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不要再跟孩子这样说话了,真的会毁了孩子

2017-08-06 👉 爸妈内参

投稿邮箱:bamaneican@sina.com

房间凌乱的家庭,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培养出什么性格的孩子,就给了他什么样的命运

北京四中校长卸任, 他精辟教育观, 获得数百万家长认同

作者:花妈妈(爸妈内参主笔)


 

我小时候长得特别瘦小,脖子又细,就像一颗豆芽菜。

 

每当有人说“这孩子太瘦了,得多吃点”。

 

我奶奶她接下来就会说:“是啊特别挑食,什么都不爱吃。肉也不爱吃,青菜也只吃叶子,不吃葱不吃姜不吃香菜不吃芹菜不吃萝卜。我都不知道要做什么给她吃了?”


接下来吃饭时间我就会展示奶奶说的什么叫挑食。

 

后来上了高中,去离家很远的地方住校,一个月回家一次,我挑食的毛病莫名地好了。

 

其实,我本身是不挑食的,只是小时候有选择地选择了几样食物而已。

 

而我的家人,则对此下了结论:这孩子就是嘴叼,挑食。

 

虽然我还不知道什么叫挑食,但家人一遍遍的强化,就像是一个提示:


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慢慢地我也越来越挑食了。

 

后来,我工作了,由于长期跟孩子们一起。我才发现自己当年的情况压根不是个事儿。

 

幼儿园里有孩子在家长暗示下过敏的;有奶奶觉得上幼儿园太累而天天哭闹觉得上幼儿园是受罪的;有爸爸妈妈说过自己笨就觉得自己本来就笨的……

 

根本就是焦虑的家长用自己传达的消极暗影响了孩子



我之所以想起我小时候以及我周围的孩子被消极暗示限制,是因为我发现堂弟正被消极暗示影响、束缚着。

 

堂弟以前又聪明又勤快,正是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他会在冬天的早晨自己起来做早饭,他会在他爸妈忙的时候洗衣、做饭……

 

可是现在他却和小时候的勤劳完全两样。


堂叔在帮人盖房子的时候摔断了腿,他出院后我们去家里看他,13岁的堂弟正坐在一堆脏衣服中冷漠地玩手机。


连堂叔让他去倒杯水喝药都不情愿。

 

原来,堂叔跟堂婶离婚后,他们都觉得对不起孩子,堂叔经常跟表弟说的话大概就会是这样的:


爸对不起你,让你跟我一起受罪啦!以后爸一定不让你比别的孩子差。你想要什么都跟爸爸说。



堂叔把自己对孩子的愧疚感不断地传达给孩子:我们都是对不起你的。


堂弟不断地被消极暗示强化后也觉得:


爸爸妈妈说对不起我,肯定是真的对不起我,我什么都不需要去做了,他们都欠我的……


堂弟正式被心理暗示所影响,心理暗示让他下意识地接受“别人都欠他的”这个假象,从而影响了他的行为。堂弟也变得越来越叛逆。


所谓的心理暗示就是指通过含蓄、间接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产生影响。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心理机制。会使人不自觉地按照某种方式行动,或者下意识地接受某种信念和意见。


比如:有个小朋友,他在吃饭的时候,爸爸总是跟他说:“来,吃肉,肉好吃”。


他经常听到这句话,就认为只有肉才好吃呢,其他的都不好吃。所以呢,他每次吃饭的时候只吃肉。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很容易被消极暗示所影响而没察觉,尤其是在与孩子沟通中。

 

消极的心理暗示,就是在给孩子贴上一个“坏的标签”。固化孩子身上的一些小毛病。使其扩大化。

 

当孩子在心理上认可了某种心理暗示,就会不断地往这种形象上去靠拢。

 

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跟孩子们的沟通中,少用或不用消极的暗示,多用积极的正面暗示。

 

有个叫翁格玛丽的女孩,本来长得不是很美,但是她的家人和朋友都给她信心,鼓励她:你很美。

 

由此,女孩有了信心,每次照镜子的时候,她都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美”。


女孩也越来越美了。从此,“翁格玛丽效应”就成了教育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名词。

 

意思是对受教育者进行心理暗示:


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从而使受教育者认识自我,挖掘潜力,增强信心。在被表彰和嘉奖的情况下,受表扬者自然会不断地追求进步,以更快地适应工作需要。

 

其实原理很简单,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东西或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你的一言一行都会向着这个目标去争取、去努力。


久而久之,你将会成为你想要成为的那个人,得到你想要获得的一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妈妈,第一次参加家长会,幼儿园的老师说:


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


回家的路上,儿子问她老师说了什么,她告诉她的儿子:


老师表扬你了,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


其他的妈妈都非常羡慕妈妈,因为全班只有宝宝进步了。


那天晚饭,儿子破天荒自己吃了两碗米饭。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


这次数学考试,他又是倒数,他智力上没有问题吧?


当她回到家里,却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


老师对你充满信心。他说了,你并不是个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你的同桌,这次你的同桌排在21名。

 

说这话时,她发现,儿子黯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沮丧的脸也一下子舒展开来。


她甚至发现,儿子温顺得让她吃惊,好象长大了许多。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他的儿子没再被点名,她去问老师,老师告诉她:


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


路上她告诉儿子:


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他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了。第一批大学录取通知书下达时,学校打电话让她儿子到学校去一趟。


她有一种预感,她儿子被清华录取了,因为在报考时,她给儿子说过,她相信他能考取这所学校。


后来,她儿子确实被清华录取。

 

故事中的妈妈正是运用了积极的暗示,给了孩子力量,孩子也正像妈妈所暗示的那样,一步步地成长成妈妈描述的样子。

 

孩子的认知取决于身边的“重要他人”的反应,你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怎样去暗示他/她吧!


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心理暗示的影响,积极的心理暗示孩子会让积极、向上地成长。


反之,消极的心理暗示则会限制孩子、毁了孩子。而消极的心理暗示类的话语就不要再对孩子说了,真的会毁了孩子。


作者简介:花妈妈,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80后幼儿园老师,爱孩子爱读书,坚信爱与专业是最好的教育。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