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㈠ 人生的终点,死亡在召唤

2016-08-19 joseph 心灵摄影

 点击“心灵摄影”免费订阅



纪念创造主


人生

life

在托尔斯泰的《我的忏悔》里,有这样一段故事。虽然短,却显明了人生的聪明睿智。


"一个旅行者在草原上被一只狂怒的野兽吓呆了。旅行者为了逃脱野兽,跳入了一口无水的井。然而,他在井底看见了一条龙,张开血盆大口,想吞噬他。这个不幸的人不敢爬出井口,否则会被狂怒的野兽吃掉,也不敢跳入井底,否则会被龙吞噬,他抓住井缝里生出的野灌木枝条,死死地抓住不放。他的手越来越无力,他感到就会向危险投降,那危险正在井口等候着他;他仍然死死地抓住灌木,看见两只一黑一白的老鼠,绕着他抓住的灌木枝画了一个均匀的圆圈,然后从各方啃噬。灌木随时都会断裂垮掉,他随时也会落入龙的巨口。旅行者目睹着这一切,深知必死无疑;他死死地抓住灌木的时候,看到灌木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他把舌头伸过去,舔舐那些树叶……他最终掉进井里被巨龙吞吃了。



这一段故事既尖锐又意味深长地刻画了人生的断面,难道我们的生活不就是这样吗?路过贫瘠又危险之草原的客旅,好象来到这暂时的世界,经历了艰难的岁月,最后还要坠落到死亡之荫的众人一样。所有的人都是客旅,来到地球这颗行星上短暂停留,在悲欢离合的折磨中,又笑又哭,最终归到永远的世界。


有一天,狮子突然显现在客旅面前,吼叫着向他扑过来了。"原来人也不知道自己的定期;鱼被恶网圈住,鸟被网罗捉住,祸患忽然临到的时候,世人陷在其中,也是如此。"(传9:12)


人生的旅途中任何一个人都会遭到灾殃和风波:发生了亲人死去的事情发生,感到极度悲哀与人生的虚空;遭遇与情人别离的事情,因不能轻易忘掉而痛苦;和不情愿的人生活在了一起,陷入在说不尽的负担和矛盾之中;患上不治之症或有意外的灾难临到,挣扎在挫折和悲观之中;高考落榜或事业失败,仿佛人生被毁,前途无望;婚姻失败,家庭的和睦被破坏,不可饶恕,不可理解;陷入在放荡的生活和可恶的罪愆中,明知道不能那么做,却又不能自拔。


因钱多忧虑,穷人又因没有钱担心;干活像机械,活得像牲畜,生活非常疲惫。对生活的厌倦和孤独渐渐地袭来,不知为何忧郁起来。找这书,看那书;找这人,见那人;听这话,听那话,还是依旧。生活没有目标,活着没有意义。怀抱着向任何一个人也说不清楚的矛盾、问题和黑暗,束手无策。"眼看,看不饱;耳听,听不足。"(传1:8)


虽然死亡的恐怖象阴影一样扑过来,但哲学、宗教也不能给人一个痛快满足的答案。人虽然很多,还是孤独;虽有成群的人簇拥在大街小巷,仍是独自一人,不见知己。


想念人,可见到了人,比起热情亲切,反会因人受到伤害,因人咸到疲倦,人成了这世界最可怕的。有一天,忽然发现了孤独地站在人海当中的自己,是那么凄凉。看着镜子中自己的形象,竟是那样的精疲力尽。灵魂疲倦了。看到变得如此奇怪的自己,自言自语:"我不是这个样子啊,怎么落到这样地步,我这是在做什么?"对于人生所面临的所有问题、痛苦和烦恼,是神为我们预备的制动装置,要调转人们离开神、走向灭亡的脚步,要回转人们背离神的心意。


旅行者避开狮子,急忙跳进了无水之井,以为那里是安全的,可以暂时躲在那里并滋润干渴的喉咙。急忙跳进了井里,可井里并没有能解决生活干渴的活泉,反倒有可怕?人的巨龙,张着血盆大口,盘踞在那里。人们为了摆脱不安和惧怕,便连逃带躲地跳进了无水之井,也顾不上在井底里等待着他的是什么,最后的结局是什么。"不要为明日自夸,因为一日要生何事,你尚且不能知道。"(箴27:1)


以为钱财的井里有真正的满足;以为学问的井里有真正的真理;以为道德的井里有真正的价值;以为名誉权势的井里有真正的幸福;以为宗教的井里有真正的拯救,无条件跳了进去,可是不加思索地跳进去的那井底,却有另一种绝望、苦恼、惧怕、另一种干渴在张嘴等待着要吞噬我们。不知所措、死死地抓住灌木枝子的旅行者,难道他没有指望的、疲倦的人生,不正是你的形象吗?明知道只能落在死亡的阴间,却仍在挣扎着。"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传2:22~23)


旅行者暂时往上一瞅,有两只老鼠不停地啃着灌木枝子。昼夜轮转,无情的岁月不停地催促着我们的人生,时间象流水一样地逝去。"老了,就要死了,完了。"这样的念头时而掠过。被追赶得恍惚的人生,投靠在早晚要折断的灌木枝子上。既不能往上爬,又不能往下跳;既不能放开所投靠的枝子,又不能另抓别的枝子。应该想出一个办法,却又因不知该怎么办而左顾右盼着


。"我专心用智慧寻求查究天下所作的一切事,乃知神叫世人所经练的,是极重的劳苦。"(传1:13)那时,看到灌木枝的树叶上挂着几滴蜜汁:"啊!蜂蜜,有蜂蜜!"旅行者非常高兴,并且沉浸在蜂蜜的甘甜里,舔舐着那些蜜汁,甚至忘记了正在千钧一发的自身处境。虽然死亡当头,但还有很多人仍陷在金钱、宴乐、自以为美的想法里,陷在虚妄的欲望里。为了求生,死死抓住灌木枝子的旅行者的样子,倒不如说是无可奈何的、虚空的、死去的形象。没有除掉生活中的不安和惧怕,没有解决根本问题,而去舔那蜜汁的旅行者,可否就是你那陷入在欲望生活中的自我肖像画呢?"有一条路人以为正,至终成为死亡之路。人在喜笑中,心也忧愁,快乐至极,就生愁苦。"(箴14:12~13)


最后,旅行者还是惨叫一声掉了下去,被巨龙吞吃了。你也早晚会掉进死亡的阴间。看似是漫长的岁月,其实是瞬间的。如同"花无十日红,月满必要缺"的大众歌谣一样。没有一朵花能红过十天,月满则缺,人生也是早开晚谢的花。年轻漂亮的美人会老;身强力壮的也会老、会死。高贵聪明的人就不死吗?看着花开花谢,月圆月缺,却不知道那就是自己人生的形象。上午11点死的蠓虫和下午6点死的蠓虫有什么不同呢?拿着这么一点时间上的差距,能说有的蠓虫是幸福的,有的蠓虫是不幸的吗?一粒种子落在地里发芽、开花、结果、枯干死去的过程,跟你生老病死有什么差别呢?"凡有血气的尽都如草,他的美容都象野地的花。"(赛40:6)


生活,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没有答案吗?没有道路吗?生活固然重要,但"为什么要活着"是更重要的。连生活的目的、生活的理由、生活的价值、生活的意义是什么,生活的归宿到底在何处都不知道,就在走向坟墓的岁月中虚度年华。"他必见智慧人死,又见愚顽人和畜类人一同灭亡,将他们的财货留给别人……但人居尊贵中不能长久,如同死亡的畜类一样?;(诗49:10~12)



有一个富翁在报纸上登了这样的广告:"无论是谁,能证明出自己的生活确实是满足的,自己确实是幸福的,他将获得佰万美元的奖金。"到了所定的日期,大家为了得到佰万美元奖金,密云般地涌来了。在广告主面前,各自介绍了自己的幸福生活。有些人在自己的家庭生活中,有些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有些人在自己的学问和智能上,有些人在自己的宗教上,还有些人在自己美好的艺术上感到了真正的满足和幸福。众说纷纭。发布中奖者名单的时间终于到了!"这世上最幸福的人究竟是谁呢?"人们都在等待着。


这时候广告主出现了,竟然说一个中奖者也没有。为什么呢?广告主向应征者提了一个简单的问题,竟没有一个人能说清楚的。他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若觉得您的生活是真正的满足、幸福,那为什么还想要我的佰万美金呢?

人在日光之下劳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劳碌上得着什么呢?因为他日日忧虑,他的劳苦成为愁烦,连夜间心也不安。这也是虚空的。人莫强如吃喝,且在劳碌中享福,我看这也是出于神的手。"(传2:22~24)人们虽然加增财产,学了很多的知识,又享受又显耀,却没有真正的幸福;虽然知识和文明的水平在急速提高,但世界却更混乱;


虽然国民的平均收入增加了,人们的幸福程度却没有提高;虽然享受肉身的快乐与方便的条件增多了,心灵却仍然是疲倦、不安、空虚、痛苦;虽然服用各种各样的健康补品、长生不老药,老死、病死仍是无可奈何的事情。"

在这世上活得最自由、快乐、富裕、安逸的人是谁呢?"有个人研究了这样的话题。研究的结果是"太平盛世"时的王,这个王所享受和拥有的荣华富贵、权势与华丽,没有一个王能比过他,他名叫所罗门。他说了这么一句话:"论到吃用、享福,谁能胜过我呢?"(传2:25)

那时,他挥金如土,他有超人的智慧,妃嫔少算也有一千多,他享尽了通过物质和肉体所能享受的一切快乐。如果你读一下传道书2章3节的内容,或许就能想象出他的生活有多么豪华、奢侈。他享尽了这一切生活之后,从心灵深处告白:"凡事都是虚空的。"还悟出了比这还要深奥的结论:"这些事都已听见了。总意就是敬畏神,谨守他的诫命,这是人所当尽的本分。"(传12:13)


蒙古的成吉思汗得了疟疾,客死他乡。称霸天下的大王却因一个蚊子死掉了。所以,柏拉图也曾经说过"一缕蒸气,一滴水足能至人于死地,人是思想的芦苇。"马其顿的亚力山大帝王以32岁的短短生涯建立了包括欧洲、非洲直到印度的大帝国。正在为战无不胜而呕歌时,他向着忠臣留下了这样的遗言?quot;等我死后把我埋在地里,把我的手放在棺木外面,理由是给天下人留下一个教训。"曾经统治天下的亚历山大去世的时候也不过是两手空空而已。

称之为世界三大枭雄的亚历山大、成吉思汗、拿破仑,追想他们的结局。就使人想起一段歌谣"十里洛阳城下,高高低低的坟墓,有多少英雄豪杰,谁又是绝代佳人。我们的人生也一去不复返。"无论是聪明的人,有能力的人,可贵的人或是绝代佳人,都是空手而来,空手而去。都向着死亡走去。"他怎样从母胎赤身而来,也必照样赤身而去;他所劳碌得来的,手中分毫不能带去。他来的情形怎样,他去的情形也怎样。这也是一宗大祸患。他为风劳碌有什么益处呢?"(传5:15、16)


许多人一生做了海市蜃楼般欲望的奴仆,结束了自己的生涯。人们虽然亲眼目睹却还是走那条路。你注目过那道路的终点吗?除耶稣基督之外,没有一个人令人羡慕地离开这个世界。但在这里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基督徒的见证。

19世纪伟大的福音传道者迪尔·慕迪1837年2月5日出生,1955年4月21日罪得赦免迎接了耶稣基督,40多年他为福音而活,最后去了永远也没有黑夜的国度,那时他说过这样的话:"以前,我是一个野心家,在什么事上都没有满足,为了得到更大的,我的野心在不停在燃烧。过去40年间,我把我的野心交托在神的旨意里,所以也没有什么家产留给家属。只有一样可以留给你们,是我曾做过的,还没有做完的神的工作。神会不断地支援自己的工作……


今天就是我结束传道工作,唱着歌回故乡的日子……夫人,我按着旨意先去了,暂时我们要分手,但我们在天国可以重逢。"即使是死,也不能成为悲伤、痛苦、惧怕。基督徒有这样的盼望,这样的确信。人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怀着一个平步青云的梦想度过了一年,新的一年又带着新的梦想,每天都为了过一个崭新的一天而挣扎。但是新的志向被拆毁,美好的梦幻被破灭,留下的总是惋惜和后悔。

人生不能如愿。在一生中,没有一个人是按着自己的意愿生下来,按着自己的意愿去生活,按着自己的意愿死去的。人生究竟有没有道路、盼望、满足的答案呢?有!有道路和盼望,并且有分明的答案。你说那是什么?它在哪里?全能神的话语与耶稣基督会解决这一切的问题,会填满你虚空的心灵。


耶稣基督是你灵魂真正的盼望和安息,会赐给你永远的生命和能力。耶稣基督那有所有的答案。到目前为止,你或许对耶稣基督还没有多大的关心;你或许现在还在冷嘲热讽,把话语当作歇后语听;你或许因为堕落的宗教人而关上了心灵之门,并带着否认的成见。但是,你可能还没有遇见真正的基督徒,还没有听他正确地给你介绍真正的神的世界,以及耶稣基督。

到目前为止,不管你是怎样认识耶稣基督的,请你真挚地听一下这里的话语。人活着那么吃力、疲倦、虚空,并不是因为你没有学到、没有拥有,也不是因为你的健康、性格、环境不好,更不是因为你缺乏努力和决心。神是这么说的:"那些坐在黑暗中死荫里的人,被困苦和铁链捆锁,是因他们违背神的话语,藐视至高者的旨意。所以他用劳苦治服他们的心,他们仆倒,无人扶助。"(诗107:10~12)


人生有困苦、黑暗、劳苦,并不是因为别的,乃是因为人离开了神。失去了神。所以靠着财产、人的努力或者荣华富贵是解决不了人生的问题的。首先我们的心要归向神。"你要认识神,就得平安,福气也必临到你。你当领受他口中的教训,将他的言语存在心里。你若归向全能者,从你帐棚中远除不义,就必得建立。"(伯22:21~23)

假如你发现自己离开了神,而归向神,并且一切的不义(罪)得了赦免之后,就会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能够寻找到人生正确的道路。

这是既重要又分明的,但现在对你来说,还是一个理解不了的惊奇的奥秘。圣经说,人生真正的幸福不是在钱财、权势、名誉、知识或宗教里,只有洗净心里一切罪的义人,归向神,把耶稣基督迎接到心里的人,才能体会到。"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主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罗4:7~8)


当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工作、这样的恩典临到你心里的时候,你即使贫穷一点,没有学问,又陷入在疾病和绝望当中,即使是软弱的,曾经过得污秽,也会发现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得非常幸福的自己,你的生活会日益更新的、蒙福的。

有人说,人生有好些"没有",10岁没有所见;20来岁没有所怕;30--40岁没有空儿;50--60岁没有漏洞;70岁没有任何乐趣;80来岁没有奔头地活着,忽然有一天成了一位黄泉客。

活一天就意味着向死亡迈近了一步。换句话说,离死亡更近了。你想我说得太悲观了吗?我只是实事求是罢了。死亡临到之前,一切生命的活动都成就在死亡之上。众人一生下来,就已经接到了死亡的宣告书。"死亡"这个不速之客,他不是预先告诉你才过来找你的,死亡是不打预防针的。它会与你们的心愿毫无相关地来找你们,会在不知不觉中闯入到你们的人生当中。当死亡忽然闯入你人生中时,如果预先不知道灵魂的去处,不能清楚地明白,那么你只能依然徘徊在生活的迷途中,依旧陷入在不安和混沌当中。


遇见"造你灵魂"(耶38:16)的全能者,听到灵魂与死亡问题的解答之前,你是绝对解不开生活中的根本疑问的。英国厌世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是个多疑的人。他有了金币就生怕丢失藏在墨瓶里,若是钞票就藏在床底下。收到信的时候,生怕听到什么不幸的消息,所以总是犹豫不决,看还是不看。夜晚,床边如果没有实枪荷弹的猎枪或短剑,他是绝不会入睡的。1860年死去的他怕自己在假死的状态下死去,便留下了遗言,在一定时间里不要盖上棺盖。他认为我们眼前世界的一切,都是从"要生存下来的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这意识是邪恶的,是一切苦恼的源泉,并认为若想从这烦恼中得到释放,就必须要过禁欲性的生活和达到佛教超脱的境界。


有一天,叔本华去了一个公园,坐在一条长凳子上。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了。可是这位老哲学家还是坐在那里不动,深深地沉浸在思索当中。公园守大门的为了关门而环视着公园,突然发现有一位老人家忘了天黑,象石像般地坐在那儿。"爷爷,天色不早了。""……""啊,爷爷该回去了,快起来吧!""……""唉!这老人家聋啦?老人家,从哪儿来的?现在该回去了吧?"公园守大门的贴近叔本华的耳边大声地喊着。老人家这才抬起头来,象刚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一般,呆呆地睁开了眼睛。"你问我从哪来的吗?我就是因为不知道才这样的。你说要回去?人生已到黄昏,我却不知道要回到哪里去。如果我知道从哪儿来,要往哪儿去……"叔本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走出了公园。



苏格拉底说:"认识你自己。"但是人生怎能正确地认识到自己呢?若有一面镜子能正确地照出自己,也许就会明白吧!能正确地照出我们自己形象的镜子,就是创造我们的神的话语。人若想正确地认识自己,只有通过创造我们的造物主的话语,才能正确又确实地明白自己、认识自己。

1980年3月,在法国巴黎的布鲁赛医院。一位轰动了一个世纪的至圣人萨特,因着肺水肿住进了医院。他临终前一个月开始大声地喊叫,向探望他的人也是痛苦地高喊。他曾经以《自由》为题目写下了很多文章。可能还没有一位象他那样给现代人留下深远影响的哲学家。他因战胜不了逼近自己的死亡所带来的不安和恐怖而喊叫起来。过来探望他的任何一个人,甚至连他的妻子也安慰不了正走向死亡门前的他。


这样,他住院的一个月之后,1980年4月16日,在医院去世了。他这么一走,法国新闻界议论纷纷。"萨特为什么会那么死呢?那么强烈地主张在死亡中高喊自由的他,为什么那样的不安、那样悲惨地结束了一生呢?"那时,有一个人在报纸上投了稿。内容是这样的:"萨特结局悲惨的原因是:萨特没有可归的故乡。"叔本华和萨特都没有找到灵魂的归宿。他们没能找到神所预备的灵魂安身之处,是个永远的失乡民。



爱因斯坦的学生们问了爱因斯坦:"老师的那么多的科学理论是从哪儿来的?"他用手指拈了一滴水,回答说:"我的学问不过是海水中的一滴水。"被称为伟大物理学家的爱因斯坦于1955年4月18日在医院里踏上了不归路。临终前他虽然用德语说了些什么,不懂德文的护士们却全然不明白他的言语。


这就是一个生在德国,荣获诺贝尔奖的物理学家,被德国法西斯所迫、亡命于美国而最终结束的人生。请读一下旧约圣经约伯记37~40章,你就会晓得自己有多么无知、无能。你所知道的又有多么的少,你会在那里认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无知,学到谦卑。


有一天,孔子的门徒季路问孔子:"先生,人死后会怎么样呢?""末知生,焉知死?"(不知道活,怎能知道死呢?)孔子也是没有解开生活的谜底。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了道,晚上死了也可以。)孔子虽然渴慕真理,但他同样也是人。他在《论语·述而篇》里叹息道:"子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即,不修德,学问不精,知道了义的道路却不能顺着他去生活,不能改掉恶行,这些都是我的忧虑。




这就是寻求道即真理,热心地学习,修练己心之哲人的极限和叹息。出于人头脑的学问和哲学,不能成为你人生的里程碑。惟有永活的神,创造万物、主管万有的神的话语,才是真理,那里才有你人生的里程碑。"你们要谨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学和虚空的妄言,不照着基督,乃照人间的遗传和世上的小学,就把你们掳去。"(西2:8)



各位!在人生的黄昏来到之前,难道你不想发现分明的人生的里程碑吗?圣经在劝你们说:"你趁着年幼,衰败的日子尚末来到,就是你所说,我毫无喜乐的那些年日未曾临近之先,当记念造你的主。"(传12:1)圣经很分明地告诉我们:人从哪儿来,往哪儿去。一切的人来自于创世记2章7节,最后要归到希伯来书9章27节。"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创2:7)"按着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后且有审判。"(来9:27)


你也一定会走到这话语面前的。一切的肉体要归于尘土,一切的灵魂要归到圣洁之神的宝座前。1991年9月18日,发生了一件轰动了全国的事。诚实有为的研究生因一个警察的枪走火而死于非命。名牌大学S院校博士研究生H,从小被人称为天才、读书迷,学习成绩优异。一直是奖学金获得者。198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S院校的工业化学系。遇上贤妻良母型的女子。结婚9个月的一天,因着一个警察的枪走火而无辜地画上了人生的句号。结婚的那一天,向着妻子誓约: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一定要成为教授。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生命科学研究的他,做梦也没想到那一天就是自己生命结束的日子。




若是知道那天早晨看到的太阳,是最后一眼的太阳;若是知道那天早晨吃过的饭,是最后一顿饭,就会倾听比"肉体生命科学"更重要的主管自己"灵魂生命"的神的话语。比起研究生命,更重要的是认识生命的主管者。谁能保障今天或者明天不是你人生的最后一天。没有神的人生,离开神的梦,离开神的一切劳苦,真的都是虚妄无益的。


英国皇太子威兼墓碑上有着这样的碑文:"过路的人啊,请记念我,就象你活着一样,曾经我也活着,就象现在我安息一样,你也必会安息。"今天,神向你这样说:"无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灵魂;你所预备的要归谁呢?"(路12:20)从今天起,希望这神的声音一起在你心里回荡,愿你的心不弃掉、轻视这话语.






编者寄语

如果你喜欢订阅号里面的文章,希望您能够订阅关注并且分享。

通过学习、认识、了解我们的人生归宿,这样才能使我们明白活着的可贵与意义,也能使我们更加有力的传播福音,不仅仅是身边朋友、亲人,更是远方那些从未谋面、从未相识、从未了解的陌生人,也许就在你不经意的一次分享之后,我们回家的路上就又多了一位亲人


猜你喜欢


未完待续

如果你喜欢本站的文章,请点赞分享,同时也可以让你的朋友、家人、老师、同学、生意伙伴、知心好友都能够找到生命的起源与幸福。


心灵摄影

from Joseph

训悔的责备生命的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