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你的期待越高,孩子反而越容易输在起跑线

2016-03-29 点此訂閱👉 爸妈内参


主播:小麦子(微信号:egghuang2010)


作者:玻璃豆豆 (富书部专栏作者),本文原创独家首发,转载请联系授权

01

从小到大,在买书这件事情上,我妈妈是最舍得花钱的。受妈妈影响,我在女儿买书的事情上也从不吝啬。


可惜,书是买了很多,却都无法得到女儿的青睐,我也反思过是不是书选的不好,可即使买回来的是国内外经典绘本,她也是随手翻翻就跑去玩别的了,完全不感兴趣,这让我一度颇有挫败感。


如今,很多早教专家都建议让孩子越早接触书越好,市面上也有很多专门为小宝宝研发的认知图书、视觉刺激卡片等所谓潜能开发的产品。


所以为了让女儿得到良好的阅读引导,从她未出生,我就开始给她囤书,从婴儿时期看的布书、触摸书、玩偶书,到幼儿时期看的卡片书、立体书、点读书,每一本都精心挑选且价格不低。


那时她还在我的肚子里咕咚咕咚地一边吸手指,一边吹泡泡,我一边感受着孕育一个生命的神奇,一边不时想象着和她在柔和的灯光下一起读书的温馨画面,我多么希望她能喜欢我为她准备的这些可爱的小书。


然而,从女儿出生到现在两岁,她并不愿意领我这个情。虽然少数情况下她会安安静静地在我怀里听我讲几分钟,尤其是当我用夸张的语气扮演书里的小动物时。


但大多数的时候,她喜欢做的事就是扑到桌子上把书一本一本的往下扔,书掉到地上,啪嗒啪嗒发出的响声反倒让她兴奋起来,咯咯咯地笑个不停,我捡起来,她扔下去,我再捡起来,她再扔下去。


我郁闷至极,她却乐此不疲。我知道身边有一些妈妈的孩子一岁多就能每天自己拿书来看了,而我的女儿已经两岁,却还在以扔书为乐,无论外观多精美的书,都难以逃脱被她毫不留情甩到地上的命运。

02

我之所以对女儿不爱看书这件事非常在意,是因为我对女儿的阅读习惯养成有着比较高的期待,我知道一个人如果在年幼时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那么他成年后也很难有读书的习惯,进而很难享受到阅读的乐趣。


他或许可以在学校的教育中获得很多知识,这些知识也足够他应付眼前的生活,但是如果一个人从未在掩卷沉思中感受到精神的愉悦和心灵的宁静,他的人生将会错过许多风景,他的灵魂也会无比寂寞荒凉。


身为一个妈妈,我有责任让我的孩子尽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我也期待她能早早就可以从阅读中获益,但是,过早地让孩子养成对书的偏好是正确的吗?


若是两年前,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站在“yes”的一方,而现在,通过对女儿成长的观察,我开始倾向于对这个问题给出“不一定”的答案。

 

今年初春的一个傍晚,夕阳西沉,我抱着女儿在阳台上看盘旋在楼顶的一群鸟,不知不觉,天就黑下来了,我把天上刚出现的一牙弯弯的月亮指给她看,说:“宝宝看,天黑了,月亮出来了!”


女儿顺着我指的方向看过去,清澈的眼睛里倒映出窗外的万家灯火,看了一会儿,她突然转头对我说:“天黑了,太阳回家了!”


我听到她这么说,不由得惊喜万分,因为我觉得这句话非常美,我以前只告诉过她“太阳落山了、小鸟回家了”,但她却以自己的经验重新诠释了太阳落山的景象,这是她自己独特的体会。


没有一本书告诉她东西看不见了是因为它们“回家了”,但是她自己会用“回家了”来解释在她面前消失不见的东西。


也就是在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如果没有生命自身对生活的体验为基础,单纯的阅读是没有意义的。

03

学者刘瑜在她以《我的学思历程》为题的演讲中提到了一个读书的教训,就是“没有必要以感时髦的心态去读书”,这个观点我非常赞同。


不仅是成年人读书容易犯赶时髦的毛病,很多父母在孩子的阅读问题上其实也存在赶时髦的问题。


比如听到别人说某个绘本好,于是也买来给自己的孩子读,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与书中主人公相似的生活经验,他们其实很难理解那些在成人眼里所谓的经典故事,也很难对这本书产生兴趣和感情。


国外的绘本尤其容易产生这样的问题,因为国外小孩子的生活环境、生活习惯都与国内的孩子不尽相同。


我以前觉得国外的绘本画面精美,所以给女儿买的大部分书都是国外的,但后来才发现效果并不好,因为她对书中的很多场景并不熟悉,所以她只会在书中找一找小狗、盘子、饼干、衣服等她熟悉的东西,然后把书一扔,就算是看完了。


当然,如果是大一些的孩子,多读读世界各地的绘本还是非常开眼界的。


但就我的观察,过早地让年幼的孩子形成对书的偏好并不利于孩子对身边的环境形成客观的认知。


比如,我们小区的楼下经常有人溜家里养的小猫小狗,我女儿见到了,她就知道猫和狗有什么区别。


对于鸡和鸭,她则很少有机会看到这两种动物真实的样子,她对这两种动物的认知全部来源于我给她买的绘本,但由于绘本是一种艺术创作,里面的小鸡和小鸭因艺术审美的需要而被画的非常相似,加上书上的图案又不会走动,导致她现在分辨鸡和鸭就不能像分辨猫和狗那样容易。


这也是为什么我到现在从来没有给她用过认知卡片的原因,我认为认知卡片唯一的作用是把孩子身处的世界中一切运动的事物表现成了静止的、把一切立体的事物表现成了平面的、把一切丰富的事物表现成了单一的,这实际上是极不利于孩子对世界形成客观的认知。


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身边的真实世界比书里的图片要有趣的多,所以相比去翻一本彩色的小册子,他们必然对蹲在花盆边上抠抠土更感兴趣,这是孩子的天性。


如果不懂得欣赏孩子的天性,认为一定要让孩子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反而会影响孩子发展自我。孩子只有玩过了雪,才能理解书中讲述的发生在雪天的故事,孩子能理解的事物一定离不开他自己的亲身经历。

04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早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就提出“活教育”的儿童教育理念,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教育应该是立体的、在活动中完成、与儿童的自身经验不可分割的。确实如此。


对于缺乏足够生活经验的孩子来说,不读书并不等于不学习,阅读只是多种学习渠道中的一种,而生活本身才是他们学习的最佳课堂。


对于我女儿来说,她现在更感兴趣的是观察塑料瓶上的小盖子是怎么样被拧下来的、果酱是如何用涂抹刀涂到面包上的、一滴水是如何从指尖缓缓滴落的……


而我之所以在一开始会为她不爱读书这件事感到担忧,是因为我在阅读这件事上给了她太多狭隘的期待,而我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期待,是因为我之前一直像大多数父母那样,未能从反省自身局限性的角度来看待阅读这件事。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阅读分这样几个阶段:


一是消遣阶段,坐飞机的时候读座位背后的航班杂志就属于这类,虽然也能从中获得一些知识,但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任何目的随意性阅读,对一个人知识结构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二是求知阶段,这个阶段上的阅读是以获取某类知识为主,属于比较功利化的阅读,可以充实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三是进修阶段,即主要以开阔视野、提高自身修养为目的的阅读,达到这个阶段的人已不满足于仅仅从书中获取知识,更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境界有所提高,所谓与智者进行对话就属于这个阶段。


第四个阶段,也是较少有人达到的一个阶段,可以称之为突破阶段,阅读达到这个阶段的人,一般涉猎广泛,有极为深厚的知识积累和极为丰富的生活阅历,因而认识到通过阅读这种单一方式获知世界的局限性,从而发展出对未知世界永恒的好奇心和敬畏心。

05

在父母希望让自己的孩子通过阅读提升生命质量时,父母自己处于哪一个阅读阶段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身为父母,如果明白了阅读不过是众多获获知世界方式的一种,就应努力突破自己在认知阅读上的局限性,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让孩子在生活中拓展经验、锻炼他们在阅读方面的自主选择能力。


父母站的更高,孩子才能看的更远。越是自己对世界怀有永恒的好奇心和敬畏心的父母,越不愿以自己有限的经验为孩子设定框架、在他们身上投入狭隘的期待,因此越容易培养出对探索世界的方式没有偏见的孩子,而只有这样的孩子才有更大的潜力赢得人生的马拉松。

 

读书是为了看到一个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把自己圈定在一个目所能及的小世界,而很多父母包括我自己就曾习惯于把孩子早早拉进自己那其实并不够丰盈的小世界里。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但没有证据表明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唯一阶梯。纪伯伦在其著名的《沙与沫》中说过:“许多理论都像窗格。我们通过它看到真理,但是它却把真理和我们隔开”,读书的局限性即在于此。


因此,只要孩子的天性是完好的,父母就不必过多干预孩子探索世界的方式。


作为父母,如果能够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自己的思想维度、保护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在他们的探索过程中及时提供信息和方法,孩子自然会在恰当的年龄学会利用书籍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都没有完全建立好,如何期待他在以后的人生中以更锋利的思想在知识的丛林中披荆斩棘呢?


现在给女儿读书,我的心情可以很放松,因为不期待让她过早地将探索世界的渠道局限于书本,所以我不会再因为她拿着书不停地捣乱而心烦气躁。


有时候,她会跑来拉着我的手走到书架前,主动要求说:“妈妈看书吧!” 


有时候,我一拿起书来,她就直摇脑袋,还会伸出一根小指头命令我:“妈妈放下!”


无论是哪种情况,我都很开心地照她的话做,因为我知道对于一个两岁的孩子来说,无论是否通过阅读,都不会影响她以完美的姿态探索这个丰富的世界。


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旗下原创品牌:本号专注亲子阅读、育儿经验和童书推荐,爸爸妈妈的教育内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