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你对“群体免疫”的嘲讽,很可能暴露了你的无知

学者荟 2021-07-06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游独立评论 Author 我是北游

学者荟作为公众传播平台,关注时事关注热点,

传播学术观点、时事人文、哲学理论以示读者。

坚持做负责任的传播平台,服务读者,传播价值。


本文已获授权

来源|北游独立评论(ID:beiyou-talk)

作者|我是北游



先看小视频,了解一下“群体免疫”的原理

01 虽然有一小撮人性泯灭的国人,在祝贺他国的疫情,但公正的说,为数众多的国人之所以嘲讽他国的“群体免疫”对策,倒与人性的关系不大,他们的嘲讽可能仅仅源于无知。 因陌生而害怕,因无知而恐慌,他们仅凭直觉就武断认定这种防疫策略太儿戏、非理性、不人道,所以才会不假思索就对英国最先提出的“群体免疫”策略大加嘲讽。 事实果真如此吗? 其实,恰恰相反,这种拍拍脑门,就下断言的态度,很可能暴露了他们遇事不求证、不思考、习惯性屁股决定脑袋的低劣秉性。 他们很可能不知道,注射疫苗的终极目标,其实就是为了实现“群体免疫”。 无论有没有疫苗,最终要阻断病毒传染,彻底战胜病毒,都必须仰赖“群体免疫”。

 而要实现“群体免疫”,方式有两个:自然免疫和疫苗免疫。 脑袋瓜子简单的人这个时候就开始想不通了,既然都是为了“群体免疫”,为什么不选择更安全的疫苗免疫,非要去选择风险更高的自然免疫呢? 要不然怎么说这些人头脑简单呢,问题稍微复杂点,他们的脑子就不能正常运转了。谁都知道,注射疫苗是最可靠、损失最小的防疫方式,但是,问题在于疫苗现在没有!现在没有!现在没有! 至于疫苗什么时候有,没有人或机构能够准确预测。 所以,我们要面对的问题不是疫苗免疫和自然免疫二选一的问题,而是疫苗: 如果半年没有,怎么办? 如果一年没有,怎么办? 如果两年没有,怎么办? 这么多人,都隔离在家,不上班不挣钱,是因为只会病死,不会饿死吗? 你嘲笑英国人,是因为你到时候可以把英国人接到家里好吃好喝的供着吗? 况且,我强调过多次,英国没有我们的体制优势和文化优势,做不到全国人民一盘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哪个英国人要作死,政府是管不了的。更不要说,像我们这样让全社会停下来的代价,一是他们承受不起,二是,即使政府有这个雄心,英国人也不会配合。 德国哥廷根大学经济学教授于晓华撰文指出,疫苗免疫是主动让人群形成群体免疫,达到群体免疫的门槛。但“由于现在还没有疫苗,所以形成免疫群体的方式只有一种:主动或者被动感染”,也就是自然免疫。 所以,奉劝那些一看到“群体免疫”四个字,就感觉天要塌了,地要陷了,世界要末日的人,稍微过下脑,作为这个世界上防疫经验最丰富和医学科技最发达国家之一,英国的首席科学顾问会比你傻吗?你得傻到啥样,才会认为他还不如你懂防疫? 02 那么,英国政府的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Patrick Vallance)对于“群体免疫”具体是怎么说的呢? 他解释到,如果用非常严厉的措施来抑制病毒,疫情会在错误的时间反弹。英国的抗疫目标是让整体社会产生“群体免疫”,而不是完全抑制疫情。 没看懂?那再看一段: 帕特里克·瓦斯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判断,新冠病毒很可能会成为成为一种每年都会出现的季节性感染。因此,群体免疫将是长期控制这一疾病的对策。他担心,如果现在没有足够多的人感染这种病毒,它将在冬季再次出现,那时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将不堪负荷。 明白没有? 也就是说,英国防疫对策的制定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他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和对疫情的判断所做出的科学对策。 这个判断和我们很多人对病毒的认识和判断是不同的,每个国家的国情和组织方式也有较大差异,所以各国的防疫政策才会大不同。 英国防疫专家的判断是,这次新冠病毒将长期和人类共处,疫苗的研制将会是个艰难且漫长的过程,而且还不排除病毒发生变异的情况。所以,基于以上因素的综合考量,如果疫情到冬季都无法得到有效抑制,那么到时候疫情大规模爆发,英国医疗系统崩溃,就是个大概率事件。 正是因为这个预判,英国防疫专家认为,最佳的防疫策略,不是堵,而是疏,让病毒有序可控、分阶段的主动或被动的感染部分人群,保证医疗系统正常运转,尽可能的拉平曲线,拖后或错过疫情的爆发高峰期。 这样做的好处,除了避免医疗挤兑,保证有限的医疗资源对重症患者进行救治,更加重要的在于,“群体免疫”策略是在平衡生产生活和防疫之间矛盾的过程中,等待两个积极局面出现: 1、等待针对新冠的特效药或者疫苗尽快研制出来; 2、等待越来越多的身体健康的中青年人能够通过感染新冠病毒而产生免疫力,从而建立起群体免疫屏障,保护那些最危险的老弱病残。 而这两个积极的局面,都有极大可能被我们等到。 那么,是不是说,英式防疫策略就是完美无缺的方案呢?当然不是。 不要说我们对新冠病毒的了解依然肤浅,靠谱的特效药和疫苗都还在路上,各国都在摸石头过河,并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完美方案。
我反复说,各国的防疫措施都是基于自己对疫情的判断,结合自身的国情制定出来的。要顺利施行,需要得到本国民众在意识和行动两个层面的有效支撑。英国的方案不一定适合中国,中国的方案,英国人也可能做不到。 所以,不要拿着中国的作业嘲笑别国,也不要拿别国的经验来硬套中国。目前的问题,并不是英式方案更好,还是中国作业更优异的问题,我们现阶段不放弃隔离和救治任何一个国人的方案固然好,但正如我前文所言,如果英美不可避免的付出了一定的代价,但最终实现了“群体免疫”,我们怎么办?

03 前几天,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院士也表达了同样的担忧,他说: “在将来就可能出现一个情况,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施行实质性的“群体免疫”策略,欧美人群受了大的损失之后,它的人群免疫能力就上来了,它可以敞开国门,他不怕的,他有免疫力,出去的话呢,他也不是疫情高发国,进来的话呢,他也不是人群易感国。我们反过来有可能面临这样的(被动)局面......” 在王辰院士看来,目前我国的抗疫战,主要打的是社会组织的仗,而非科技仗。我们应该少一些说漂亮话的人,多一些目光冷静、头脑清醒、行动稳健迅捷的科学家。 他认为,我国目前疫情防控效果明显,但在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对其传播规律也缺乏想象力,所以还不是歇口气的时候,还要对疫情是否反复保持足够警惕。 王院士无疑是头脑清醒的科学家。他提醒我们,在没有疫苗,没有实现“群体免疫”的时候,不适合开香槟,嘲笑暂时落后者,更是无知无畏。

来源|北游独立评论(ID:beiyou-talk)

作者|我是北游

用哲学解构历史与政治,北游给你不一样的解读。



喜欢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美德

近期相关文章

【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