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央视请法师做客谈佛法,法师全程飚英文,厉害了word法师……

2016-11-20 大般若宗书院

慧远看视频不到五分钟已经惊呆了,法师的英语太溜了,溜的让我热血沸腾。我想我也是过了英语四级的人啊,怎么能一句话也没听懂?这也让我暗暗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比如去BBC参加个访谈节目什么的。幸亏后来找到了高材僧翻译的中文对话,英语好的师兄们可以不用看字直接看视频,不好的就跟慧远一样读读下面的中文翻译,嘿嘿。应该会有很多师兄会疑惑北京大学哲学系的高材生为何‘想不开’要出家呢?当个翻译也会赚不少钱啊(咳咳)。在后台回复【出家】告诉你答案。


来源|小僧活

责编|慧远

|访 谈 节 目|


《佛教的复兴》

Rejuvenation of Buddhism


|时 间|


2016年11月17日 星期四19:30


|地 点|


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对话》栏目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width=500&height=375&auto=0&vid=a0347o6rx7n

|对 话 嘉 宾|



|主 持 人|




|访 谈 内 容|

杨:各位观众大家好,欢迎来到《对话》。佛教在大约2000年前从印度传入中国,是中国的重要宗教之一。佛教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在这个高度发展的社会里,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仍有很多偏差。为了更好的了解佛教在中国和海外的发展和传播,我们非常荣幸的请到了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明海大和尚和亚利桑那大学的吴疆教授做客北京参加我们的节目。他们此次聚首是来参加西安举办的汉传佛教祖庭会议。在本次谈话开始之前,让我们共同欣赏一段视频。

(主持人开场)


大约2千年前,

汉王朝期间,佛教开始由印度传入中国,而后沿着海上丝绸之路传播到南亚地区。随着经像的初次传入,中国的第一座寺院——白马寺也随之建立。汉王朝时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一方面,儒家在现实社会中致力于维护社会和谐和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佛教则强调深入滚滚红尘,寻求真理,超越现实。

大约在公元2世纪,

佛教在经历了与儒道文化的漫长的磨合之后,终于赢得了坚实的立足点和十分有力的拥护。佛教在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很快信仰佛教的人数据说超过了印度本土。

公元六世纪,

中国人创立了禅宗,禅宗的哲学思想强调”言语到断,心行处灭”。禅宗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就是六祖慧能大师,他留下了非常珍贵的《六祖坛经》。

注:关注大般若宗书院(ID:dbrshuyuan)回复【六祖坛经】,查看《六祖坛经》全文及译文。

在中国,佛教长期以三种不同的形式,接引并教化着不同根器的人们,最终形成了汉传、藏传以及和南传佛教。如今的中国已经拥有超过2亿人口的佛教徒。

(视频内容)



|访谈对话|

杨:欢迎来到《对话》栏目。请问明海法师,为什么祖庭文化对于中国佛教来说非常重要?

明:一般认为,佛教最初于公元前2年传入中国,中国人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学习和消化从印度传来的佛教教义。在唐朝时,完成了这个任务,这意味着中国人能够真正理解佛陀教导的本质。在这之后,出现了很多中国式的佛教学校——寺院。对于学者来说,他们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认识这漫长的过程:1. 从印度传来的佛教试图适应中国当时的环境;2.通过中国许多祖师的努力,佛教在这片崭新的土地上找到了一种新的形式存在,最终融合了中国文化,深入了中国文化,继而对中国人带来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杨:您是否时也认为,有必要去释迦牟尼佛的家乡去寻找更多的线索,比如通过一场西天之旅?因为我们有一本名著叫《西游记》。您是否进行过这样的一场长途旅行呢?

明:是的,我2015年去了印度,参访了菩提伽耶和很多地方,比如我们尊敬的佛陀—释迦牟尼佛出生的地方、涅槃的地方等等。

杨:您是否认为中国的祖师道场能够被印度的僧团和信徒接纳?

明:对于佛教来说,这是一个奇迹。佛教在印度衰亡,传到了印度之外的很多其它地方,并与当地的文化融合,适应了当地的环境,并很好的发展起来。虽然这些寺院在不同的地方,但是这些寺院都共同信仰佛陀、信仰佛陀的教法,所有的寺院都彼此包容尊重,都是佛法甘露普被的道场。

杨:互相尊重是非常好的。既然不同的寺院都共同信仰释迦牟尼佛,那您为什么觉得祖师道场文化是独特的,并且对中国佛教很重要呢?

吴:这个当然重要了。你可以想象一下,祖师道场是从前最为神圣的场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宗族崇拜的传统,所以祖师代表的是我们的血脉传承。我们让印度传来的佛教有了中国元素,我们把从印度传来的梵文经典翻译成了中文。可以说祖师道场文化实际上彰显了中国佛教最明显的特点。

杨:从最基本的层面上来讲,您是否觉得佛教与基督教有很多的基本的相似点?例如:在佛教中有极乐世界,在基督教中有伊甸园。所有坚持修行的人,无论是佛教徒还是基督徒都有超越生死的世界。如佛教徒都想要到达梦想的极乐世界,基督徒想成为伊甸园的一员。请明海法师为我们开示一下。

明:佛教教义中的生命形式有5种存在的层级状态,我们认为基督教有其中的两个部分:人道和天道。但是我们认为还有一些超越这两个层级之外的存在形式,佛教六道轮回(译者注:其中阿修罗道可以并入其他五道,因此有时也称五道)这一学说完整的解释了我们的生命存在形式,直到觉行圆满我们称之为无上正等正觉,即佛陀。当然了,虽然基督教的最高境界只停留在天道,但我们认为它仍具有非常大的价值和意义。

杨:所以,你是否认为佛教,特别是中国佛教能够超越基督教的这两个层次?

吴:我认为超越生死是每个宗教中都非常重要的概念,每一个宗教都有自己的方式来进行超越。但是我认为在佛教和基督教的一些基本教理上有很大的不同。就像明海法师刚刚所说的,佛教的基本是给人以启示,指导人们发现自身的佛性,并最终成为与佛陀一样的觉者。所以这和基督教之间有本质上的区别,而上帝只有一个,他是造物主。

杨:我不知道从历史哪个朝代开始,一位祖师说修习佛法不必要在寺院中,你可以在你自己的家里,不管你在哪儿生活、工作你都可以自己做禅修,不需要去当地的寺院。这是真的么?当今的佛教现状仍然是这样的么?

明:这是出自《六祖坛经》,我们回到达摩祖师的年代来看待这个事情,在佛教悠久的历史中,有很多祖师都尝试着将佛教融入到社会当中,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依照六祖慧能大师的教导,我们可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修行。你可以好好的生活,同时又能够好好的学习佛陀的教法。

杨:慧能大师的偈诵“本无菩提树,何处染尘埃”,这句偈子广为流传,不仅佛教徒很熟悉,只要对中国历史有所了解的人也都熟悉。我想听听您(吴)的英文翻译。
吴:Originally there is no tree of bodhi, but where the dust collected.(“本无菩提树,何处染尘埃”)

杨:那么慧能大师想要传达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是什么呢?

明:来解读慧能大师这句偈子之前我们应该先看看在慧能大师之前,神秀大师所造的偈子:“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句偈子告诉我们修行的过程,这不是最终的开悟,没有达到终极。慧能大师所表达的是他已经开悟了,在他的经验中这里没有矛盾、没有对立, 没有菩提树、没有镜子的区别,生死亦无差别。

注:关注大般若宗书院(ID:dbrshuyuan)回复【慧能大师】可以看到六祖慧能大师传。

杨:吴疆,据一些法师所说,我们现在正处于所谓的末法时代,因为人们对佛法的理解越来越浅,你对佛法的衰败期怎么看?

吴:一些时候我们称之为末法时期,因为教理学习和实践修行都不再如佛陀在世般准确无误因此在佛法衰败期,我们需要一种新形式的佛教。比如我们的禅宗道场,例如柏林禅寺, 另外现在我们正处在21世纪,我们面临着诸多的问题。所以我坚定的认为,我们需要更有创造力,来开创一种新形式的佛教,特别是中国式的佛教并拓展扩展中国的佛教教育的新形式。

杨:这些年,随着人们的钱包越来越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我们看到更多的关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取舍的迷惑,所以在北京和其他大城市我们看到了更多的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特别是佛教的人群,我其实有点疑惑,并不是因为他们的信仰,而是因为似乎他们对信仰的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对现实生活的失望而导致的,您能跟我们说一下您对他们信仰背后的原因的认识吗?

明:在1996年,英国研究者基于当年全世界各种信仰宗教的人数占全世界人口的总数做了一个调查研究,其比例是80%,而2011年基于基督教研究中心的一个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所有宗教信仰者的总数占到了全世界人口总数的84%(杨:84%是中国的数据吗?)不,是全世界人口总数的84%。所以,最初人们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宗教信仰者的人数将会越来越少,但是相反,这并没有发生。(杨:反而增长的更快了)

杨:吴疆教授,您怎们看待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

吴:这是一 个很大的话题,(杨:爱因斯坦是一个佛教徒),是的,这个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来阐述理解。首先,科技可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们可以利用科学手段来进行研究,另一方面,你可以把宗教和科技进行比较,因为实际上宗教教理,特别是佛教的教理教义是非常具有逻辑性的。宗教的教理教义自身就具有科学分析的元素,在西方一百年前西方科学家们刚刚接触佛教时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所有人都认为佛教是一门科学,但若你去看佛教的真谛,那里没有一个万能的上帝,只有纯粹的真理——因果定律,因此佛教教义可能与科学具有更多的相关性。甚至是当今科学家,特别是认知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家,反而是更多的具有宗教信仰的人群,他们尤其对佛教情有独钟。因此可以说关于科学与宗教有很多值得说的话题,而且在这一领域可以做很多的研究。

杨:今天,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开始进入中国,我们处在一个“价值污染”的新纪元,因为一种价值观很难再轻易覆盖影响到中国不同年龄段的不同消费群。明海法师,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和繁荣,东亚地区,首先是亚洲四小龙,然后是中国站在了另一次经济高速发展的前线,那些跟随这一发展趋势并对中国发展怀疑的人士就会发声,我们能否建立起一种联系,我们能否处理好经济发展和人们价值观信仰之间的平衡?这一问题我一直非常认真的思考了很久,我想听听您的意见。

明:您的问题非常好,我们佛教徒自身也应该认真思考,(杨:您并非需要认真用世俗逻辑思考,因为您需要与世俗生活、消费主义保持一定距离,来更多的把精力关注于冥想和禅修领域)在19世纪,马克思发现了基督教义的道德伦理和资本主义发展之间的联系,(杨:可能您指的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的。因此,我认为当下对于佛教徒也具有类似的挑战,我们应该挖掘佛教中既适用于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心性修行的更入世的、更积极的教理教义,这是我们应该努力去做的方向。

吴:我完全同意法师的观点,佛教徒最擅长的领域就是对心性的修习,我们若看当下的世界,对于人类当下有很多很重要难题,随着经济发展和我们所积累的财富的日益增长,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普遍的疏远隔离之感,人类难以与自己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背后享乐主义和物质文明完全相容;另外一个问题是碎片化感,目前当下的各种手机等科技设备和机器不仅偷走了我们的时间,而且还把我们内心的很大部分精力都“吸”走了。因此这刺激了整个社会对新型精神生活和自我认可的新的需求,因此我认为佛教可以非常恰当的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如果让我来解释佛教教义,那就是心性、精神修行,这与物质主义文化不同,物质主义不能解决任何心性问题,这一切都是关于你的心,佛教提供了一套系统的心性修行体系,这不简单的是“是黑还是白”的问题,你必须统筹考虑各种方面,心性修行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第三点,佛教教理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活在当下”,你必须关注于你当下的生活、你的家庭、你的朋友以及整个社会。因此综上所说,佛教对于解决我们当下身心的问题都有着非常光明的前景。

明:我同意吴教授的观点,我想做一些补充,在上世纪的民国年代,中国大陆的许多高僧都试图寻找佛教教义中我们之前可能忽略了的,更入世、更积极的一些内涵,我们称之为“人间佛教”。因为我认为“人间佛教”能够为现代社会的经济和心性修行的平衡中提供理论支撑。

杨:但一些人认为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相对比,佛教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哲学。我想听听您的评价。

吴:这很难回答,如果你是想说佛教和其他宗教哪个更好,也许对于当下社会,基于“活法的智慧”的佛教可能更有魅力。但之所以佛教很特别是因为它是一门更具有接纳性的宗教,我们可以这样来描述佛教,因为在佛教的理论体系中很多其他领域的元素都能够各安其位,它并不是排他性的宗教。而且正如所描述的那样,佛教具有非常丰富的理论体系,因为它不只是一个是与非的问题,佛教里可以有很多佛和菩萨及声闻等圣人,但是他们都能很和谐的同时并存。

杨:我所关注和担心的是无论哪种宗教,其成功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传教制度,就我所知,基督教传教士具有极高的热忱和牺牲精神,勇于投身于那些危险的地方进行冒险,传递来自上帝的召唤及进行相关教义的宣传。佛教关于传教上是怎样的态度,我在很多年前听来自新加坡联合大学的王赓武教授关于佛教在东南亚的传播案例中讲到,佛教在传教过程中与本土的基督教相比并没有那么的普遍和流行。

吴:王赓武教授是一位非常令人尊敬的中国历史学专家,我拜读过他的著作,而且敬佩他的学术成就。我想很大程度上他提到的是事实,确实可能佛教与其他的传统宗教相比并不是那么的具有传教使命,以东南亚佛教的传播的最新研究举例来说,佛教徒的传播很多是与信教家庭组织之间相关,随着人民移民到东南亚,他们同时也把佛教代入了东南亚,佛教的传播领域与中国人移民东南亚的进程紧密相关,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移民宗教,因此我认为在未来佛教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杨:我想与过去相比,随着网络和移动设备,例如手机的普及。科技能够帮助佛教教理传播更加的迅捷和高效。(明、杨:是的,当然)。您自己使用智能手机吗?

明:当然,我用,而且在我们的寺庙,都有网络覆盖,我们利用网络来帮助弘法。但是另外一方面,网络给当今的人民带来很多的问题,就在最近这些日子,我经常听到信教的群众向我请教说:“法师,我似乎很难把心安住下来。”因此,这是一个问题,所以我会告诉他们要谨慎使用网络工具,小心庞杂的网络信息给自己带来的不良影响。

吴:我想补充说,佛教是一种与科技关系非常密切友好的宗教,为什么这么说呢,试想一下9世纪造纸术的发明实际上就是因佛教教义的传播需要而推动产生的,而今网络和手机的发明绝对是佛法传播的利器,而且我认为佛教徒在这些领域是非常前卫和领先的,举例来说,佛典教理文献,不仅早已实现数字化,而且很多分析软件工具都被应用于原始古典文稿的研究。因此通过科技进步,我们能够做很多事情来推动佛教的传播。再拿谷歌来说,谷歌的CEO和许多科技工程师都很喜欢佛教,因此谷歌公司为他们的员工提供了许多禅修和冥想相关的课程。所以你能想象得到其他宗教或者文化,能够像佛教这样借助于网络在全世界被广泛接纳吗?

杨:在对话的最后,我相信很多的观众对于科学与汉传祖庭文化的大乘佛法之间的冲突这一问题可以释怀了,他们不必再在这一问题上纠结了。事实上很多科学家就是虔诚的佛教修行者。我们今晚与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释明海法师和来自亚利桑那大学的吴疆教授进行了一场很有启发的讨论,期待下次再见!

推荐阅读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佛陀并不打算剃光每个追随者的脑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