代的学院雕塑艺术,或者到自由的非学院雕塑艺术,女性这个“被塑造”的题材从未被流放雕塑之外。从原始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图1-2),到古希腊的《米洛斯的维纳斯》到自由女神像,从“裸体雕塑大师”罗丹《丹那伊德》(图1-3)到极少主义艺术家马约尔。从朱迪·芝加哥的《晚宴》(图1-4)到《解决:及时一针》,从阿巴卡诺薇姿的《阿巴卡红色》到无头族群像,从姜杰的《易碎的制品》到《粉色乌托邦》,从李秀勤的《凹凸系列》(图1-5)到《被开启的土地》,从向京的《你的身体》(图1-6)到《这个世界会好吗》等等作品。


作品制作过程


我们可以看出“维纳斯”与女性裸体形象在这个审美关系中的发展变化。不仅仅是从神坛走向生活,还代表着大众对裸体女性形象的接受态度的变化,以及艺术创作方式、手法的不断变化,都是导致女性裸体形象呈现的方式的变化的原因。


作品制作过程


当代艺术中的躺卧式女性裸体形象与审美关系


作为关注女性的文学著作《第二性》,西蒙·德·波伏娃在这部女性世界的百科全书中揭开了女性开始挑战性别身份的序幕,使女性开始在这个男权社会有所觉醒。以女性主义的立场出发,包括地位、权利、处境等方面,内容包括神话和风俗文化、历史、哲学、生物学、文学等等。在社会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定义出女人“他者”身份,已经描写并探讨女性不同于男性本体存在的性别差异。


作品制作过程


同样,“审美”作为一个觉醒的途径被运用到语言表达中,从女性自我的审美到两性视角的审美再到社会定义的审美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可以大致了解审美变化的三个原因。


作品制作过程


女性自我的审美


如前所言,法国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存在主义者——波伏娃,她对女性的心理分析表示“‘我向思维’是通过罗曼蒂克梦想表现出来的……少女的这种自我崇拜,不仅仅表现为对她自然容貌的爱慕,她还希望占有并且效忠她的整个自我。

女性在自我的审美过程中,通常是有一个现实的对照物,就像坐标系一样,会不断的要求自己去完善,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符合理想中的审美标准。但是这种自我的审美与女性自我的修养的是脱离不开,有一部分女性会因为社会的标准而限定自己的外表模式,有一部分会因为内在的修养而强调自我个性的展示以及自我风度的保持等等。所以女性在自我审美的过程中,往往都是按照自己预设的方向去完善的,以达到自我的要求。


作品制作过程


两性视角的审美


男性作为当代社会之前的主导,当然现在男性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社会中的女性角色一直是作为被动的、服从的关系出现。对于女性的审美也受到男性的影响。

以提香的《乌尔比诺的维纳斯》与马奈的《奥林匹亚》(图2-1)两个作品在当时的舆论作为对比,是男性幻想中的审美标准作为主导的批评事件。《奥林匹亚》借鉴《乌尔比诺的维纳斯》的程式进行创作,但是不同于“维纳斯”为主体的选择,马奈选择了当时社会中的一个交际花,她的名字就叫奥林匹亚。奥林匹亚的身体不同于“维纳斯”般丰满、唯美,而是十分真实的女人体。并且马奈还在画面中设置了一个看与被看的互动,不再是女性眼眸低垂的等待着被男性观看,而是直勾勾的盯着画外,与观画者产生眼神交流,所以画面前的观者此时才是被看的。


作品制作过程


      这些因素导致了对这幅作品受到猛烈的抨击,但也正是这些批评,让我们产生思考,这会不会是一种男性审美标准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带来的“维纳斯”形象的变化?也同时代表着一种新的艺术风格的崛起需要打破以往的程式,建立一个新的审美标准?又或是“审美”不再成为一个艺术作品评判的标准,只是为了艺术本体服务呢?

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作为不断被探讨的话题,一直是艺术创作中的重点。男性视角下的裸体女性创作,如何避开“欲望”象征的指控,以及如何让女性裸体最大程度的呈现真实,都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将面对的问题。


作品制作过程


社会定义的审美


女性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责任,为人妻、为人母的角色使社会定义中的女性必须要拥有良好的慈爱形象和善解人意的性感特征,并且以一种服务的姿态进入社会,进入家庭。

在奥地利发现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约公元前28000年-前25000年。圆雕高10厘米,宽5厘米左右。这个雕像的出土并不是一个个例。在欧洲的这一片区域中,出土过大量的原始女裸体雕像。这尊雕像作为代表作,直观的为观者呈现了这个时期的造型特点:她们的五官或者说面部完全被忽略,身体的性特征被无限放大,饱满的乳房和丰腴的臀部。这样的雕塑造型突出强调了女性特征,反映出的意义十分明确。体现了在原始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对早期种族繁衍的渴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殖崇拜。


作品制作过程


在中国的原始时期,同样也有类似的作品出土。在公元7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中,出土了已知最早的雕塑作品。在这些作品明显能够观察到刻意表现性别差异。在公元前6000年-5000年的红山文化中,辽宁喀左东山嘴出土了小型的裸体女像,在这个作品中表现了孕妇的形象。同时还有大量的出土作品都表现了对于女性身体的塑造。但是,无论是女性造型,又或者有明显指向的形象。这些都代表了“被描述的女性”在雕塑艺术中的客体地位。


作品局部图


“躺卧式”女性裸体形象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呈现


二十世纪的中国,在五十年代到“文革”结束的这25年的艺术创作历史中,健美高大的女性形象一直是雕塑家塑造的对象。从社会历史角度出发,一方面当时女性获得了平等参与社会劳动的权力,能力得以展现,雕塑家们的自豪之情不言而喻;另一方面,雕塑艺术需要一定的身体素质要求和强健的体魄,因此,艺术家在塑造这类女性形象时,也带有内心对强健体魄的追求和认同。这类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健康独立,不仅仅是因为外界的影响,同时也是由于自身专业性质的要求和自我愿望的表达。

这类雕塑的出现虽然具有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的必然性,但是随着艺术思潮的不断解放,雕塑家对女性情感给予更多的关照,艺术家自我意识日益增强,体现女性生活的雕塑作品开始出现。张德华的《青春》所表达的则是女性的形体美与青春活力,张得蒂在《初次登台》中表现了女性的羞涩。这一类女性雕塑作品所关注的是女性丰富的内在和真实细腻的情感。


作品局部图


当代雕塑艺术中,女性雕塑艺术家的自我形象和内心情绪突显出来,如王芃的《潮湿的脸》、向京的《对酒说》等作品中,充满了青春少女幻想中的浪漫特质。向京的人物大多处于某种特定的情境中,而且大部分是女孩最私密的情境,这是男性艺术家难以了解到的,与常见青春题材的作品(如霍波洋《初潮》)不太一样。站在女性的视角,艺术家将这种情境用略带夸张变形的写实手法和浓郁的色彩强化和塑造她们,作品既真实却又耐人寻味。向京的雕塑更像是她的私密日记,讲诉了她生理、心理的成长过程:小女孩、少女、少妇。向京创作的女孩或女人基本上都以真人大小的姿态出现,她们或在幸福里发呆,或在卑微中绝望,永远保持沉着的状态,真实而细腻,毫不做作地流露出雕塑家身处的境遇和敏感的情绪。在《你的身体》中,向京完全摒弃传统雕塑艺术中对女性裸体的表现。在这系列作品中,女性人物体型臃肿、眼神空洞、肤色灰白,身上甚至有手术后的疤痕,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向观众诉说着作品的真实情感,值得关注的是在作品之中呈现出来的女性视角也十分的明晰犀利。

雕塑作为一种与空间发生密切关系的艺术,不单单是在物理空间的状态需要我们关注,在精神与社会空间中的状态也是需要我们讨论的,尤其是女性的裸体形象进入到这三个空间时,并且一种躺卧的姿态出现,必定会引起许多的争议。这三个方面也是在研究当代雕塑艺术中总结出来的特点,下面将一一描述。


作品局部图


生理空间——身体状态


当我们在观看古希腊罗马的雕塑艺术作品时,第一直观感觉是健美,因为作品结实的肌肉、饱满的线条、充满活力的动态会带给观众生机勃勃的感觉。这是因为人体在直立的时候,代表着有生命力的、向上的积极形象。试想假如把它倒下时,是否意味身体状态发生了变化?而这一变化产生,有可能是因为疾病、人为伤害、休息、压力等等一系列原因。

当女性的身体以一种倒下的姿态出现时,根据视角的差异性,获得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我们可以从男性、女性、社会三个视角去思考,男性视角观看会以征服感为主,女性视角的观看会以关怀为主,社会视角的观看会以道德为主等等,这一系列的差异都导致了作品意义生成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作品局部图


精神空间——身体想象


“男性凝视”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20世纪70年代,兴起了一批女性主义艺术创作,大量作品的主题就是反对这一“凝视”状态,通过艺术创作来为女性发声。不得不提及的就是美国艺术家辛迪·舍曼,她在作品中将自己打扮成好莱坞经典女性角色或者艺术史中经典作品的女性形象。在扮演这些角色的过程中,舍曼是在按照男性对女性的美好想象,借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一个“审美”包装。在这样的艺术创作中,艺术家借经典形象去有意强调男性审美下的女性形象,其实会达到打破想象的目的,让观者产生反思。同时期出现的还有游击队女孩,这个艺术小组的成员至今没有公开过自己的身份,她们最出名的作品莫过于“Do women have to be naked to be get into the Met.museum”,这个作品被翻译成中文之后,名字是《女人如何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5](作品名称的翻译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但是呈现英文原文,可以提供更多视角的理解。)。在画面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Less than 5% of the artists in the Modern Art section are women,but 85% of the nudes are female.”从原文的直译之中我们可以更加直观的了解到这个作品想要表达的意义,即女性裸体艺术品在博物馆中被收藏的绝大多数是由男性创作的,那么这样的现象是否可以引起我们的思考呢?也就前段所提及的男性视角,二者也可以作为我们讨论精神空间之中对于身体想象的切入点。

传统男权文化对女性躯体的想象——柔美、母性、无欲、贞节等被作为女性身体的自然属性。因为构建审美的标准往往是两性之中的男性角色,所以评说好像成为一种专利。在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女性形象就是要打破这种想象,颠覆以往的想象,从而建立一个多元视角的女性形象。

主观上的作品意义建构将会产生对物体的想象,不论是创作中还是现实中,所以在解读作品的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越过夸张的形象与思考背后的意义与形象特点带给我们的社会意义与艺术思考。


作品局部图


社会空间——身体价值


在古代社会,女性在家庭的身体价值中毋庸置疑将会被归为传宗接代的一类,在劳动力身体价值中会被归为家庭型手工劳动者,可以看出女性与家庭紧密的关系,除去武则天、吕雉等女性帝皇的角色,脱离家庭的女性角色少之又少。关于女性身体价值的讨论,可以从性别出发,也可以从自然使命出发,但是当下,请问女性的社会价值是什么?这样的讨论放在网上肯定会掀起一番热潮。女性的生育价值,女性的劳动价值,女性的自我价值等等都是正在不断被讨论的社会话题。

在艺术创作中如何呈现一个身体的价值,就需要我们认识到选取对象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身份、角色等等。身在男女共处的现代社会里,女人和男人一样,捆绑在金钱和社会舆论运作的流水线上,被消费意味着价值的社会认可。但是往往那些哗众取宠的事件,仅是个别通过身体消费出来的美。这只是符号价值,而非女性的身体美与内在美。


作品局部图


雕塑艺术中当代女性形象审美性的追问与实践


“羊大为美”[6]这是中国古代对于美的解释,在《诗经·卫风》中提到美人的外表:“硕人其颀,衣锦褧衣。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7]还有类似于“悦泽美人”,“美人为贻”等等。当然,不同的时代对美有不同的定义,但都是以美好的状态出现的。先秦时期,“美人”指有道德的人,是贤者;唐代时期,杨贵妃作为第一美人,体现了“以胖为美”的审美标准;宋代时期,将缠足视作女性美的象征。如此说来,审美标准在不断发生变化,但都脱离不开对女性美的主观想象。


作品局部图


雕塑创作中对当代女性形象呈现的再思考


西方文化中,女权主义运动是一个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运动。这个运动使女性争取与男性平等的权利,即使没占主导优势,也开始享有权利和自由。随着思想观念的进步,她们对自身权益的争取和突破表现的更加激进。西方女性在性别意识上更加敏感,在中国新文化运动时期,随着开放观念的传入,女性开始深刻思考束缚女性的文化糟粕,为之也主动开展了许许多多的运动,办报和出书立传等。新中国的成立,妇女才真正的被解放出来,标志着女性迈出封建大门的开始,具有深远的女性解放意义。


作品局部图


女性身份的多元性


谈到女性身份,在艺术史中,就有对画面中主体人物出现女性身份的许多讨论,批评家和学者通常关注的是该身份是否影响了这幅创作,以及它的画面表达方式等,但是这些画面中出现的女性可能仅仅单一为神话人物、贵族、侍女、母亲等身份。不同于以往时代,女性的身份越来越多元化。在职大学生、白领微商等等标签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关键词,在这些新闻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当代女性的特点,不同于传统价值观念下以家庭为中心的女性意识,女性的自我身份定位以及丰富成为展示自我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这些双重甚至多重的身份渐渐成为当代女性追求的目标。


作品局部图


一个审美标准能够定义多元的女性吗?当然是不可能。那么审美标准存在的意义在于何处呢?是不是可以抛弃呢?这样的反思是非常有必要的,传统维纳斯造型,将所有女性都限制在一种可能性之中,既然身份不一,那么审美视角当然也是因人而异的。在朱迪·芝加哥的作品《晚餐》中就可以看到艺术家对于女性身份的关注。每组作品都会有标志女性角色的图式,如刺绣针织等显示女性特点的元素出现,但作品之间除了相同性联系来强调女性这一性别身份之外,还有具有各自的独立性,通过不同的生殖器图案去呈现不同女性的不同特征,在每一个瓷盘和餐巾上描绘着39位女性独特的生平故事和社会贡献。这样的呈现方式打开了艺术创作思考的新思路,即关注女性身份的独特性与多重性,作为女性性别之外的女性还有着什么样的身份?对社会历史的贡献又在与何处呢?都是能够带给艺术创作启发性的思考。

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女性作为社会劳动力的一个重要角色,不再单单的作为人妻、为人母的社会身份,而是开始进入到整个社会的运转之中,每一个行业、每一个社会角色都有女性的参与,所以“多元化”正在成为当代女性身份的特点。


作品局部图


女性形象的双重性


女性形象一定是非强即弱的吗?非贫即贵的吗?“人类的主体性由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去界定和确定我们的地位的文化符码来产生”。这是新历史主义的观点。文化规约之下,对自我的存在是盲目的。社会环境、话语、意识形态主宰,作为主体的自我,怎样才能融入、适应社会?与其他事物、个人与群体发生关系时,自我是主动的,通过自我行事,自我又是被动的,屈从于文化、话语与意识形态。女性形象也是如此,在主动与被动之间、柔软与坚强之间,双重性的形象开始被呈现出来。


作品局部图


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人民》画中的女性形象就不仅仅是作为胜利的自由女神出现的,女神优雅的、浪漫的形象在作品中就完全被颠覆了,她同时还是作为一个无关性别的领导者出现的,手中举起的旗帜就是代表着她的地位。同样地,在艺术创作中,双重性的形象也是一个不断被讨论的主题。对于女性形象,尤其是裸体女性形象,在艺术创作中我们都不得不面对形象的双重性的问题。以马克·奎恩《艾莉森·拉波尔怀孕像》为例,艾莉森·拉波尔不仅仅是一位英国艺术家还是一位高度残疾的妈妈,奎恩塑造她的形象就是想用古典英雄的形式去表达艾莉森·拉波尔的怀孕形象。这样双重性的出现,在视觉和社会意义上都十分具有冲击力,在艺术史和社会学的分析中都是一个无法跨越的作品。


作品局部图


女性身体的差异性


花有姹紫嫣红,人也是如此。最根本的差异来源于遗传基因的差异,基因决定了人种,在视觉上最直观的就是肤色、发色、眼珠的颜色等等等差异,东方人的黄皮黑发,欧洲人的白皮金发,非洲人的黑皮黑发等等。其二则是由于地区差异带来的环境因素产生的差异,欧洲人因为生活在寒带地区,紫外线较弱,皮肤和毛发内的黑色素含量较少,所以久而久之便形成了浅色头发,而非洲人因为生活在热带地区,紫外线辐射强,身体的保护机制产生了大量的黑色素,所以形成了黑色的皮肤和黑色的头发,这是人类进化自然而然的结果。其三,除去身体自身的原因之外,还有人类自身性格带来的差异性,每个人对自己的形象要求和身体状态要求不同,呈现在生活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格。像上述产生导致人类身体产生差异的原因有许多,男性与女性的根本不同就是一个很主要的方面,尤其是女性身体的差异就更为复杂。


作品局部图


女性的裸体形象会受到年龄、高矮、胖瘦的原因而呈现差异性,同时,出现差异的原因往往还会因生活经历发生改变。生活经历对身体状态的改变,可能会导致身体部位的残缺或者器官功能的丧失,以及身体的萎缩等等,但并不意味着这个女性本身的“美”发生了改变,只是大众视野下的审美接受不了残缺,更倾向于对完美事物的认可。在艺术创作中也是如此,女性创作的倾向也会趋于一种美的程式,也就是本文讨论的“维纳斯”审美标准。但是,女性的身体出现在艺术作品中时,也往往是带着个性的,随着当代艺术观念的更迭,让我们开始对传统审美观提出质疑,这也是由女性身体差异性带来的。


作品局部图


“维纳斯”审美标准在雕塑艺术中的崩塌


女性,作为一个性别符号,特别是在现当代艺术中,精神的深度被极大地发掘。女性形象成为传输和制造艺术家表达精神指向的工具或符号,成为传送和表达艺术家精神的方式。在中国,对于女性形象的运用而言,古代专有仕女画,民国初期有月份牌美人画,20世纪30年代有封面女郎等等。从这些艺术现象,可以看出艺术家的创作中,对女性身份地位的肯定还是将女性形象始终放在一个被观赏的位置上。


作品局部图


以马克·奎恩创作的《艾莉森·拉波尔怀孕像》(图4-1)为例(上文已经简要描述)。艾莉森·拉波尔是一位高度残疾的女艺术家,马克·奎恩以古典的形式塑造了她的怀孕形象,用这种方式挑战了所谓的“英雄”与“完美”又或者是“女神”与“女性”的概念。原本高不可攀的“英雄”、“女神”的标准本身就有可能是对身体残疾以及其他“不够完美”、“不够崇高”的的社会会边缘群体的粗暴对待。这件作品对于审美标准的崩塌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的关注,逐渐变成当代雕塑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


作品局部图


“倒下”的审美标准——躺卧式的裸体女性


根据上文提到的马奈的《奥林匹亚》为案例,我们可以知道审美标准被改变时,批评者反对声音的强烈。那么,当一个审美标准倒下的时候,会产生怎么样的思考?当观看角度发生变化之后,固定的原有的审美视角是否会因为角度的变化而发生新的意义?

“维纳斯”的传统审美标准,早在许多艺术作品中就被尝试的放倒。从雕塑脱离基座的那一刻开始,雕塑的纪念碑性就意味着被消除了,以及从健壮的高大的到弱小到卷曲的造型特征变化,还有直立到弯曲再到放倒的状态等等,体现出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艺术家对于造型原则的突破性尝试,还有大众审美的接受程度和道德标准的变化等等。


作品局部图


上文提及的三个空间其实已经阐述了审美标准的形成原因,当传统观念中的身体状态、身体想象、身体价值分别被打破、被放倒的时候,就代表我们对这一审美标准的反思。躺卧的女性裸体出现在创作中,不是传统优美、神性的呈现,而是一种最主观、最直接的状态,但并不以一种破坏性、暴力式的方式呈现,这样运用一个角度的变化去带给观众另一种视角的意义生成,作为观众的艺术接受者才能感受到直指人心的艺术力量。


作品局部图


“非定义”的审美态度——观众视角的意义生成


观众作为这个参与艺术意义生成的一个环节,其最终获得的信息是有差异的。因为个体性的生活、学识经验等,对于某一个形象的认知会产生不同的观点。所以随着维纳斯形象的倒塌,审美标准也随之变动,一种“非定义”的审美态度,逐渐成为欣赏女性裸体雕塑的主要观点。在创作中不再将审美作为唯一的标准,也不再给观众预设一种审美态度,而是客观呈现出女性最真实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状态,提供另一种观看生活的方式:透过艺术作品去观看生活的另一面。在这种“非定义”的审美态度之下,观众视角的意义生成将会有很大的惊喜。

以上的讨论也将出现在本人的研究生毕业创作之中,更加立体的呈现出本人的创作观点与态度。在创作中将会尝试呈现多种女性形象,通过作品空间,人物造型,作品组合等去打破观众传统视角中的审美欣赏,表达出更多的观看可能性,以及概括各类与观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女性形象,让观众产生心灵共鸣,达到更加充分的自我解读。


作品局部图


躺卧式裸体女性形象在雕塑艺术中的创作实践


当文学、音乐、艺术、电影、等共同凑起女性的交响乐时,对女性的审美观并不是雕塑艺术作为一种声音就能够得到改变的。20世纪雕塑的形态语言愈加多元化,许多青年艺术家将目光放在材质与艺术自身的探索之上,在进行了相关实践之后,本人对于艺术关注社会的角度更加感兴趣,并且关注社会的过程中,我对于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身份、生活状态都更加敏感。最近,社会舆论对于女性与身体的话题讨论十分热烈,关于女性对自己身体价值的认知,成为我不断关注的问题。


作品局部图


当代雕塑的社会意义探索与雕塑本元的纪念性与永恒性有着必然的联系,所以本次创作将以女性形象在当代雕塑中的出现,来探讨其背后所指的社会意义。艺术家的身份不仅仅体现男性视角,还有社会道德、女性群体自身视角出现在观众群体中时雕塑作品多重意义的生成。


作品局部图


基于上述的思考,在创作实践中,同样延续了这样的讨论。这组作品的构思起源在于自己对社会新闻的关注,与本科毕业创作一样,十分关切女性角色在社会中的生存状态以及日常动态。《罪后的挽飱》是本人的毕业创作,作品的构思源于一个偶然。又一次,从医生朋友处听闻一个让我十分震惊的消息。当下,做人流的患者数量在逐渐增多。通过朋友的协助,调查确切数据后,尤其是在2012年10月的一次调查过程中,一名14岁女孩向我讲述堕胎过程。这段对话经历让我由此陷入了沉思,心中产生了一份莫名的责任感。在接下来两年时间中,不断的去调查和查阅,沉重的数据让自己决心去正面对待这一现象,并且思考用什么方式将其表达。2014年,在毕业创作定方案时,参阅诸多的资料时,无意中看到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发现这一经典作品无论气氛营造或背景含义都与我的创作构思契合,于是决定借用其构图。通过经典作品为载体,内化其宗教意义,运用雕塑语言来呈现。在这组群雕中,希望能够通过反对堕胎的主题,一定程度上要求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尊重生命,不要将自己的欲望施加在别人的苦难之上。所以《罪后的挽飱》由此而来。


作品局部图


这一次的创作同样是通过日常生活与调查暗访,以15-35岁的女性为主,对她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双面性进行研究。创作12件“躺卧式”裸体女性雕塑,以中心围合形式呈现,放弃以往“维纳斯”站立或女神的卧姿,采取“躺卧式”,正是对当下“维纳斯”标准审美“倒下”,走向崩塌的体现的思考,同时体现出“躺卧式”裸体女性在当下身份的多元化、形象的双重性以及身体的差异性。虽然自己从男性视角出发创作这些作品,但又不局限在男性的视角中,作品呈现时,希望观众在参观中,能透过这群裸体雕塑,看到作品后的反应的社会意义。


作品局部图


具体创作人物造型大致分为高矮胖瘦,身体有缺陷,性感等等。以人物之一造型为例:为了增强艺术语言,采用脂肪堆积这种夸张的处理手法,使得丰满的女性形象能够加强视觉刺激。人物臃肿、面孔怪异,夸张而惊恐的眼神,幽默形象与观者进行互动。人物之二造型的创作选取一个瘦弱的女性裸体,压缩的胸部、嶙峋的身体以及微微抬头往外看的表情,这些造型特点是想要表达一个在两性关系之中处于被施暴的女性角色。身体已经受到了性压榨的伤害,她没有表情的面部微微张望,又像是麻木的等待,表达了一种对暴力的无知还仍然在期待美好即将到来的想象。人物之三造型会选用一个极其骨感的女性形象。她以一种舒展的姿势平躺,微扬的下巴呈现了她舒坦的状态。这个形象是想要讽刺对女性身材审美的恶趣味,以病态美为主导的社会趋势,而被这样的观念绑架的这一类女性也要求自己保持这样的身材,并引以为时尚潮流的引领者。她们看上去如此滑稽,如此可笑,因此来表达对人性的追问,探讨自我身份认同与当代文化,社会和人与人的关系。


作品局部图


随着时代的变化,审美标准的变化 “女神”的标准也在变化。在史料中,博物馆中不难看到古人对女性的记载,从表现了女性的生理特征和生殖特征到现阶段艺术家们创作的具有肉欲和情色意味的女性形象。从有意强调这样的传统审美出发以达到让观者反思的目的,加以夸张的手法进行表达,将会在本人的毕业创作中作为主要方式呈现。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审美标准,每一个艺术类别也有自己的审美标准,若想真正深入讨论这一程式的全部来龙去脉,以及社会学术语中相对应的文化现象与表现行为等,还需要更佳长年累月的阅读和学习,仅仅通过一篇简单的毕业论文是不能达成的。但同时,本人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一篇文章打开一种有趣的思路,对如今雕塑艺术的传统工艺进行保存与创新,在研究各种新材料新观念的过程中也要回归雕塑本身,不脱离雕塑这个圆圈的本心。


作品局部图


当下的女子裸体形象并不是简单的男权所致,而是一系列的原因,既有当下女子身份的多元化、形象的双重性以及身体的差异性的原因,也有社会道德、追问人性底线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对“维纳斯”与女性形象审美的研究,得出当下“维纳斯”标准审美已“倒下”,走向崩塌的观点。本文重点通过对“维纳斯”与女性形象审美的研究,引出“躺卧式”裸体女子形象在当代雕塑艺术中的呈现。结合自己的毕业创作进一步对雕塑艺术中当代女性身份的多元性、形象的双重性以及身体的差异性进行再思考,得出雕塑艺术中当代女性形象的审美已由之前“维纳斯”标准的审美走向崩塌,观众对这种审美的看法以及这背后所反映出的社会现象进行深挖掘。难点在于很难系统的将西方关于女子裸体雕塑的资料整理出来。


作品局部图


创新之处在于,毕业创作采用“躺卧式”的女子裸体姿势,既是对论文的“维纳斯”标准审美“倒下”,走向崩塌的体现。这组作品存在的意义在于用一种新社会关系代替当下模式,寻求在新秩序中和谐相处,女性权利和地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这一次研究生毕业创作将延续本科毕业创作中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在各种社会事件中女性身体存在所引发的讨论,探讨社会道德、追问人性底线等等一系列敏感话题。通过雕塑的语言将社会现实用艺术的形式呈现出来,对话公众,生成意义。              

                                                                               (王韦●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