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熊孩子纵火案:溺爱你的孩子,到底有多危险

2017-09-14 👉 爸妈内参


投稿邮箱:bamaneican@sina.com

后妈式教育专治全民富二代

好孩子都是管的,熊孩子都是惯的

每个陪娃做作业的妈妈,都是跌入凡间历劫的上神


一味地对他纵容,帮他隐瞒,给他护短,他就不能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不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作者:温暖小武(爸妈内参主笔)



最近,我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


云南的何先生,把一台27万元的CT机放在自家仓库里,却被人放火烧毁。


何先生莫名其妙,找来监控,发现竟然是两个孩子放的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501oq9j65&width=500&height=375&auto=0

放火的孩子,明显不是闹着玩。因为他们第一次进仓库放火时,并没把机器点燃。


于是,两人心有不甘,回到现场反复纵火,一直等到明火燃起,还心安理得站在旁边,看着火势扩散,青烟弥漫……


原来,几天之前,其中一个孩子在仓库旁边骑车,车前面走着一个老人,走得很慢,步履蹒跚。孩子就拼命按铃催促。


这一幕,刚好被何先生的爱人看见,便说了他一句,没曾想,小家伙怀恨在心,居然回来放火。


一言不合就放火,已经够夸张了,而放火孩子的家长,态度更让人愕然。


即使有监控作为证据,家长也拒不认错,拒不露面,并表示:


火不是我家孩子点的,不用承担责任!


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可能是护犊心切,爱子情深,但却忘记了,自己这种溺爱的行为,会给孩子什么样的观感。


俗话说得好,上梁不正下梁歪,做父母的,身教永远胜于言传。


更重要的是,家长不能因为他小,就宠溺地把他护在自己的翅膀下,放纵他的荒唐,让他觉得,自己可以随意而为,可以侵犯别人的财产,跨越应有的界限。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经撰文指出,“放纵型”的溺爱,危害非常严重


他说:


放纵型溺爱会培养出‘他人的地狱’和‘社会的敌人', 在放纵型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他们的心中只有自己,他们不尊重父母,轻视别人,也无视法律和伦理道德,他们只想肆意而为。


这是一种最为懒惰的爱,也是最不利于孩子自我成长的爱。


是的,熊孩子都是惯出来的,你放纵他,包庇他,他就会成为大麻烦。


在美剧《绝望主妇》中,有一段这样的故事。


布丽是个很能干的主妇,特别宠爱自己的儿子。


虽然儿子对她既不礼貌,也不听话,但她还是对他百般纵容,给他足够的零花钱,为他洗衣服,收拾房间,花几个小时做大餐,全心全意,任劳任怨。


有一天,她的儿子得到一辆新车,十分激动,他开着车到处乱跑,因为技术不熟练,撞坏了邻居家的老太太。


儿子十分慌乱,跑去找布丽。


布丽既没有批评孩子,也没有报案,而是第一时间跑到现场去消除证据,然后又故意把那辆肇事的车,丢在犯罪率高的街区,让别人把它偷走。


这样,即使警察能查到是哪辆车撞了人,车主也已经换了。


之后,布丽吩咐全家人保持沉默,保护儿子,以为这样做,儿子就会安全。


但她没有看到,这样做有多危险。


一味地对他纵容,帮他隐瞒,给他护短,他就不能懂得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不能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他只知道,自己一出事,就有人帮忙擦屁股,从此做事,会更加无遮无拦,无法无天。


果不其然,布丽的儿子,变得越来越难管,成了一个真正的熊孩子。他抽大麻,交损友,放纵不羁,坑蒙拐骗,伤透了她的心。


她也想过要管束,要改善,可是,到了这时候,木已成舟,想要改变已经太难。


她那种无底线的溺爱和原谅,他那种无顾忌的放肆和大胆,都已经成了根深蒂固的习惯。


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孩子有小问题的时候,如果爸妈像布丽,或者像云南那起纵火案的当事家长那样,不但不管,还只想着逃避现实,让孩子躲开麻烦,那这样的做法,就不能让他懂得尺度和界限,懂得善意和规则,懂得有些事情,坚决不能干。


这样教子,长此以往,甚至可能引发灾难。家法不严,孩子就会做法随便,小则殃及自身,大则祸害他人。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在河北保定,有两个孩子坐在车里放火,把自家的奥迪给烧了,要不是家长及时赶到,救出两个孩子,他们可能性命难保。


去年在苏州,还有个孩子在家里放火,结果把自己家烧成废墟一片,还连累了邻居。


这样放火,是有多任性啊。但更严重的,还在后面。


也是在去年,在澳大利亚悉尼的史蒂芬港口,有两个熊孩子违规放火,结果引发火灾,烧了好几天,延伸了至少80公里,烧毁至少6500公顷的面积。


而在美国的田纳西州,去年更是有一场惨烈的森林大火,导致14人丧生,134人受伤,1750栋房屋毁损,城镇沦为一片废墟。违规纵火的嫌犯,居然也是两个熊孩子,他们以严重纵火罪的罪名被起诉。


他们没有学会遵守规则,没有学会考虑他人,只是由着自己的想法干。结果,给自己,给别人,甚至给社会带来了悲剧。


就像武志红所说的那样,被纵容的孩子,“他们的自我无限膨胀,他们的内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并最终成为别人的噩梦。


如果到了这个地步,再说什么,都为时已晚。


小孩要管,小树要砍。在家庭教育中,一定不能放纵孩子,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意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们想要避免对孩子的溺爱,教育好他们,防止他们变成情绪化的“熊孩子”,就不妨关注以下三点。

 

1.不能特别袒护孩子


很多家长,在生活中,都有意无意,成为了孩子的“保护伞”。


一旦孩子在外面打了小朋友,抢了玩具,家长就不论对错,不由分说,冲出来给孩子支援,为孩子护短,否认孩子的错误。


这样会使孩子黑白不分,是非不辨,以为自己可以横行天下,以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就是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


小孩子活力无限,情绪多变,在生活中和别人发生磕碰,争执,产生各种问题,都是在所难免。


作为家长,遇到事情要冷静以待,不是在第一时间默认孩子一定正确,一定是受了欺负,而是要了解全部事实,了解各方说法,最后才下判断。


看到家长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再皮的孩子,也会心服口服,有所收敛。


管理学上有一个“破窗理论”,说的是,


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种行为并没得到制止,窗户也没有被维修,那么,别人就可能得到暗示和怂恿,去打破更多的窗户。


教育小孩子也是如此,如果小孩子真的犯了错误,而家长却不明就里,对他加以纵容,甚至对这种行为加以遮掩的话,他就会得到暗示,蔑视规则,变本加厉地犯错。


所以,纠正轻微的小错,有助于减少孩子将来的更多失误,把问题消灭在萌芽阶段,避免“小洞不补,大洞吃苦。”


千里之堤,溃于蝼蚁之穴。如果发现了孩子的错误,一定要及时纠正,修好第一扇被打破的窗户。不能侥幸,不能遮掩。


 2.在孩子面前不要情绪化


美国心理学界有这样一句话:“情绪化的行为,就像瘟疫,具有强大的传染力。”


孩子在童年,特别是3岁以前,思维模式尚未建构成熟,不太会思考和辨析,只会源源不断地接受。


因为幼童在这个时期,已经有了很好的视听能力,所以其实他们一直在默默观察父母的行为,并不假思索地,照搬父母的反应模式和情绪。


如果孩子一直看到家长用叫喊、争吵和推搡来解决问题,他就会复制你的行为模式。


父母不能平心静气,就会给孩子一种糟糕的行为暗示:


如果有一天,我觉得不爽,我也可以这样,肆意发泄,随意做事,既不需要考虑后果,也不需要考虑别人的感受。


孩子会觉得:你看,当初爸妈不是没有考虑过我在场,就闹情绪嘛,所以我闹情绪的时候,不管谁在场,我也可以肆无忌惮。


于是,“熊孩子”就这样诞生了。


家庭素质教育专家于秀老师曾经建议:


为了不让情绪影响孩子,父母可以分析一下自己的特点,找到自己情绪化行为的周期。


譬如,女性在经期前容易心情紊乱,男性在工作任务重的时候,脾气可能崩盘。


在这些阶段,自己就要注意调控,不要随意释放消极情绪。


当父母已经出现情绪化的征兆,一触即发时,为了让情绪平缓,不要影响孩子,可以出门去散步来调节心境,可以吃些巧克力或甜品让心情愉悦,也可以 48 31648 48 15288 0 0 1856 0 0:00:17 0:00:08 0:00:09 3143运动一段时间,流流汗,心情便会纾解。


另外还有一种简易的自我放松法,就是深呼吸,不停暗示自己,松弛神经,平和情绪,再听一段柔和的轻音乐,使得自己的身心,从情绪的峰值上降下来。


等到你觉得能够完全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时,就可以开口,跟你的另一半好好谈谈。


孩子也很乐意看到父母和睦相处,看到他们那么相爱,即使在有了矛盾的情况下,也能软语温言。

 


3.让孩子学会负责任


一方面,要让孩子力所能及地做家务,参与社区服务和志愿者活动,培养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一定要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


从前,有个11岁的美国男孩,不小心打破了邻居家的窗户,邻居跟他索赔12.5美元。


男孩没有钱,他的爸爸就替他付了赔款,并跟他约定:一年后偿还。


这笔钱在当时不是小数目,足够买125只下蛋的母鸡。男孩为了挣到这笔钱,经历了足足半年的打工生涯。


长大之后,这位叫罗纳德•里根的男孩成为了美国总统,他说:


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弥补过失,这让我懂得了,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承担。


如果孩子没有感觉到行为的后果,他的作法就会无遮无拦。


如果让他来为自己的行为承担结果,他就会懂得约束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有所收敛,严于律己,进行自我引导与调控,也就不容易长成一个肆无忌惮的熊孩子。


孩子打破了盘子,就要请他来收拾碎片;孩子惹了小朋友,就要引导他去道歉。


家长千万不能抱着姑息和放任的心态,对孩子做出的事情,一笔带过;对孩子惹出的麻烦,想着遮掩,或装作视而不见,这无异于剥夺他担负责任的机会。


等到在他心里,“做错事一定可以逃避处罚”的想法,已经内化成了习惯,他就会变成无所顾忌的“熊孩子”,这时候,想要再改,也就难上加难。


涡轮机的发明者帕布斯·海恩,曾经提出一个关于飞行安全的“海恩法则”。


该法则指出: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


这个法则告诉我们,很多事情的发生,看起来很偶然,其实,却是经过了一定积累之后的必然。


任何糟糕的结果,都是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如果在最初,重视那些苗头和隐患,那么最终的事故,就会被避免。


教孩子的事情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在生活当中防微杜渐,不溺爱,不纵容,不给他的性格中,埋下情绪化的隐患,他也就不容易长成一个熊孩子。


这就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重视孩子的,也重视自己的行为,哪怕只是一滴一点。


国际注册高级心理咨询师冯德泉曾说过:“行为上的微小瑕疵,可能会造成人格上的巨大缺陷。


古人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对孩子的教育,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穷养富养,都不如家长的及时教养,妥善照看。


作者简介:温暖小武,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签约作者。管理硕士,大学教师和自由翻译。文静吃货宅,浪漫学院派,写暖心的文,记入心的理,把生活中的足迹,译成字里行间的欢喜。愿我们与世界,彼此温柔相待,愿我们都温暖,且有力。简书@温暖小武,微博@温暖小武,知乎@温暖小武。本文首发爸妈内参(ID:shenduwenhua),转载请加微信:fushuzhuoluo

原创不易,随心打赏

 赞赏 


👉中国最需要的教育不是孩子,而是家长,尤其是爸爸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