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儿科名家徐小圃先生学术思想与验方汇总

2016-12-01 卢医

徐小圃(1887~1959年),名放,上海宝山人。幼承庭训,尽得其父杏圃公之传。弱冠时父亡,即悬壶问世,设诊所于上海东武昌路,专业儿科。徐氏除继承古代儿科诸家之长外,对汉代张仲景撰<<伤寒论>> 钻研颇深,临证细致,处方果敢审慎,屡用峻剂以起少小沉疴。徐氏常谓: “儿科古称哑科,审证察色不可粗心大意。”他在诊病过程中,总是弃座站立的,此因小儿不能与医生合作,坐在诊察椅上难以精确诊断,故其子弟们均是站立诊 病。徐氏临证一丝不苟,对每一病儿的口腔都仔细检查,毫不遗漏,而绝不因业务繁忙而求快。他遇重病者,即给予提前诊治;贫病交迫者,则免收诊金。早年抗菌 素尚未发现,西医对小儿肺炎等无特效药物,徐氏擅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加减,以麻黄宣肺为主治疗,其效卓著,因而有“徐麻黄”之称。历任上海国医公会监 察委员,新中国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中国医学院董事长,神州医学总会副会长等职,又热心中医事业,屡捐巨款兴办中医学校和药圃等。徐氏虚怀若谷,凡同 道有所长,辄竭诚请益,对祝味菊善用温阳药治疗内科疾病的经验尤为服膺。中年后医名更著,在儿科领域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


学术观点:


一、小儿以阳气为本


古代的儿科专着<<颅囟经>> 中提出: “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历代儿科医家对“纯阳”含义论述颇多。徐氏则认为所谓“纯阳之体”,是指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具有 “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年龄愈小,生长发育的速度也愈快,犹如旭日初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古代医学家就把小儿这种生理现象称为 “纯阳”。故小儿是以阳气为本,一旦护理失宜,寒暖失调,则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发病之后,往往容易出现种种阳气受损之症。而阴为体,阳为 用,阳气在生理状态下是全身动力,在病理状态下又是抗病主力,此在儿科尤为重要。因此治小儿疾病必须时时顾及阳气。徐氏推崇陈复正“圣人则扶阳抑阴”之 论。方案中常有“气阳不足”、 “气阳式微”、“阳虚湿盛”等语,对此等病证,治疗采用扶阳温肾,温阳化湿等方法。


 二、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正


小儿“肉脆,血少,气弱”,属于稚阴稚阳之体。外感病证在儿科属常见,尤其是一些时行疾病多在幼儿期罹患。外感病的过程,亦即正邪分争的过程,治病 的基本精神即在助正气、祛邪气。小儿脏腑娇嫩,如肆用寒凉,妄加消导,每易伤及正气,正如万密斋所谓“邪气未除正气伤,可怜嫩草不耐霜。”徐氏根据冯楚瞻 “邪凑之实,必乘正气之虚,若不顾正气之虚,惟逐邪气之实,其有不败者几希”之语,主张治小儿疾患以维护正气为第一要着。他认为冯氏所云: “但使营卫和平而常行,则客邪不攻而自散。使正气自行逐贼,则邪气退而正气安然,如浮云一过,天日昭明。”诚精辟之论。并指出儿科扶正,当以阳气为主,外 感病扶正达邪,重在益阳解表。证之实践,确有不少病例由于气阳不足,致邪势鸱张或逗留不退者,此时若于解表剂中加附子温阳,常能达到扶正不助邪,祛邪不伤 正的目的。


 三、辨证宜严谨,用药当果敢


徐氏常言,金元四大家,刘河间主清,张子和主攻,李东垣重补气,朱丹溪重滋阴,各有专长,亦各有所偏。惟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辨证谨严,用药果敢,其圆机活法,实医家临证之典范。小儿疾病易虚易实,故审证必须详尽。表、里、寒、热既辨,虚、实既明,则麻黄、桂枝、青龙,或泻心、白虎,或承气、凉膈,或真武、四逆等汤方,宜大胆放手应用,切勿因循畏缩,坐失良机。


证治经验:


一、麻疹


麻疹俗称痧子,古代医家认为麻疹的病因由于内蕴胎毒,外感时邪,在病机方面则认为麻疹是蕴积君相两经之火,乃“火毒有余之证”,因此,在治疗方面有“疹喜凉,痘喜温”的说法。《幼科准绳》力主麻疹“欲出已出之际,虽寒勿用桂枝,虽虚勿用参、芪”。徐氏根据实践经验,指出:麻非胎毒,都为天行疠气传染所致,且有常必有变,小儿神气祛,藩篱疏,病程中不乏兼感寒邪者,切不可泥古不化,概用清凉,凡遇风寒束肺之证,即当施用解肌透疹之剂。方以升麻葛根汤加减,无汗加麻黄,有汗加桂枝。若见有面色晦滞、四肢清冷、自汗、便溏、精神疲软、脉细数无力等阳虚联兆,应及时加用附子以温阳扶正。大抵此等证候,多属于麻疹中的坏证和变证,相当于西医麻疹并发肺炎和心力衰竭,故加黄附片辅以黑锡丹、益智仁、补骨脂、巴戟天、仙灵脾等温培脾肾,回阳救逆耳。


徐 氏尝谓:麻疹患儿,发热三天后,皮肤见红点,不成片。出疹前口腔内颊粘膜及牙龈有细白点。以鼻准见疹为疹透标志。如鼻准、面颊痧子未见,欲称“白鼻痧”、 “白面痧”,痧毒每易内陷而成逆证。因此先生在治疗麻疹患儿时,必细察鼻准处有无布露,虽周身痧子密布,鼻准未见者,仍以透为主;若鼻准部已有三、五点 粒,全身稀疏不多者,即表示痧子已透达向外,无需再用透发。

徐氏对于疹出不畅或隐而不透的患儿,除投以汤剂外,同时给予自拟辛散透疹的熏洗方。

 

二、丹痧


丹痧为烂喉丹痧的简称,又名“疫喉痧”或“喉痧”,相当于西医的猩红热。本病由于疫毒之邪经由口鼻而入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红肿痛或伴有白腐,热毒 外泄则发为皮疹,热毒熏灼营血则舌而光滑呈肉红色,上有小粒突起如杨梅状,疹色猩红如丹。若延误失治或正虚邪盛可出现谵妄、昏迷、惊厥等症。历代医家对于 本病虽有记载,但大多散见有关临床著述中。至晚清陈耕道始着有本病专着<<疫痧草>>,以后又有夏云<<疫喉浅 论>>,金德鉴<<烂喉丹痧辑要>>等书,均详列本病理法方药原则,一般主张初起宜用辛凉透达,继则宜用泄热解毒, 稍后宜用滋阴养液。有的认为不宜辛温解表,或过早使用大剂苦寒、泻下之剂。


徐氏治疗本病兼取诸家之长,不拘一格,在处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 就一般治疗而言,徐氏大致取法陈耕道氏所订立的疏散、清散、清化、下夺和救液五法,而在方药组成方面大多由下列数方化裁,对于一般发病初起,采 用<<疫喉浅论>>清咽栀豉汤(栀子、豆豉、金银花、薄荷、牛蒡子、甘草、犀角、僵蚕、连翘、桔梗、马勃、蝉蜕、芦根、灯心、竹叶)。如丹痧见有咳嗽,采用<<疫喉浅论>>清咽导痰汤(薄荷、杏仁、桔梗、瓜蒌、浙贝母、橘红、牛蒡子、赤茯苓、苏子、枳实、竹茹)等方。但遇有阳虚征象者,亦采用附子配入疏散方中,以扶正却邪,或寓助阳于养阴滋液、清热解毒之中,以冀获效,为其治疗本病权变之法。


 三、百日咳


百日咳又名顿咳、疫咳、鸬鹚咳。多流行于冬春季节,以1至6岁小儿最多得病。本病发病机理为感受时邪,痰浊阻肺,肺气上逆。初起与一般感冒不易区 别,一二周后出现痉挛性咳嗽,症见咳嗽阵发,咳时面红,间或呕吐浓痰,咳尾有特殊的吼声。由于咳时引动舌本,其舌下系带磨擦于齿缘,因而患儿的舌下系带可 出现白色小疡。徐氏每以舌下系带溃疡作为本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徐氏治疗本病,每以细辛、干姜、 五味子为首选药物。三药配伍,实则脱胎于仲景治咳诸方。功能肃肺化痰止咳。凡热象不著者,在所必用,可减少发作,减轻症状,直至痊愈。对阳络损伤,兼见咳 血者,也不忌用,但配以宁络止血之品。若见口干、舌红、脉数等肺热症状者,则以麻杏石甘汤为主清肺泄热。其随症加味法:痰多气逆,选加杏仁、象贝、苏子、 白芥子、金沸草等消痰下气宁咳;呕吐,加半夏、橘皮等降逆和中;痉咳,加百部、天竺子等止咳宁嗽;营卫不和,加桂枝、白芍调和营卫;衄血咳血,选加茜草炭、参三

七、十灰丸等宁络止血;脾虚纳呆,选加白术、茯苓、米仁等健脾和胃。


 四、肺闭


肺闭或名肺闭喘咳,是小儿的多发病。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声漉漉,涕泪俱无为肺闭的特征。肺闭一般有风寒、风热之分。风寒闭肺每见咳嗽痰鸣,气 急鼻扇,发热无汗,口不渴,舌白等症。风热闭肺每见咳嗽痰稠,气促鼻扇,壮热烦躁,口渴,舌红等症。徐氏治疗肺气闭塞之证强调辨证,而不拘于发病日数。属 风寒闭肺者,治予温开,方如麻黄汤、小青龙汤;属风热闭肺者,治予清开,方如麻杏石甘汤。其中麻黄功能开肺,徐氏尤为赏用,痰多者,选加杏仁、象贝、白芥子、南星、半夏、紫菀、远志等祛痰之品;神蒙,涕泪俱无者,选加郁金、菖蒲、苏合香丸等辛香开窍;湿浊内蕴苔腻者,选加川厚朴、玉枢丹等化湿辟秽;热毒重者,加川黄连等 清热解毒;肝风内动,见肢颤,目窜等症者,则加磁石、龙齿、天麻、蝎尾之类平肝息风。小儿体质稚阴稚阳,病理变化易寒易热,易虚易实。不少小儿在病程中, 出现面色灰滞,精神困倦,四肢不温,多汗,脉细无力等症,此为素禀阳气不足或病变损及心阳,即所谓“阳虚肺闭”。徐氏对于此证,每在辛开剂中加用附子温振 阳气,扶正却邪;磁石、龙齿重镇潜阳;并酌情选用黑锡丹温肾纳气;益智仁、巴戟天、仙灵脾益肾助阳,每使病情化险为夷。


 五、腹痛


腹痛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小儿腹痛病源不外食积、寒邪、虚寒、木乘土、虫积等数种,每相互为因,而与脾胃怯弱的关系至为密切。


徐氏辨治小儿腹痛大法如下:


食积腹痛主症为腹部胀痛拒按,畏食或呕吐,大便秽臭或秘结,舌苔厚腻,脉滑。治以和中消导。药用藿梗、半夏、橘皮、砂仁、蔻仁、鸡内金、建曲等。


寒邪腹痛主症为当脐作痛,欲得热按,面色苍白,舌白。治疗温中祛寒止痛。方用<<金匮>>大乌头煎为主,并结合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厚朴温中汤( 38 40072 38 15288 0 0 1533 0 0:00:26 0:00:09 0:00:17 2858厚朴、橘皮、炙甘草、草豆蔻、茯苓、木香、干姜)化裁。


虚寒腹痛主症为腹痛绵绵,喜暖喜按,神倦色恍,脉迟软。治以温运脾阳。方用<<局方>>附子理中丸(附子、人参、干姜、甘草、白术)为主。


木乘土腹痛主症为面多青色,腹痛肠鸣,粪青如苔,寐中惊惕,脉弦。治以疏肝和中调气。药用煅瓦楞、煅石决明、橘核、钩藤、白术、香附等。


虫积腹痛主症为面色萎黄或有虫斑,寐中介齿,曾经吐蛔下蛔。治以安蛔止痛或驱虫。方取仲景乌梅丸及<<局方>>化虫丸(鹤虱、槟榔、苦楝皮、胡粉、枯矾、芜荑、使君子)为主。


大凡腹痛以寒淫居多,热淫居少。寒为阴邪主收引,其性凝滞,徐氏治疗寒证腹痛,宗<<内经>>“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之旨,以川乌辛热温中,驱寒定痛为治疗重点。


由于川乌具有良好的止痛功效,徐氏应用甚广,不仅用于寒证腹痛,对寒滞、虚寒、虫积等腹痛,也每每加用,可获捷效。按<<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有温白丸(川乌、柴胡、桔梗、吴茱萸、菖蒲、紫菀、黄连、干姜、肉桂、茯苓、蜀椒、人参、厚朴、皂荚、巴豆),该方以川乌为君,配伍诸药,共奏温中逐冷,疏泄破积之功,亦为治疗虚寒积滞腹痛之要方。


 医案


案一、感冒


郭幼

一诊 发热三日,有汗不解,咳呛痰多,气促,面恍肢冷,舌白润,脉濡数。气阳不足,复感风邪,治拟温阳和营。

川桂枝4.5g 炒白芍4.5g 黄厚附片9g(先煎) 白杏仁9g 白芥子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天浆壳5只(去毛包) 龙骨15g(先煎) 黑锡丹9g(包) 2剂

二诊 热退肢和,咳减气平,舌白,脉濡,拟上方损益。

黄厚附片9g(先煎) 白杏仁9g 白芥子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紫菀4.5g 天浆壳5只(去毛包)龙骨15g(先煎) 二剂


 案二、麻疹


周幼

发热三日,有汗,咳呛痰多,鼻流清涕,大便溏泄,舌苔白,脉浮数。痧子将布,恐其下陷。

川桂枝3g 粉葛根4.5g 水炙升麻3g 白杏仁9g 象贝母9g 桔梗4.5g 蝉衣3g 云茯苓9g 天浆壳5只(去毛包) 1剂

另用:生麻黄15g 西河柳15g 紫浮萍15g 鲜芫荽120g(如无,可用芫荽子9g)。加黄酒250g 和水煮沸,使水蒸气弥漫于病室中,一日多次用面巾浸药液乘温轻擦头面、四肢,擦时勿使受凉,并勿使药液误入两目。每日一剂,连用三日,以疹透为度。

翌日复诊,麻疹已布未透,便泄略减,舌脉如前,继予原方二剂。三诊时疹透热减,汗多泻止,舌苔薄白而润,脉转缓,乃予桂枝、白芍、杏仁、象贝、茯苓、紫菀等药调营卫,肃肺气而愈。

 

案三、丹痧


季幼

一诊 丹痧3日,壮热无汗,乳蛾肿腐,舌白糙,尖红,脉弦数。邪热化热,治以辛凉透达。7日之间,不变则佳。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薄荷3g(后下)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蝉蜕4.5g 马勃4.5g(包) 连翘9g 2剂

二诊 丹痧五日,热渐轻,喉腐略化,舌白糙,尖红起刺,脉弦数,治以前方出入。

淡豆豉9g 炒山栀9g 牛蒡子9g 制僵蚕9g 玉桔梗4.5g 象贝母12g 马勃4.5g 银花12g 连翘9g 板蓝根12g 2剂

三诊 丹痧7日,热已降,略有咳呛,口渴引饮,舌白糙,尖红,脉弦数较缓,治以清化养阴。

鲜金石斛12g 银花9g 连翘9g 前胡6g 象贝母12g 黛蛤散15g 板蓝根12g 天花粉9g 芦根30g 2剂


 案四、水痘


毛幼

一诊 身热三日,水痘密布,舌白,脉浮数。时邪留恋,法当疏利。

炒荆芥6g 防风6g 制僵蚕9g 蝉衣4.5g 牛蒡子9g 朱茯神9g 仙半夏6g 陈皮4.5g 生米仁9g 鸡苏散9g(包) 3剂

二诊 水痘已回,风邪留恋,兼挟湿滞,咳呛痰多,便溏溺黄,舌白腻,脉濡浮数,治以疏化。

炒茅术3g 川厚朴3g 白杏仁12g 白芥子4.5g 广郁金9g 制南星4.5g 姜半夏9g 橘红4.5g 藿梗4.5g 炙鸡内金12g钩藤9g(后下)


 案五、百日咳


孙幼

百日咳已逾半月,日夜阵作,甚则呕恶,舌白,脉濡滑。风邪恋肺,肺失清肃,治以肃肺化痰。

炙细辛2.4g 五味子2.4g 淡干姜3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象贝母12g 炙苏子9g 活磁石30g(先煎) 姜半夏9g 橘皮4.5g 炙百部9g 苍术9g


 案六、白喉


方幼

一诊 咽喉白腐,气急声嘶,头汗涔涔,四肢厥冷,舌白,脉细数。证属白喉危证,治以回阳救逆,佐以解毒利咽。

黄厚附片9g(先煎) 牡蛎30g(先煎) 龙骨30g(先煎) 黑锡丹12g(包) 巴戟天12g 黄芪皮12g 射干3g 马勃3g(包)甘草3g 木蝴蝶2.1g 二剂

二诊 咽喉白腐渐退,气急声嘶亦减,头汗已止,肢冷转温,稍有咳呛,舌白,脉细数,再予前法。

黄厚附片9g(先煎) 龙骨30g(先煎) 黑锡丹12g(包) 巴戟天12g 射干3g 马勃3g(包) 白杏仁9g 炙百部9g 甘草3g 木蝴蝶2.1g 三剂

 

案七、湿温


朱幼

湿温两旬,身热有汗起伏,白pei如抽蕉剥茧,层出不穷,烦躁不安,彻夜不寐,肢清,舌光如镜,脉软。病久气阴两伤,余邪留恋,拟潜阳育阴。

青蒿9g 白薇4.5g 川黄连2.1g 黄厚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茯神9g 阿胶9g(另烊冲) 酸枣仁9g 鸡子黄1枚(打冲) 二剂

原注: 1剂后烦躁稍安,能假寐片刻。2剂后已能安然入睡,惟热尚未尽,四肢尚欠温,原方龙齿减为15g 阿胶改用阿胶珠,服6剂则热退肢和。

 

案八、暑热症


邹幼

壮热无汗,半月于兹,口渴引饮,小溲清长,烦躁不安,便泄足冷,舌苔白,脉濡数。上盛下虚,不易霍然。

黄厚附片9g(先煎) 小川黄连2.1g 香薷9g 葛根9g 天花粉9g 活磁石30g(先煎) 菟丝子9g 覆盆子9g 煨益智仁9g 补骨脂9g 桑螵蛸9g

另:蚕茧、红枣各10枚,淡豆豉9g 煎汤代茶。

 

案九、咳嗽


朱幼

一诊 咳经两月,甚于黎明,龈肿口臭,腑气艰行,舌有薄苔,右脉弦大。肺胃有火,拟泻白散加减。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9g 冬瓜仁15g 生蛤壳15g 橘络4.5g 竹茹6g 金沸草9g

二诊 咳呛得减,龈肿口臭,腑行略畅,再宗前法。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15g 冬瓜仁15g 黛蛤散15g(包) 橘络4.5g 竹茹6g 金沸草9g 川石斛12g

三诊 咳呛得减,龈肿未消,腑气艰行,再清肺胃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象贝(各)6g 蜜炙苏子9g 全瓜蒌15g 冬瓜仁15g 黛蛤散15g(包) 橘络4.5g 竹茹6g 枇杷叶12g(去毛包) 川石斛12g 马兜铃6g 火麻仁15g(打)

四诊 咳呛得减,龈肿未消,再清肺胃,不变则佳。

桑白皮9g 甜杏仁12g 川贝母9g 蜜炙苏子9g 瓜蒌皮15g 冬瓜仁15g 生蛤壳12g 橘皮4.5g 竹茹6g 马兜铃9g 旋覆花9g(包) 芦根30 川石斛12g

十五日咳已除,惟痰多,用甜杏仁、苦杏仁(各)20粒作杏酪服。

五诊 咳已除,龈肿不消,痰涕多,舌薄白,脉濡滑,再宗前法。

川石斛12g 甜杏仁2g 川贝、象贝(各)6g 炙桑白皮9g 瓜蒌皮12g 冬瓜仁2g 生蛤壳12g 橘络4.5g 竹茹6g 蜜炙苏子6g


 案十、肺闭


张幼

风邪客肺,肺气闭塞,壮热无汗,咳不畅,气急鼻扇,痰鸣神蒙,涕泪俱无,舌白,脉浮紧。证属棘手,急以辛开。

生麻黄4.5g 川桂枝4.5g 杏仁9g 白芥子4.5g 制南星4.5g 象贝母9g 姜半夏9g 橘红4.5g 远志肉4.5g 生姜汁15滴(冲) 苏合香丸1粒(研细,鲜石菖蒲9g煎汤化服)

原注:患儿服药1剂后,神识转清,乃予原方去苏合香丸,再进1剂。三诊时得汗热减,涕泪俱见,脉紧转缓故去桂枝、鲜石菖蒲,麻黄改用水炙,续进2剂而愈。


 案十一、哮喘


孔幼

一诊 哮喘复发,形削色恍,胃呆纳减,舌白,脉濡滑,治以辛开温潜。

蜜炙麻黄3g 炙细辛3g 五味子3g 淡干姜4.5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白芥子4.5g 川厚朴3g 广郁金9g 制南星6g 姜半夏9g 橘皮4.5g 炙百部9g 黄附片9g(先煎) 黑锡丹9g(包) 活磁石30g(先煎)

二诊 哮喘已平,咳呛未除,舌白,脉弦滑,再宗前法。

蜜炙麻黄2.4g 炙细辛3g 五味子3g 淡干姜4.5g(二味同打) 白杏仁12g 姜半夏9g 橘皮4.5g 鹅管石8g 炙百部9g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黑锡丹9g(包)


 案十二、泄泻


薛幼

便泄经久,色淡不化,神疲肢冷,溺清眶陷,寐则露睛,舌少苔,脉濡软。脾肾两伤,治以温培。

黄厚附片9g(先煎) 肉桂1.5g(后下) 茯苓9g 淮山药9g 煨肉果9g 煨诃子9g 补骨脂9g 煨益智仁9g 活磁石30g(先煎) 1剂

原注:翌日复诊,肢略温,泻略减,继投原方二剂。服后肢温泻止,阳气已复,乃改用四君子汤加味,以理脾胃。


案十三、痢疾案


竺幼

一诊 下痢7日,自汗肢冷,胃呆干恶,舌白,脉软。脾阳已伤,噤口已成,危在旦夕,治以温培。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1.8g(后下) 淡干姜4.5g 炒白术12g 花龙骨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益智仁12g 补骨脂12g 砂仁6g(后下) 枣仁24g 陈皮6g 乌梅炭4.5g 瓜蒌皮9g 1剂

二诊 下痢自汗肢冷均减,干恶得止,涕泪未见,口渴引饮,舌白,脉软。气阳尚虚,再宗前法。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1.8g(后下) 炮姜9g 炒白术12g 花龙骨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益智仁12g 仙灵脾9g砂仁6g(后下) 乌梅炭4.5g 姜半夏9g 陈皮6g 朱茯神18g 2剂

 

案十四、腹痛案


严幼

寒滞互阻,腹痛呕恶,神倦嗜卧,舌白,脉濡数。治以温中,恐其变迁。

制川乌9g(先煎) 淡干姜3g 川厚朴3g 白豆蔻壳4.5g 砂仁壳4.5g 姜半夏9g 橘皮橘核各4.5g 台乌药9g 炒建曲9g 炙鸡内金9g 广藿梗9g 陈艾叶9g

 案十五、疳证案

陈幼

断乳之后,胃强脾弱,知饥嗜食,懊(忄农)善啼,腹膨露筋,形体瘦削,色悴无华,大便完谷,舌有薄苔,脉数。延久恐其成损,当节饮食。

炒白术12g 胡黄连1.8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黄芪12g 朱赤苓12g 合欢皮6g 夜交藤15g 炙鸡金12g 炙干蟾9g 炙五谷虫9g 乌梅炭4.5g 黑枣4枚


案十六、惊风案


计幼

身热有汗不解,咳呛痰鸣气急,痉厥频作,舌白,脉濡浮数。治以宣息,以冀奏效。

川桂枝3g 生白芍6g 黄附片6g(先煎) 明天麻9g 制僵蚕9g 姜半夏9g 橘皮4.5g 紫菀4.5g 远志4.5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蝎尾2支 干菖蒲4.5g 炙细辛2.4g


案十七、水肿案


朱幼

风湿相搏,水邪泛滥,遍体浮肿,咳呛痰鸣,气急,便粘溺少,舌无苔,不渴,脉濡数。姑与辛开淡渗,恐其滋变。

川桂木9g 生麻黄1.8g 葶苈子9g(包) 带皮茯苓12g 橘皮橘核各4.5g 大腹皮12g 五加皮9g 生姜皮4.5g 冬瓜皮9g肉桂1.8g(后下) 陈葫芦9g


案十八、淋证案


邵幼

肝经湿热下注膀胱,溺频不利,胁胀口苦,龈肿口疳,苔黄,脉弦数,治以清利。

龙胆草4.5g 炒黄芩4.5g 小川连2.4g 焦山栀9g 柴胡4.5g 当归9g 小生地18g 车前子12g(包) 泽泻9g 萆薢9g 西珀屑0.9g(另服) 海金砂6g(包) 甘草梢3g


案十九、黄疸案


李幼

面目俱黄,神倦纳呆,四肢清冷,舌白腻,脉濡软。黄疸五日,治以和中温化。

西茵陈9g 黄厚附片9g(先煎) 川厚朴4.5g 焦茅术白术各9g 当归9g 砂仁4.5g(后下) 木香3g 赤茯苓12g 车前子9g(包) 萆薢15g 陈皮4.5g

另:生谷芽、熟谷芽(各)30g 生米仁、熟米仁(各)30g 煎汤代水。

复诊,上方服10剂后,诸症悉除,乃予参苓白术散去桔梗,调和脾胃。


案二十、汗证案


甘幼

卫虚多汗,易感外邪,寐则盗汗,咳呛有痰,小便清长,舌白,脉软。治以温潜固卫。

川桂枝3g 生白芍4.5g 黄芪皮12g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麻黄根4.5g 浮小麦12g 糯稻根12g 陈蒲葵30g(包) 姜半夏9g 陈皮4.5g


案二十一、鼻衄案


廖幼

鼻衄未止,腑秘艰行,舌无苔,脉息弦数,再为息肝。

川石斛12g 南沙参12g 黑荆芥3g 薄荷炭2.4g 茜根炭9g 川贝母9g 淮牛膝9g 石决明60g(先煎) 紫贝齿6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茅根30g 藕节30g 油当归12g 火麻仁15g


案二十二、眩晕案


秦幼

气阳下虚,头目眩晕,形瘦胃呆,肢清溺长,腑气艰行,舌薄白,脉迟软,当予温潜。

黄附片9g(先煎)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明天麻9g 潼蒺藜白蒺藜各12g 砂仁壳6g 白蔻花6g 陈皮4.5g 香谷芽15g 油当归12g 黑芝麻12g 半硫丸12g(包)


案二十三、不寐案


赵幼

身热一候,得汗已解,烦躁殊甚,彻夜不寐,神疲色恍,不溲清长,舌少苔,脉虚软。气阴两虚,治拟潜阳育阴。

黄厚附片9g(先煎) 小川连2.1g 活磁石30g(先煎) 青龙齿30g(先煎) 朱茯神9g 酸枣仁9g 北秫米9g(包) 夜交藤9g 阿胶珠9g 鸡子黄1枚(打冲) 3剂

原注:药后夜寐安,舌起薄苔,乃予附子、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等温阳益气健脾之品,以善其后。


案二十四、遗尿案


张幼

病后气阳下虚,温度低降,遗溺,大便不化,舌光,唇肿,口臭,脉软数。治以温下。

黄附片9g(先煎) 原金石斛9g 花龙骨30g(先煎) 蛤粉12g(包) 花粉12g 稆豆衣9g 桑螵蛸12g 菟丝子12g 覆盆子12g 沙苑子9g 白莲须9g 乌梅肉3g


案二十五、口疳案


周幼

一诊 胃火内蕴,风邪外乘,口疳红腐,内窜喉关,烦躁,流涎,痰多且粘,腑气艰行,舌有薄苔,脉息弦滑。治以清息,恐其变迁。

薄荷2.4g(后下) 制僵蚕9g 牛蒡子9g 象贝母12g 带心连翘12g 活磁石30g(先煎) 生龙齿30g(先煎) 钩藤9g(后下) 朱赤茯苓12g 马勃4.5g 花粉12g 冬瓜仁15g 朱灯心4束

二诊 热解,口疳已化,微咳欲恶,泄泻色淡,舌白,脉濡缓。脾阳不足,治以两顾。

广藿梗4.5g 炮姜炭4.5g 川厚朴2.4g 稆豆衣12g 朱赤茯苓12g 仙半夏9g 橘皮4.5g 煨诃子4.5g 煨肉果4.5g 麦芽9g 荷蒂4枚


案二十六、乳蛾案


费幼

身热五日,汗微头疼,四肢微凉,乳蛾白腐,舌苔白腻,不引饮,脉浮数。寒湿交阻,治以温化。

川羌活9g 川桂枝3g 川厚朴3g 焦茅术9g 桔梗4.5g 牛蒡子9g 射干4.5g 轻马勃3g(包) 蝉衣4.5g 玉枢丹0.3g(另吞)

复诊 服药3剂后,诸症悉除,以六君子汤加味善后而愈。


 案二十七、肠痈案


赵幼

一诊 慢性肠痈,痛则呕吐,腑气艰行,舌白中剥,脉濡缓。治以祛瘀行气。

肉桂心1.8g(后下) 牡丹皮9g 延胡索9g 当归尾9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淮牛膝9g 京赤芍9g 橘皮、橘核(各)4.5g 生米仁12g 桃仁9g

另:冬瓜仁60g 煎汤代水。

二诊 肠痈已不作痛,腑气已行,舌化,脉濡缓,再宗前法。

肉桂心1.8g(后下) 牡丹皮9g 当归尾9g 京三棱9g 蓬莪术9g 淮牛膝9g 京赤芍9g 橘皮橘核各4.5g 败酱草12g

另:生米仁60g 冬瓜仁60g 煎汤代水。

三诊 肠痈已不作痛,知饥,多汗,舌白,脉濡缓。气阳下虚,治宜两顾。

黄附片9g(先煎) 肉桂心1.8g(后下) 活磁石30g(先煎) 生牡蛎30g(先煎) 白豆蔻花4.5g 砂仁壳4.5g 橘络、橘核(各)4.5g 仙半夏9g 仙灵脾9g 陈蒲葵30g(包)

另:生米仁、熟米仁(各)60g 生谷芽、熟谷芽(各)60g 煎汤代水。


验方:


一、连附龙磁汤


[组成] 黄连3g 熟附片(先煎)9g 龙齿、磁石(先煎)(各)30g 蛤粉、天花粉、补骨脂、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各9g 白莲须6g 缩泉丸(包煎)9g。水煎服。

[功效] 清心泻火,温肾扶阳。

[临床应用] 主治暑热症。症见身热缠绵不退,头额干灼而两足不温,汗少,烦躁,口渴多饮,小便频多且清。若无汗或少汗,加香薷发汗祛暑;暑邪挟湿,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身热甚,加石膏泄热;发热经久,加银柴胡、青蒿、白薇以退虚热;烦躁甚,加莲子芯清心除烦;泄泻,去天花粉,加葛根升提;真阴不足,舌光不寐,加石斛、西洋参、阿胶、鸡子黄益阴。除内服汤剂外,另以蚕茧、红枣煎汤代茶,无汗可加淡豆豉同煎。本方以黄连清心泻火,附子温肾扶阳为主,佐以磁石、龙齿镇潜浮阳,覆盆子、菟丝子、桑螵蛸、缩泉丸等温肾固涩,蛤粉、天花粉生津止渴。

 

二、六味小青龙汤


[组成] 麻黄4.5~9g 细辛3g 干姜6g 姜半夏9g 五味子、甘草各3g。水煎服。

[功效] 温肺化饮,平喘止咳。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寒喘。症见喘促气急,痰多而清稀,或咳嗽痰白,舌苔白腻,脉弦滑。若发热,加桂枝、白芍和营解肌;痰多,选加苏子、白芥子、莱菔子、杏仁、制南星、皂荚子等降气豁痰;寒喘兼有面色恍白,汗多肢冷,小便清长等肾阳不足,肾不纳气者,加附子、黑锡丹温肾扶阳,纳气平喘;寒热夹杂者,选加黄芩、生石膏兼清里热。


 三、崇土化浊汤


[组成] 茅术、白术(各)9g 厚朴4.5g 砂仁(后下)3g 陈皮4.5g 木香3g 茵陈15g 当归6g 赤茯苓、车前子(包煎)(各)9g 萆薢15g。另用生谷芽、熟谷芽(各)15g 生米仁、熟米仁(各)15g 煎汤代水,煎上药服。

[功效] 和中崇土,祛除湿浊。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黄疸,胃纳不佳,舌苔厚腻。若偏于湿热者,加山栀、川黄连清热燥湿;偏于寒湿者,酌减利湿之品,重用茅术、厚朴,或加入附子、干姜。本方由<<医醇滕义>>谷疸方去山栀而组成。方中白术、茅术、厚朴燥湿健脾;砂仁、木香、陈皮理气和中;茵陈、车前子、赤茯苓、萆薢清利湿热;当归入肝经,能养血活血;生熟谷芽、生熟米仁健脾利湿。


 四、加减黄连阿胶汤


[组成] 黄连3g 阿胶珠、熟附片(先煎)(各)9g 活磁石、龙齿(均先煎)(各)30g 鸡子黄(打冲)1枚。水煎服。

[功效] 泻有余之心火,补不足之阴阳。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素禀不足,久病伤正,久泻久痢等出现烦躁不安,夜不安寐,兼有四肢清冷、溺长、舌光、脉软等,属阴阳两虚者。本方由黄连阿胶汤去黄芩、白芍加附子、磁石、龙齿而成。方中黄连清心泻火,阿胶、鸡子黄育阴养血,附子温补肾阳,磁石、龙齿镇静潜阳。

 

五、姜桂黄土汤


[组成] 炮姜6g 肉桂(后下)3g 灶心黄土(包煎)30g 水煎服。

[功效] 温中逐寒,止泻止吐。

[临床应用] 主治小儿虚寒泄泻,或兼呕吐,或兼腹痛多啼,或兼寐中惊惕、面青唇淡,有转成慢脾之势。若呕吐甚,选加川黄连、半夏、陈皮、砂仁、蔻仁、藿梗、竹茹之类;苔腻加茅术、厚朴;泄泻由脾及肾,面恍肢冷,选加附子、补骨脂、肉果;兼抽搐,选加磁石、龙齿、天麻、钩藤、制僵蚕、全蝎尾。本方由<<福幼编>>逐寒荡惊汤化裁而成。方中炮姜温中止泻;肉桂暖丹田,壮元阳,散寒止痛。灶心黄土功能温中燥湿,止呕止血。




免责声明 本文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转载请务必标明出处卢医(luyi-323),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和学习交流之目的,并不对文章观点负责,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删除。

更多分享/交流/合作,请联系微信:卢医生

微信号:luyi520323

邮箱:2870679002

您的转发与分享是对卢医最大的支持



你还没有关注“卢医”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觉得文章不错,请点赞!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惊喜下载不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