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子阅读小记:陪你一起慢慢读

2016-03-26 点此訂閱👉 爸妈内参


作者:姚瑶(富书部专栏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有点忘记了,这一切是怎样开头的。


隐约想起元元三四个月大时正值盛夏,抱在手里酷热难耐,于是把他放在靠墙的两个并排依偎的木凳子上。元元白天觉不多,日子怎么挨呢?我就抱起一本唐诗三百首,用最温柔的声音读给自己和他听。


那个夏天最爱杜甫的诗作。三百首里的每一首杜诗都会吟都会诵。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彼时,杜诗悲凉忧郁的气氛和我产后孤独焦虑的情绪很契合;彼时,我好像很能了解杜甫身处家国无常之境地的内心深处的每一寸感触。我就是这样每日诵读。不太管木凳子上的那位,不是哭喊地太厉害,我就当他很乐意听。现在想来,我们就是这样开始亲子阅读的。

02

两年后我读到了一本很棒很棒,一定要推荐给父母的书,美国儿童阅读专家吉姆.崔利斯的力作 一一《朗读手册》。欣喜地发现我胡乱地凭自己的兴趣,感觉读一通给小婴儿听的做法是这位阅读专家推崇和赞许的。


因为呢,小婴儿时期的亲子阅读并不是让婴儿了解什么,甚至读什么的差别也不大。换句话说,哪怕你顺手拿起Iphone的使用说明书,七月份的电费帐单,照着上面一字一句念也是一样的。此时的重点是朗读这件事本身。


嗯,读诗歌会更好一些。诗歌是有韵律的,婴儿最早也最熟悉的声音是母亲的心跳,而心跳的节奏与押韵文字的节奏类似。


嗯,读自己喜欢的,有感觉的诗歌会更更好一些。这就好比你对你喜欢的人和你对你无所谓喜不喜欢的人,以及你对你讨厌的人说话时的方式、语气,愉悦感会被别人觉察出来。


小婴儿是很敏感的,他也能觉察出来。所以要选择我们自己有感觉,很爱的内容朗读给他听。让他把温柔,愉悦,美好这些感觉和朗读联系起来。朗读手册里面把胎儿时期,婴儿时期的朗读称之为广告。广告的力量在于锲而不舍的神奇。


我记得有一年,我的父母打算去探望一位长者。不知道买点什么好。最后选了脑白金。谁不知道脑白金广告太深入人心,广告里的老头老太太锲而不舍,于是它赢了。最初进行亲子阅读的父母应该把脑白金这个营销界的经典案例记住。通过锲而不舍地朗读将阅读推销给年幼的孩子,直到他自觉自愿地选择阅读。


广告界有一种偏好,选择稚嫩的童音来传播它的广告词。旨在培育它的下一代,下下代的消费者。这种前瞻性也是值得父母学习的。


如果现在仍有父母等着孩子上小学才开始着手孩子读书的问题,那就太迟太迟了一一这个观念在我要向父母推荐的另一本书,日本出版家,日本儿童阅读推广第一人松居直先生的《幸福的种子》里面被重点阐释。

03

读了大量国外阅读推广方面的书后,我才知道在发达国家上至政府,下到民间何等重视国民阅读这件事,尤其是儿童阅读。


而我们国家虽把上学叫做读书,但其实并不读书,而且学历和阅读量基本没关系。我和老公专门讨论过这件事。我读至本科,他读至硕士,还在挣扎着考博士,但我的阅读量远大于他。我读过的书比他吃过的盐多一一此言不在于炫耀我读书之多,而是惊讶于中国一般硕士读书之少。而据他说他比像他那样的硕士还多读那么几本书。


于是惨遭我戏谑研究生光研究不读书。研究生不读书是因为本科生不读书,本科生不读书是因为中学生不读书,中学生不读书是因为小学生不读书,小学生不读书是因为小学老师,幼儿园老师不读书。


你让历史老师开个书单,列些历史书,哲学书,让幼儿园老师推荐上百本经典绘本恐怕是很难的。因为他也没读过。他的观念是读那些没用,读那些不考。唉,思维狭隘至此。


所以当安德烈们在讨论消极和积极的道德时,我们只能发呆。我们念的书上没有这些。离开了念的书,我们的脑袋里稻草也没有,浆糊也没有,毛竹也没有,什么都没有。顶着空空如也的脑袋,口袋里再多的钱还不是被人赚走,骗走,要说什么中国梦,我真的不信。至于读那些没用一一到底什么是有用的呢?越即时,越功利,越眼前的越没用。


我老公近些年酷爱炒股,此人理想是早日实现财务自由。(其实我都懒的说破他,对老公还是以顶礼膜拜,吹捧鼓励为主。他这种理想是个人尤其是骗子小偷懒汉一类都有的)为了早日实现该理想,他买了一堆有用的书。黑道白道的,官方民间的,小众大众的,技术流意识流的,理论实践的,全有。


此类书藏书量之丰富连图书馆都莫之能及。书买来,他也很认真地读,有时闻鸡起舞,有时挑灯夜战。记笔记写感悟。结果有用么?当然没用啊。至少离财务自由还有一一从朝鲜到韩国的距离,想着挺近,实际遥远。


后来他咨询一位重金请到衢州为衢州人民分析祖国形势的专家。这专家说到一点我赞同。总结下来意思就是:汝若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汝若欲炒股,功夫在股市外。炒股我不懂,但我觉得抱着有用的心态读书是很有问题的。

04

小学及学前应该做最广泛,最自由,最没用的阅读。


你不鼓励小孩读哲学书,因为你觉得没用,所以我们没有世界一流的哲学家。你辩驳:老子不是么?对,老子恰恰曾官至国家图书馆馆长。


你不许小孩研究动植物,因为你觉得没用,所以我们没有法布尔。


唉,你可知道你的不许,不赞成,不鼓励使我们这个国家几十年没出过几个世界一流的大家了。每当巍巍颤颤的杨振宁柱着拐杖出来,一再被提起的是他身旁的嫩妻时,我觉得真不该啊,与举国上下,逢会必提中国梦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氛围真不相称啊。


元元一周岁前,没有专门买属于他的书。只是我自己做了大量幼教的基础阅读,比较推荐的书有蒙特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儿童早期教育法》,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捕捉儿童敏感期》,塞利格曼的《做最乐观的自己》,《真实的幸福》,《教出乐观的孩子》,还有《倾听孩子》,《让孩子做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等等。


因为这一时期我比较赞同婴儿阅读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并不是只有坐下来,翻开书才叫阅读。怀抱着他行走过每条花径,穿梭过每个巷子,停留过每顶屋檐,看到的每一张笑脸,散落的每一瓣花,轻旋的每一片叶,都是阅读的内容,我只需伏在他的耳畔,轻轻地告诉他这是花径,那是巷子;这是屋檐,那是笑脸;这是落花,那是飞絮,这便是阅读。这阅读里无时不刻地向你表白我是如此地热爱那般依恋我的你。


中国的父母素来喜欢用乖和听话来形容一个他渴望拥有的孩子。乖和听话,更恰当的表达应该是容易沟通,愿意顺从规则。它们的背后其实是亲子关系。那么这么美好的亲子关系从何而来?就从时时表白我爱你的亲子阅读里来。


快满周岁时,开始给元元买书,基本上是绘本。我小时候在外婆家看过一套绘本,故事,主角全忘了,但想起那个绘本的感觉非常美好。那时,我自己还未接受过绘本阅读和审美方面的教育,所以一般听从过来人的建议。比较盲从。也不是非常清楚绘本的优劣从哪里判断。不过,家长的选书能力也是慢慢成长的。

05

第一套书是日本的佐佐木洋子的小熊系列有小熊吃饭,穿衣,洗澡,问候,尿床,拉大便等内容。


给元元读了大半年,即使现在也时常拿出来读。元元特别喜欢吃午饭这本,一翻就翻到三明治那里,一个人端详很久。这是一套非常适合1一2岁宝宝的绘本,小开本便于幼儿手握翻动,画面很干净,小熊憨憨的,文字寥寥,而且句式大都反复,符合幼儿语言学习的规律:需要大量重复。


选择这套书不是为了向孩子说教:见面要打招呼啊,玩具玩好要收拾啊,要懂得分享啊等等。选这套书是因为里面有幼儿非常熟悉,每天都会接触的生活场景,因为熟悉,就容易亲近,容易接受。


通过这套书的阅读,我知道了一件事:小孩和我们成人一样特别反感说教。比如元元小朋友喜欢满客厅地拉大便,而且可能正处于倾向完美的敏感期,绝不把两根大便拉在一起,好几次我想纠正他,但他一看我手拿一本一一小熊拉粑粑就知道我要说教了,就坚决不看。拉大便的风格也照旧。


孩子不喜欢被说教,所以千万不要企图用绘本向他们说教,免得他们把阅读与讨厌的说教连在一起,从此也讨厌阅读了。这是我不太选择国内绘本的原因。说教痕迹太重。总是今天小鸭子教你不要挑食,明天小兔子告诉你不要吃零食。低估孩子的智慧。简单粗暴。用不着说教,我怎么做,我的孩子就会怎么做,做好我们自己就行。


从一岁半到两岁,买了很多书。


第一本叫小兰与小黄,这本书最早是秧秧推荐的,后来看到她在各位妈妈的推荐之列就买了。后来它成为阅读频率最低的一本。原因是我自己不太喜欢这么抽象的绘本。读起来索然无味,没有特别想读。我们不经意中把自己对绘本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所以元元兴致也不高。这使我非常赞同一个观点,一定要给孩子读自己喜欢的。

06

第二套是朗读时间最长,翻阅频率最高,在丰富元元词汇量方面贡献最大,也是我自己最爱的一套绘本《法国的小兔子汤姆系列》。


我发现到目前为止买的最多的国外绘本不是美国和日本,而是法国,联想到法国这个浪漫,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更加了解为什么说绘本是文化,是艺术,而不仅仅是小人书。这套绘本生活场景真实,细致,色调明朗,我读了感觉生活很美好,而它最杰出的地方是处处洋溢着不生硬,不做作的人文关怀。


比如《汤姆挨罚》里面,小汤姆的爸爸得知小汤姆做错事后,并没有生气,感到自己丢面子而斥责汤姆,也没有说教告诉小汤姆要这样,不要那样,也没有说些轻飘飘的安慰人的话,而是和小汤姆分享自己小时候做错事受罚的心情。相比我们的父母在得知孩子考砸了,闯祸了,很少会做这样的给予孩子同理心的举动。


比如《汤姆最好的朋友》里面,旺旺妈妈对小汤姆说:你不喜欢吃非洲烤饼就可以不吃。生活中,每个人不是什么都喜欢吃的。哇,也太善解人意了吧。我们周围总是有无数逼孩子吃这个吃那个,还有为了多吃口饭把大家的脸都撕破的父母。


比如《汤姆住院》里面,小汤姆要住院去了,爸爸妈妈和小汤姆一起挑选要带到医院的玩具,最后带了书,贴纸,卡车,小狗。


我们遇到孩子生病时也能这么从容地帮孩子挑选玩具,充分征询他的意见么,可能我忍不住想:去住院又不是去度假。不管住院还是度假,重要的是仍然在生活。


唉,也许,我们太多时候没有把生活看得太重要。在路上疲于奔忙,早已忘记出发时的初衷。一切不都是为了生活么?在医院里,护士医生都蹲下来和小小的汤姆说话,抽完血,护士奖励小汤姆一粒糖,儿童诊疗室里到处张贴着儿童的画作,儿童输液架上挂了一只可爱的长臂猿,还有一个比幼儿园更精彩的儿童活动室,汤姆的手术医生还要亲自向汤姆仔细介绍给他做的手术是怎么一回事....... 以后我再到医院去讲人文关怀,干脆拿这个绘本去好了。


这套绘本为元元提供了丰富的词汇库。他会突然对小外婆说亲爱的小外婆,可恶的爸爸;看到爸爸妈妈拥抱,他会说谈恋爱;踩水踩得高兴会脱口而出无边无际;评价小狗好可爱评价妈妈总是亲他的行为无聊评价阿姨烧的菜好丰盛;冷不防会冒出一句我在呼吸或者我在工作,不要打扰我;不愿意回答的问题一律都用这是我的秘密挡住.......它们都是绘本语言。


《朗读手册》里面写道:入学时孩子的词汇量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孩子的词汇量从交谈中来。所以每个家庭的交谈形态正在决定孩子的未来。而选择给孩子朗读这种特殊的交谈形式能迅速增加词汇。我是这个观点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也是朗读这套绘本时,我发现孩子和成人的阅读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成人识字,孩子不识字。所以成人拿到绘本先看字,常常忽略图中的信息,而孩子只看图,不受文字干扰,角角落落地看,一丝不苟地看。享受完整读图的喜悦。


有一回元元拿来一本《小汤姆搬家》,他对我说:妈妈,我要看挖土机。我看也不看地说:这本没有挖土机的。语气相当自信,因为这本已经读过大概差两遍就一百遍了。


可是元元坚持说:有的。


我说:没有的。


元元索性自己动手翻到挖土机那一页。


天哪,真的有唉。


那幅图的主画面是小汤姆和嘉碧在滑溜冰鞋,挖土机是后面一个渺小的背景。成人如我翻过一百遍也不易发现。可是孩子早就发现了。我马上对他说:哇,你观察地真仔细,连妈妈都没有发现呢。看的出来发现挖土机的元元很高兴,眼睛里闪着光彩。


以前我喜欢指着字给孩子念书。后来看了松居直先生的书以及发生这个案例后,我不再指了。识字和理解字义是两回事。如果我们着急让孩子识字就会错过孩子单纯享受读图的快乐的机会。更何况识字的小孩不一定爱阅读。


我们阅读不是为了识字,识字倒是为了阅读。

07

第三套是米菲兔系列。


这套绘本向全世界的妈妈们推荐时,会跟随一句: 这是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我知道拥有这个头衔的米菲兔系列时,元元已经看了很多绘本了。


虽然绘本的价格大多昂贵,对于没有认真了解过绘本的历史,研读过绘本的入门知识,感受过绘本之美,体验过绘本之力的父母一定会觉得性价比太低——两分钟翻完的玩艺儿动辄需要几十上百。但我还是买了,我对收藏绘本的态度是经典必入。如果不入,就好象一个热爱旅行的人到了杭州结果没去成西湖,一个爱书之人到了台北错过诚品书店,总会徒生遗珠之撼。


一个家庭舍不舍得在某件事情上花钱,通常不是预算的关系,而是家庭成员是否认为这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所以你决定在购买绘本这件事上投入多少前,我比较建议先阅读国内外关于绘本普及的著作。前面提过的《朗读手册》,《幸福的种子》可作为首选,还有《绘本阅读时代》(台湾方素贞著),《帮助孩子爱上阅读》(阿甲著),《喂故事长大的孩子 》(台湾汪培挺著)等。


回头再说米菲兔,为什么说它是孩子的第一本图画书呢? 因为它很适合朗读给0-1岁的小婴儿听。首先所有米菲兔系列选用的都是纯色,红是热烈的红,黄是娇嫩的黄,绿是纯粹的绿,黑是浓重的黑,白是干净的白,没有模糊色,边界色,很刺激小婴儿的视觉神经,一翻开来就已经置身童话的世界。


另外,米菲兔里的人物全是正面头像,无论哪个角度看,她都在看你,和你对话。跟小熊系列一样也是小开本,孩子会知道这就是属于他的书。米菲系列的第二个特色是线条粗而简洁。


简洁到什么程度呢?三,四根线条可以清楚地表达出小米菲在海边玩沙子,五,六根线条可以表现出小米菲睡着了,十几根线条可以完成小米菲玩滑板车,这些可爱的粗线条也被称为"有心跳的线条” 。第一次看不觉得怎样,越看越崇拜米菲兔的作者。


化繁为简的天才。这个人要怎样地热爱生活,怎样地痴心于万事万物,怎样地洞察着一花一木,才能做到用几笔就表达出心中的世界。这种感觉是我在阅读《道德经》的时候有过的。


我忍不住去找作者的介绍。他被誉为荷兰插画大师,他叫迪克.布鲁纳,他本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因为他爸爸是荷兰最大的出版社的老板。但他喜欢画画,想要过自己的人生,拒绝继承父业,父亲邀请他加盟出版社,他只愿意冠美术编辑之名而不是少东家,他是很有爱的父亲,他正是为了一岁多的小儿子才创作出后来风靡全球的米菲兔,如今他已是八十六岁的老人,仍然住在宁静的小镇,每天准时骑车去工作室创作。


我想如果有机会欧洲行的话,我一定要去这个小镇走一走。一个伟大的作品必然住着一颗单纯而坚定的灵魂。这样的作品,这样的灵魂一定要让我的孩子轻轻触碰。

08

第四本也是法国的,叫《我们的身体》。


不到二十页,价格标到一百三十八元人民币。家人不甚理解。我力排众议。我说为什么花五千拍个婚纱照可以用来压箱底,万一离婚,旋即变成废品的东西能被大家接受,而花上百把块钱让孩子从小知道关于身体的一些事情,拥有健康一点的观念,不要像大部分中国人觉得下半身比上半身肮脏就不可以呢。


元元挺喜欢这本书的。因为它是一本能互动的书。一个怀孕的妈妈肚子一掀开,子宫里面倒睡着一个胎儿;分娩了,一拉,连着脐带哇哇大哭的宝宝出来了;介绍肌肉,关节那里,一拉,手臂屈起来了,随即看到肱二头肌鼓起来了 ;介绍消化那里,食物可以滑动,一路到食管到胃再到肠;介绍感官那里,粗的,软的,滑的都可以用手摸到。


我不知道两岁的元元能不能全明白,但我知道他玩得很高兴,我想让他了解书能带给我们很多乐趣。将来,我再给他介绍乳房,子宫,阴道,月经和性就很自然很正常了。不必像我们以前上了初中,老师还遮遮掩掩地说:这个,这个,自己回去看一下。

09

第五套是荷兰的《青蛙弗洛格的成长故事》,这套书叫做儿童心灵成长系列。每一本都有一个主题。


比如《冬天里的弗洛格》的主题是学会关爱别人,《我就是喜欢我》的主题是学会悦纳自己。这套书元元也常看,不过那些主题他似乎还不能全然理解。我自己对全然理解保持坦然。我们谁也不敢说自己全然理解什么。到底什么是道可道非常道呢,到底什么是上德不德呢,到底什么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呢?只能说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理解。所以元元心中也一定有自己的理解。


这套书最打动我的是它引导父母关注孩子的心灵成长。而我最想说的是其中一本《鸟儿在唱歌》。这本讲述的是青蛙弗洛格和小伙伴们在树林里发现一只小鸟死了,然后把它埋葬的故事。它是关于死亡教育的。


在其他绘本里面也有死亡教育,比如《小汤姆的外公过世了》,但这本很少看,我承认中国家长有一种对小孩尤其是这么点的小孩回避死亡话题的心态,归根到底是我们自己也没有接受过死亡教育。所以涉及有人称的,跟现实场景有点接近的,潜意识里有抵触情绪。


《鸟儿在唱歌》成功的规避了这个问题,非常适合中国的妈妈帮助孩子认识死亡。在死亡教育里面都有一点:死亡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生的组成。死亡是横亘在生命面前的一堵墙,再伟大的力量也推不倒它,唯有,唯有接受。既要接受,坦然总好过极端。


《鸟儿在唱歌》基调是平静的,没有死亡的阴暗,弗洛格和小伙伴们确定小鸟死后,一起做担架,一起挖坑,采些花撒到小鸟身上。做完这些大家都很感动,最后一起感叹:小鸟一生在为我们歌唱,生命真美好!


为孩子读这个故事不需要特别忧伤,也不需要回避某个字眼。在自然的朗读中,孩子知道:哦,这就是死亡。我发现好的绘本从来不把小孩当小孩。


10

第六套是儿童哲学启蒙书叫《问个不停的加斯东》,也是法国的。


我记得有一年媒体上讨论法国高考题目,通篇都是诸如所有的信仰都与理性想悖么?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工作都是为了有用么这类估计不仅我们的高中生,就连我们的高中老师都会傻眼的问题。


因为我们习惯了记忆四项基本原则,甚少有作哲学思考的机会。但读了这套书,就完全不奇怪法国高中生能回答这么深刻的问题,因为哲学思考是他们从娃娃抓起的。


我给元元读了这套书后,自己收获很大。


有一天,学校里有人打架了,加斯东问妈妈: 如果有人打我,我就可以打他,对吧?


哈哈,这个问题我们中国的很多父母不需要孩子问主动教育他:宝宝,别的小朋友打你,你要还手的噢。这个叫你若犯我,我必犯你。江湖气纵横啊。


我有一次问如此叮嘱孩子的父母:为什么一定要教育孩子记得还手呢?父母说:不能吃亏啊。吃不吃亏其实是个哲学命题。什么是吃亏?什么是不吃亏?貌似不想吃亏,其实吃了很大的亏;貌似吃亏,其实占了很大的便宜。


我有一回亲眼看见两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嬉笑打闹,你打我一拳,我回你一掌。来回间,有个一直被教导记得要还手的小男孩少打了另一个小男孩一下,另一个小男孩跑远了,他怎么也抓不到他,还不了那一拳。这个小男孩发狠似的不甘心,气呼呼地直跺脚,眼神里有真的愤懑,后来过了很久了,还是不能释怀,非要打回来,那打漏的一拳快把他逼疯了。


我在替总是教小孩要打回来的父母想:这样真的有比较不吃亏么?为了一拳葬送了长时间的平静和快乐。吃大亏了吧!快乐不是真的"快乐",而真正的不吃亏是内心持久的平和宁静。


我的孩子是个吃得起亏的别人眼中的老实孩子。我真欣赏你。也许,你慢慢地记起妈妈给你读过的那一段加斯东妈妈的回答:加斯东,如果挨了打就一定要还手,那永远也没有停止的时候了,打架只会愈打愈不知轻重,战争就是这样开始的!好回答!


作者简介:姚瑶,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专栏作者,自小喜读书,偶尔笔耕,归因于不情不愿学了医,从此琐事缠身。立志重整旗鼓,暗想像我这样的井底之蛙能不能写出让人可以读下去,不厌倦的文字,于是写起。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旗下原创品牌:本号专注亲子阅读、育儿经验和童书推荐,爸爸妈妈的教育内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