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汤兰兰案:为了崇高目的是否可以采用卑鄙手段?

2018-02-04 学者荟

——  学者荟  ——

【学者荟读书小组招募小伙伴】

有兴趣的请在公号留言或添加下方微信号详询

xzh20161128


■来源:拾遗(id:shiyi201633)


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用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汤兰兰举报信


01

《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

2018年1月30日,

“澎湃新闻”做的这篇调查报道,

以惊悚标题震惊整个网络,

汤兰兰被性侵案就此举国皆知。

2008年10月3日,

14岁的小女孩汤兰兰(化名),

给黑龙江五大连池市警方写了一封举报信,

声称自己从7岁开始,

就被父亲、爷爷、叔叔、姑父、老师、村主任、乡邻等十余人强奸、轮奸,

时间长达7年,其间曾怀孕。

当月,警方抓捕了16人。

后经法院审理后,

包括汤兰兰父母在内的11人获刑。

被判刑后,11人皆不服,

提起上诉,但均被驳回。


《素媛》剧照


02


在展开讲汤兰兰一案之前,

我先来说说两部电影。

第一部——《素媛》。

这部获得韩国青龙奖最佳影片的电影,

是根据一个真实事件改编的:

刚满八岁的小女孩素媛,

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

爸爸在一家工厂上班,

妈妈经营着一家文具店。

那天早上,雨声淅沥。

妈妈怕路滑,就嘱咐素媛:

“要走大路,不要走小路。”

走大路的她,命运从此改变。

在路上,她遇到了一个中年男人。

素媛,就被这个男人暴力强奸了。

下体严重出血,

从直肠到大肠最顶端,

存在多发性创伤和裂伤,

需要制作人工肛门才能存活。

素媛不仅就此失去了生育能力,

还要一直带着排便袋才能生活。

这个事件,当时震惊了整个韩国。


《狩猎》剧照


03


第二部电影——《狩猎》。

这是一部豆瓣评分9.0的电影:

四五岁大的小女孩克莱尔,

生活在一个缺乏关爱的家庭里。

爸爸妈妈脾气火爆,

经常为一点小事吵得不可开交,

吵着吵着就忘了去幼儿园接送女儿。

善良的幼儿园男老师卢卡斯,

便挑起了照顾克莱尔的担子,

从小缺少关爱的克莱尔,

慢慢就对卢卡斯产生了依恋之情。

克莱尔将一个心形礼物送给卢卡斯,

并且亲吻了卢卡斯。

卢卡斯委婉地拒绝了克莱尔的“爱意”

并告诉她:“亲吻只能发生在和爸爸妈妈之间。”

被拒的克莱尔一直闷闷不乐。

幼儿园园长发现了她的异常,

便询问她怎么了,

克莱尔撒了个谎:“我看到了卢卡斯的鸡鸡,它是硬的。”

这句话,就此改变了卢卡斯的命运:

他先是被幼儿园开除,

接着失去了跟儿子同住的权利,

接着他的一条狗被人杀死,

再接着他去买肉时遭到售货员的殴打,

…………

镇上居民纷纷以各种方式惩罚他,

卢卡斯每天都生活在惊恐之中。


澎湃泄露的汤兰兰的信息


04


汤兰兰一案这两天之所以吵得不可开交,

正在于澎湃新闻和部分网民抱持了两种不同态度。

澎湃新闻觉得这像《狩猎》,

所以为此寻找了很多疑点。

疑点1:全部都变态?

汤兰兰曾说:

“我被爸爸强奸时,妈妈看到没管;

我被爷爷强奸时,奶奶看到没管;

我被表哥强奸时,表哥妈妈看到没管……”

按照汤兰兰这个说法,

村里长辈们全都很变态,

若全都变态,那村里受害的就应该不止汤兰兰一人。

疑点2:被性侵时间对不上。

2008年国庆节,

万秀玲接到了女儿的电话:

“妈,我怀孕了,是我爸的。”

但据万秀玲和其他村民证实,

汤兰兰暑假和开学后并没回家,

既然没回过家,

那她的怀孕到底是谁造成的?

疑点3:到底有没有怀孕?

汤兰兰一案卷宗里有两张B超单,

一张显示怀孕,一张显示没怀孕,

而截然相反的两份B超单,

出自同一医院同一医师,

这怎么解释,是不是作假?

疑点4:警察到底有没有刑讯逼供。

11人被判刑后,皆不服,

纷纷表示被警方刑讯逼供。

但警方表示:没有刑讯逼供。

于是犯罪人家属提出质疑:

若没刑讯逼供,汤兰兰爷爷怎么会死在看守所,其尸体为什么未经家属签字就火化了。

澎湃这篇调查报道,

主要表达了一个意思:

汤兰兰一案就像《狩猎》,

这些人可能都是被冤枉的卢卡斯,

所以我们要把改名换姓的汤兰兰揪出来,

给大众一个真正的“真相”。

于是,澎湃新闻在稿件和随后的评论里,

直接和间接地泄露了汤兰兰的最新信息,

将其新名字新住址等信息“公布”了出来。


但很多网民觉得这是《素媛》,

并为此寻找了很多支撑观点。

观点1:屡教不改就是证据。

2018年1月28日,

五大连池市公安局在打击“黄赌毒”行动中,

抓获了四名卖淫嫖娼人员,

其中两名正是汤案刑满释放人员。

“你看,嫖娼,这是屡教不改。”

观点2:有疑点才真实。

网民引用行业刑警和律师的话说:

“大多数案件中有疑点才是正常的,

所有人口供一致细节一致才可疑。”

观点3:时间、地点前后不一致很正常。

一个7岁就开始被强奸的小孩,

怎么可能记清案发的时间和地点,

她陈述的案发时间、地点前后不一致,是很正常的。

成人都记不住,何况幼童。

观点4:没说谎的必要。

一个小女孩不可能平白无故,

就想把父亲、爷爷和其他村民送进大牢,

她若没有遭到可怕的性侵犯,

不可能会给警方写举报信,

并配合警方将父亲等人送进监狱。

所以,很多网民觉得这就是《素媛》,

“澎湃新闻、新京报想为11名犯罪者翻案,

无非就是想吃人血馒头,

博取一个非常可观的阅读量。”

于是,网民们大骂澎湃、新京报:

“你们简直畜生不如。”


05


在评论澎湃和网民打嘴仗之前,

我先来讲一个心理学概念——确认偏误。

心理学家福勒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一群人做了一套性格测试题。

然后给每个人做了一个分析报告。

测试者约翰收到的报告是这样的:

你外表看上去虽然能克制自律,但内心却充满忧虑和不安全感。

你喜欢变化和多样的生活,受到约束和限制时会非常不满。

有时候你外向、可亲且乐于交际,有时候却内向、谨慎而有所保留。

…………

约翰给报告打了5分:“和我太像了。”

而事实上,每个测试者收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

测试者都和约翰一样觉得“和我太像了”。

福勒据此提出了心理学上的著名现象——确认偏误。

什么是确认偏误?

就是如果你一旦相信一个东西了,

就会寻找支持自己理论或假设的证据,

选择性的注意和收集信息(排斥其他不利信息),

并按照支持自己想法或逻辑解读获取的信息,

从而推导出一个符合自己意愿的事实或真相。

其实这个事实或真相是武断的、片面的,

所以心理学家称之为“确认偏误”。

福勒说:“人们只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而不在乎真相。”

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不过是我们选择看到的样子。

我们想要的真相,

不过是合乎我们自己口味的真相。



06


汤兰兰一案,

便淋漓尽致地体现了“确认偏误”。

澎湃新闻写这篇稿子的记者,

在写稿之前就确定了一个基调——冤枉,

所以她所寻找的一切证据,

都是有利于11名犯罪者的,

而把其他有利于汤兰兰的信息忽略了。

所以,她几乎推导出了一个真相——这11名被判刑者是被冤枉的,

所以我们应该把汤兰兰揪出来,

公检法部门应该重新调查审理此案。

而很多网民呢,

在攻击澎湃新闻记者之前,

也首先确定了一个基调——11人没被冤枉,

所以他们寻找的信息和论点,

都是有利于汤兰兰的,

而把其他不利于汤兰兰的都忽略了。

也就是说,不管是澎湃记者也好,

还是一些为汤兰兰打抱不平的网民也罢,

所寻求的真相,

不过都是合乎自己口味的真相。



07


这样的确认偏误,

会引发人性的一大弱点:

就是我们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

强行推销合乎自己口味的真相,

为此甚至不惜采取卑鄙手段。

美其名曰:为了崇高(纯洁)的目的,可以采用卑鄙手段。

澎湃记者为了推广自己纯洁的正义,

所以想尽千方百计,

将隐姓埋名的汤兰兰挖了出来,

并将她的新姓名新住址等信息,

直接或假装间接地公之于众。

这名记者不知道有没有想过一件事,

万一汤兰兰真的是受害者呢?

正如五岳散人所说:

“哪怕这事儿有一分可能是真的,

这种泄露身份信息的报道,

也会对其造成再次的巨大的伤害。”

而部分网民为了推广自己纯洁的正义,

想尽千方百计折磨摔狗者何兴丽,

在她门上喷油漆:人渣去死……

往她家里邮寄花圈,

在她家门设立灵堂,

…………

不知道这些网民有没有想过一件事:

你们喷油漆、寄花圈、设灵堂的行为,

与摔死狗的何兴丽又有什么差别。



08


喜欢马丁·路德·金的一句话:

“正义不是以当下的原则为代价的,

如果必须牺牲一切为人的原则,

这正义不要也罢。”

也就是说,不管你拥有多纯洁的目的,

都不能采用卑鄙下流的手段去实现。

2016年,德国评选年度恶词,

你可能万万想不到,

排名第一的恶词竟然是——好人。

奇怪吧?其实不。

因为我们平时最常遇到的麻烦,

往往都来自于“好人”。

“那些给别人和世界造成伤害的人,

通常都是心怀正义的人,

他们都有一个共同借口:我们出发点是好的。”

是的,他们的目的都是好的,

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

199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鲍迈斯特,

用了整整五年时间来研究“世间为何存在恶”,

然后写了《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一书。

在此书中,鲍迈斯特指出:

恶的直接根源主要有四种:

1、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和贪婪(追求权力也是重要表现形式);

2、遭到威胁的自负。恶棍、暴徒、罪犯多具有“高度的自尊”;

3、理想主义;

4、追求淫虐狂似的快乐(比例最小)。

其中,理想主义成了恶的根源,最值得我们深思。

“几乎总是好人给世界带来最大的破坏。

许许多多严重的罪行、暴行、灾祸,

都是那些心怀正义和崇高目的的人带来的。”

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善的、正义的,

那么,凡是不赞同不顺从我们的,

便是丑陋、邪恶、魔鬼的化身。

因此,就应当像对付苍蝇蚊子一般,

将他们彻底干净地全部消灭之!

所以鲍迈斯特总结说:

“没有原则的善良和正义,

其实是世间最大的恶。

当善意变成强制,它已经不是善意。

正是以爱为名,我们犯下无数罪恶。”



09


这就是我写这篇稿子想传达的意思:

当善良和正义失去原则的时候,会比恶还恶。

它的可怕之处在于披着善良的外衣,

轻易就能得到很多人的理解与宽容,

然后蔓延开来。

所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说:

“世界上的坏事主要是好人干的,坏人只能干小的坏事。”

这话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社会最大的敌人并不是精明的坏人。

提高作恶的成本,坏人自有约束;

加大合作的砝码,坏人自会选择。

最可怕的,恰恰是数量众多,缺乏常识、缺乏逻辑的好人。

所以西谚说:通往地狱的道路,往往是善意的石头铺成的。

这个世界,从来不缺泛滥的正义,

缺的是理智和克制。

当正义没有原则毫无节制地横行于世界上,

它将成为最大的恶,

因为它以正义之名制造了无数恶人。

所以,我们要做正义的人,

但不能做盲目正义的人。



10


如何做一个不盲目正义的人呢?

就是遇到一件事情时,

请先想想这五个问题:

1、这个事情有没有证据和理由支撑?

2、这个理由/逻辑是否能够推出结论?

3、这里面是否隐藏了某种价值观假设?

4、其中的证据/事实是否能有效支撑理由?

5、是否存在隐藏或模糊不利的证据/事实?

如果你不能明确判定,那就请:

1、不要轻易妄下结论;

2、不要轻易急于站队;

3、不要轻易评价别人;

4、不要轻易被别人的评论左右;

5、不要随便说什么感同身受。

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守脑如玉”。

用学者易中天的话说就是:

“当一件事情发生后,

第一要先弄清事实,这是‘真伪判断’。

然后,才能讨论是对是错。

这是‘是非判断’。

至于‘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

只能放在最后,甚至未必一定要有。”

王尔德说:“恶,莫大于轻浮。”

希望媒体和个人,

都照顾好自己的善良和正义。


本文转载自拾遗(id:shiyi201633),

一个有趣、有品、有态度的文化生活微刊。


欢迎大家在底部留言,各抒己见!

多 谢 打 赏

【版权归作者所有,王豆腐编辑】

喜欢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美德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阶层流动的中国局 |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未来比当下更可怕

大雄文!这是一篇分析世界格局最透彻的宏文!

满清误国三百年

学者荟今日推荐


作者签名版

《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

识别上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可入微店购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