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孩子打架,家长要不要“帮忙”?
作者:温暖小武(爸妈内参主笔)
上个周末,我带小外甥去儿童乐园玩。春光和煦,暖风怡人,园中的孩子们奔跑嬉闹,笑声清脆,玩得很开心。
但是,小孩子在一起玩得久了,总会有磕磕碰碰。
有个男孩子,想要玩滑梯,可是偏巧有一个小女孩坐在滑梯口上看风景,不愿意动。男孩子急了,就踢了她一脚。那小姑娘也不客气,站起来回身就抓,一下抓疼了他的脸,他哇哇大哭起来。
他妈妈见状,连忙赶过来,呵斥小女孩:“你怎么能随便抓小朋友,抓伤了怎么办?你妈妈怎么教你的!”
那女孩的妈妈也毫不示弱:“是你们家孩子先踢人的!从小就欺负女孩子,这么没教养,长大还得了?”
两个人针尖对麦芒,各不相让,越吵越凶怒气满腔,后来竟开始推推搡搡。
两个孩子则站在一边,睁着懵懂的大眼睛,无所适从,满脸迷茫。
最后,还是两个小孩的爸爸们,分别把自己的妻子拉开,才结束这场争执。
在看到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小朋友起了冲突的时候,家长往往会很心疼。毕竟那是自己掌上的明珠心头的肉啊,我们生怕他会吃亏,会在争执中受一点点的伤。
然而,事实上是,孩子的世界中,一切都来得快,去得也快。家长有时会把小孩子的轻微冲突,当成极其严重的事情,急着为他们出头,评理。可是,这样的事情,孩子自己,却往往不会放在心上。
德国幽默大师布劳恩,曾经创作过连环漫画《父与子》,其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两个孩子闹了别扭,争执起来,就打了一架。他们都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便分头去找自己的老爸告状。
于是,两位老爹护子心切,就找对方去评理。两个大人,一言不合便吵起来,最后竟开始厮打。打了一阵,回头一看:咦?两个孩子居然又开开心心玩在一起,就像从来没有吵过架。
有句俗话,叫“六月的天,娃娃的脸,说变就变”。讲的就是孩子的情绪特点,就跟六月迅速变化的天气一样,一时疾风暴雨,转眼却又充满阳光。
小孩子的感情丰富,自我保护意识也在逐渐增强,然而,他们对情感的控制能力,却并不是很完善。所以当他们和小伙伴生气的时候,就会立刻动手,打架,叫嚷,对自己的想法毫不隐藏。
然而,此时,他们的情绪具有不稳定和易变的特征,即使生气,情绪也会从一端迅速发展到另一端,刚才还在大闹,没多久就变得友好、活泼和开朗。他们会对刚才的事情毫不介意,哭过就忘。
所以,我们作为家长需要了解,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很多情况下,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露,极其容易化解,可能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严重,不必在第一时间就过于计较,上线上纲。
当矛盾出现的时候,如果我们护犊心切,可能反而会对孩子,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
一方面,家长介入,不能锻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人的武断介入,看似是迅速处理了问题,但实际上,却是剥夺了他们完善自我的契机,没有给他们充裕的时间,充足的机会,让他们和平辈的孩子学会协商,沟通和礼让。以后他们遇到类似的问题,仍然会发生矛盾。
就像在茨威格的小说《恐惧》中,有位父亲是司法界人士。他的两个孩子觉得他很会评理,于是每次闹矛盾,“都是把所有的争执和抱怨向他诉说”,让他来决断,到底谁对谁错。
当爸爸的就真的摆出专家脸孔,来进行裁决。
可是,每次他判断是非,只对那一次的事情产生作用,并没有长久的效果。
这样做,只是平息了表面的冲突,却并没有解决孩子之间存在的问题。所以,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们依然彼此敌视和嫉妒,不给对方玩自己的东西,毁坏对方的玩具,私下里横眉冷对,互不相让。
另一方面,家长介入,会让孩子心理脆弱,助长他们的依赖意识。在依赖他人形成一种习惯之后,哪怕他们已经成人,遇到冲突,还是会在第一时间就去找“权威人士”为他们撑腰。这并不利于他们心灵的成熟,个人的成长。
我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大学兼职辅导员。那时,有些学生会来找我诉苦,哭得眼泪汪汪,而起因竟然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比如别人错拿了她的洗面奶,别人忘记还她十块钱……
后来我发现,这些孩子都是从小被宠惯的,从童年起,她们已经习惯了,凡事都要找家长。成人后,自己在外遇到一丁点小事,可能都无力解决。她们会在第一时间哭着去找辅导员,让辅导员为她们出面,“伸张正义”或者“讨还欠账”。
如果不是亲自遇见,我都不能想象,有些人哪怕已经成年,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居然还会是这样。
所以,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有了矛盾,家长不要不由分说,急着替他出头。我们应该引导他们,自行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思考,遇到这样的情境,怎么办才最妥当。
我曾经看到一位网友发帖,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母亲接到学校老师的电话,说她儿子在学校跟同学打架。她连忙赶到学校,发现儿子脸上受了轻伤。
这位妈妈既没有骂儿子没用,也没有去批评另一个小孩。她只是问儿子现在疼不疼,把他抱在怀里,用平静的拥抱,给他温暖和滋养。等到孩子情绪稳定了,再问他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于是儿子回答:因为另一个小朋友非要跟他玩,可是他不想玩。那个小孩一而再,再而三的招惹他,弄得他火冒三丈,直接出手打了对方,于是两人就打起来了。
妈妈就循循善诱地问:“发生了这样的事,你觉得是谁的错呢?
经过回顾和反思,儿子很快明白,虽然那个小朋友不对,但是自己也有做得偏激的地方。于是,他主动说:
“妈妈,是我自己做的不对,虽说是他招惹我的,可我应该有更好的办法才对。
我可以和和气气地告诉他,我不想玩,叫他去找别人玩。”
妈妈就问:“那么,现在你想要怎么办呢?”
儿子想了想,回答道:“我想跟同学好好说一下,跟他和好。我还想跟老师道个歉,因为不该在学校打架。”
“很好,我们按照你说的来办。”
于是,这件事情就顺利地处理完毕,从此之后,孩子再也没有闹过类似的纠纷。
这位家长的做法,有好几点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一,在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家长要态度平和。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和别的小朋友起了争执,还受了伤,可能会急着冲锋陷阵,给孩子撑腰。这样看似解气,其实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行为,助长他的攻击倾向。
而有的家长看到这样的情况,则会指责孩子懦弱无能,骂他为什么不“打回去”。这样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还会让孩子自尊心受伤,感觉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原谅。
这个时候,我们只需要平静地陪着孩子,让他把消极的情绪,纾解和释放,让他感受到来自家人的体贴。
二,陪孩子一起,分析冲突的根源。
孩子的怒气不会长久维持,当他已经冷静,便会耐心听你的话。聪明的他,在你的引导下,会明白问题的症结,明白冲突往往是两个人的事,一个巴掌拍不响。下次他遇到类似的情境,可能就会思考和自制,而不是立刻就跟人打架,匆匆忙忙。
三,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终其一生,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可能在孩子遇到每一个问题的时候,都有家长陪在身边,保驾护航。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帮他解决冲突,不如陪他好好想想,在人际交往中,怎样的处理才算圆满周全,让他学会为自己的冲动负责和道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打打闹闹,在所难免。当发生此类事情的时候,作为家长,不应该急着为冲突寻找一个尘埃落定的结果,而是要理解孩子,陪着孩子,先分析冲突的根源。然后让孩子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事情已经发生了,与其把它当成是无谓的冲突,不如当成是有益的历练,让它磨练孩子的心智和情商。他将会懂得,怎样化干戈为玉帛,怎样和周围的人共处和协调。
当然,凡事皆有度,如果孩子之间的冲突,不是一般的小打小闹,而是校园霸凌,或者冲突的一方有暴力和伤害倾向,则需要家长和老师及时介入,以保证孩子健康顺利地成长。
作者简介:温暖小武,又名武小暖,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管理硕士,大学教师和自由翻译。文静吃货宅,浪漫学院派,写暖心的文,记入心的事,把生活中的足迹,译成字里行间的欢喜。愿我们与世界,彼此温柔相待,愿我们都温暖,且有力。简书@温暖小武,微博@温暖小武
👇美国最畅销的育儿书籍《怀孕百科》,戳原文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